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897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docx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

新疆棉花种植业比较优势研究

1.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1.1新疆棉花生长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适宜是棉花在新疆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土地资源来看,与国内其他适宜棉花生长区域相比,新疆适宜棉花生长区域广阔,丰富的土地资源确保了棉花种植的规模经济效应。

2010年新疆农作物播种面积4758.64千公顷,其中棉花播种面积1460.60千公顷,棉花占新疆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69%,中国棉花播种面积4850千公顷,新疆棉花占中国棉花播种面积的30.11%。

从水资源来看,新疆虽然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年均降水量仅217.6毫米,但新疆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自然降水对棉田水分供应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

新疆有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高山积雪融化产生的冰川水为棉花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此外,新疆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极低。

水资源可利用的潜力极大,这为新疆棉区水资源调整和适宜棉花生长区的扩大开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从气候条件来看,新疆属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热量条件好,昼夜温差大。

据研究,日照时数对棉花的皮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十分显著,日照时数每增加1小时,每公顷产皮棉可增加2.4公斤。

新疆日照特别充足,年均日照时数高达2751.4小时,日照百分率和太阳总辐射都居中国首位。

新疆空气干燥,能够很好的控制棉珠的生长,加强棉珠的保蕾能力。

新疆的气候条件为新疆棉花增产提供了保障。

新疆的自然条件对棉花的种植十分有利,给新疆棉花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基础。

1.2新疆棉花生产的历史变迁

中国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新疆是中国最古老的棉花种植区域之一。

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年以前,新疆就开始种植棉花。

由于棉花在新疆种植的良好适应性,到今天其踪迹已遍布全疆各地。

1949年新疆棉花总产量仅0.51万吨,1978年新疆棉花总产5.5万吨,1993年总产量跃居中国第一,达到68万吨,占当年中国棉花总产量18%,1998年新疆棉花产量占中国三分之一,2008年新疆棉花总产量301.55万吨,创下了新疆棉花产量的最高记录。

由下图可将61年来新疆棉花生产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一1980年,这一阶段是新疆棉花少量发展阶段。

这30年中,新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国际环境影响,政策的制约,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新疆棉花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这一时期,新疆棉花播种面积长期保持在200千公顷以下的水平,棉花单产不足每亩30公斤,棉花总产不足8万吨,最高总产的年份是1966年,也仅为.793万吨。

1980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71.24万亩,棉花总产7.92万吨,棉花平均亩产29公斤左右。

第二阶段,1981一1990年,是新疆棉花的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新疆农业发展很快,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粮食生产增长就更快,但新疆人口相对较少,粮食消费有限,因而较早地实现了粮食自给,这为新疆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80年新疆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23%,而在199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61.30%。

新疆粮食面积的减少,为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基础。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新疆根据自身的特点大力发展适宜干早区的农作物,受比较利益驱动和棉花科学种植新技术大范围推广,新疆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增长,1990年棉花总产量达到46.88万吨,是1981的4倍。

第三阶段,1991一2005年,是新疆棉花的快速增长阶段。

这一期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快速增长与棉花种植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1990年国家为了刺激棉花生产,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每50公斤棉花合同定购价为300元,比1989年调高29.41%。

对新疆而言,在棉花单产上年增长26.72%的情况下,亩收增长了60.49%,亩利润达到了203.03元,增长了147.99%。

这十五年新疆棉花经过全面、快速发展,棉花产量由1991年的64万吨增长至2005年的195.7万吨,增长了3倍多。

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新疆棉花呈井喷式增长。

这一期间新疆加大了棉花的种植面积,使得棉花产量增加。

2006年棉花的种植面积是2005年的1.4倍,产量达到267.53万吨,比2005年多了71.8万吨。

2008年时更是超过了300万吨大关,达到301.5万吨。

虽然2009年和2010年新疆棉花产量有所下降,但最低的2010年也达到了247.9万吨。

2.新疆棉花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2.1.1比较优势理论介绍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生产效率比他国高的产品和服务,并同时进口生产效率比他国低的产品和服务,这样贸易双方所得利益比没有贸易及闭关自守的状态下要大得多。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吸收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合理成份,承认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的差别;同时,这一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突破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

所谓比较成本是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就能够也必然会进行相互交换,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管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力跟其他国家有何不同,这个国家不仅可以而且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比较优势最大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最大的产品。

2.1.2农业比较优势测定体系

由于农业属于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综合体,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产量也不稳定,而且受政府的干预也较多,如农产品出口补贴、限额、特殊保护措施等。

因此,经济学家在研究比较优势时常把农业和农产品排除在外。

比较优势理论自创立100多年以来,主要被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

但事实上,传统的比较优势对农产品的指导意义更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

通过总结国内外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研究,在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中主要有两种模式:

