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92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手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

(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

(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诗句;

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加文学感染力、避免文章平淡。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准确;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

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分析

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

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

“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

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

选取的材料顺序;

段落顺序;

句子顺序;

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

《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

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

形式

(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

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

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

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

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

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

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

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

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

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

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

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

“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

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

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

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

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1)对描写对象;

(2)对人物情感;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记叙文阅读方法及解题思路指导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掌握一定的方法。

主要有:

一、重视整体阅读,把握文章中心。

整体阅读,是通读全文后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思路、写法的通盘认识。

阅读文章,一定要掌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

整体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

要把握记叙文的类型特点(人、事、物、景),根据其特点,整体感知中心内容。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其次:

阅读记叙文,要把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认识清楚,注意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

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方法有: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

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

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

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

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

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

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

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在于找准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也有先议后叙,还有借助文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

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抒情往往借助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述,而间接抒情则在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所以此时在注意品味文章语言,重点把握生动、有力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性词语。

3、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特点。

要理清文章思路,往往要注意:

①辨析记叙线索。

要将多个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有一条线索。

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它步步弄清各段落、层次,直到全篇的思想内容。

线索形式一般有:

时间的转移;

空间的变换;

思想感情的发展;

一人;

一事;

一物。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弄清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能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②理清记叙顺序。

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

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叙等;

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

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而要分清顺叙、倒叙和插叙的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看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有,则这些地方可能运用了倒叙和插叙。

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③析结构层次。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的分析方法,因其记叙文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二、抓好局部研读,探究文章实质。

局部是指词、句、文段等小于篇的单位,研读局部,一定要注意不要脱离文章的整体,断章取义,而应该结合全文语境、文章中心及作者情感等深入挖掘局部的内在含义。

进行局部研读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把握以下几种:

1、抓住关键词语。

文章的关键词语,往往能强调某些意味,这些意味能表现出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畅达感的特点。

“形象感”突出表现语言所描绘的形象或动态;

“情趣感”突出表达文章包含的感情、趣味;

“意蕴感”则侧重寄寓的深刻含义;

“分寸感”则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

“畅达感”则突显词语在文章过渡间表现出来的连贯通畅。

关键词语一般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

而中考时常以此作为考点,要求分析其深层含义或作用等,答题时应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及文章中心主题来回答该词语的传情达意作用,不要就字词论字词。

2、抓住中心语句。

中心语句一般包含:

①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②独立成段的语句③表明文章主题、中心的语句④段落之间的过渡句⑤反复咏叹的语句⑥议论、抒情的语句等。

近年来中考也常以这类语句来考察,要求体会、理解其深层含义甚至点评语句,答题时应注意不要单纯肤浅地停留在语句的表面意思上,应联系文章的中心。

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回答,且答题时应重点针对该语句的中心词来回答。

3、善于提炼中心。

提炼中心的方法有:

1.分析文章标题:

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

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4、体会修辞效果。

修辞效果的体会理解,必须结合语境,从准确、形象、感情色彩、气势的角度看,即看是不是准确形象、是不是感情色彩鲜明、是不是有气势。

解题技巧

指导要点:

1、要有自信心,相信大部分的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2、要注意多次阅读原文,不要一扫而过即动笔答题。

3、阅读原文时要注意把握分析原文的语言等。

4、思路是:

看标题――读文章――审试题--回读原文――作解答。

(一)看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完成整体把握文章的各项要点)

  (三)审题目,注意审清题目要求的重点词及范围、标点符号等。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

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

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此外,还要注意找准题目的重点词范围,以为确定答题重点及重读原文缩小范围作准备。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重点考查局部研读)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读,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同样要注意整体把握)

答题时如能运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回答的,则尽量用原文语句、词语。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此外,答题时不要孤立考虑问题,而要有整体意识。

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

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

揭示主题;

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

实物;

人物;

思想感情变化;

时间;

地点变换;

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

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中学病句修改

一、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

A、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

⑴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⑵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练习:

1、中国人民自从接受马列主义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面貌。

B、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

⑴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2、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3、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C、成分残缺

(1)、谓语(中心语)残缺

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主语“全校师生”怎么样,无谓语承接,后面换成另一个话题另一个主语了。

可改为:

“全校师生在雷峰精神的鼓舞下力争上游,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4、最近我们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5、这本党史读物,是根据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中共党史资料,采用通俗的形式,并配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图片,内容形象、感人。

(2)、宾语(中心语)残缺

⑴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还是抓紧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体会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无宾语承接,意脉断缺。

应在“抓紧”后面补上宾语“时间”。

6、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7、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2、搭配不当

A、主谓搭配不当。

⑴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主旨”不能与“描写”搭配,应把“描写”改为“表达”。

8、我国的棉花生产,过去不能自给,很大一部分只能靠进口来解决。

B、动宾搭配不当。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同志们为了保重他的健康,在1961年春节期间,托人带了一点故乡的土特产给他。

“保重”不能带宾语。

9、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10、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