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103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docx

生理学复习总结名词与问答

生理学

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可兴奋性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excitation:

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刺激stimulus:

细胞所处环境的变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性质的变化。

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减弱了控制系统对受控系统的调控。

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了控制系统对受控系统的调控。

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homeostasis:

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

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regulation:

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者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的一种调节方式。

反应reaction:

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反射reflection:

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活动。

同化作用assimilation:

(又叫做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即生物体利用能量将小分子合成为大分子的一系列代谢途径。

1.何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各有何特点?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或动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速度快,作用时间短,范围相对体液调节较局部。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作用时间较长,起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

自身调节:

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活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准确稳定但是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

2.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怎样维持的?

有何生理意义?

内环境的稳定是靠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来维持的。

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功能的正常进行;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在膜蛋白的介导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是指一些脂溶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

简介利用能量的一种主动转运方式即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某些离子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是其他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阈电位:

thresholdpotential,TP:

能促发动作电位产生,使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

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viachannel:

各种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的介导下,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指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极化polarization: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depolarization)是指跨膜电位处于较原来的参照状态下的跨膜电位减小(膜电位的绝对值降低)的状态。

兴奋-收缩耦(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是指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

其包括三个步骤: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前负荷preload:

肌肉收缩前遇到的负荷。

阈值thresholdvalue:

能是动作电位产生的最小刺激强度。

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

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

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

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

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

具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

借助载体有特异性。

2.何谓静息电位?

简述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其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膜两侧离子的不平衡分布,二是静息时膜对离子通透性的不同。

3.试述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局部反应

动作电位

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

等于、大于阈刺激

钠通道开放

 多

电位变化

小于阈电位

等于、大于阈电位

不应期

  总和

全或无

 无,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

 有,电紧张性扩布传播,衰减性,不能远传局部电流形式传导,非衰减性,可以远传。

4.兴奋-收缩藕联包括哪些过程?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5.组织细胞兴奋后,兴奋性会出现哪些规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发生兴奋后的较短时间内,无论给多强刺激都再在兴奋。

相对不应期:

在1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给予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超常期:

在2之后,给予阈下刺激就能引起兴奋。

低常期:

在3之后,给予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红细胞比容Redbloodcellvolume:

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tate,ESR)是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凝块的过程,即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

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性能。

即在低渗盐水中,水分透过细胞膜,使红细胞逐渐胀大破坏。

红细胞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试述生理止血的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过程中的启动物。

2.试述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过程。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3.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实验?

输血原则?

不同血型输血会造成溶血反应,严重者可以致死,故在输血前做好交叉配型试验,确定同样血型方可输血。

这样,既可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他们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红细胞凝集反应。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4.血液凝固、红细胞凝集和红细胞叠连三者有何不同?

凝集是抗原抗体反应,导致大量红细胞被抗体聚集在一起。

凝固是形成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红细胞网在里面。

叠连是很多红细胞凹面两两相贴,与血浆中某些蛋白增加有关

5.何为贫血?

用生理学的知识分析贫血的可能原因。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

“缺铁性贫血”,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

“出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缺乏内因子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射血分数即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tricregulation):

即心脏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对搏出量的影响。

心肌的收缩强度和速度是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来实现的。

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Delay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

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右心房和胸腔内大动脉血压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ivePeriod是指心肌由0期去极化开始至复极到膜电位-60mV这一段时间,包括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体循环平均压meancirculatoryfillingpressure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

代偿间隙compensatorypause:

期前收缩往往使下一个窦性节律脱落,使期前收缩的舒张期延长

心力储备cardiacreserve:

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

是当心脏收缩时,从心室摄入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这时血压最大,此时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亦称高压。

1.试述血压形成的机制。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前提条件;心脏射血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2.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3.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是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影响到搏出量或心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心输出量。

心肌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而心肌收缩能力通过等长自身调节机制影响搏出量。

4.简述冠脉血流的特点。

一是灌注压高、血流量大;摄氧率高、耗氧量大。

二是心肌节律性舒缩活动对冠脉血流量影响很大。

5.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1)最大特点就是有明显的4期自动去极化,且自动去极速度快(0.1V/s)

(2)其动作电位由0期(去极化)3期(复极化)和4期(自动去极)组成,无1、2期(3)最大复极电位(-70mV)及阈电位(-40mV)的绝对值均低于心室肌细胞(4)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的绝对值小于浦肯野细胞。

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70mV),时程较长(约7ms)(5)无明显超射。

6.心内兴奋传导到途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优势传导通路使左右心房兴奋和收缩,另一方面经优势传导通路传播到房室交界区,再经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使左右心室兴奋和收缩。

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中有两个高速度和一个低速度的特点。

一个高速度发生在优势传导通路,窦房结的兴奋可经此通路快速的达左、右心房,使左、右心房同步兴奋和收缩。

另一个高速度发生在浦肯野纤维,使兴奋快速传播到左、右心室,使两心室产生同步收缩,实现心脏强有力的泵血功能。

一个低速度发生在房室交界区,特别是结区,兴奋在这里出现了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使心房、心室依次兴奋收缩和舒张,避免发生房、室同时收缩,并使心室有足够的充盈时间,以提高搏出量。

7.何为中心静脉压?

测定中心静脉压有何临床意义?