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和农产品内部比较优势。

前者研究某项农产品在哪个区域种植更具有优势,这一研究多与农产品种植专业化相联系,本文对新疆棉花比较优势的研究属于第一种模式;而后者研究的是某个区域所种植的农产品中哪一种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研究多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相结合。

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复杂而又困难,国际上诸多学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提出了许多指标和测算方法,如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法等等。

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单产水平是当地自然资源察赋,以及各种物质投入水平和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一种作物的生产规模,即种植面积,则是由其自然资源察赋、劳动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而且土地生产力可以分解为单产水平与播种面积两个单项决定因素,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是外延型的量变因素,反映土地生产率的单位面积产量则是集中体现生产要素含量的内涵型质变因素。

因此本文主要对比较优势的测定采用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

2.2新疆棉花生产效率优势比较与分析

2.2.1生产效率优势比较方法

考虑到比率变量较之于数据原值(绝对数)更能体现一个地区在全国相应农作物生产上的相对地位或比较优势,效率优势测定选择某一区域农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相应指标的比率做基本分析变量。

区域内农产品生产效率比较优势,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

其计算公式如下:

为地区年度某农产品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为地区年度该农作物单位产量水平;

为地区年度粮食作物单位产量水平;

为全国年度该农作物单位产量平均水平;

为全国年度粮食作物单位产量平均水平。

该指数大于1则表明该产品具有效率优势,小于1则表明该产品不具有效率优势。

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

2.2.2新疆棉花生产效率优势分析

下表是我国13个棉花主产省棉花生产效率优势指数。

年份

新疆

河北

河南

山东

陕西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四川

甘肃

2000

1.05

1.03

0.78

0.78

0.84

0.71

0.80

0.79

0.87

0.70

0.77

0.67

2.51

2001

0.90

1.03

0.80

0.79

0.44

0.77

0.81

0.90

0.89

0.78

0.87

0.40

2.40

2002

1.06

0.98

0.77

0.85

0.61

0.73

0.79

0.94

0.87

0.78

0.82

0.57

2.71

2003

1.23

1.02

0.46

0.85

0.69

0.68

0.98

1.11

0.78

0.77

0.99

0.76

2.40

2004

1.25

1.07

0.67

0.85

1.29

0.93

0.90

1.22

0.97

0.73

0.95

0.80

2.20

2005

1.22

1.07

0.76

0.78

1.36

0.67

0.94

1.19

0.85

0.74

1.03

0.76

2.39

2006

1.13

0.91

0.75

0.75

1.14

0.69

0.84

1.09

0.84

0.76

1.02

0.53

2.14

2007

1.07

0.92

0.76

0.76

1.14

0.71

0.87

1.15

0.77

0.77

0.96

0.62

1.97

2008

1.65

1.31

1.48

1.33

1.61

1.32

0.00

1.28

1.55

0.77

0.56

1.04

2.99

2009

1.28

0.85

0.70

0.79

1.51

0.67

0.63

1.21

0.77

0.72

0.94

0.71

2.01

2010

1.28

0.90

0.74

0.69

1.53

0.78

0.96

1.32

0.77

0.73

0.95

0.71

1.88

平均

1.19

1.01

0.79

0.84

1.11

0.79

0.77

1.11

0.90

0.75

0.90

0.69

2.33

从表中可以看出,,新疆棉花效率优势经历了三次转折:

一次是2001年效率优势指数从2000年的1.05下降到0.9,此时新疆棉花生产处于效率劣势;一次是2002年到2007年,效率优势指数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值最高的是2004年的1.25;一次是2008年,效率优势指数的值为1.65,是近十年来最高。

在2000-2010这11年中,只有2001年指数为0.9小于1,其余10年均大于1,11年间新疆棉花生产效率优势指数平均值为1.19,表明新疆棉花生产具有效率优势。

通过中国13个棉花主产省效率优势对比发现,2000年除了新疆、河北和甘肃3个省的棉花生产具有效率优势,其他8个省棉花生产均不具有效率优势。

到2010年则只有新疆、陕西、江西、甘肃4个省份具有效率比较优势,这一差异说明中国棉花生产日益向宜棉区域集中。

通过分析11年棉花效率优势指数平均值发现:

新疆、陕西、河北、江西、甘肃5个省份的效率优势指数均值都大于1,表明这5个省在棉花生产上均具有效率优势,但河北生产效率优势不明显,新疆与甘肃相比其效率优势远小于甘肃,甘肃棉花的效率优势指数是新疆的1.96倍。

2.3新疆棉花规模优势比较与分析

2.3.1规模优势比较方法

规模优势系数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它是由市场需求、种植制度、资源禀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在一定长的时期内,只要有相当的规模,就有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就意味着有经济效益,因此,规模优势系数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

