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081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docx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

这是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第1篇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

回头向北望。

  可堪: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

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

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永遇乐:

词牌名。

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

又名《消息》。

  3.词牌释义:

〔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

“永遇乐歇拍调也。

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

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

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

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

”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

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

“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

”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

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

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

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

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

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

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

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

(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

(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

第三句六字协。

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

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词牌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说明:

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二十二句,首起两句,第四、五、七、八句均为四字对,前后阕各四仄韵,上去通押。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明确: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

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

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

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

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二)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明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第2篇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

回头向北望。

  可堪: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

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

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明确: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

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

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

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

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

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第3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

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

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

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

(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

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

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

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

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

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

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

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

孙权、刘裕;

下阙:

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

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

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

如何看出?

”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

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