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121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汇编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8分)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5.(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

(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

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分)

6.(2013·

海南单科·

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

他说:

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

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

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

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

“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

”“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

”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

“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

真可怕啊!

”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

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7.(2013·

浙江文综·

21)“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

平”的成功范例。

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重要文件的是(  )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与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8.(2013·

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

材料一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

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

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

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

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

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

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9.(2013·

重庆文综·

11)硝烟散尽,反思长存。

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

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0.(2013·

山东基能·

57)2009年7月,某国际机构做出决定,“延长联合国和非盟驻苏丹达

尔富尔混合维和部队的任期,以保护达尔富尔地区平民并确保人道主义援救人员的安全”。

机构是(  )

A.联合国安理会B.联合国难民署

C.国际法院D.世界卫生组织

11.(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人人都在谈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但我们这里想说的只是:

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段歌词出自英国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

列侬1969年所作的《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首地地道道的反战歌曲在当时的社会上大受欢迎,在多次反战活动中被人们反复高唱。

(1)材料中的歌词体现了欧洲人怎样的心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2)为了“给和平一个机会”,欧洲的政治家在当时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上述努力获得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里?

(7分)

1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

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和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老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1分)

13.(15分)

纳粹德国“文化清洗运动”的规模

法律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时间

被驱逐的人数

大学教师总数

占总人数的比例

《重设公职人员法》

凡属非雅利安血统者,都将解聘

1933—1934年冬

1145人

7116人

16.09%

《纽伦堡法》

彻底剥夺了所有犹太人的公民权

1936年9月

494人

5971人

8.2%

《德意志公职人员法》

拥有非德意志配偶或非同种配偶

1937年----1938年夏

160人

5477人

2.92%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希特勒为什么驱赶这些犹太文化精英?

(4分)?

他们的离开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仅就是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名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

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达到了25人。

成为了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

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以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

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

所以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才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

所以,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

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

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

同样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据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整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欧洲的知识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14.(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3月12日在日本国会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东京审判)的正确性提出质疑。

他称,“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的,应该说是战胜国一方作出的裁决”。

言论一出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猛烈批评。

——2013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二战各国伤亡情况统计总表:

国名

死亡

受伤

合计死伤

苏联

2680万

3300万

6000万

中国

1800万

1700万

3500万

德国

800万

2000万

2800万

波兰

630万

100万

730万

日本

290万

400万

690万

南斯拉夫

170万

300万

470万

美国

38万

150万

190万

英国

40万

120万

160万

意大利

20万

50万

70万

(1)据材料一,指出安倍质疑东京审判的理由是什么?

他认为合理“裁决”应该是怎样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审判的合法性。

简要分析6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15.(15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

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

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

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

“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

“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

”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

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

“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

(2分)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

(1分)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

16.(15分)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7年乔治.凯南说“如果把苏联遏制住了,而不损害美国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那么苏联党的结构就要经历一段非常紧张的阶段,最终将导致苏联政权的解体或逐步软化。

——摘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像苏联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

其原因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

——摘自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三 

如果一个国家把它的很大一部分资源不是用于创造财富,而用于军事目的,那么,从长远看,这很可能导致该国国力的削弱。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体现了何种政策主张?

为落实上述主张,美国采取了哪些行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7.(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经过磋商,中、苏、美、英于1944年在美国华盛顿郊区敦巴顿橡树园大厦举行了会议。

第一阶段苏联方面主张,“世界警察”应该由美、苏、英三国组成,中国无权列入,理由是中国没有参加会议。

美国方面表示 

“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

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

会议建议将这个组织定名为“联合国”。

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和关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合作的各种安排。

中国在第二阶段会议上除同意前一阶段的议案外,补充3点重要建议:

1、在和平解决争端上,国际组织应适当考虑正义和国际法原则;

2、大会应承担国际法的编纂和发展的任务;

3、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应扩大到教育和其他文化合作。

中国的建议先后取得美英苏赞同。

会议虽然在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否决权、创始会员国的资格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它通过的议案成为1945年旧金山会议拟订《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摘编自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开幕报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建立背景,指出美苏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态度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补充建议被接受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18.(15分)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

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杜鲁门说: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世界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在战后的政治意图。

并根据材料一、二,结合知识,总结美苏争霸的原因。

19.(15分)

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

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

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

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

种植树木?

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

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的讲话

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在1956年,这时冷战已经开始。

但这次战争中,美国明确表示不赞成英法以三国用武力解决问题,苏联支持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行动。

美苏两国在联合国讨论有关停火和英法以撤军问题时,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合作。

“我左手持枪,右手拿橄榄枝,巴勒斯坦人追求和平,但请不要逼我用枪。

——巴勒斯坦国第一任总统阿拉法特

(1)根据材料一回答,拉宾所说的“血和泪”指的是什么?

(3分)根据材料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和流血冲突?

(2)根据材料二,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各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

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

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

请回答:

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奇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

C6分)

(2)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和意图。

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批驳上述观点。

1.

(1)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

【答案】国家:

英、法等国。

原因: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

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办法: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2.【考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答案】C

3.【考点】《开罗宣言》

【答案】A

4.【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

(1)①的依据:

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

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

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

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5.【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

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

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

保护了人权。

6.【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代价巨大,使民众记忆深刻,不愿意再卷入美洲以外的国际争端;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民众专注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内问题。

(2)行动:

通过租借法案,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支持苏联,发表大西洋宪章。

(3分)

作用: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引导美国民众,逐步走上与法西斯进行斗争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道路。

7.【考点】中东战争

8.【考点】越南战争、海湾战争。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

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

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

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

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9.【考点】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活动

10.【考点】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11.【答案】

(1)心理:

渴望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2分)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美苏的争霸和对峙使欧洲面临战争的威胁。

(每点3分,共6分)

(2)努力:

加强欧洲的合作,组建欧共体。

(4分)关键点:

实行法德和解。

12.【答案】

(1)欧洲民众:

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

(2分)国家:

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主张:

格老秀斯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

(3分)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

(4分)意义:

格老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这将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

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13.【答案】

(1)原因:

理论上,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是世界上最恶劣的民族,为了争取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必须要消灭犹太等类等民族;

在实践上,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肆驱赶、屠杀犹太人。

会导致德国在政治上的孤立(2分);

会导致德国科学文化水平的降低(2分);

会导致德国最终的战败(2分);

会导致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转移。

(2)贡献:

是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2分);

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2分);

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批人才(2分)

14.【参考答案】

(1)东京审判是战胜国单方面的裁决。

他认为合理的“裁决”应该用日本自己来决定,也就是“罪犯审判罪犯”。

(2)审判的合法性:

日本法西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

给世界人民造成了重大的灾难;

同时,日本也是战败国,根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等;

以及日本天皇颁布了投降诏书。

(要求答三点,6分)

外部原因:

冷战时期,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扶植日本,保留天皇,放松对日本的战争责任的追究;

内部原因: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右翼势力死灰复燃,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战争罪责;

此外,还有日本民族特性等因素。

(答二点即可,5分)

15.【答案】

(1)理由:

中国可以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

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巨大优势(2分);

方式:

“劳工参战”。

(1分)

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

英法在战争中人员伤亡惨重,兵力、劳力短缺(4分)

(2)特点:

来源地广,人数多;

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

报酬低,死亡率高;

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色。

(答出两点即得4分)

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

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