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836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docx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最新教案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教案(全册)

绪论课——做科学,从身边开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们对时间的测量记录历程。

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讨论与讲述

3、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时间的测量记录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教学过程:

一、引题入课:

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都有许多事物在变化,有许多现象在发生。

例如:

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我们吃饭、看书、打球、睡觉……当对这些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时,我们就是在学科学、做科学了。

学科学、做科学有意思吗,你喜欢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好科学。

二、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与时间打交道,除了用钟表以外,你知道还能有哪些办法知道时间吗?

2、你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测量记录时间的吗?

①首先,学生说一说:

②教师补充:

3、说说你现在知道时间的办法有哪些?

三、小结:

学习了本节课,你明白了什么?

你觉得科学课有意思吗,喜欢吗?

四、作业设计:

1、古代,人们用了哪些计时的方法?

看太阳、月亮、星星,日晷计时,水计时,火计时,沙漏计时,机械钟表……

2、现在,你知道有哪些计时的方法?

电子钟表、石英钟表、数字表、原子钟……

现在,你有哪些知道时间的方法?

看钟表、看手机、听收音机、看电视……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图片资源的动太性资源缺乏,没达到较佳的效果。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

第1课我们在生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测量,并与过去进行比较,知道自己身体有哪些地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哪些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而深入认识自我。

在观察过程中,会借助工具来获得准确的数据,并用数据来反映自己的生长状况。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测量、比较、讨论

3、情感价值观:

感受研究自己成长变化带来的乐趣,为人生的科学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测量与比较研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题:

1、你知道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

还有你小时候的照片吗?

仔细看看。

2、还有小时候穿过的衣物、玩过的玩具吗?

认真看看。

二、新课:

1、你认为,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哪些地方基本没有变?

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

2、实地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和体重。

测量后,要求学生自己记录并保存以便今后做比较。

3、分析自己的主要特征:

4、教师说说今后的生长发育趋势。

并简要点一下营养与锻炼问题。

三、作业设计:

1、从小到大,我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哪些方面没有变?

体形、身高、体重发生了明显变化;

指纹、血型、DNA等没有变化。

2、我今年岁,我的现在的身高是,体重是,记录日期: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仍然缺少鲜活的东西。

第2课食物的色香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

3.情感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

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

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

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

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

(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

分组实验:

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

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

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

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

四、归纳总结

1、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

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简单,其重点内容为认识物体,已超出了认识食品的范畴。

第3课食物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

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教学准备

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教学过程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

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

(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

注意:

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

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3、对食物进行分类

(1)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并修正

(4)总结归纳:

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混合食物:

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强调了混合性食物的认识。

第4课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

能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实验法、比较法、分类法等

3、情感与价值观:

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

教学准备

1、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

2、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3、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学重点:

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

1、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2、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

3、揭示课题

二:

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1、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

2、实验:

(1)实验要求:

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

(2)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

注意:

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

三、归纳实验现象

问:

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瘦肉鸡蛋——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了变成蓝色

肥肉、花生——在纸上按压有油迹

蔬菜——有水分

四、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

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

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

脂肪和淀粉为人们提供能量。

五、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1、分小组来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来。

2、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六、拓展、运用

1、阅读书中的资料。

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

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

教学反思:

本课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偏高;实验过程中,课堂不大好控制。

第5课设计一日食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

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

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

设计一日食谱

二、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1)讨论:

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出示课件:

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

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三、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

(1)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四、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

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学得有趣,且对人生很有益。

第6课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的组成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2、过程与方法:

资料影片法、讨论法、讲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课件、消化过程视频资料

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问:

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

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

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

(3)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

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

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

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

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5——6米长,弯弯曲曲的。

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认识消化的过程

(1)看课件中的消化过程视频资料。

(2)教师引导学生表述消化的过程。

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1)问:

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见解。

(2)看课件中的卫生保健视频资料。

(3)小结:

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要狼吞虎咽;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

教学反思:

本课用的课件很不错,对学生很有益,但有些内容偏深。

第7课食物的变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对比实验法、比较分析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1、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2、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教学过程

一、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1、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

要求:

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

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食物名称外在的不同特点

没有变质的食物与变质的食物

米饭

馒头

水果

3、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

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

二、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1、猜测:

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原因可能有那些?

