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篇古诗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082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篇古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7篇古诗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篇古诗文.docx

《7篇古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篇古诗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7篇古诗文.docx

7篇古诗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岳阳楼记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情感抒发抒发作者先忧天下后自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míng),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jī),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

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欤!

噫(y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通达,百姓和乐,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词歌赋刻在岳阳楼上。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上。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纳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宽阔得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使景象也随之千变万化。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了。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由南)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可以直达潇水和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吏和诗人,大多会在这里聚集,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狂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时分,(只听到)老虎的咆哮猿猴的哀鸣。

(在这种情况下)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人家说自己的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

(看到的都是)满眼萧条的景象,必然是感慨万分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普照,湖面风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的湖水广阔无边;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面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应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

(在这种情况下)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怀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起酒杯面对清风,那真是高兴到了极点。

   

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的心情,为什么呢?

他们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在朝廷上做官就替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江湖就替君王担忧。

这样(看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偏远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高兴之后才高兴”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该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9月15日)。

醉翁亭游记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诗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野菜。

亦作「山肴野湋」。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络绎不绝】绝:

断。

络绎:

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古今异义词  

1.非丝非竹【竹:

古义:

管乐器;今义:

竹子】  

2.四时之景不同【时:

古义:

季节;今义:

时间】  

3.野芳发而幽香【发:

古义:

开放;今义:

散发】  

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古义:

情趣;今义:

意思】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yóu)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yuē)“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

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降低,石头裸露出来的,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早晨前往,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酿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宴会上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山,人影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随着。

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欢畅。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人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

“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

(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走了多远。

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的树。

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入。

开始(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狭隘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于是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

(那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拜访询问。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

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

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

却没有找到,不久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捕蛇者说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wǎn)、瘘(lòu)、疠(lì),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

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xún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sì)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它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办法。

但是捉住它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腐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

起初,太医凭借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准许/可以用蛇来)抵他的税收。

永州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享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

我问他此事,他却说:

“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

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多年了,差点儿被毒蛇咬死的情况(也有)好几次了。

”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

“你怨恨这差事吗?

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

“您是想要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及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积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家里的收入全部拿去交税,(仍不够),只好(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又饥又渴,劳累地跌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有毒的气体,死去人的尸体互相压着。

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家中只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剩下不到两三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家中只有不到四五家了。

(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

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单独活了下来。

凶暴的官吏来到我的家乡,到处吵嚷叫喊,到处冲撞破坏,(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别说是人)即使是鸡狗也不能安宁啊。

我小心谨慎的起身,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又躺下了。

(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献蛇的)时候,把它献上去。

(献蛇)回来(我)就可以有滋有味的吃着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过完我剩余的岁月。

我一年里冒着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都能快乐地度过。

哪里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冒死亡的威胁!

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们就已经(死)在(他们)后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差使)呢?

”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更加悲伤了。

孔子说:

“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恶啊!

”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是真实可信的。

唉!

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所以我(为此)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主旨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捐杂税之害的描写,揭示了唐朝封建统治者苛政赋税的罪行,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

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

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

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

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

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

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

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

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