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057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②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吗?

世界上有不变化的物质吗?

(2)全班汇报交流。

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2.验证猜测——分组实验

⑴做第一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物质名称

A变成B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形状、大小、形态、颜色等)

①把易拉罐压扁

A易拉罐

B压扁的易拉罐

②折纸

A纸

B折叠后的纸

③捏橡皮泥

A橡皮泥

B捏过的橡皮泥

①教师强调实验要求。

②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③小结:

这些物质都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⑵做第二组实验,完成记录单。

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①火柴燃烧

A火柴

B燃烧过的火柴

②蜡烛燃烧

A蜡烛

③铁生锈

A铁钉

B生锈的铁钉

①学生做完实验后,上台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②小结:

这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⑶比较两组实验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不同之处:

有些物质只是形状、大小等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下面,我们就来在实践之中,观察物质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单。

物体名称

发生变化使用的方法

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纸张

蜡烛

铁丝

3.实验结果交流。

4.小结:

看来,用不同的方法物质发生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有的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情感教育

我们要有环保意识,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的物质,看看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快、慢

世界物质变化

自然、人为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夹碎方糖和设计加热方糖的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进行分析和比对,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酒精灯,方糖,钳子,火柴,湿抹布

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方糖(一块用于夹碎,一块用于加热),一个铁勺、一盒火柴,一张湿抹布、一张记录表

一、观察方糖

1、出示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应该怎样来观察方糖。

生:

观察方糖的形状、颜色、状态、气味等

师:

请大家小组合作认真观察方糖的特点并做好记录

2、分组观察

3、师:

方糖有哪些特点?

生:

方糖是白色的,呈固态。

摸上去有点硬,没有气味。

【设计意图】明确观察目的,初步感知方糖,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准备

二、夹碎方糖

用钳子夹碎方糖,认真观察夹碎后方糖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夹碎后的方糖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物理变化

三、加热方糖

1、如果我们将方糖加热,它又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谁来预测一下?

变成液体,方糖化了......

他们猜测的究竟对不对呢?

通过什么来验证?

实验

2、师:

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这些材料,请大家根据这些材料怎么做实验?

思考一下实验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讨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并汇报

(出示实验方法:

1.正确用火;

2.注意防烫;

3.认真观察;

4.认真记录。

3、想不想做实验!

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方糖加热后会不会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观察和记录情况以及安全事项。

4、生:

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5、师:

在加热方糖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

状态变化:

固体——液体——固体;

颜色变化:

白色——黄色——黑色;

气味变化:

无味——焦味)

请同学们将夹碎后的方糖与原状进行比较,方糖有什么区别呢?

形状变了

有没有相同的?

预设:

颜色、状态都没变

还是糖

加热后的方糖和原装的方糖有什么区别?

加热后的方糖,它颜色变黑了,形状也变了

那充分加热后的黑色的物体还是方糖吗?

它们相同吗?

不相同

那是什么?

是其他的东西

(如果生认为充分加热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就让他们讨论怎么证明这个黑色的物质到底是不是方糖,然后让孩子们根据方糖的性质,设计将生成的黑色物质放进水里检验其发生的现象是否和方糖溶解在水里的现象相同的验证实验)

那夹碎后的变化和加热后的变化一样吗?

不一样,夹碎后的方糖还是方糖,只不过形状变了,加热后的方糖变成了黑色的物体

像这样,方糖粉碎后还是方糖,它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方糖充分加热后生成了黑色的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谈论,和几个比较,发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四、生活拓展

我们初步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物质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展示PPT课件)

我们能够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那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复习巩固学到的知识。

也为了给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变化

物理变化

不是糖

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1.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记录是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方法】

发现法、谈话法、讨论、预测、实验等。

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些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看谁能最快猜出其中的秘密。

2.演示实验:

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溶液写的字的纸上。

3.引入新课:

对了。

这个秘密一个喷壶里一个在纸条上,字条上涂有淀粉溶液,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淀粉”2个字就显现出来了。

板书:

淀粉+碘酒--------变蓝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会变味的米饭

(1)出示预习题:

老师来检查预习题完成的情况。

(2)交流汇报预习中的发现。

米饭+唾液--------变甜

2.米饭、淀粉和碘酒。

过渡:

下面我们把米饭上滴一滴,你们猜它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1)实验验证:

每组一套实验材料(米饭、碘酒、记录单)

(2)交流汇报。

(3)提问: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3.寻找淀粉的踪迹。

(1)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自带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实验验证。

(3)汇报交流。

小结:

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系列研究课中的第二课。

本课具有“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探究”三个教学活动。

如果按教程的先后顺序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第一个观察活动太简单而大大降低;

因此我打破教材的逻辑顺序,在教材基础上侧重于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及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先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其他变化”,再自主研究“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而“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放在了课前观察和记录,这样减少了课堂容量,让探究更有效更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熟悉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物质特点的观察活动他们更是轻车熟路。

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初步了解白醋,但对小苏打的认识不多,更不清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对此他们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但是对于一些常见气体,只是停留在知道名字,对它们的性质则无概念(如助燃性、谁比空气重等。

)于是导致他们在探究未知气体时出现了困难。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

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未知气体是二氧化碳的结论。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分析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未知气体

【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法、分析法等。

小苏打、白醋、火柴(打火机代替)、蜡烛、盖片、集气瓶\烧杯、量筒

一、复习导入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借此也让学生回顾一下观察方法效果极佳。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边观察边记录在表格一中。

(2)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

(3)分别观察这两种物品,不能把它们混合。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始观察。

3.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汇报一下。

4.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

既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现在我们有了这两种物质,请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时能现象呢?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2.学生猜想。

猜想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个重要品质,让学生通过猜想这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

四、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刚才同学们汇报了刚刚猜想到的可能发生的现象,究竟这些现象会不会发生呢?

