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044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kpm网络版安装步骤与pkpm相关参数Word格式.docx

4:

地下室刚度大于上部层刚度的2倍,可不采用共同分析;

5:

地下室与上部共同分析时,程序中相对刚度一般为3,模拟约束作用。

当相对刚度为0,地下室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不考虑风作用。

当相对刚度为负值,地下室完全嵌固

6:

根据程序编制专家的解释,填3大概为70%~80%的嵌固,填5就是完全嵌固,填在楼层数前加“-”,表示在所填楼层完全嵌固。

到底怎样的土填3或填5,完全取决于工程师的经验。

G)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

可取1~5之间的数值,一般取2就可满足计算要求,框支剪力墙可取1或1.5。

H)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内部节点:

一般选择内部节点,当有转换层时,需提高计算精度是时,可以选取外部节点。

外部节点:

按外部节点处理时,耗机时和内存资源较多。

I)恒活荷载计算信息:

一次性加载计算:

主要用于多层结构,而且多层结构最好采用这种加载计算法。

因为施工的层层找平对多层结构的竖向变位影响很小,所以不要采用模拟施工方法计算。

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

就是按一般的模拟施工方法加载,对高层结构,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

但是对于“框剪结构”,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在导给基础的内力中剪力墙下的内力特别大,使得其下面的基础难于设计。

于是就有了下一种竖向荷载加载法。

模拟施工方法2加载:

这是在“模拟施工方法1”的基础上将竖向构件(柱、墙)的刚度增大10倍的情况下再进行结构的内力计算,也就是再按模拟施工方法1加载的情况下进行计算。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传给基础的力比较均匀合理,可以避免墙的轴力远远大于柱的轴力的不和理情况。

由于竖向构件的刚度放大,使得水平梁的两端的竖向位移差减少,从而其剪力减少,这样就削弱了楼面荷载因刚度不均而导致的内力重分配,所以这种方法更接近手工计算。

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人为的扩大了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的线刚度比,所以它的计算方式值得探讨。

所以,专家建议:

在进行上部结构计算时采用“模拟施工方法1”;

在基础计算时,用“模拟施工方法2”的计算结果。

这样得出的基础结果比较合理。

(高层建筑)

J)结构体系:

规范规定不同结构体系的内力调整及配筋要求不同;

同时,不同结构体系的风振系数不同;

结构基本周期也不同,影响风荷计算。

宜在给出的多种体系中选最接近实际的一种,当结构体系定义为短肢剪力墙时,对墙肢高度和厚度之比小于8的短肢剪力墙,其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

地面粗糙类别:

A类:

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0.12)

B类:

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中小城镇和大城市郊区。

(0.16)

C类:

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0.22)

D类:

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0.30)

体型系数: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对于高层建筑应按基本风压乘以系数1.1采用。

1)风荷载作用面的宽度,多数程序是按计算简图的外边线的投影距离计算的,因此,当结构顶层带多个小塔楼而没有设置多塔楼时,应注意修改风荷载文件,从风荷载中减去计算简图的外边线间无建筑面的空面面积上的风载,否则会造成风载过大,特别是风载产生的弯矩过大。

2)顶层女儿墙高度大于1米时应修正顶层风载,在程序给出的风荷上加上女儿墙风荷。

3)当计算坐标旋转时,应注意风荷计算是否相应作了旋转处理。

4)大多数程序风载从嵌固端算起,当计算嵌固端在地下室时,应将风荷载修正为从正负零算起。

5)用SATWE进行多塔楼分析时,程序能自动对每个塔楼取为一独立刚性块分析,但风荷载按整体投影面计算,因此一定要进行多塔楼定义,否则风荷载会出现错误。

结构的基本周期:

宜取程序默认值(按《高规》附录B公式B.0.2);

规则框架T1=(0.08-0.10)n,n为房屋层数,详见《高规》3.2.6条表3.2.6-1注;

《荷规》7.4.1条,附录E;

程序中给出的基本周期是采用近似方法计算得到的,建议计算出结构的基本周期后,再代回重新计算。

结构规则性性息:

根据结构的规则性选取

扭转耦联信息:

1)对于耦联选项,建议总是采用;

2)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楼层位移比或层间位移比超过1.2时,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3)偶然偏心:

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考虑偶然偏心

A)位移比超过1.2时,则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不考虑偶然偏心。

B)位移比不超过1.2时,则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例:

***一31层框支结构,考虑双向水平地震力作用时,其计算剪重比增量平均为12.35%;

***规则框架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时,角柱配筋增大10%左右,其他柱变化不大;

***对于不规则框架,角、中、边柱配筋考虑双向地震后均有明显的增大;

***通过双向地震力、柱按单偏压计算和双向地震力、双偏压计算比较可知,后者计算柱的配筋较前者有明显的增大。

建议:

若同时勾选双向地震力、柱双向配筋时,要十分谨慎。

3)计算单向地震力,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5%的偶然偏心,是从施工角度考虑的。

****计算考虑偶然偏心,使构件的内力增大5%~10%;

****计算考虑偶然偏心,使构件的位移有显著的增大,平均为18.47%。

对于不规则的结构,应采用双向地震作用,并注意不要与“偶然偏心”同时作用。

“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力”应是两者取其一,不要都选。

建议的选用方法:

****当为多层(≤8层,≤30m),考虑扭转耦联与非扭转耦联均可;

****当为一般高层,可选用耦联+偶然偏心;

****当为不规则高层、满足抗规2条以上不规则性时,或位移比接近限值,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计算振型个数:

1)按侧刚计算时:

单塔楼考虑耦联时应大于等于9;

复杂结构应大于等于15;

N个塔楼时,振型个数应大于等于N×

9。

(注意各振型的贡献由于扭转分量的影响而不服从随频率增加面递减的规律)一般较规则的单塔楼结构不考虑耦联时取振型数大于等于3就可,顶部有小塔楼时就大于等于6。

2)按总刚计算时;

采用的振型数不宜小于按铡刚计算的二倍,存在长梁或跨层柱时应注意低阶振型可能是局部振型,其阶数低,但对地震作用的贡献却较小。

3)规范要求,地震作用有效质量系数要大于等于0.9;

基底的地震剪力误差已很小,可认为取的振型数已满足。

活载信息: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从第1到6层....多层应取全部楼层;

高层宜取全部楼层,《高规》5.1.8条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不折算............PM不折减时,宜选[折算],《荷规》4.1.2条(强条)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PM不折减时,宜选[折算],《荷规》4.1.2条(强条)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荷规》4.1.2条表4.1.2(强条)

计算截面以上的层号------折减系数

11.00《荷规》4.1.2条表4.1.2(强条)

2---30.85《荷规》4.1.2条表4.1.2(强条)

4---50.70《荷规》4.1.2条表4.1.2(强条)

6---80.65《荷规》4.1.2条表4.1.2(强条)

9---200.60《荷规》4.1.2条表4.1.2(强条)

》200.60《荷规》4.1.2条表4.1.2(强条)

调整信息: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2.00......《高规》5.2.2条;

装配式楼板取1.0;

现浇楼板取值1.3-2.0,

一般取2.0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0.85......主梁弯矩调幅,《高规》5.2.3条;

现浇框架梁0.8-0.9;

装配整体式框架梁0.7-0.8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BM=1.00......放大梁跨中弯矩,取值1.0-1.3;

已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宜取1.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0.70......一般工程取0.7,位移由风载控制时取≥0.8;

《抗规》6.2.13条2款,《高规》5.2.1条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0.40......现浇楼板(刚性假定)取值0.4-1.0,一般取0.4;

现浇楼板(弹性楼板)取1.0;

《高规》5.2.4条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1.00......用于调整抗震安全度,取值0.85-1.50,一般取1.0

0.2Qo调整起始层号:

KQ1=0......用于框剪(抗震设计时),纯框填0;

参见《手册》;

《抗规》6.2.13条1款;

《高规》8.1.4条

0.2Qo调整终止层号:

KQ2=0......用于框剪(抗震设计时),纯框填0;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0......按突出屋面部分最低层号填写,无顶塔楼填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1.00......计算振型数为9-15及以上时,宜取1.0(不调整);

计算振型数为3时,取1.5

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数CPCOEF91=1.15.....取1.15,《抗规》6.2.4条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IAUTO525=1.....用于调整剪重比,《抗规》5.2.5条(强条)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IREGU_KZZB=0.....一般不调整,《高规》10.2.7条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LEV_JLQJQ=1.....《抗规》6.1.10条;

《高规》7.1.9条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NWEAK=0.....强制指定时选用,否则填0,《抗规》5.5.2条,

《高规》4.6.4条

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1.00......《砼规》3.2.2条,3.2.1条(强条);

安全等级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取1.00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有侧移............一般按[有侧移],用于钢结构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不作为刚域........一般不简化,《高规》5.3.4条,参见《手册》

当选定时,梁负筋应按计算配筋配足,此种简化更符合实际,建议采用。

当不选用时,梁负筋可按柱边弯矩计算配筋,即适当削峰配置。

是否考虑P-Delt效应:

1)据有关分析结果,7度以上抗震设防的建筑,其结构刚度由地震或风荷载作用的位移限制控制,只要满足位移要求,整体稳定自然满足,可不考虑P-DELT效应。

2)对6度抗震或不抗震,且基本风压小于等于0.5㎏/M2的建筑,其结构刚度由稳定下限要求控制,宜考虑。

3)考虑后结构周期一般会加长。

4)考虑后应按弹性刚度计算的,因此,柱计算长度系数应按正常方法计算

否................一般不考虑;

《砼规》5.2.2条3款,7.3.12条;

《抗规》3.6.3条;

《高规》5.4.1条,5.4.2条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宜按[单偏压]计算;

角柱、异形柱按[双偏压]验算;

可按特殊构件定义角柱,程序自动按[双偏压]计算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RN=0.85.....用于钢结构

梁保护层厚度(mm):

BCB=25.00.....室内正常环境,砼强度>C20时取≥25mm,《砼规》9.2.1条表9.2.1,环境类别见3.4.1条表3.4.1

柱保护层厚度(mm):

ACA=30.00.....室内正常环境取≥30mm,《砼规》9.2.1条表9.2.1,环境类别见3.4.1条表3.4.1

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

是...一般工程选[是]----qq多高层结构要选用,详见《砼规》7.3.11条3款,水平力设计弯矩占总设计弯矩75%以上时选[是];

单层刚性屋盖结构不选用。

配筋信息:

梁主筋强度(N/mm2):

IB=300......设计值,HPB235取210N/mm2,HRB335取300N/mm2;

《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柱主筋强度(N/mm2):

IC=30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墙主筋强度(N/mm2):

IW=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梁箍筋强度(N/mm2):

JB=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柱箍筋强度(N/mm2):

JC=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墙分布筋强度(N/mm2):

JWH=210......《砼规》4.2.1条,4.2.3条表4.2.3-1(强条)

梁箍筋最大间距(mm):

SB=100.00......《砼规》10.2.10条表10.2.10;

可取100-400,抗震设计时取加密区间距,一般取100,详见《抗规》6.3.3条3款(强条)

柱箍筋最大间距(mm):

SC=100.00......《砼规》10.3.2条2款;

可取100-400,抗震设计时取加密区间距,一般取100,详见《抗规》6.3.8条2款(强条)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

SWH=200.00......《砼规》10.5.10条;

可取100-300,《抗规》6.4.3条1款(强条)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RWV=0.30......《砼规》10.5.9条;

可取0.2-1.2;

荷载组合:

恒载分项系数:

CDEAD=1.20.....一般情况下取1.2,详《荷规》3.2.5条1款(强条)

活载分项系数:

CLIVE=1.40.....一般情况下取1.4,详《荷规》3.2.5条2款(强条)

风荷载分项系数:

CWIND=1.40.....一般情况下取1.4,详《荷规》3.2.5条2款(强条)

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H=1.30.....取1.3,《抗规》5.1.1条1款(强条),《抗规》5.4.1条表5.4.1(强条)

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V=0.50.....取0.5,《抗规》5.1.1条4款(强条),《抗规》5.4.1条表5.4.1(强条)

特殊荷载分项系数:

CSPY=0.00.....无则填0,《荷规》3.2.5条注(强条)

活荷载的组合系数:

CD_L=0.70.....大多数情况下取0.7,

详见《荷规》4.1.1条表4.1.1(强条)

风荷载的组合系数:

CD_W=0.60.....取0.6,《荷规》7.1.4条

活荷载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

CEA_L=0.50.....雪荷载及一般民用建筑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取0.5,详见《抗规》5.1.3条表5.1.3(强条)组合值系数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信息.................................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IWF=1.......取1/8剪力墙墙肢总高与底部二层高度的较大值,《抗规》6.1.10条,《高规》7.1.9条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m)Z_STRENGTHEN=7.00.....取1/8剪力墙墙肢总高与底部二层高度的较大值,《抗规》6.1.10条,《高规》7.1.9条

SATWE计算控制参数:

层刚度比计算:

1)剪切刚度:

计算嵌固层刚度和纯框架结构层间刚度时采用,带斜撑结构不宜采用;

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采用。

2)剪弯刚度:

适用计算任何结构的刚度计算,建议采用;

底部大空间为二层时可以采用。

3)按层地震剪力与层地震位移差之比计算(抗震规范方法):

该法概念模糊,结构完全相同的层,放在不同层位移时的刚度不同,这与层刚度的定义不符,建议一般不用。

(系统默认是第三种计算方法,设计者应注意改正);

(也有人认为第三种均可采用)

