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9557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名词解释00002.docx

生理名词解释00002

生理名词解释

LT

氧化物酶和其他水解酶,是一种溶酶体:

特殊颗粒,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和溶菌酶等。

因此,中性粒细胞对机体的保护防御具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

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呈双凸圆盘状。

有完整的胞膜,无细胞核。

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形态不规则、常聚集成群,细胞中央部有紫色颗粒,称颗粒区:

周边部呈均质状浅蓝色,称透明区。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正常值:

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为(100-300)×109/L。

同源细胞群:

位于软骨组织中央,2-8个软骨细胞成群分布,并且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增殖分裂而来。

肌节:

在骨骼肌纤维中。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它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闰盘:

相邻的心肌纤维相互连接形成闰盘。

在一般染色的标本中着色较深,呈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电镜下,在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的连接作用,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能传递冲动,使心肌产生同步收缩。

三联体:

横小管及两侧终池合成三联体。

连续毛细血管: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其特点是内皮细胞借紧密连接形成一层连续性内皮,内皮外有完整的基膜,胞质中有大量质膜小泡。

血室(窦状毛细血管):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

它的特点是腔大、不规则。

内皮细胞有窗孔,无隔膜。

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浦肯美纤维:

主要分布于心内膜下层,这种心肌纤维短而粗,肌浆丰富,有1-2个细胞核。

细胞核周围着色深,束细胞彼此端端相连处形成较发达的闰盘,最后与普通心肌纤维相连接,传导冲动至心肌纤维,使心肌产生收缩。

嗜染质(尼氏体):

呈小块状或颗粒状,分散在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内。

在HE染色的标本中,染成紫蓝色。

电镜下是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轴丘:

轴突起始部由胞体发出,呈圆锥形隆起称轴丘,其内无尼氏体但有神经原纤维。

神经纤维:

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在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根据有无形成髓鞘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

视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部位,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

血-脑屏障:

存在于血液和脑神经组织之间,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基膜和神经胶质膜共同构成,具有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神经组织的作用。

小肠绒毛:

是上皮与固有层向小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小肠绒毛的表面是单层柱状上皮,绒毛中轴是结缔组织,有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和散在平滑肌,绒毛扩大小肠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主细胞:

主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胞质基部呈强嗜碱性,胞质顶部充满嗜酸性酶原颗粒。

电镜下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膜包酶原颗粒。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

呈圆形或锥形体。

核圆居中,有的可见双核,胞质嗜酸性。

电镜下可见细胞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

壁细胞合成分泌盐酸,还能分泌内因子。

一、简答题

1.简述上皮组织的特点。

1细胞多,排列紧密,形成较规则细胞外基质少;②上皮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的一面为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一面呈基底面,上皮细胞的连接面为侧面;③上皮组织内一般无血管,其营养由结缔组织血管中的血液透过基膜供给;④上皮细胞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2.简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性。

结缔组织细胞少,细胞种类多,散在分布在细胞外的基质中,无极性。

②细胞外基质多,由基质纤维和组织液构成。

基质为均质状,纤维呈细丝状,组织液不断循环更新。

③由间充质分化形成。

④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作用。

3.简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及正常值

(1)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小体,直径7~8.5μm,中央较薄,周缘较厚。

这种外形可使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的迅速交换。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及细胞器,胞质内充满大量血红蛋白。

在透射电镜下,红细胞膜为典型单位膜,含有ABO血型抗原,红细胞具有半透膜特性。

(2)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因此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并带走组织产生的部分CO2。

(3)正常人血液中红细胞含量,女性为(3.5~5.0)×1012/L,男性为(4.5~5.5)×1012/L。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女性为110~140g,男性为120~150g。

4.试述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种。

细胞呈圆形,直径10~12μm,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一般分2~5叶,叶间以细丝相连,以3叶核多见。

胞质呈浅粉红色。

含有细小的淡紫色和浅红色颗粒。

电镜下,颗粒有膜包裹,分别是:

①嗜天青颗粒:

淡紫色,体积大,数量少,占颗粒总数的20%,呈圆形或卵圆形,内含过氧化物酶和其他水解酶,是一种溶酶体;②特殊颗粒:

淡红色,数量多,占颗粒总数的80%,颗粒较小,电子密度较低,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和溶菌酶等。

5.试述血小板的来源、结构特点、功能及正常值。

(1)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2)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

有完整的胞膜,无细胞核,有一些细胞器。

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形态不规则、常聚集成群,可分出两个区域:

颗粒区:

位于细胞中央部,有紫色颗粒;透明区:

位于周边部,呈均质状浅蓝色。

电镜下,血小板质膜表面又一层糖衣,可黏附血浆蛋白,参与血小板聚集过程。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

特殊颗粒内含血小板因子等,致密颗粒含5-羟色胺等。

(3)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为(100~300)×109/L。

6.软骨的类型、分布及主要结构特点:

类型

透明软骨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细胞

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

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

软骨细胞成行排列或散在纤维束之间

细胞外基质

由胶原原纤维和基质构成,纤维和基质折光性一致,故HE染色切片上看不到纤维

大量弹性纤维交织成网基质和纤维折光不一,故HE染色切片上可以看到纤维

大量交叉或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分布

鼻、咽、喉、软肋骨及关节软骨等处

耳廓、会厌等处

椎间盘、耻骨联合及关节盘等处

7.简述肌原纤维电镜下结构。

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由粗细肌丝组成。

粗肌丝主要又肌球蛋白构成。

位于A带中,固定于M线。

两端游离;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位于Ⅰ带,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游离并伸向A带,终止于H带外侧。

8.何为突触,简要叙述它的电镜下的结果。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和效应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的部位,是一种细胞连接的方式。

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化学性突触电镜下的结构:

①突出前成分:

突触前膜、突触小泡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

9.何为神经原纤维,简要叙述它的电镜下的结构。

存在于神经原胞体。

树突和轴突中,在镀银染色的标本中,被染成黑色,相互交织成网,电镜下是由神经丝和微管聚集而成,除具有支持作用外,还与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及离子运输有关。

10.简述动脉管壁的结构。

动脉管壁一般分三层:

①内膜:

内皮、内皮下膜和内弹性膜;②中膜:

由肌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③外膜:

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有的外膜与中膜交界处尚可分出一层外弹性膜。

11.肺内导气部管壁结构变化趋势。

从叶支气管到小支气管,随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逐渐变薄,杆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都逐渐减少:

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不成层的环形平滑肌束,细支气管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逐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杯装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都很少或消失:

环形平滑肌更为明显。

10.终末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终末细支气管的上皮为单层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形平滑肌。

11.滤过膜的组成,如果滤过膜严重受损尿中可出现什么物质?

由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的裂孔膜三层构成。

若滤过膜严重受损,则血浆大分子蛋白质,甚至血细胞均可漏出,尿中可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

12.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和功能?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构成。

球旁细胞可分泌肾素:

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

能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的钠离子浓度:

球外系膜细胞可能起信息传递作用。

二、论述

1.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及分布。

被覆上皮根据上皮细胞的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两种。

单层上皮:

①单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心、血管及淋巴管的腔面(内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表面(间皮);②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③单层柱状上皮,内衬于胃、肠黏膜;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内衬于呼吸道黏膜。

复层上皮:

①复层扁平上皮,包括: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表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道黏膜;②变移上皮,内衬于膀胱、输尿管、尿道黏膜;③复层柱状上皮,分布于脸结膜,男性尿道。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各种组成细胞的、电镜结构特点及功能。

(1)成纤维细胞:

①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多扁平突起,胞核较大、椭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

②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③能合成纤维和分泌基质,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当成纤维细胞的机能处于相对静止时,成为纤维细胞。

在手术或创伤时,可转化为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加速纤维和基质的合成。

(2)巨噬细胞:

①细胞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或不顾则形,细胞表面常伸出伪足,胞核小而圆、染色较深,胞质丰富、多为嗜酸性。

②可见胞质内有很多溶酶体、吞噬小泡、吞噬体、微丝和微管等结构。

③巨噬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强烈的吞噬能力,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可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3)肥大细胞:

①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小而居中,胞质丰富,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颗粒、颗粒易溶于水,因此HE切片上不易看到。

②可见胞质内含大量的膜包颗粒(异染颗粒),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及嗜算性颗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物质,胞质中含有白三烯。

组织胺和白三烯可使毛细血管及微静脉的通透性增强,血液中液体成分渗出,致使局部组织水肿;组织胺和白三烯可使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发生哮喘。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引导血液中的嗜酸性颗粒细胞定向聚集于变态反应部位。

③肥大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过敏反应。

(4)浆细胞:

①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核异染色质附于核膜边缘,呈车轮状排列,核仁明显,近胞核处有一浅染区,是中心体及高尔基复合体所在的部位。

②胞质内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③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机体体液免疫。

(5)脂肪细胞:

①细胞呈球形,体积较大胞质内充满脂滴,常将胞核挤向一侧,细胞核呈扁圆形,着色深,HE染色片上,脂滴被溶剂溶解,使细胞呈空泡状。

②合成和贮存脂肪。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是一种分化程度极低的干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可分化为各种结缔组织细胞。

(7)白细胞:

细胞外基质【1】纤维:

①胶原纤维:

纤维粗细不等,HE染色切片上呈粉红色,波浪形,互相交织分布。

电镜下可见由更细的胶原纤维构成。

胶原纤维韧性强,是使结缔组织具有支持作用的物质基础。

②弹性纤维:

特殊染色才肯显示,长分支交织成网。

由均质状的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束组成。

弹性纤维弹性强。

③网状纤维:

纤维细短而分支较多,相互交织成网。

电镜下可见类似胶原纤维的周期性横纹。

银染可使它染成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

【2】基质:

形成具有屏障作用的分子筛。

【3】组织液:

是不断循环更新的液体。

3.试述有粒白细胞的分类及各类细胞的光镜结构特点与功能。

有粒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类。

(1)中性粒细胞:

①细胞呈圆形,直径10~12μm;胞核呈杆状或分叶,一般分2~5叶,叶间以细丝相连,以3叶核多见;胞质呈浅粉红色,含有细小的淡紫色和浅红色颗粒。

②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以吞噬细菌为主。

(2)嗜酸性粒细胞:

①细胞呈圆形,直径10~15μm;胞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②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从而抑制过敏反应;释放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3)嗜碱性粒细胞:

①细胞呈圆形,直径10~12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顾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紫色嗜碱性颗粒,常将核掩盖。

②核粒内含有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质内有白三烯,因此参与过敏反应。

4.以长骨骨干为例,描述骨板的分类、分布及重要结构特点。

①外环骨板:

位于骨干表面,有几层到几十层骨板构成,其排列与骨干表面平行,横穿骨板的穿通管内有来自骨膜的血管和神经,由此抵达中央管。

②内环骨板:

位于骨髓表面,为几层排列不规则的骨板,其内表面与骨内膜紧密相连。

③哈弗斯系统(骨单位):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中央有一条中央管(哈弗管),周围10~20层骨板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

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穿行。

④骨间板:

位于骨单位之间,排列不顾则,是骨改建过程中旧的骨单位残留的遗迹。

5.描述神经元胞体的结构。

神经元胞体呈圆形、锥体形或星形;细胞核大而圆,染色较浅,核仁明显;胞质内含有嗜染质,又称Niss1小体,呈小块状或颗粒状,分散在神经元胞质内,在HE染色的标本中,染成紫蓝色,电镜下是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此外神经元胞质中还含有神经原纤维,HE染色不能分辨,在镀银染色的标本中,被染成黑色,相互交织成网,电镜下是由中间丝和微管聚集而成,除具有支持作用外,还与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及离子运输有关。

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可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

6.描述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结构。

中央为轴突,表面包有一层髓鞘,髓鞘呈阶段性包绕,每一节有一个施万细胞,相邻节段间有一无髓鞘男的狭窄处,为郎飞结,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纤维称结间体。

电镜下,可见髓鞘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结构,由施万细胞无核部分的细胞膜融合而成,呈同心圆状包绕轴索。

施万细胞的核位于髓鞘外侧胞质中。

7.试述中动脉管壁的结构。

中动脉管壁一般分为三层:

①内膜:

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

内弹性膜发达。

在血管横切面上,由于血管壁收缩,内弹性膜常呈波纹状。

②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构成,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又称肌性动脉。

③外膜:

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含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有的外膜与中膜交界处尚可分出一层外弹性膜。

8.试述心壁的结构。

①心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组成。

心内膜下层含浦肯野纤维。

②心肌膜:

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常排列成束,肌束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结缔组织。

③心外膜:

属心包膜的脏层,其结构为浆膜,即表面为间皮,其下为薄层结缔组织,并含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9.叙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壁自内向外依次分别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

①黏膜:

由上皮、固有层与黏膜肌层组成。

口腔、咽、食道和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胃、小肠和大肠为单层柱状上皮,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上皮与管壁内的腺体相连。

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还有腺体和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排列的薄层平滑肌组成,平滑肌收缩可使黏膜活动,促进腺体的分泌和血液运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②黏膜下层:

由较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③肌层:

口腔、咽、食管上段及肛门为骨骼肌,胃、小肠及大肠为平滑肌。

一般内环胡行、外行纵行排列,其间可见肌间神经丛,调节肌层的运动。

④外膜分纤维膜与浆膜两种。

纤维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

浆膜由结缔组织及表面的间皮构成,分布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小肠和大肠,其表面光滑,利于肠胃活动。

10.气管壁的结构。

由腔内到外,分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

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较多,肌膜较厚。

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可见气管腺。

外膜可见C形透明软骨环,软骨环间有韧带相接,C形软骨缺口处填充有结缔组织、混合腺、平滑肌束,构成气管膜部。

11.肺呼吸部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①呼吸性细支气管:

管壁上出现少量肺泡,具有了换气功能。

管壁上皮为单层立方,有克拉拉细胞和少许纤毛细胞,上皮下有大量环形平滑肌纤维。

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②肺泡管:

管壁上有许多肺泡,自身管壁结构很少,切片上呈现为相邻肺泡开口之间的结节状膨大,膨大表面附有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内部有横切的环形平滑肌束。

③肺泡囊:

为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处,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平滑肌,故无结节状膨大。

④肺泡:

为半球形的小囊,开口于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肺泡壁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

肺泡上皮由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

12.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肺泡为半球形的小囊,开口于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肺泡壁由单层肺泡上皮组成。

肺泡上皮由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

Ⅰ型肺泡细胞除含核部略厚外,其余部分扁平菲薄,电镜下胞质中可见较多的小泡,内有细胞吞入的微小粉尘和表面活性物质,肺泡上皮细胞之间均有紧密连接和桥粒。

Ⅰ型肺泡细胞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Ⅱ型肺泡细胞呈立方或圆形,细胞核圆形,胞质着色浅。

电镜下,其胞质内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板层小体。

Ⅱ型肺泡细胞可以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增殖分化补充Ⅰ型肺泡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