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839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Word下载.docx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赤壁之战、谈自己眼中的诸葛亮,又如可搭建辩论舞台,将学生分为主战派、反战派,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分析利弊;

也可由学生分别扮演“曹操与大臣”或“曹操与刘备”,学生氛围两派,进行辩论,争论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北京、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到如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见解,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该教师教学语言缺乏抑扬顿挫,评价语言没有感染力。

篇三:

高中历史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与教材地位2.三维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4.教法与学法5.教学程序6.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作用)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的第二课,它上承《“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下启《宋明理学》,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

之后设置

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小组讨论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

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

而难点呢,是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情)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

强的内容,应该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法学法)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学法上:

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以我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做到论丛史出,得出科学结论。

此次教学方式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四个部分是我的教学设计

在本课导入部分,设定3分钟。

”播放《汉武大帝-董仲舒谒见汉武帝》“罢

黜百家杂学而独尊儒术,引起学生视觉上的共鸣,构建对西汉时期政治局面的初步认识,引发思考。

新课的教授时间为35分钟。

1、运用文字材料等多媒体形式,总结汉初无为而治的特点。

紧接着引导学

生通过教材阅读史实材料,分析从“无为”到“有为”的必然趋势。

在这里老师设问:

“什么是无为而治?

”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吸引同学兴趣,让学生由浅入深思考,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积极投入课堂,采用问题中心教学法与“谈话法”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并结合表现逐点引申出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目的。

引导学生放宽眼界,联系古今,思考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联系。

提升学生感悟历史、融会贯通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本课的第二块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时,用多媒体展示

董仲舒图像,通过影像和文字资料回顾上堂课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者、思想主张以及可行性。

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在提高学生自

主性上,在此环节采取辩论的方式,就”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以及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

从而鼓励学生展现归纳阅读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也能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新旧儒学思想的不同,培养质疑的能力。

3、在学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这一大块,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表格,并认识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创造良好氛围,在共同总结中查漏补缺。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

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

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儒家思想虽然在汉代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一

个漫长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与发展,但不受诸侯国的青睐;

秦朝崇法抑儒并“焚书坑儒”遭摧残;

汉代严格来说儒法相济、外儒内法。

现代历史教育理论认为,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过程中,享受历史学习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

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

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

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

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

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

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

(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

美国、苏联。

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

(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

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

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

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

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

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

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

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

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

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

问是哪一洋?

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

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

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

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

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及“nmd”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

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

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

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

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

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

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

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美苏争霸

一、争霸的原因

二、争霸的概况(以表格的形式表示美苏争霸的概况)

三、争霸的影响

7、总结与反馈主要任务:

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题:

1、斯大林逝世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严重分歧b.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

c.赫鲁晓夫单方面撤走全部在华专家d.对中国进一步军事威胁,挑起中苏边界军事纠纷2、5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开始与美国争霸的主要目的是()

a.压倒美国,由苏联主宰世界b.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c.稳定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d.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3、20世纪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变化实际上是()

a.美苏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霸斗争的变化d

4、以下关于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在美国方面b.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c.美国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d.美国对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

五、课堂延伸

前段时间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亚太地区,布什政府对亚太地区战略关系重新进行调整,请结合当前国际关系,查找相关资料,谈一谈当前的中美关系,并预测中美关系的发展。

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最后,总结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

(二)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

篇四: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

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

高一

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

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

(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

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就决定什么样的学法,结合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

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注重

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结合史料分

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好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成功的实践又会证明理论的合理性与可

行性,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第四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前面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四个环节:

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的布置。

首先是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史料或影视片断)并提出几

个小问题,

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拉近历史与

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设置的问题又增加了悬念,烘托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预习提纲,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的

方式将提纲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本课的知识框架。

这样做既可以为课堂

教学节约时间,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去求知,为深入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适合

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本课主要讲述了目内容,分别是一:

二:

三:

其中第目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在学生知识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的情况

下,下面我就主要说一下我是如何实现重难点突破的。

适合知识点比较多的课节)

)下面我就说一下每一目是如何讲述的。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一:

启发式谈话法

第目难度适中,并且课本提供了大量的文字篇幅,史料和图片,因此针对这一部分,

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

了这样几个问题:

1.2.3.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和史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归纳出准确的答案。

以第个问题为例,先让学生思考及,

进而提出

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

(可以加问题答案)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二:

合作探究法

第目是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来说要让他们掌握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又是考试考查重点,因此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史料分析

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或史料)然后和学生一起对史料或图片进行解读,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2.3.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组织答案,每个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整理,最后派代

表发言,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总结点拨。

让学生明白(答案)这样,

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三:

角色扮演法

第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掌握问题。

这一问题的特点是知识点条目较多,有点锁碎,学生容易发生混淆,针对这一特

点,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