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133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Word格式.docx

4

2.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轨迹的对比·

5

2.2当今发达国家的产业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水平的比较·

8

2.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所形成的不公平·

9

2.4碳排放的历史责任的度量·

3、碳排放限额对全球各国的产业的深远影响·

11

3.1关于碳排放限额对发达国家产业的影响的探讨·

3.2关于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影响的分析·

13

4、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14

4.1发展经济——根本措施·

4.2能源利用结构·

15

4.3碳排放量的度量方法革新——从规则上改变不公平·

16

4.4宣传、技术和政策等·

4.5发达国家的援助·

17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限额

由于气象学家发现了全球变暖这一现象,并由此研究出二氧化碳排放过度是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

接着对于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成为了当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的严重后果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心和担忧的日常话题之一。

1.1全球气温升高情况

图1.1IPCC统计的全球最近一个半世纪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数据来自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由上图可知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处于逐步升高的趋势当中,特别是在1980年以后,气温的升高趋势尤为明显。

1.2碳排放限额的出台及碳排放权的交易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与会国中的多数已经签订了这一协议书,但由于各国产业水平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一致,导致了碳排放额度的交易的产生,由此还出现了专门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以此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

加入碳排放的总量是限定好的。

下图是简易说明碳交易的操作原理:

图1.2碳交易流程图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对比情况

发达国家在战后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有利时机,对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和支配地位,拉大了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就势必成为新的产业经济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则的制定者。

2.1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轨迹的对比

2.1.1第一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

(1)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开始起步,由英国向欧洲大陆扩展,这个时期,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国家比如法国、意大利、普鲁士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开启了机器大生产时代,生产力平提高很快,商品产量迅速提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工业化水平领先世界,英国将殖民地作为原料生产地和商品消费地,将商品倾销到各地。

这时期,煤炭工业发展迅速,英国的城市中烟雾较多,伦敦被称为“雾都”。

(2)同时期,落后的封建或奴隶制的国家已基本上沦为宗主国的经济附庸,当然更不谈上产业化的进程。

2.1.2第二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50年代)

(1)十九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革命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基于对殖民地和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中,钢铁、汽车、化学材料和通信技术生产成为了主体。

这时期,发达国家自全球范围内寻找煤炭、石油等资源,汽车、公路、化工厂成为近代化的标志。

(2)而同时期,殖民地和封建国家或半殖半封国家,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底端,仍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繁荣和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1.3第三阶段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80、90年代)

(1)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各国振兴计划的出台,科学技术方面的突破日新月异,对全球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这时期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心是航空材料、原子能技术、飞机制造、生物工程以及纳米材料的生产。

发达国家的农业占产业结构的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但是美国和苏联的争霸活动抑制了许多国家的独立发展和现代化。

(2)同时期的不发达国家却仍处于为民族独立和振兴而努力的阶段,很多国家是在二战后甚至更迟一些的时期才获得独立,而取得国家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必然是民族独立,因此在这个时期,不发达国家再一次地落后了。

2.1.4第四阶段

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80、90年代至今)

(1)从上世纪的80、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农业在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到1998年一般仅占2%的比重;

工业(包括采矿业和建筑业在内)的比重从1980年到1998年其比重一般从1/3至43%下降到26%-28%左右;

而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比重则不断上升,从1980年到1998年,其比重约上升4到10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一般为6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72%(参见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

(2)尽管发展中国家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其开始调整的时间比发达国家晚得多,其调整的进程也较为缓慢。

如在80年代中曾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是其三大产业结构目前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第三产业目前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尚未占据优势地位。

如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数字,1980-1998年低收入国家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从31%下降到21%、从38%提高到41%和从30%提到高38%;

发展中国家中三大产业结构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农业和工业还较落后,难以从物质生产领域转向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发展非物质部门的服务务业。

表2.4.1亚洲部分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方面构成的演变

?

国家集团和

?

国家或地区

不同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份

60

70

80

95

低级收入经济

中级收入经济

高级收入经济

所选亚洲经济

50

22

6

38

34

25

2

17

32

40

29

39

32

37

38

24

33

46

54

58

35

52

66

中?

