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794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4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虚词Word文档格式.docx

这样的;

这。

①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论语-宪问》)

②《齐桓晋文之事》:

“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5)<

连>

至,至于。

①《齐桓晋文之事》:

“~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表假设,相当于"

如果"

假设"

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

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殽之战》:

“~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7)<

表选择,相当于"

或"

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②《汉书-食货志》:

“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

③与"

夫"

、"

至"

结合,组成"

若夫"

至若"

,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8)<

副>

好像;

似乎。

《桃花源记》:

“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9)<

词缀>

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

《诗经-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

要说那"

像那"

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

几许"

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若华]若木之花。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

[若时]⒈顺应天道。

时,四时;

天运。

⒉此时。

⒊彼时。

[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

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

若木之花。

文言虚词若小故事原文

“若

(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

(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

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原文注释

(1)连词,表假设,如果。

(2)指示代词,此,这个。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连词,相当于“或”。

(6)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在说”、“至于”的意思。

(7)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

原文翻译

假若能使我的身躯化为万缕清风,那么这万缕清风将能落在各个山峰顶上,遥望故乡。

zhě

助>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去来兮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

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

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用在名词名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王曰:

‘然,诚有百姓~。

’”

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说》: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③《鸿门宴》:

“客何为~?

用在时间词后面,(“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五蠹》)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相当于“……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定语后置的标志。

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③《石钟山记》:

“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文言虚词者小故事原文

李白者

(1),诗仙也。

为当国者

(2)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者(3),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4)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5)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1)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3)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助词,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方面”“……样东西”“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李白,是诗仙。

被当朝的人拒绝,因此在此山游玩。

现在,在山中和幽人对饮,一浇心中的不快。

高力士脱靴子,杨国忠捧墨砚,作诗嘲讽杨贵妃,这些都是李白获罪的原因。

也因为他的个性张扬,所以即使在仕途上失意,也不改变他的伟大志向,把情绪写于诗内,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计其数,因此成就了他的万世英明。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

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袄祥也。

翻译:

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

假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

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组、形容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译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翻译:

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黄雀也是如此。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

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实黄鹄也是如此。

“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卢,”翻译:

然而他们却不知那射箭的人,已准备好箭和弓

“夫黄鹄其小者也。

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蔡灵侯的事只是当中的小事,其实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

é

r

名>

颊毛;

胡须。

《周礼-考工记》:

“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通“尔”你,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记王忠肃公翱事》:

“~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通“如”。

好像,如同

《察今》:

“军惊~坏都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⑦《论积贮疏》:

“苟粟多~财有余。

⑧《捕蛇者说》:

“黑质~白章。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2.表相承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还走。

⑤《石钟山记》:

“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3.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赤壁之战》: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4.表转折关系。

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殽之战》:

“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

⑤《论积贮疏》:

“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④《劝学》:

“吾尝终日~思矣。

⑤《捕蛇者说》:

“吾恂恂~起。

⒍表假设关系。

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

“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⒎表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①《祭妹文》:

“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9.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①《论语-子罕》:

“岂不尔思,室是远~。

②《论语-微子》:

“已~!

已~!

今之从政者殆~!

(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①《口技》:

“俄~,百千人大呼。

②《醉翁亭记》:

“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7)复音虚词"

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虚词而小故事原文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

(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

(2)战乎?

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

婉贞,小女子而已(10);

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

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么取胜呢?

所以冯婉贞说:

“诸位将军如果想打胜仗,可以向我学习。

”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比其父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奋其六翮,而凌清风”《亡羊补牢》翻译:

振动它的翅膀而凌驾清风。

“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亡羊补牢》翻译:

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

“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亡羊补牢》翻译:

驰骋在云梦地区,根本不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心上。

“填邑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亡羊补牢》翻译:

在黾塞之南布满军队,州侯等却把君王抛弃在黾塞以北。

“于是乃以执珪而援之为阳陵君”《亡羊补牢》翻译:

在这时才把爵位送给庄辛,封他为阳陵君。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翻译:

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翻译:

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

“而下为蝼蚁食也”《亡羊补牢》翻译:

它的下场将是被蚂蚁吃掉。

9.表示目的关系,

“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亡羊补牢》翻译:

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头起来喝甘美的露水

yān

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④使皇武子辞焉。

(《肴之战》)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愚公移山》: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置土石?

④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

(《墨子》)

⑤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3)兼词

1.相当于"

于之"

于此"

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④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⑤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

2.相当于"

于何"

译为"

在哪里"

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

①《<

论语>

十则》:

“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③则牛羊何择焉?

④《毛遂自荐》:

“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⑤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③《齐桓晋文之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相当于"

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③《望洋兴叹》:

“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④《<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8)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

在动词前可译作“……地”。

①《阿房宫赋》:

“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②《黄生借书说》: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文言虚词焉小故事原文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

(1),狭狭焉

(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

万军于之何加焉(7)?

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

(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

(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5)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陡峭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

suǒ

处所;

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硕鼠》:

“乐土乐土,爰得我~。

合理的结果;

应有的归宿。

《原君》: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也。

1.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

所"

字结构。

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

指南录>

后序》)

2."

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第二个所】

(《公输》)

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被动句式。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六国论》:

“而为秦人积威之~劫”

数>

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西门豹治邺》:

“从弟子女十人~,皆衣缯单衣。

量>

处;

座。

用于建筑物等。

《魏书-尔朱荣传》:

“秀容界有池三~,在高山之上。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

用来……的方法"

"

是用来……的"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文言虚词所小故事原文

“吾所以

(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

(2)钦。

以其所(3)居位,能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