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910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答案】1.C2.B3.D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祉”的说法扩大范围,另外“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表述有误,第一段中的表述意思是“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说法绝对,原文第四段的表述为“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以“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得到答案。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项,由原文可知,“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不管是买的图书还是借的图书,都能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所以都应属于文化消费。

B项,“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错,说法绝对。

C项,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文化消费品味的形成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选项中“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错。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㈡文学类文本阅读

深情

徐建英

我出生的鄂南地区,山高林密,各类野兽世代扎驻在深山之中,紧挨山边的庄稼跟着常遭罪,各村成立的护农小组中,父亲年轻时候就是其中的一位铳手。

《枪支管理法》实施后,父亲的那杆双管猎枪被公安机关列入收缴之列,到父亲重新持证换上单管猎枪时,山下的庄稼人开始一茬茬往城里卷,山上的野兽下山无食可觅,也很少再来作孽,而父亲此时的年岁也大了。

庄稼少后,荒地多了,从前热闹的围猎随着护农小组成员一样相继老去。

父亲平日里侍弄完屋檐外廊墙角的几丘菜地,余下来的时间,还是喜欢一个人柱着那支老式的单管猎枪上山转悠。

只是年岁大后,从前健步杠在肩上的猎枪,如今经被他柱在脚下,成了一支看起来很滑稽的拐棍。

而他总是习惯说:

“转转吧,习惯了咱湖村的山,转转也好。

”特别是雪落的冬季,父亲每隔两日,必定在清早进山一趟。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

那个人,父亲时常在我们湖村周边碰到。

笼着雾罩泊着小筏的湖边,袅袅升腾着炊烟的早晨,更多的时候,父亲会在密匝匝被夕阳涂得金灿灿的林子里遇到他,那些橡树,槲树,青杉,松柏什么的,平日里庄户人家司空见惯的树们,在那个人眼里像似镀过金的宝贝。

有时他弓着腰,有时会曲膝半蹲着地,伴随着那个人手中的玩意儿“咔嚓”“咔嚓”的灯光闪过,有时还会哗啦啦一下跪在地下,样子庄严肃穆,像似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

再看那个人时,父亲就常常忍不着多瞅几眼,更多时会瞅他背上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

 

那年冬季的雪很大,母亲的阻止没能如愿,反而加速了父亲进山的频率——隔日一趟转成了一日一趟。

那天一大早父亲又柱他那杆老猎枪,鬼鬼祟祟地瞒着母亲从菜窖里拎出一条棉布小袋,踏着积雪穿过村口,走上了村后被雪落镶白过的南拢凹。

那被大雪厚厚覆盖的山路上,一行脚印直向镶白的树林子,一股啸冷的雪风在父亲错愕的神情里吹动树条子上缀满的冰挂。

顺着那行脚印,父亲很意外地在南拢凹岔路上碰到了那个人。

他立在路边,像似在等着什么,背裹里封得严严实实的洋玩意儿缀上了一层薄雪。

迎着父亲错愕的目光,他对着父亲笑笑算是招呼,然后跟在父亲身后,也上了山。

父亲柱着猎枪的步子在前方停了下来,他紧了紧手中的棉布袋子,看着同时停下来的那个人,折返身向另一座山头走去。

那个人在原地仅停了一下,也折转身子跟向父亲身后。

父亲再次停下来,看着那个人,柱着的猎枪在雪地上不满地跺了跺,一动不动地立在雪地上望向那个人。

那个人在父亲的目视下,后退了几步,复又走上前,父亲的猎枪再次在雪地上跺了跺,一动不动地望着他。

那个人停在原地半响,才背着包一步一回地绕向另一个山头。

父亲站在雪地中,直见那个人在林子里只剩下一个小黑点时,才折转身向南拢凹的深山走去。

父亲在响午时柱着猎枪空着手走进家门,棉布袋中装着几粒不知名的树木坚果,他边拍打着肩上的残雪,边絮絮叨叨地唠着那个人的不是,唠那个人扰了他的好事。

母亲见此很不满地在一旁接口:

“就是没人惊扰你,你平素不也照样是空手回家的。

”而父亲听罢,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对此,我们再一次把父亲所有的举动归辔于他老小孩的心理在作梗。

