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986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是中考一大重要题型。

课内文言文较为简单,平时掌握好课文背诵、识记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即可。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方法/步骤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

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

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

注意事项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甲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

门客:

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②小孺子:

年轻人。

③三旦:

三天。

④委身曲附:

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

一心,一定。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2分)

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皆以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

C、管夷吾举于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二、【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

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

“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

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

‘尔何笑?

’鳖曰:

‘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

’夔曰:

‘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

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

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

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

’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

”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

按照等级依次拜见。

②夔:

kuí,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

③跷跃:

用一只脚跳跃。

④跂:

踮起脚尖。

⑤曳:

拖,牵引。

⑥大夫种:

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

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

⑦走范蠡:

逼走范蠡。

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下列短语。

(6分)

(1)外见:

(2)通其意:

(3)介鳞之属:

(4)延颈而笑:

(5)臣尝之东海矣(6)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

2、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

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4分)

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⑵盖竹柏影也。

⑶止午、未、申三时。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美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

坐客为谁?

馔(zhuàn)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

“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

“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

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

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两处)(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弗之怠弗:

(3)宋濂尝与客饮尝:

(4)间问群臣臧否臧:

3.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

五、【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

‘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

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

给,送。

②子:

你,代词。

③履:

鞋子。

④一言:

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4)何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甲】文运用()(填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具体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4分)

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

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为什么?

六、【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

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注释:

①奚:

疑问代词,何。

1、用/线断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或异二者之为:

微斯人:

必先富民:

民贫则危乡轻家。

3、下列文言句式与“奚以知其然也”不同的一句是()

A宋何罪之有?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吾谁与归?

D何陋之有?

4、翻译下列句子。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5、【甲】文中表明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乙】文从和两方面论述“”。

6、【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题。

(17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亲旧/知其/如此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今齐/地方/千里       D.前人/之/述备矣

2.乙文提到令“臣”感激的两件往事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并在乙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表达的志趣相同的句子。

(2分)。

4.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的人吧?

 

(2)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5.“不求甚解”现在多指学习不透彻,工作不深入。

而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

(3分)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