30

21

49

48

28

31

日本

13

6

4

2

42

47

45

54

韩国

40

26

15

7

19

43

41

55

新加坡

1

0

18

36

78

68

64

泰国

20

11

印度

22

印尼

24

14

—————本表资料摘自1994年和1999年版的“亚洲发展展望”

表2.3世界不同收入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的变化(%)

类别

农业

工业

制造业

服务业

1965年

1999年

低收入国家

27

中等收入国家

10

23

46

高收入国家

5

全世界

51

61

———本表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

2.2发达国家的产业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水平的比较

二战后以来,发达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率先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仅美国、欧盟和日本就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约70%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就势必成为新的产业经济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则的制定者。

2.2.1发达国家产业模式的先进性: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优势地位;

(2)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4)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或正在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这样的模式不仅使得碳排放量大大降低,还大大提高了单位产值。

2.2.2发展中国家的劣势

(1)产业整体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产值最低的部分;

(2)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过大,且技术水平低,能耗大;

(3)服务业水平低,产值少;

(4)高科技产业不发达,很难保持与发达国家在高科技方面的同步;

(5)信息技术落后,发展中国家投入到信息技术产业中的资金只占全球信息技术投资的1%左右。

这样的模式除了产值低外,而且最致命的是碳排放量过大,减排的代价非常大,减排进程也会十分缓慢和困难。

2.3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对于发展中国家形成的不公:

当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的时候,产业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有一些能耗高且节能减排困难的产业,就被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投资设厂,生产的产品也被销售到世界各地。

发达国家既得到了经济利益,又减少了本国的碳排放量。

因此近些年来,产能落后的产业已被发达国家尽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产业转移中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由此推动了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飞速发展。

而这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赖这样的落后产业支撑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却又没有能力迅速提高产业水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2.4碳排放历史责任的度量

2.4.1当今国际上碳排放责任划分的不合理性

由于历史原因,发达国家的发展在近两个多世纪里一直领先其他国家,发展中国家现在的产业水平低,能耗大,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要付出比发达国家多得多的代价,然而其实在发达国家发展煤炭和石油工业的时候,已经产生了非常之多的温室气体,对世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环,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不到全球的20%,但从1900年到2005年,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却占全世界的80%,1950年以前排放的温室气体95%都源自发达国家。

而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至大气后,少则50年,长则200年不会消失,所以不把历史计算进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大的不公。

因此,在今后减少碳排放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帮助。

而这一责任范围的划分,不是以各国现在经济水平决定,而是各国、地区在其历史发展中已经得到的经济总产值决定,因此我们应按照责权发生制和历史摊销的方式计算排放,这样西方的历史排放就要摊销到今天,而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少历史排放可摊销。

虽然发达国家不把高能耗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话会极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但是我们要看到问题的实质是无论发达国家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哪个国家,无论被转移到的国家的碳排放的高低,这些碳排放都应当按照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和责权发生制的原则记录在产品消费国的名下才是合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看到对于西方世界的碳排放实际上是比现在的记录要高很多,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饱受非议的高碳排放强度实际上是由于西方的产业转入而引起的。

2.4.2世界各国碳排放量计算的正确方法——历史累计排放量计算

由各国的累积排放量可计算得全球1860—1990年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为1760亿吨碳。

其中累积排放量居前10位的国家是:

美国(31.03%)、前苏联(16.20%)、德国(7.01%)、中国(6.08%)、英国(5.15%)、日本(3.84%)、法国(2.79%)、加拿大(2.29%)、波兰(2.15%)、印度(1.75%)(见表2.4.2)。

由各国的累积排放量可统计出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历史排放占全球的55.04%,东欧和前苏联等经济转轨国家为21.67%。

为了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责任有更清楚的认识,有必要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两大集团的累积排放情况,统计结果见下图。

由此可知附表2.4.2中国家的累积排放量占全球的78.9>

<

>

44%,这说明发达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过去200年间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只是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才有所增加。

表2.4.21860年—1990年全球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的国家排名

国家

累计排放量占世界比重(%)