如果让大家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实验呢?

实验究竟要观察什么呢?

实验时你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刚才老师提了3个问题。

2.小组讨论

3.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实验计划是什么?

4.小组汇报

5.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6.学生开始实验。

7.刚才同学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究竟会有什么现象呢?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8.小组汇报。

在实验中,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如:

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等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去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这样观察才会具体,才会深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解释新物质

1.刚才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它的现象说明什么?

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说明。

3.教师小结:

二氧化碳有不支持燃烧的性质,那究竟产生的是不是二氧化碳呢?

刚才我们的这两个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经过科学家大量的实验证明,已经证实了产生的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

板书:

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是什么呢?

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化学变化),同时板书:

(化学变化)。

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探究,但这两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要求学生尊重证据,尊重事实,从而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以后希望大家在生活当中用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科学的问题。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混合

小苏打+白醋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化学变化

观察记录表一: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物质

状态

颜色

透明度

气味

白醋

小苏打

观察记录表二:

混合小苏打和白醋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第5课《铁生锈了》教学设计

该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5节,在学生了解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进一步通过观察、探索研究铁锈不同于铁,是一种新的物质,明白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内容同时为下一节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为后面第7节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提供研究素材,所以本节内容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铁锈与铁有着本质的区别,凸显教材的设计意义。

学生对铁生锈这一现象非常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随口说出大量铁生锈事例,但是学生对铁锈与铁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并没有深入思考,同时没有细致全面思考如何去比较分析铁与铁锈的不同特点,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一定的方法积累,能通过观察、分析、探索对物质进行比较分析,所以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正确的科学判断。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铁锈与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如何控制变量,研究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教案、课件、铁钉、铁片、生锈铁片、磁铁、电路检测器、铁锤、抹布。

一、导入

铁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到的一种金属,曾经在低年级我们也对它进行过观察,可是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都有约占总产量四分之一的铁在发生变化,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课件播放)图片中的这些铁制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可以一起说)铁生锈了。

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

铁为什么会生锈?

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这些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教师板书课题:

铁生锈了)

二、认识铁生锈现象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你认为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

说出你的理由来。

科学讲究的是证据。

怎样才能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呢?

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两种物质的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方法。

你们看,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和实验的材料(课件出示实验材料名称及图片),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找出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吗?

一会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方法最多,发现最多!

在观察和实验之前老师还有几句话要和同学们说。

课件打出——温馨提示:

1、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2、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

(填写书中35页表格。

铁和铁锈比较记录

物体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磁铁导电

铁灰白色有无光滑较韧吸引能

铁锈红褐色无有粗糙较脆不吸引不能

四、实验与发现

学生活动,师巡视。

汇报:

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发现,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示意学生持记录单到讲台前汇报)

你们小组的发现还真多!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获得的证据都说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那么,铁生锈的变化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随即板书:

铁——化学变化——铁锈(新物质)

五、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米饭和碘酒混合也会发生化学变化,那么铁生锈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

(板书?

)想一想,铁为什么会生锈?

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随机板书:

水、空气-----

究竟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吗?

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水有关,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不变?

要研究铁生锈是否和空气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课前老师也做了这个实验,(出示实验材料)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课件播放)看了这个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铁生锈和水、空气这两个因素都有关)

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亲自做一做这个实验,每天进行观察记录,一周之后我们再来进行汇报。

2.5铁生锈了

铁+?

铁锈(新物质)

空气

课堂记录单:

铁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铁锈

“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实验方案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

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每组2份硫酸铜溶液(盛在2支试管里),2根绕了圈的铁丝,培养皿,25毫升石灰水(盛烧杯里),2根吸管,培养皿;

上述材料各一份,铜丝;

一、复习引入:

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

怎样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这节课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探究硫酸铜与铁的反应:

出示提供的材料:

(1)2支盛有硫酸铜(约5、6毫升)的试管;

(2)2根绕圈的铁丝(事先放在培养皿中)。

1.简单介绍硫酸铜溶液:

是一种化学药品,由五水硫酸铜晶体溶解于水得到,它在工业、农业、生活上有广泛的应用。

但有一定毒性,所以人体不能直接接触。

2.出示一根弯曲的铁丝,提出问题:

假如把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变化吗?

3.学生推测:

铁丝和硫酸铜溶液会了发生什么变化?

4.出示温馨提示:

(1)注意实验的安全。

特别是要防止硫酸铜接触皮肤。

(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

5.提问:

能看懂吗?

请生解释

指导要点:

如硫酸铜溶液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2)注意实验前后物质的观察与比较。

(为什么要提供2份溶液)

(3)这个实验过程需要等待4、5分钟,所以我们可以先将铁丝放入实验的试管中,再观察记录变化前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特点。

5.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汇报。

(1)硫酸铜溶液原来是什么样的?

现在呢?

出现了什么现象?

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出现颜色变浅,由此判断产生了新溶液)

(2)原来的铁有什么特点?

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个原来的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你根据什么判断它是一种新物质?

观察比较实验后的铁丝上铜与铁锈,指出:

这种新物质不是锈。

(3)铁丝上的红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和铁离子发生了交换,产生了新物质铜和新溶液。

出示硫酸亚铁溶液,指出这种浅绿色的溶液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完后生成的新溶液。

(4)硫酸铜与铁的变化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7.小结:

硫酸铜与铁发生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了颜色改变。

三、回忆整理:

过渡:

除了改变颜色这种现象外,发生化学变化时还会伴随着哪些现象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回忆一下,这个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化学变化?

这些化学变化产生了什么现象?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产生气体、发光发热。

2.小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出现颜色改变、产生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板书:

判断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