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798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文档格式.docx

春风又绿江那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同桌互读、练说。

(2)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3)朗读体会“绿”意。

(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的故事。

(4)听完“绿”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感情朗读这句诗。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

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

哪个词写出了他想回家?

你有过思念家的感受吗?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朗读体会。

3、是什么让诗人想家?

他的家在哪里?

从课题和第一、二行诗中去理解。

(1)诗人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

(2)京口、瓜洲、钟山各在什么地方?

诗人提这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用意何在?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

(3)诗人离家近了,应该怎样?

练习读出诗人对家的思念和急切想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促背诵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

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拓展向外延

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第二课时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2、导入《秋思》《长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意。

3、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

其中《长相思》是词。

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一)学习《秋思》

  1、品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见”什么意思?

见到什么?

(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

“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家书”是什么意思?

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3)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

(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4)朗读这句诗。

  2、品读: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里的“开封”是什么意思?

(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

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2)“恐”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3)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

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

又会做些什么?

 (4)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朗读诗句。

(二)学习《长相思》

1、品读上阕,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读完上阕,你猜作者的“身”可能在什么地方?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读下阕,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读完下阕,你发现作者的心在哪里?

(故园)“故园”指什么?

“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

故园有什么?

想像说话。

 3、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你有什么体会?

朗读这首词。

1、读:

说:

 议:

2、背诵:

  1、鸿雁传书,千言万语;

夜宿边关,千辛万苦。

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

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6梅花魂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2、初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赏梅:

播放梅花图片

二、品梅:

了解前人对梅的喜爱和赞誉

三、读梅

1、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梳理文章脉络。

(1)请5位学生分别读五件事

(2)思考:

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

4、品读:

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感情朗读,并在文中简单作注解。

交流

一、引入

1、读课题;

2、思考从疑问开始。

读了课题,你能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预设:

魂是什么意思?

梅花魂是什么?

3、小结:

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围绕梅花魂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文章仅仅是写梅花吗?

作者要通过梅花魂表达什么感情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梅花特点的段落,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二、直奔主题,感悟“梅花魂”

1、学生自主学习。

(3分钟)

2、学生交流

3、引导分析:

(这梅花,是我们……秉性才好。

(1)秉性是什么意思?

(2) 

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

(3) 

从中能知道“魂”“梅花魂”指什么了吗?

4、重点探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比喻中华民族?

”(10分钟)

(1)品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

”说说发现了什么?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梅花的秉性吗?

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肯低头折节”,说说你对“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理解,举例子说明。

(3)能发现两者的相通之处吗?

(4)阅读文章《花的秉性》、《我是中国人》,你认为那种花最能象征吉鸿昌的精神,为什么?

(5)小结:

由此可见,只有梅花那种愈压愈强的品格,才能代表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绝不低头,越是在困境中越勇敢坚决顽强的精神。

5、那么,外祖父讲这段话仅仅是为了向我介绍梅花和中国人的秉性吗?

三、拓展迁移

1、借梅花寄托思乡之情,这叫借物抒情。

(板书:

借物抒情)情到深处,一草一物都能沟起人的相思。

请同学们阅读拓展三里面的文章,想想这几篇文章和《梅花魂》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通过一些事物或事情表达作者的感情。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了梅花,还了解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花,你觉得它代表了什么品格,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7*桂花雨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

桂花雨是什么样的?

(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谁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开火车、小组、齐读)

3、指名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板书:

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4、根据板书,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并分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1、爱桂花──香

A、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香)

B、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C、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D、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

(换字比较)

2、摇桂花──乐

A、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

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

(乐)

B、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C、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

(动作、语言)

D、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来。

E、仿写句子:

_____,______纷纷落下来,_______都是。

我高兴地喊着:

“_________!

 体会桂花雨的多、美、香

四、思桂花──情

1、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母亲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张的桂花香呢?

3、比较: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

4、是啊,触景生情的何止母亲一人呢?

作者每每看到桂花也想起了故乡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5、回味“摇花乐”,体验“思乡情”

6、摇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五、课外拓展

故乡的一景一物我们是如此的熟悉,试想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或者是家乡的特产等。

8*小桥流水人家

1.认识7个生字。

在语言情境中理解“舞姿、潺潺、波纹”等词义;

借联想与想象理解“婀娜、粼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一、初识作者,引入课题

1、示作者照片

认识这个人吗?

她叫 

谢冰莹,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作者。

她曾经深情地说过这样一段话: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你能深情地读读吗?

轻轻地、深情地,让我们一起来。

2、到底是哪段日子,哪些美好印象,让作者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让我们走进课文——示题齐读,用心地读读,你会从字里行间找到一些答案。

二、初读感知,直抵中心

1、请大家用心地,自由地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

2、能说说吗,作者常常怀想的,永远难忘的到底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3、是啊!

作者难忘的有太多,太多!

让我们跟随作者记忆先走进故乡的美景。

(板书“景美”)

三、细品“思乡之情”

A、研读“景美”

1、出示: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自己轻轻读读,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最喜欢的是——

小溪新课标第一网

能读出对小溪的喜欢吗?