美国

31.03

前苏联

16.20

德国

7.01

中国

6.08

英国

5.15

3.84

法国

2.79

加拿大

2.29

波兰

2.15

1.75

总计

78.29

———数据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

3、碳排放限额对全球各国的产业的深远影响

3.1关于碳排放限额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的探讨

3.1.1能源交易市场机制

在碳排放的博弈当中,西方采取了有利于他们的不公平的计算方法,按理来说,对于可以减排的各种能源各国有公平的、同等的使用方式和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交易机制,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恰恰是西方国际社会做不到也不允许做到的,那就是欧洲很多国家的低排放是建立在核能的大量使用基础上的,但是对于核技术、核原料西方却禁止很多国家拥有和研制,即使是中国这样的核国家也不能公开的按照市场原则购买核原料,如果发达国家不能让发展中国家与其同等的使用减排的技术和能源,不能让发展中国家公开同等的购买和交易减排资源,那么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减少碳排放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因此,现行的国际市场机制,对于西方国家是十分有利的。

3.1.2产业水平

发达国家现在的产业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产业结构,主导了世界经济。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况且发达国家也不用因为要减少碳排放而关闭低能耗的工厂,因为这样的工厂大多已经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了。

这样的话,发达国家照样维持他们之前习惯了的高消费,而且不会因此承担相应的碳排放责任,因为责任被历史掩盖了、被发展中国家承担了。

3.1.3碳排放权交易

由于碳排放权也成了交易的对象之一,而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就会以此赚取非常多的利润。

3.1.4科技和管理方式

发达国家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和相应管理模式,凭借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等各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领先的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继而在气候谈判中施加碳减排压力,同时逐步提高相关的碳标准,从而制造低碳壁垒,制定绿色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减排,借机向外输出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

3.1.5碳排放量的计算

由于发达国家设定的计算方式掩盖了他们在过去两个多世纪的碳排放的实际量,将发展中国家绑架到现行不公平的计算方法上,让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地利益,却付出了极小的代价。

若此种计算方法不改变,将会使发展中国家永远也不能超越发达国家,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发展。

3.2关于碳排放限额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影响的探讨

3.2.1基本产业建设

发展中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化工等重工业,在碳排放的背景下钢铁、化工产业的成本也将大幅度上升。

而对于发达国家建设期早已经过去,钢的需求量少,而且钢的保有量多,可以回收大量废钢利用电炉炼钢。

发展中国家的钢需求量极大,但钢的人均保有量较少,主要只能用铁矿石、炼铁水炼钢,得用焦炭,二氧化碳排放根本无法减少。

因此碳排放限额只会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工业建设发展。

3.2.2房地产市场

尚处于基本建设期中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房屋是一项十分耗能和增加碳排放的经济活动,许多发达国家基本上可以用几十年前就已经完成的城市化来满足现代经济活动对于房屋的需求。

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加紧建设房屋,满足越来越大的住房需求和经济建设需求。

那么发展中仅就建房子这一项就会冤枉地承担更多地责任。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也会因此受限。

3.2.3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发达国家设定碳关税,对于发展中国家绝对是一场灾难。

通过征收碳税并没有直接真正减少碳排放,只是增加了出口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的征税国的出口成本。

在2009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称气候法案),第一次提出了“碳关税”相关条款,规定自2020年起,对来自未采取措施减排温室气体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碳关税”忽略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强迫所有国家的企业接受发达国家制的统一排放标准,本身就有失公平。

专家表示,按照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经济发展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世界的贫富鸿沟将飞速扩大。

3.2.4交通运输业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必然会发展交通运输,但是一旦发达国家给其他国家设定的“紧箍咒”——碳排放限额收紧,发展中国家想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4、发展中国家的应对策略

4.1发展经济——根本措施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之路。

在经济政策上,减少对高耗能的重化工业的投资,重视第三产业与民生经济。

发展中国家应当更有效地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力量,由此增加在和发达国家对话中的砝码。

提升产业水平,不断加强产业升级的力度,这需要政府制定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产业升级规划,并予以实行。

4.1.1实行多样化的产业政策。

4.1.2稳定农业生产,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向以色列等国的节约型高效农业模式学习。

4.1.3巩固工业的地位,要提高技术水平,及时更新设备,加速机器设备的折旧。

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4.1.4发展服务业,服务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比较少,相比工业和农业,更加环保而且高效,国民经济能从中得以持续发展。

4.1.5发展金融服务业,建立碳交易市场,争取碳交易主导权。

4.1.6加强出口的产业部门的相互联系,共同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关于绿色壁垒方面的摩擦和问题。

4.1.7不能过度强调大公司而忽视了中小公司的作用,并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

4.2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时产生的温室气体,一是量大,二是这种排放很难避免。

因此,需要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量。

4.2.1发电方式的转变

建立更多的水电站、核电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