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73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练习1文档格式.docx

诗句本身有“六朝如梦”之说,暗示了六朝如过眼云烟之意;

台城柳为什么无情,因为它“依旧烟笼十里堤”。

要害在于“依旧”上,六朝及其繁华早已破灭,你为什么不随它而去,还要在这里卖弄风姿?

这是诗人严厉的责难,也是诗人痛心的缘由。

其实,进一步地说,责难台城柳也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在是诗人眼见晚唐国势已日薄西山,一天不如一天,痛惜伤感之心溢于言表!

[注]①台城:

古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附近。

②“江雨”二句:

意思是台城春雨蒙蒙,春草茂盛,六朝的事迹已如梦幻,只有鸟儿啼鸣,好像在凭吊兴亡。

台城靠近长江,所以说“江雨”、“江草”。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金陵,称“六朝”。

六朝统治时期短暂,政治混乱,使人感伤。

③“无情”二句:

用柳树的蓬勃茂密,反衬台城的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伤感。

《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次句感叹六朝如梦。

三、四句通过台城柳色依旧,反衬台城一片荒芜,用柳树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无限伤感。

全诗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侧面烘托、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借鉴。

3、阅读下面二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贾生

李商隐王安石

宣室①求贤访逐臣,一时谋议路施行,

贾生才调更无伦。

谁道君王薄贾生?

可怜夜半虚前席,爵位自②高言尽废,

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释】①宣室:

汉未央宫前子室。

②自:

由,有尽管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见解不同。

 李商隐认为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

(2分)

 王安石认为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2分)

(2)“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

____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______。

[注]贾生:

贾谊,西汉人,年少多才,曾多次上书提出一系列政治、军事建议,汉文帝召为博士,因被权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召见,“孝文帝方受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本诗即写这一段史事,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愤。

宣室:

未央宫正殿,是皇帝在大祭祀前斋戒居住的地方,这里指汉文帝。

逐臣:

指贾谊,召回前任长沙王太傅。

无伦:

无与伦比。

“可怜”二句:

讽刺汉文帝空有求贤之名,不向贾谊询问治国安民的策略,却要他回答鬼神虚妄之事。

虚前席:

徒然认真倾听。

古人席地跪坐,在两人谈话投机时,倾听的一方常不自觉的移膝向前靠拢,称“前席”。

[鉴赏提示]这首诗根据《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一段史实作诗,表面看来似乎是讽刺汉文帝,实际上是对着晚唐封建统治者的。

寄托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前二句从正面着笔,歌颂了汉文帝求贤若渴的态度。

后二句讽刺汉文帝空有求贤之名,却有昏庸之实。

寄寓了诗人自己不满当时社会的思想感情。

全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上早秋偶兴汪莘

坐卧芙蓉花上头,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凤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

(1)首句,诗人为什么说坐卧花上,不说坐卧湖上?

你的理解是(2分)

  写出了荷花之盛,且暗点题中“湖上”二字。

(2)李璟《浣溪沙》有“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句,同是写荷花(芙蓉、菡萏都指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4分)

李诗写秋末花残叶败之景,萧条凄凉,渲染一腔愁情。

汪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机盎然;

表现诗人的闲情逸致。

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李璟:

南唐中主,此词乃悲秋之作

李煜:

南唐后主。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一首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避安史之乱在四川,急切盼望平息叛乱回到家乡的心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证)

(2)这首诗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写情,其景和情的关系是怎样的?

景色越美,思乡越切,为反面衬托的关系。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

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

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寻常见”和“几度闻”,意在说明什么?

通过回忆开元盛世经常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欣赏到李龟年的精彩表演,意在表达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写几十年后,两人在江南的落花时节重逢,表面上看,这是老朋友的久别重逢,但其中却蕴含了对身世飘零、人生沧桑和盛世不再的深沉感慨和悲叹。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醉花阴》是“平中见奇”的经典例子,请分析“人比黄花瘦”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以“人比黄花瘦”这样大胆夸张、比喻的形式出现,形象地描绘了词人衣带渐宽、形销骨立的外形。

同时,写外在形体的“瘦”,也是为了突出和刻画心情,从而传神地表达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凄愁不堪的内心世界。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因思念丈夫而衣带渐宽的刻骨离愁。

李清照(1084一?

),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今山东济南市)历城西南的柳絮泉。

她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而且自己十分认真地参加研究和创作工作。

靖康之难,毁灭了她的美满生活。

南渡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

她在颠沛流离中,流落到浙江兰溪才定居下来,她的后期生活十分孤单凄苦。

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限于闺情一类。

后期由于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

绿肥红瘦"

,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呜。

惊回千里梦,己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蛩(qió

ng):

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有人评岳飞词说:

“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

”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9、鉴赏下面一首诗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分析上诗中“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蕴含了诗人久戍边疆而战功未成、边患犹在的遗憾以及久在边塞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深沉而悲壮。

[注]①寒蛩:

蟋蟀。

②阻归程:

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③“欲将心事”三句:

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鉴赏提示]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

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将。

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河收复中原失地。

但朝廷执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

后被高宗赵构、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这首词很可能是绍兴八年秦桧任宰相以后写的,表现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的忧愤心情。

上片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下片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10、鉴赏下面一首诗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1.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

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2.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

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误例:

1.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

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2.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好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

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

判为0分。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

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

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诗歌鉴赏练习2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浙江高考题】(6分)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

“空"

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

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004广东高考题】

(6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寂寞;

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或简为: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诗歌鉴赏,关键是言之成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自强不息”:

“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怨愤”:

“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的两句:

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

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静态描写___,也有“鸟飞回”

这样的动态描写描写,整句属于__动静结合___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寓情于景____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秋风扫落叶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大江东去的雄迈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雄浑开阔__,感情更加_____慷慨低沉苍凉悲痛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沉郁顿挫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包含着:

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

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

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

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的“欲去”的原因是什么?

“欲去”还“问”,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这从“扣门无犬吠”一句可见。

“欲去”还“问”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既有些茫然,又眷恋不舍的情感。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

诗人是通过前四句对幽避、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有潇洒豪放。

诗歌鉴赏

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第三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不仅扣住诗题,还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李商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王安石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