垂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垂柳已变成一位——姑娘,是啊,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就是姑娘优美身姿,随风飘动;

读着读着,垂柳又变成——舞蹈家,婀娜的舞姿,那么美,那么自然。

垂柳还变成——画家,画笔一挥,粼粼波纹跃然纸上。

垂柳还变成——顽童,与流水尽情嬉戏。

是啊,垂柳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动作优美的舞蹈家,就像技艺高超的画家,在作者记忆中,是那样亲切,那样迷人!

指名读。

水鸟、流水

是啊,水鸟的声音是那样清脆,流水的声音是那样悦耳,你能读读吗?

指名读,女生齐读。

2、深情引读:

虽然岁月如流水般逝去,虽然故乡已多年未亲近,可那清澈见底的小溪依然流淌脑海——,婀娜多姿的垂柳依然飘荡眼前——,水鸟悦耳的鸣叫依然婉转耳边——,难怪作者深情地感怀——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日子里,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B、研读“事趣”

1、深深印在作者脑海的,除了美景,还有趣事(板书“事趣”),自由读2~4节,你的目光被那件有趣的事儿吸引住了。

2、生自由读。

3、出示: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

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句话,你们看到他们发现小鱼小虾、捕捉到鱼虾的惊喜了吗?

说说你都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学生闭眼想象并交流)

(2)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串串欢笑似乎还在耳边浮响,一幕幕情形还在眼前浮现,来,让我们回到那欢乐的一刻,齐读。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1)读着读着,你看到野花缀满小溪的情形了吗?

溪水会带着美丽的野花流向那儿呢?

(2)(流水载着的仅仅是野花吗?

)是啊,流水载着的不仅是野花,还有小女孩快乐的遐想,美丽的梦想!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1)如果你就是这位姑娘,能描述当时情形吗?

(2)生活是多么悠闲,多么有趣,那野花,那野菌,那茶树,为童年增添了缤纷的色彩,一起读读——

(3)事隔多年,回忆从前,那野花,那野菌的色彩依然清晰可辨,再来轻轻读读——

4、因为历尽趣事,所以,作者觉得,那段日子一直——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日子里,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C、研读“人和”

如此美景,如许趣事,都深深迷恋着作者,除了美景趣事,还有什么深深迷恋着这位水乡小姑娘?

1、爱我故居

(1)出示: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老师很奇怪:

我家只有“低矮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阴暗,地面潮湿”,这样简陋的房子为什么作者会“非常喜爱”?

生:

这是我的出生地。

师:

是的,我来到世上第一眼看到的是这儿,度过欢乐童年的是这儿,在这间卧室,妈妈曾经——抱着我,让我安然入睡;

曾经——念着歌谣,多么温馨,多么动听,曾经——给我讲故事,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滋润着我的心田。

这间小屋曾经洋溢那许多欢乐与温馨,怎能不令我喜欢?

师:

故居还有一处特别令我留恋,那是——

父亲书房景致迷人。

(2)出示: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

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来,自己去感受一番书房的景致,自由读读。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站在这样的房子前,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相机多个读读。

带着你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

在作者眼里,故乡的日出是美的,故乡的清风是美的,更美的是——那就是常年萦绕作者脑际的那一幕啊——(出示首段)

2、爱我故乡

我爱老家的故居,我也爱我的故乡。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

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这段文字你有什么不理解吗?

守望相助:

一家遭遇困难,大家都来帮忙;

一户拥有幸福,全村都来分享!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每天太阳上山,男人扛锄头出门干活,妇女在家洗衣做饭,孩子背着书包上学;

傍晚,夕阳西下,出外工作的,出门上学的都回来了,一家人围坐餐桌前,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饭后还可以看看电视,聊聊天。

这就是作者理想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有新的感觉。

自由读读,指名个性朗读。

(宁静、温馨、和谐、人心团结,世外桃源)

(2)师:

是啊,所有的景,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给作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有她说——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四、再读作者,升华主题

1、读到这儿,我们再来认识这位深深怀恋故乡的作者,(出示课件,音乐渐起)—— 

谢冰莹,中国著名的女作家,湖南新化人,小时候在故乡度过金色的童年,后来常年漂泊在外,晚年定居美国。

她曾下决心回国省亲,却遭到台湾当局的种种阻挠。

她自1947年离开故土后,就永远没有踏上回乡的石板路。

临终前,老人曾说了这么一段话:

“如果我不幸死在美国,请把骨灰撒在金门大桥下,让太平洋的海水把我飘回祖国去”。

2、听到这儿,你一定有话想说,说吧!

心系故园,家在中国)

3、师:

故乡是一幅多彩的图画,一草一木总关情;

故乡是一段难忘的回忆,点点滴滴都是爱;

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位远在天涯的断肠人—— 

谢冰莹,永远地记住她所写的《小桥流水人家》,永远地记住属于咱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乡!

口语交际·

习作二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习作

3课时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

表演哪些节目;

由哪些同学表演;

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

2、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指导.

3、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2、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3、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二、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