提示:

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2、对猜测进行归纳;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

3、出示香蕉变质过程的课件,观察香蕉逐渐变质的过程。

在让学生进行描述。

三、认识食物变质对人的危害

1、讲述:

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和我们刚才看的资料,说说你认为食物变质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那些危害呢?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归纳。

四、探究哪些方法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时间

1、讨论,

(1)生活中你看见爸爸妈妈是怎样让食物保存很长的时间的?

(2)在超市里面买的方便食物又是怎样保质的?

(3)我们吃的一些干果,大米又是怎样保质的?

2、交流归纳食物的保质方法:

冷冻冷藏;晒干;用盐腌制;做成罐头食品;窖地;隔绝食品与空气接触等等。

不同的食物要用不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研究馒头怎样保存的时间更长

教学反思:

本课也很贴近生活,有些内容,教师还做了不少补充。

鄂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第8课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水的物理性质)。

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描述法。

3情感与价值观:

愿意合作与交流。

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

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

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

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

(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哪些是气体?

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教学后记:

本课的内容也做了充实,让学生认识更为充分、全面。

9、怎样使水变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合作交流。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健康饮水,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1、烧杯、铁架台、漏斗、滤纸等。

2、浑浊的水、明矾。

教学重点:

实验的过程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

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进行讨论。

3、汇报交流学生的想法,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1)实验一:

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

(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2)实验二:

用漏斗、滤纸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漏斗,从漏斗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4、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并小结:

实验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实验二采用的是过滤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使浑浊的水变清。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问:

还有哪些使水变清的办法?

教师讲讲自制过滤器的做法。

2、引导学生小结:

能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蒸馏等。

3、讲一讲自来水厂的处理过程,并要求学生有机会时,参观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程序。

教学后记:

本课尚缺一个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的课件。

10、烧开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水的沸点;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3、情感与价值观:

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

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

(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

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3、让学生凭经验初步说一说。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

(2)眼睛要平视;(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

(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

(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

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

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

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教学后记:

本课做实验时酒精灯火力不行,临时采取了用卫生纸团加酒精快速加热。

11、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通过加热和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用简单的器材做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水位升高)作假设性解释。

3、情感与价值观:

敢于大胆想象;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烧瓶、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气球、带盖的小瓶、水槽、玻璃管、铜球、铁环、开水、冷水、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烧开水》一课,从中观察到水在加热时,水位逐渐上升。

今天我们来学习《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先让学生推测,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再在小组里充分讨论,你认为是“变多了”还是“变大了”。

2、实验操作

(1)实验一:

用烧瓶、烧杯、铁架台、玻璃管、酒精灯和水组装一个实验。

当点燃酒精灯时,玻璃管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熄灭酒精灯后,水位逐渐下降回位了。

(2)实验二:

用水槽、烧杯、玻璃管、小瓶、开水、冷水、红墨水组装一个实验。

(让学生根据上述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再教师指导。

)当把小瓶放入烧杯里的开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上升。

当把小瓶放入水槽的冷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下降。

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水有什么特点?

汇报交流后,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3)实验三:

用热水、冷水、分别装有油和牛奶的小瓶,一个空烧瓶口上固定了一个气球。

油和牛奶仿实验二的方法做。

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就会看到气球会鼓起来。

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会萎缩成原来的样子。

(4)实验四:

用酒精灯、冷水、铜球、铁环、铁架台等。

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铁环。

再把穿不过铁环的铜球放入冷水中浸一下,铜球又能穿过铁环了。

(5)整理实验事实,填写表格。

(教材36页下面)

(6)讨论:

根据上面一系列实验的现象,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归纳:

液体、气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热胀冷缩的例子。

2、教师补充一些热胀冷缩的生活例子。

如从前有冬天卖香油加热了卖(不是用秤,是用提子量),为什么?

瓶装酒不能装满,为什么?

3、分析课本37页下面的图意,加深对热胀冷缩的理解。

教学后记:

热胀冷缩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也很实用,教材还值得深入挖掘。

12、水是怎样变热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设计实验,研究金属材料传热方式,认识到热从受热部位逐渐向非受热部位传递;认识水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热;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性能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想象、合作交流。

3、情感与价值观:

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

铝片、火柴棍、蜡、铜勺、木筷、铁丝、钢尺、玻璃棒、橡胶管、水、纸片等。

实验器材: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方框形玻璃管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固体材料是怎样传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