总刚与侧刚问题:

1)按总刚计算耗机时和内存资源较多。

2)有弹性楼板设置时必须按总刚计算。

3)无弹性楼板时宜按侧刚计算。

4)规范控制的层刚度比和位移比,要求在刚性楼板条件下计算,因此,任何情况下均按侧刚算一次,以验算层刚度比和位移比。

计算结果的鉴别分析和调整:

1)合理性:

框架结构;

T1=0.1~0.15N(其中N为结构层数)

框剪结构:

T1=0.08~0.12N(其中N为结构层数)

剪力墙结构:

T1=0.04~0.06N(其中N为结构层数)

筒中筒结构:

T1=0.06~0.1N(其中N为结构层数)

并且有T2~(1/3~1/5)T1;

T3~(1/5~1/7)T1

2)扭转周期应小于平动周期的0.9(0.85)

3)底部总剪力与总重量的比为:

Q/W=0.12%~0.28%(7度、二类土)

Q/W=2.8%~5%(8度、二类土)

4)位移:

当剪力墙作为薄壁杆件计算时,最大层间相对位移取u/h小于等于1/1100;

较佳取值取1/1600~1/2500.当剪力墙作为墙元模型(包括壳元、膜元等计算时;

最大层间相对位移取满足规范要求为基准,较佳取值1/1200~1600。

5)合理的含钢量:

梁:

0.35%~1.5%墙:

0.35%~0.5%

柱:

0.5%~1.5%板:

0.35%~0.6%

6)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水平位移不宜大于楼层平均位移值的1.2倍,A级高度不应大于1.5倍,B级高度不应大于1.4倍。

7)构刚度控制与调整:

刚度控制内容

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

弹性层间位于移控制:

△umax/h≤1/500~1/1000

调整层高,加强底部竖向构件刚度

2

层刚度比控制:

Ki/Ki+1≤0.7

且3Ki/(Ki+1+Ki+2+Ki+3)≤0.8

调整层高,加强或削弱相关层刚度或按《高规》5.1.13和5.1.14处理

3

转换层刚度比控制:

K’i+n/K’i≤1.3K’i+1/K’i≤1.67

调整层高,加强或削弱相关层刚度

4

嵌固层刚度比控制:

γe=(G1A1H0)/(G0A0h1)≥2;

其中:

[A0,A1]=AW+2.5(hci/hi)2Aci

增加地下室剪力墙或将嵌固层下移一层

5

整体稳定刚重比控制:

EJd≥1.4GH2或GJ≥10GJ

加强竖向构件刚度

6

扭转位移控制:

A类高度

不宜△umax/△uuc≥1.2

不尖△umax/△uuc≥1.5

B类高度

不尖△umax/△uuc≥1.4

调整平面布置,减少刚心与形心偏心距,注:

若(△umax/h)x2比弹性层间位移角控制要求小,则可不考虑本项要求

7

扭转控制刚度:

A类高度:

T1/Tt≤0.9

B类高度:

T1/Tt≤0.85

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8

舒适度控制:

amax≤0.15(m/s2)(住宅、公寓)

amax≤0.15(m/s2)(办公、旅馆)

采用薄壁杆元模型输入时要注意:

1)上下墙体的剪心、形心应尽可能对齐;

局部开洞整体剪力墙化为无洞口剪力墙输入;

局部无洞剪力墙化成整体开洞剪力墙输入。

2)带边柱剪力墙按无柱剪力墙输入;

当柱断面较大时,可再单独输入柱,最后柱配筋=柱钢筋+墙端筋

3)一般与剪力墙正交梁端宜按铰支输入,当墙厚≥0.8梁高时,可按弹性固结梁输入,按铰支输入时,与墙正交梁端的负筋不少于跨中的40%

4)地下室边墙壁不宜按整片墙输入,宜分段按墙柱输入,凡有梁相交部位设墙柱,墙柱截面取支承点两边各3倍墙厚,当有明柱时加输时柱。

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层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6)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的一层受剪承力的80%;

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

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7)各片剪力墙的等效刚度相差不要大于3倍。

8)多层或高层上部结构设置水箱和游泳池时,其底板应与楼面板分开。

9)框架-剪力墙结构,底层剪力墙截面面积AW和柱截面面积AC之和与高层楼面面积之比,对7度2类土情况,一般(AC+AW)/Af=3%~5%;

AW/Af=2%`3%。

层数多高度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宜取上限值,且纵横两个方向的剪力墙均宜在上述范围内,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厚度初步估计见下表:

抗震烈度

10层

15层

20层

25层

30层

35层

40层

7度

250

300

3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