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右心房和胸腔内大动脉血压。

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脏功能状态和静脉回心量,在临床上常作为判断心血管功能的重要的指标,也可作为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监控指标

8.简述支配心脏的神经及其作用

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心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起兴奋作用,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和传导性增加即具有正性变力、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通过Ach对心脏起抑制作用,使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和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pressure):

胸膜腔内的压力为胸膜腔内压

肺活量vitalcapacity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

指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内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deadspace:

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或死腔)anatomicdeadspace:

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容积,其容积约为150ml。

肺泡无效腔alveolardeadspace:

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肺泡容量

通气与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弹性阻力elasticresistance:

弹性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

氧饱和度oxygensaturation:

指氧合血红蛋白对有效血红蛋白的容积比。

1.胸腔负压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生理意义?

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弹性回缩压造成的。

作用于胸膜表面的两种方向相反的力,一是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它相当于大气压;二是使肺泡缩小的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就是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

即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内压=-肺回缩压即胸膜腔负压有回缩力造成的。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处于扩张的状态,促进静脉血压和淋巴液的回流

2.何为肺换气?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通过呼吸膜进行交换的过程。

影响因素:

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

肺换气效率与扩散面积呈正比。

与其厚度呈反比。

气体分子的分子量:

肺换气与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溶解度:

肺换气与气体分子的溶解度、气体的分压差呈正比。

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0.84,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气体交换。

3.何为肺泡表面化性物质?

有何生理作用?

指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和蛋白质的混合物。

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肺泡的回缩力。

生理意义:

(1)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2)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3)防止肺不张;(4)防止肺泡内形成组织液导致肺水肿,以利于肺换气。

4.血中PCO2升高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试述其调节过程。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呼吸的影响为先兴奋,后抑制。

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

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当Pco2升高,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到延髓呼吸中枢使之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②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H+敏感。

其周围的细胞外也是脑脊液,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对H+和HCO-3相对不通透,而CO2却很易通过。

当血液中Pco2升高时,CO2通过上述屏障进入脑脊液,与其中的H2O结合成HCO-3,随即解离出H+以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在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而增强呼吸。

在Pco2对呼吸调节的两条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途径是主要的。

在一定的范围内,动脉血Pco2升高,可以使呼吸加强,但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导致呼吸抑制。

胃粘膜屏障gastricmucosalbarrier:

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侧壁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它可以防止胃腔内的H+向粘膜上皮细胞内扩散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内因子intrinsicfactor:

是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的作用,防止维生素B12遭到肠内水解酶的破坏

胃排空gastricemptying: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

经食物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1.胰液、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

胰液是由胰腺外分泌部分泌的一种无色、无嗅、呈碱性的液体。

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①碳酸氢盐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

②多种消化酶对食物具有消化作用。

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等有机物和Na+、K+、Ca2+、HCO3-,但无消化酶。

胆盐可促进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进脂肪的消化;中和胃酸及胆汁的自身分泌。

2.小肠的运动主要形式及其生理意义。

①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②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③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3.简述胃排空的控制机制。

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

机械扩张刺激引起壁内神经丛和迷走-迷走反射,使胃的运动增强,胃内压增加,胃排空加速;机械扩张性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引起促胃液素释放,促胃液素不仅增强位的运动,还促使幽门舒张,从而促进胃排空。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

肠-胃反射:

在十二指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多种抑制性激素使胃运动减弱,胃排空减慢。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dynamicaction:

即食物热力作用,是指人体的代谢因进食而稍有增加

呼吸商respiratoryquotient简称RQ:

是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equivalentofoxygen:

指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在细胞内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

体温bodytemperature:

生理学中说的是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不感蒸发insensibleperspiration:

是指机体内的水从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表面不断渗出而被汽化的过程

1.体温的正常值?

引起体温变动的因素?

直肠温度的正常值:

36.9℃--37.9℃,口腔温度的正常值:

36.7℃--37.7℃,腋窝的正常温度36.0℃--37.4℃影响体温变动的因素:

体温的日节律、性别的影响、年龄的影响、运动的影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环境温度等。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着。

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

在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比摄入的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要多,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

环境温度低时代谢率增加,主要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地引起寒战以及肌肉紧张增强所致。

3.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有哪些?

各有何特点?

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

(1)辐射散热: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称为辐射散热。

辐射散热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其次取决于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有效散热面积越大,散热量也就越多。

(2)传导散热:

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传到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物体,如衣物等。

(3)对流散热:

是指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通过对流所散失的热量的多少,受风速影响。

风速越大,散热量也越多。

相反,风速越小,散热量也越少。

(4)蒸发散热:

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是环境温度升高到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的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

降温措施主要有:

(1)冰袋、冰帽:

增加传导散热;

(2)通风、减衣着:

增加对流散热;(3)酒精擦浴:

增加蒸发散热。

肾糖阈renalglucosethreshold:

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原尿量)。

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FF: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渗透性利尿osmoticdiuresis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小管液中水分重吸收减少,排出尿量增加。

1.简述尿生成的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

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出,,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2)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成分又被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还将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消化液当中,小管液经过这些过程,最后流向集合管远端形成终尿。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

3.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

为什么说肾脏排泄最为重要?

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绝大部分尿酸、多余的水和无机盐;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少量尿素和无机盐;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形式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

人体大部分的代谢产物都要通过尿液排泄,只有少量经消化道、呼吸系统和皮肤排泄。

所以说肾脏排泄最为重要。

4.何谓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

水利尿机制: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减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

渗透性利尿机制:

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

近点nearpoin:

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视敏度visualacuity:

是指视觉对物体形态的精细分辨能力。

以能识别两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暗适应darkadaptation:

当人长时间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