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98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docx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9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9说“木叶”(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林庚

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朱彝尊说得好:

“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

”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

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摹仿唐诗,但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

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

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为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

这乃

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

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

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

例如明、清的诗

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

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

;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

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

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

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

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

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

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

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

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终始。

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

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

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

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唐诗,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新鲜活力,获取饱满的艺术享受,进而在摹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B.学习唐诗,可以从中探索诗歌语言艺术的奥秘,领悟深入与浅出矛盾统一于一体的艺术技巧。

C.学习唐诗,可以探索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研究唐诗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

D.学习唐诗,可以一方面欣赏其中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答案】A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有着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为读者展现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让读者获得饱满的艺术享受。

B.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唯有唐诗富于创新,色泽鲜妍,始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C.唐诗有着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是读者学习的最好典范,以全新的创作启发读者探索其中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D.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但浅近的语言却又能够取得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入浅出的高超艺术造诣能让读者百读不厌。

【答案】B

【解析】

考点:

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能够得以繁荣,除了因为唐诗自身的内部规律使然,还得力于唐代社会处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阶段。

B.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

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而著称,读唐诗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蓬勃豪壮的情怀。

C.唐诗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明白易懂、一览无余,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读者自然爱不忍释。

D.唐诗是公认的诗歌高潮,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坛,唐诗具有初、盛、中、晚的鲜明性,分得清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

首先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比较。

C项中唐诗“明白易懂、一览无余”的理解错误,文中“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

”“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就不一定都那么明白易懂”等文字说明唐诗尽管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但并不“明白易懂、一览无余”。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题。

(10分)

说《易水歌》①

林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②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

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大约悲壮

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

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

古诗: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③。

”“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

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④”,而这里说: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⑤”,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

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

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

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

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

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

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⑦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

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注释:

①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②[荆轲(?

—前2

27年)]战国卫人(今河南北部)。

称荆卿,③[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汉《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句子。

④[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楚辞•九辨》中的句子。

⑤[明月照积雪」南朝•谢灵运《岁暮》中的诗句。

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⑦[专诸(?

—前515)]春秋时吴国堂邑人。

吴公子光(阖闾)阴谋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荐专诸于光。

僚十二年,光具酒请僚,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乘进献时刺僚,立死。

专诸为僚之随从所杀。

公子光遂自立为王。

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4.填空并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2分)

“这”指代的内容是:

【答案】“这”指“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

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解析】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读毕此文,想一想,《易水歌》中的短短两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

本文对你鉴赏诗词的方法有何启示?

(4分)

【答案】因为它符合艺术的普遍性原则,道出了许多人的胸怀,并且将人带入一种悲壮的意境之中。

启示:

①抓住诗词创设的意境;②将自己当作诗人。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的“艺术的普遍性原则”,即“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来理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第二问,可根据文中观点的提示,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作答。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谈谈你对“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案】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使自己名传千古;它为荆轲抒了志,后人也可借诗抒发自己的志向。

【解析】

试题分析: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解答此题,可联系上一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

”来理解句意,诗人名传千古因写出了诗,诗人写出了诗,也成就了自己;后人往往会通过这句诗来抒写自己的志向,因此,属于一切的人们。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7.“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者所营造的意境和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意境阔远澄净,流露出诗人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境雄浑苍凉,传达出一种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壮感。

【解析】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诗的三、四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①孤高傲世。

诗人感叹世无知己,不愿再施展才华,暂且借美酒以遣怀自娱。

②归隐山水。

诗人逃脱公务,逍遥山水,想驾扁舟归去,与白鸥为友,有归隐之志。

【解析】

试题分析: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

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

《吕氏春秋•本味篇》载: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

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

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9.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分)

【答案】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解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解析】

试题分析:

这阙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

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

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最后吐露心声:

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

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

评价D。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林庚:

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①说: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就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他的学生张鸣②说。

但老人的隐居生活却似乎自得其乐。

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

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酷爱放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空地放风筝。

他在床头挂了一只花蝴蝶的风筝,这只花蝴蝶一直陪他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

”钱理群说。

这位九旬老人脸上孩子般的笑容,让为他制作遗像的照相馆师傅感到惊讶:

“这么精神的老人,从来没见到过。

隐居中的林庚

,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③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

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

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

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

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长,北大国学院院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把林庚称作“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就是因为林庚在退休之后,隐居在北大燕南园里,不问世事,不接受媒体采访。

B.“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C.在“告别课”上,林庚挥洒自如,滔滔不绝,回家后却进门倒下,大病一场,说明林庚对待学生、对待工作具有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的态度。

D.林庚对学生和年轻人充满期待,所以他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

E.林庚虽然已经退休,心里仍然牵挂着学生。

面对来访的学生,他总是很激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他也从不拒绝。

【答案】CE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选CE两项。

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

先审清题干

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表述错误、分析感知不当等

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

题中A项,原因表述不全面。

作者称他为“喧嚣时代里的隐退者”不仅因为他退休后隐居,少问世事,还有他在文革中面对待江青的态度,也能体现出他在喧嚣时代里所表现出的淡泊、坦然。

而且,原文中说林庚“少问世事”,A选项中说“不问世事”过于绝对化。

B项,“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钱理群的评价并不是为林庚没有得到名誉、地位而感到惋惜,而是对他为人的赞赏。

D项,强加因果,林庚从不对学生疾言厉色,耳提面命,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客套话主要是因为他性格随和。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本为什么大量引用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

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答案】①这些人都是林庚的学生,比较了解林庚,引用他们的评述,可以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②这些人在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引用他们的评述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引用他人的评述更能突出林庚的精神品质,使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林庚的性格。

(每点2分)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与学生在一起时,林庚的哪些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结合材料分析。

(6分)

【答案】①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

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

②气度不凡。

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

上课时有时身着

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

③对待学生随和、真诚。

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先到文中找到林庚与学生在一起时的语段,然后筛选出林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地方,并加以筛选概括。

可以归纳为:

①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讲课富有感染力。

林庚上课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堂下鸦雀无声。

②气度不凡。

他讲究衣着,素来整洁。

上课时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

③对待学生随和、真诚。

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林庚身上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该如何发扬?

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答案】①他专注学术,严谨治学的精神。

②他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精神。

③他淡泊名利的情怀。

④他谦和有礼,待人真诚的风范。

(以上任意三点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得6分,联系现实2分)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答题时可以先表明态度,然后陈述理由。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

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联系全文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①他专注学术,严谨治学的精神。

②他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精神。

③他淡泊名利的情怀。

④他谦和有礼,待人真诚的风范。

只有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能联系现实即可。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