规模优势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为某地区某农产品规模优势系数;

为该地区该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为该地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总面积;

为全国该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为全国所有农作物的播种总面积。

大于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的j种作物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其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

小于1,表明i区j种作物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规模劣势。

值越小,劣势越显著,专业化程度越低。

2.3.2新疆棉花规模优势分析

上图是新疆棉花规模优势变化图。

根据2000年以来新疆棉花种植数据及中国棉花种植相关数据,计算发现2000一2010年间新疆棉花规模优势指数一直大于8,表明了新疆在棉花种植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规模优势。

从图中规模优势指数变动来看,新疆棉花规模优势经历了一个波动下降的过程。

规模优势指数值由2000年的11.56下降至2004年的8.54,但自2005开始新疆棉花规模优势指数开始波动上升,到2007年这一数值上升到10.98,这主要是因为2006年新疆棉花单产达到了1725公斤每公顷,比2005年高110公斤,使得种植棉花的意愿增强,致使2007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扩大,从而2007年棉花规模优势指数回升。

尽管新疆棉花播种面积有下降趋势,但是2010年新疆棉花规模优势度仍达到了10.17,这一数值表明了新疆在棉花种植上专业化程度仍然很高。

 

年份

新疆

河北

河南

山东

陕西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四川

甘肃

2000

11.56

1.32

2.29

1.97

0.26

1.44

0.29

0.34

1.32

1.62

0.71

0.28

0.54

2001

10.74

1.51

2.12

2.11

0.38

1.60

0.28

0.36

1.35

1.50

0.61

0.22

0.75

2002

10.03

1.69

2.19

2.22

0.38

1.48

0.23

0.30

1.32

1.47

0.61

0.13

0.61

2003

9.07

2.01

2.02

2.42

0.48

1.43

0.19

0.40

1.27

1.48

0.54

0.10

0.64

2004

8.54

2.08

1.86

2.69

0.53

1.44

0.18

0.33

1.17

1.54

0.57

0.10

0.50

2005

9.55

2.01

1.72

2.42

0.51

1.48

0.19

0.37

1.26

1.65

0.58

0.09

0.53

2006

8.69

1.86

1.48

2.27

0.52

1.22

0.17

0.32

1.12

1.44

0.54

0.07

0.53

2007

10.98

2.04

1.29

2.17

0.57

1.14

0.20

0.40

1.10

1.89

0.60

0.06

0.55

2008

10.40

2.15

1.16

2.24

0.55

1.09

0.22

0.34

1.18

2.02

0.66

0.05

0.51

2009

9.68

2.29

1.21

2.38

0.48

1.07

0.26

0.45

1.25

1.96

0.61

0.05

0.45

2010

10.17

2.21

1.09

2.35

0.40

1.02

0.28

0.48

1.18

1.99

0.71

0.06

0.40

平均

9.95

1.92

1.68

2.29

0.46

1.31

0.23

0.37

1.23

1.69

0.61

0.11

0.55

上表列出了中国棉花主产省2000一2010年间棉花种植规模优势值,从11年间的平均值来看,植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省区有新疆,其次分别是山东、河北、湖北、河南、江苏和安徽。

通过新疆与其他省的对比发现,11年间新疆棉花在种植规模上具有绝对优势,既使是新疆棉花规模优势的最低年份2004年,其规模优势指数8.54也大于中国其他省区。

棉花种植规模不但是生产经营水平的反映,而且是棉花种植产业长期发展与具有比较优势的基础。

新疆棉花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不仅是新疆棉花种植稳产高产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新疆棉花种植产业建设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团场成千上万亩连片种植棉花的情况己比比皆是;在各地区州县,少则几十亩,多则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棉花大规模种植也己到处可见。

规模化种植已经成为新疆棉花种植别于中国其他省份的根本特点之一。

2.4新疆棉花成本优势比较与分析

棉花种植的成本优势比较主要是通过对比每50公斤棉花的平均出售价格与总成本的比率和比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中有关中国各棉花主产省的相关数据来实现。

每50公斤棉花的平均出售价格与总成本的比率的值越小,说明棉花种植成本优势越明显。

下表是2004年到2009年我国棉花主产区每50公斤棉花的平均出售价格与总成本的比率:

年份

新疆

河北

河南

山东

陕西

江苏

浙江

江西

安徽

湖北

湖南

甘肃

2004

0.81

0.67

0.87

0.83

0.82

0.64

0.59

0.87

0.68

0.85

0.81

0.65

2005

0.67

0.67

0.76

0.70

0.72

0.80

0.56

0.72

0.75

0.67

0.79

0.61

2006

0.73

0.73

0.74

0.69

0.94

0.80

0.59

0.68

0.75

0.65

0.72

0.66

2007

0.70

0.68

0.75

0.70

0.85

0.80

0.55

0.69

0.71

0.69

0.73

0.66

2008

0.94

1.07

1.17

0.93

1.20

1.04

0.80

0.94

1.14

1.12

1.16

0.77

2009

0.77

0.83

0.88

0.71

1.07

0.85

0.74

0.76

0.82

0.77

0.72

0.72

平均

0.77

0.78

0.86

0.76

0.94

0.82

0.64

0.78

0.81

0.79

0.82

0.68

从6年间的平均值来看,新疆的值为0.77,较低于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说明新疆棉花种植与上述8个省相比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与山东、浙江和甘肃相比就不均有成本优势。

从中国棉花主产省2009年的棉花成本收益方面的数据来看,以净利润来说,新疆棉花每亩净利润为362.94元,低于甘肃省的485.75元,并分别低于江西、山东和湖南。

从生产成本来看,新疆棉花的生产成本为每亩960.75元,高于山西、浙江、河南和河北,比生产成本最低的浙江727.37元/亩高233.38元/亩;低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甘肃、湖南、陕西和山东,与全国平均的961.82元/亩的水平相比,低1.07元/亩。

由于每亩棉花成本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成本变化,使用每50公斤棉花成本数据更为合适。

下图是全国每50公斤棉花总成本,新疆2009年每50公斤棉花总成本为476.05元,高于甘肃和浙江,低于其他省份。

数据表明,新疆棉花在国内具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

农产品生产成本由物质费用和用工作价两部分构成,通过比较发现,新疆棉花亩用工较低,仅为15.17日,是我国棉花主产省中最低的。

但是新疆棉花种植的物质与服务费用较高,达到了500.76元/亩。

而物质费用的主要部分是直接生产费用,占到了物质费用的95.4%。

在新疆棉花每亩直接生产费用中,化肥占到了直接生产费用的32.7%,其次是排灌费,占到了直接生产费用的16.3%,再次分别是机械作业费、农膜费、种子费、农药费、农家肥费、工具材料费,分别占直接生产费用的14.7%、8.9%、8%、7.7%、6.7%、3.4%。

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的化肥费占直接生产费用的比例在十二个省份中是较低的,但化肥使用费高达156.28元/亩,低于甘肃、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高于其余省份。

农膜费占直接生产费用的比例高于出甘肃以外的中国其他省份,这与新疆棉花播种期温度较低有关,2009年新疆棉花亩农膜费42.54元。

从机械作业费来看,新疆棉花机械作业费占直接生产费用的14.7%,是中国十二个省份中较高的,金额为70.57元/亩,这说明新疆机械化程度较高。

从排灌费来看,新疆棉花排灌费占棉花直接生产费用的16.3%,较低于甘肃和河北,从实际金额来看,新疆棉花排灌费78.06元/亩,高于除甘肃和山西外的其他省份。

从农药费来看,与其他省份相比,新疆棉花农药费占直接生产费用的比重较低,低于除甘肃(17.74元/亩)和陕西(29.28元/亩)外的其他棉花主生产省份,仅为36.76元/亩,但近几年新疆棉花病虫害率明显高于80年代,这与新疆棉花大面积连作有很大关系。

3.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1.污染问题

3.1.1地膜污染

棉花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技术措施,不仅具有保温、保湿的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杂草生长。

因此,1980年代开始在棉花种植中开始大面积推广使用地膜。

然而,地膜在雨打日晒的情况下容易老化,加之破膜放苗,打孔施肥,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往往支离破碎。

棉农在拔秆前后难以将残膜收拾干净,随后残膜被翻至土壤内。

由于地膜在土壤里的降解速度很慢,一般要几十年才能消失,会严重妨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致使土壤严重污染。

新疆棉花由于播种期温度较低,地膜大面积使用,致使棉区土地污染。

3.1.2农药污染

棉花是我国化学农药用量最大的作物,棉花农药用量占全部农作物的30%-40%。

农药的大量、无节制使用,使棉田农药残留对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对人类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保证棉花产量,在种植过程中,每亩地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有连续上升的趋势。

一些农药在雨水的作用或者随地表径直流入河流、农田,污染地表水或者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有些农药带有挥发性,挥发在大气中的农药不仅可以使施药人员中毒,而且还会对非靶标区的作物造成药害。

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害虫的自然天敌和有益生物大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由于农药大量、无节制地施用,导致害虫抗性剧增,使得新研发的农药毒性更强,形成恶性循环。

3.2大规模种植引发的问题

3.2.1病虫害频发

由于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耕种,使属于不同农业种植户承包的土地连片种植棉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