这件事不久我返城找到了新的工作,应新同事约,我陪他参加一个摄影大赛的颁奖会。

在获奖作品展厅中的一角,一幅叫《深情》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雪地里半蹲半跪着一位老人,老人的模样慈眉善眼,在他的手伸前的地方,是一只灰色的野兔,看到老人,灰兔眼神像极了委曲的孩子,挣扎着向老人身边挪近,一旁的雪地上,一只棉布小口袋散在雪地上,几只鲜红的萝卜露出袋口在雪地中格外醒目。

远处一棵枫树,被积雪压弯的树桠下,隐隐有支陈旧的单管猎枪在雪风中飘。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样子庄严肃穆,像要完成一件很重要的庆礼”,写出了“那个人”认真严肃和敬业的精神。

B.父亲“加速了进山的频率”却依然打不到猎物,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想打猎物,而只是想重温昔日的生活。

C.小说中多次出现了雪、树林、风等环境描写,这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生活背景,又渲染了气氛。

D.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由“我”来讲述故事,既让人感到可信与亲切,又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5.分析画横线句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在文中的作用。

6.小说为什么以摄影大赛的一幅作品《深情》结尾?

请结合全文,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5.①打破了平铺直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为后面的摄影情节作铺垫。

6.①在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照片《深情》结尾,出人意料,照应标题,安排巧妙:

②在情感表现上,深情地呈现出猎人与猎物,由于爱而达成的一种和谐;

③在思想内容上,把一个平凡的“狩猎”事件,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深化了主题。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B项,主要是因为他根本不想打猎物;

C项,没有提供“社会背景”;

D项,没有“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用。

“就是这样的一个冬季,父亲遇上了那个人”在文中的作用,主要围绕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

打破了平铺直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后面的摄影情节作铺垫。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探讨以摄影大赛的一幅作品《深情》结尾,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分析。

如在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照片《深情》结尾,出人意料,照应标题,安排巧妙。

点睛:

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

本题需要结合题干要求分析,从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三个角度分析。

㈢实用类文本阅读

对话杨庆祥:

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

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

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

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到伤痕的问题。

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

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

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

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

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

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

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了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

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

“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它的教训。

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

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

《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

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

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

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

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

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了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

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不但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

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

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

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

“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

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

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

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茧》作出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

7.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的“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已,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8.下面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样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

C.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做出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E.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9.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答案】7.B8.BC

9..①不同年龄的人都面临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已经有大量作品涉及伤痕问题;

②目前文化界还没有对这种创作倾向做出准确的判断;

③“新伤痕文学”的书写有助于发现问题根源,对时代起照亮和疗愈作用;

④年轻作家已经在“新伤痕文学”的创作方向上做出了积极尝试,更值得我们重视。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

B项,“旧的‘伤痕文学’”,“缺乏文学价值”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从文中看,杨庆祥是把《第七天》定位在“新伤痕文学”范围里的,因此B项错误;

C项“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无中生有。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

杨庆祥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的原因,理解“伤痕”的内涵,说出我们的伤痕,可以表达我们共同的诉求;

能让我们深刻反省文革时期的政治隐痛问题;

有利于对过去有发现与揭露作用。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

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

稍长,博通古今。

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

以文学闻于时。

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

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

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

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

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

时议礼者蜂起。

鲁众中扬言曰:

“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

寻授礼部主事。

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

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鲁让曰:

“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

”使者谢过,即令易去。

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

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

“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

”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

帝曰:

“岛夷乃狡狯如此耶!

”却其贡。

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

“鲁何官?

”对曰:

“主事耳。

”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

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

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

“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未几,命主京畿乡试。

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

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

“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

”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

列传第二十四》)

10.下列对文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皆尊约束约束:

规约,规章

B.会编类礼书会:

恰逢

C.鲁让曰:

“袭帕误耳……”让:

谦让

D.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其:

大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

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洪武:

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礼:

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即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D.京畿:

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

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

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

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

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给予金帛赏赐;

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

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

高丽的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

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

(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答案】10.C11.B12.D

13.

(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

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

(2)曾鲁写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解析】《明史•列传第二十四》,作者:

张廷玉,朝代:

清。

1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C项“鲁让曰:

‘袭帕误耳’”的“让”,结合语境内容“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可知,译为责备。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定都南京(应天府)。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

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1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以”译为因,“辞”译为推辞,“下阶”译为降一个品级,“持”译为坚持,“不之许”(宾语前置句)。

(2)“属文”译为写文章,“间”译为偶尔。

参考译文:

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

年岁稍长,博通古今。

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

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

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逆的道理。

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

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

“曾鲁是什么官?

”丞相答道:

“主事罢了。

”皇帝当日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

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

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

戍边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