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90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四月七市联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有专家称,自主招生应真正打破按计划投档、按计划录取的集中录取模式,赋予学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至少在5%自主招生范围内拥有决定权),扩大学生的学校选择权。

B.英国女作家罗琳所写的长篇系列小说——《哈利·

波特与密室》和《哈利·

波特与魔法石》等,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

C.2010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即将启动,理想的“中国价格”能不能谈成?

世界最大买家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维护?

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近几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

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

二、(12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6—9题。

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

刘洪波

据测算,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仅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费用将不下亿元。

这说的只是更名成本,而且是直接可见的成本。

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成本在心理:

对一些出生和成长于“襄樊”时代的人来说,地名的变化,会产生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

然而。

无论直接的经济成本也好,还是间接的心理成本也好,如果更名是合理的,那么长远而言,不是大问题。

只是提醒人们地名更改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襄樊有60年历史,襄阳的历史是2000多年。

襄樊源于襄阳与樊城,得名于l950年。

那正是一个政权的初生期,襄樊隶属襄阳行署。

此时襄樊为市名,或有区别于行署名称之意。

但'

-3时及后来很长时间,行署与治所名称相同的并不少见。

两地各取一字以成新名。

其实使我更容易想到“晋绥”“鄂豫皖”“湘赣”等根据地命名之法,这算是一种新的地名文化吧。

尽管像武昌与汉口、汉阳合称“武汉”,这种情况也前已有之,但几个地名各取一字合成新名,确比根据地命名更为普遍。

地名一旦生效,影响当然巨大。

一切历史,在新地名下书写;

更重要的是,生老病死在新地名下完成,从而地名也变成很多人个人的历史。

然而,每一次新地名生效,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寰樊”从无到有,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在政权初生期的兴奋中,人们对这个地名确曾有过“非驴非马”的感受。

但无论如何,行署襄阳仍然作为一个大地名存在,尚可使地名的历史温情延续。

后来撤销行署,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

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时任市委书记表示当时“缺乏文化传承理念”,就是这个意思。

而另一个考虑,即“为了照顾襄阳和樊城两地干部的情绪”,作为曾经发生的历史,可令人哑然无语。

在湖北,考虑两地情绪的地名,更荒唐的无过于“荆沙市”。

这个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专为照顾情绪而搞出的非驴非马的怪物,很快终止。

两年之内,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

但还是要看到,毕竟迅速变回“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又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湖北襄樊复名襄阳,与其说是引起地名更名的新一轮风潮,不如说是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关注。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被视为最便捷、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从而成为不少地方用心琢磨的对象。

更名本身有改旧布新的快感,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产生改名行动,我的家乡,原称沔阳县,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据说是因为“沔”字难写,而且音近“绵阳”。

更多的地方为“擦亮旅游名片”而改名,确实收效可观,而且旅游地点本身也大多具有文化内涵,这类改名中只有“黄山”替代“徽州”使人有些怅然若失。

换名需要多少成本,会带来多少收益,不足以衡量改名是否合理,而只能证明改名需要慎重。

地名,更重要的是传承一份历史的温情。

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依托于此,使人知道历史的厚度、大地的坚实,并产生地方认同、乡情史思。

当然,每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一致,不是所有改过名的都需要复归。

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没有改朝换代,地名天翻地覆,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怕是少有。

几十年前,张奚若指责“轻视历史,迷信将来”,近些年的地名乱象,也算是一个表现。

(选自2011年1月28日《凤凰博报·

刘洪波的博客》)

6.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首段所说“巨大的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大的代价”是指一个地方更名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包括高昂的直接可见的经济成本和当地民众因地名变更所要承担的使之产生“被掏空的感觉”的心理成本。

B.在新中国政权初生期,“襄樊”这个地名从无到有,让当时的人们付出了心理成本,产生“非驴非马”的感受。

C.当年荆州与沙市合并时改名“荆沙市”,两年之内又复名“荆州市”,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高昂的。

