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100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01613

其它中文名称

货币金融学,金融学

课程英文名称

MoneyandBanking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

适用专业

金融、经济、国贸、统计、会计、工商等专业

先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学分学时

3学分,共51学时,其中理论课51学时,实验0学时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

平时30%;期中0%;期末70%;实验0%

大纲撰写人及日期

王尤于2006年5月修订,钱水土审核定稿

课程简介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含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核心课程之一,属于学科基础课。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货币的一般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金融机构体系构成和银行的一般理论及业务,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和运作机制、货币供求理论及其均衡、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建议教材

作者:

曹龙骐.书名:

金融学.(2003版次).出版地:

北京.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

2003年7月

参考书

[1]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戴国强.货币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TheEconomicsof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Finance).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本课程为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货币银行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理论课。

本课程通过探讨货币、信用、利率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来解答现实中货币与金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

基于该课程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的基本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货币的供给理论、货币的需求理论;了解和熟悉银行、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货币银行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在修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开设。

四、授课方法

根据教学要求,对于关键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以及核心理论等均设计了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思考问题,推荐相关的书籍引导同学大量阅读,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观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相关论文、研究报告和读书笔记,教师通过指导,鼓励、帮助并推荐发表。

在前面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上,组织课堂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只详细地述说相关的理论解释,并给出有针对性的点评,不搞一言堂式的结论。

除此之外,对于授课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有意义和有趣味的问题,或要求同学设计问题提问教师,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解,也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各单元(章)的学时进度可参考本大纲的建议,但任课教师可自行做出具体安排与适当调整。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2.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本课程的入门基础。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作用;不同职能的特点。

2.货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阶段;现代经济中使用的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不能与任何过贵金属兑换的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购买力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的信用,要保持信用货币的稳定必须对货币数量进行调控。

3.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纸币本位4个主要阶段;金本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内在特征保证了货币价值对内和对外的稳定,从而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劣币驱除良币的规律及其在本位制度演变中的作用。

4.现代信用货币按照其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M0、M1、M2等不同的层次,各国对不同层次货币规定的口径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对科学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产生与发展

1.货币的定义

2.货币形式(态)的演变

3.货币的分类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理论

2.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

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及主要内容

3.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第四节:

货币的计量

1.货币量范围的扩展

2.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与依据

3.货币层次划分的方法

第二章信用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

2.正确理解现代信用与经济的关系,理解信用对现代经济的正负作用,理解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各自特点。

3.掌握信用的本质和职能,掌握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别。

4.重点掌握现代信用活动的主要形式,彼此间的区别,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商业信用是典型的直接融资,银行信用是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融资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能互相取代,但随着经济发展,两者的比重会变化。

对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区别及在资金融通中的不同作用。

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在一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信用工具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基本特征。

三性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

3.信用工具的基本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用概述

1.信用的涵义与特征

2.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信用对经济的作用

第二节:

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其他信用

第三节:

信用工具

1.信用工具的含义与特征

2.信用工具的类型

3.短期信用工具

4.长期信用工具

第三章利率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学派对利息的本质的看法,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理解利息与收益资本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2.掌握利率的概念、种类及其体系;掌握利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及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3.重点掌握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利率的决定理论和利率的结构理论;影响利率的宏观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不同的金融工具的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利率与证券价格;利率与贴现)。

到期收益率是指从债务工具上获得的报酬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利率。

要从现值的角度来考虑。

不同种类的债务工具,到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不一样,但其思想是相同的。

2.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平均利润率、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通货膨胀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和国家经济政策等。

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利率决定理论有: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理论。

3.重点掌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革措施。

要求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联系实际探讨我国的利率调整问题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概述

1.利息的含义与本质

2.利率的含义与分类

3.现行利率体系

第二节:

利率的计算

1.单利与复利的计算

2.现值与贴现的计算

3.到期收益率的计算

第三节:

利率决定理论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2.西方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利率决定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模型与决定利率的因素分析;弗莱明-蒙代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利率决定理论)

3.影响利率的主要宏观因素

第四节:

利率的结构

1.利率的风险结构

2.利率的期限结构

第五节利率的作用

1.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2.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3.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金融市场的产生和未来发展趋势;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构成。

2.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

3.重点掌握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特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的基本运作机制;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区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金融市场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其分类。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划分是按交易的信用工具的期限长短来划分的。

短期信用工具(期限在一年以下)交易的金融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中长期债务(期限在一年和一年以上)和股权工具交易的市场称为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主要是由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和大额存单市场构成。

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了政府债券市场、公司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

2.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不同功能及其运作原理。

一级市场是指公司或政府向投资者出售新发行的债券和股票的市场。

二级市场是指以发行了的证券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

在我国二级市场有深交所和上交所。

一级市场可以为公司获取新的资金;二级市场能提高证券的流动性,因此二级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扩大融资规模,同时二级市场也会影响以及市场新发行证券的价格,二级市场证券价格越高,发行证券的价格就越高,从而扩大一级市场的融资规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1.金融市场的含义

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3.金融市场的类型

4.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

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2.主要的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1.资本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2.股票市场

3.债券市场

4.投资基金(市场)

第四节: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1.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2.远期市场

3.期货市场

4.期权市场

5.互换市场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一般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历史及其变化趋势;了解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与改革历程。

理解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多元化的原因。

2.掌握金融机构的含义,金融机构的分类、各金融机构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各自的作用。

掌握信息不对称。

3.重点掌握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不同的资产和负债项目。

2.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主要资产负债项目。

3.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及其体系概念

1.金融机构概念

2.金融机构的经济分析

3.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

2.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第六章商业银行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国际发展的新潮流;了解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实践,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率不高的原因,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加深理解。

理解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思路和不同理论的重点。

2.掌握商业银行性质、职能、类型与组织制度,会比较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利弊,理解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3.掌握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和资本业务,并结合工作与生活加深对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认识。

4.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并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进脉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业银行资本的重要性及其来源渠道;主要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种类及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之间的关系。

2.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及其之间的辨证关系。

3.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4.表外业务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与表内的业务联系紧密,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的业务,所以也称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它们有时也会占用银行的资金,其最大的特点是该业务的收益可能很大,而风险也可能很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1.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2.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3.商业银行的类型

4.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4.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3.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

4.巴塞尔协议

第七章中央银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央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和特点;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影响。

2.掌握中央银行的几种主要类型,并结合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中央银行的职能。

3.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1.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2.中央银行的性质、类型与结构

3.中央银行的职能

4.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2.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3.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

4.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制度

1.中国人民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制度

3.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及其演变

第八章货币需求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中西方古代货币需求主要思想,理解货币需求不同含义和货币需要量的测算方法。

2.掌握现代不同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并能进行简要比较和评价。

3.重点掌握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陷阱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1.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需求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1.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2.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3.弗里德曼和现代货币数量论

4.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析

第九章货币供给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理解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概念;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

2.熟悉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掌握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条件和机制,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过程。

3.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的制约因素,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础货币与原始存款的关系;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关系。

2.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3.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量;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量;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量。

4.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

法定存款比率;现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超额准备比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

2.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货币供给的形成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

1.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概述

2.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

3.商业银行存款创造的限制因素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型

1.货币供给模型

2.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现代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模式及调控机制的组成

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

第十章货币政策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过程,了解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2.掌握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掌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并结合实际,理解我国为什么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及其优缺点。

3.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理解对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和分析;理解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理论。

4.结合我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实践,加深对我国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掌握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加深对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效应不高的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及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原则和主要的中介目标;

2.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三大法宝——法定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制及其优缺点。

3.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1.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特点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3.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分析

1.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2.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1.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2.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3.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和效应的实践分析

教学内容

学时

讲授学时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6

6

第二章

信用

5

5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6

6

第四章

金融市场

6

6

第五章

金融机构体系

3

3

第六章

商业银行

6

6

第七章

中央银行

3

3

第八章

货币需求

5

5

第九章

货币供给

6

6

第十章

货币政策

5

5

合计

51

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