D.虽然如今“襄樊”复名“襄阳”,但此前却因为已经“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所以心理成本的付出远比经济成本的付出更为高昂。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襄阳行署撤销后,“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

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是“缺乏文化传承理念”的,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

B.为照顾两地情绪,荆州市两年之内,两易其名,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毕竟迅速变回了“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制造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C.“沔”字难写,而且“沔阳”音近“绵阳”,据说这个简单的理由就促成了“我”的家乡沔阳县在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

D.为“擦亮旅游名片”,“徽州”改名“黄山市”,尽管收效可观,而且该旅游地点本身也具有文化内涵,但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

8.文中说“改名需要慎重”。

下列不属于“要慎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更名后,必须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这些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费动辄上亿元,经济成本昂贵。

B.从当地民众的角度上看,个体的生老病死都是在特定地名下完成的,地名也是很多人个人的历史。

一旦改名会让人产生“被掏空了的感觉”,民众付出的心理成本巨大。

C.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都依托于地名。

地名,是历史传承的载体。

更改地名往往会割断该地的历史文脉。

D.总体上说,过去改过名的城市,如果可能,应该尽量复名,以恢复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9.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同年①丁聘之之任平湖序

[明]归有先

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

自春官进于冢宰喀’,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

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

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

而五人者,选入史馆。

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

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

然每晨入部,升堂只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

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

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

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

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

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

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

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

夫以天下财赋。

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

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

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曳令亦少矣。

又经岛夷②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江、淮以南,益骚然矣。

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

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

若为令者,则民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

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

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其他水旱流冗,荒莱奸蠹之所积逋谢,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

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传日:

“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庄子论解牛日: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

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注释】①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②春官:

礼部官员;

冢宰:

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

③蠲(juan)贷:

免除赋税、劳役等。

④岛夷:

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

⑤乾没:

贪求、贪得。

⑥积逋:

指累欠的赋税。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官进于冢宰进:

举荐

B.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其:

代词,他

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益:

增加

D.固民之所乐输者输:

缴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

③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A.①②⑤8.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

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

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

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

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El加也。

(3分)

(2)谓宜有调停委曲予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4分)

(3)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唐代诗人秦韬玉,男,生卒年不详,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先为一宦官做幕僚,后从唐僖宗避难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入春榜,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1)全诗以“贫女”的Vl吻述说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

请结合诗歌各联内容加以概括。

(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进行简析。

15.填空。

(6分)

(1)《等待戈多》的作者萨缪尔·

贝克特,生于爱尔兰,是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2)诗人舒婷的《》表达了一种伟大的爱情观:

爱情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3)古代诗人常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在《蜀相》中吟诵“映阶碧草自春色,”: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慨叹“,往往取酒还独倾”;

李煜在《虞美人》中感伤“?

往事知多少”;

姜夔在《扬州慢》中怅惋“。

年年知为谁生”。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

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

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

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

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

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

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

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

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

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

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因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

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

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

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

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

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

有一日黄先生想:

古人日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

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

他做什么呢?

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

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

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

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

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

众人深得启示:

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

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

有一点迷恋?

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参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

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

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

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

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

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

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

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

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

就连剪裁时装、

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外婆家后园的花红柳绿、虫鸣燕舞给儿时的“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为“我”成年后的养花之渴望做了铺垫。

C.文章先从自己种花草的经历谈起,再对照黄岳渊种花草的故事,顿悟出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道理,由事入理,说理既深刻又形象。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17.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同样是在叙述,文中第⑥自然段与其它段落相比较,它们在语言表达上各显示出了哪些不同特点?

请分别进行概括说明。

(5分)

19.品读文中第⑨段里画线的句子,先简要解说作者所“顿悟”的“人的~生只能做一件事”的内涵,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生只做一件事”。

六、(12分)

20.×

学校将筹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活动。

请你在下面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中插入一个与语文课本或读本内容有联系的句子。

要求:

能彰显“怀风云先烈,颂百年辛亥”的主题;

两个分句中应至少有一个与语文课本或读本有联系;

句式整齐琅琅上口。

同学们:

百年前的中国,,。

从此,中国打破了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救国图强的新的历史。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缅怀先烈,更应继承先烈们的爱国遗志,以坚毅不拔之精神,迎接挑.战,开创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明天。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在“出、思、旱、蝶"

四个汉字中任选两个汉字,对其字形与意蕴进行联想与妙解。

(言之有理即可)(4分)

示例守:

将尺寸之地,收藏于心房之间。

幽:

山深邃了,树静谧了,路曲折了0

22.电视作为一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新闻媒体,其栏目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之高是毋庸置疑的。

但湖北经济电视台近几年先后推出的“阿星校长开讲”“蔡一咵天”和“经视一锅鲜”等栏目,其主持人以极富亲和力的“汉腔”(武汉方言)让这些“草根”栏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尤其是本土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但同时也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你如何看待这些“草根”栏目主持人用“汉腔"

主持节目的现象?

请在赞成意见或反对意见中,任选一方观点写出你的理由。

(不超过50个字)(4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拾金不昧》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请把标题写在答题卷上),作文不要脱离图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2011年襄阳黄冈、荆州、宜昌孝感、十堰、恩施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选择题部分 36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6

答案

A

C

B

D

1.A(加点字分别读chuà

i、chuǎn、tuān、zhuì

B组中“浚”和“峻”的读音相同,C组中“柑”和“竿”的读音相同,D组中“劾”和“核”的读音相同)

2.C(A组中的“掾”应为“椽”,B组中的“殇”应为“觞”,D组中的“轮”应为“伦”)

3.B(“头角峥嵘”本是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此处望文生义,使用不恰当。

A项中的“发布”通常是用来宣布命令、指示、新闻等,而“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属于新闻类,在语境中使用恰当。

C项中的“枕戈待旦”是形容时刻警惕,准备作战,在语境中使用恰当。

D项中的“赞不绝口”是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在语境中使用恰当)

4.A(B项搭配不当,“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可以说“从拍摄到如今在各地方台播出”,而“中国女性导演李少红”却不能“在各地方台播出”。

C项否定失当,句中“避免”与“不要”连用,表意相反。

D项成分残缺,应在“与”字的前面添加“和”字)

5.C(两个问号都应改为逗号)

6.D(根据文意,“巨大的代价”既指“直接的经济成本”,也指“间接的心理成本”,但文中没有任何信息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才是“巨大的代价”,所以D项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而A项是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两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B项是从“心理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C项是从“经济成本”这个方面来理解“巨大的代价”的,在A、B、C三项中都没有使用比较法来说明两种成本的付出是谁比谁“更为高昂”,因此都是符合文意的)

7.B(根据原文信息,当年取名“荆沙”是为了照顾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的干部情绪,而后来由“荆沙”变回“荆州”则不是“为照顾两地情绪”了)

8.D(属于“要慎重”的表现或做法,而非“原因”)

9.赞同恢复历史地名,不怕为改名而花钱。

(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都体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赞同恢复历史地名”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

“不怕为改名而花钱”在原文中的依据是“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对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要概括全面,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给2分;

能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10.B(“其”在此句语境中不是指代第三人称“他”,而是指代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11.C(①是作者感叹同年中进士的一帮人平时能经常聚在一起不容易;

④是作者介绍老百姓乐意向官府缴纳事先规定好了数额的赋税等;

⑤是作者向外派做官的同年“丁君”讲述为官之道;

只有②③⑥都是直接表现了作者在“同情百姓”)

12.D(“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应该是有的官员没有急着向老百姓催交赋税,最后却也办齐了,并且还升了大官离开了此地)

13.⑴本来不指望它(赋税)减少,却只害怕它一天天增加。

(“固”“日”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则应该在里面根据实情酌情调整,这是做地方长官的所应该留意的啊。

(“调停”“委曲”“令宰”译对各1分,判断句式1分,共4分)

⑶也一并把它作为对到东南一带做官的各位同年官员的告诫吧。

(“以为”“吏”译对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