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0158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文部分知识点详解全部(自己整理)[1].doc

21、与朱元思书

▲1、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

“与”:

给予。

“书”:

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解释重点词。

①风烟:

指烟雾。

②共色:

同样的颜色。

③俱:

都。

④许:

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

急流的水(8)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

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

互相和鸣(13)⑥戾天:

到天上;戾,至(14)息心: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

筹划、治理。

(16)忘反:

流连忘返;“反”同“返”(17)⑩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

好像,如同。

(19)交映:

互相掩映。

(20)见:

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

青白色。

(看课后注释)

▲中心:

.《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热爱家乡山川,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一种清高隐逸之情。

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

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

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的理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

▲理解背诵。

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答: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

▲.描写水之“异”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描写山之“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触景生情句,爱慕自然,鄙弃名利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4《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出处:

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

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

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题目含意:

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片赠序。

3、重点字词解释:

(1)余幼时即嗜学:

嗜喜欢,爱好.。

(2)致书:

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3)假借: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4)弗之怠:

怠,懈怠,不放松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5)走送之:

走,跑。

(6)既加冠:

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9)执经叩问:

叩问,求教。

叩,问.。

(10)德隆望尊:

道德高,声望重。

(11)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12)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3)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15)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16)礼愈至:

至,周到。

(17)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这里指辩解.。

(18)俟其欣悦:

俟等待,等。

(19)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0)穷冬:

严冬。

(21)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2)至舍:

舍,学舍,书舍。

(23)僵劲:

僵硬.。

(24)持汤沃灌:

热水:

沃灌,浇洗。

(25)以衾拥覆:

以,用。

衾,被子.。

(26)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27)主人日再食:

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2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

29)戴朱缨宝饰之帽:

朱缨,红色的帽带。

(30)腰白玉之环:

腰,挂在腰间.。

(31)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32)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34)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3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二、阅读理解:

⒈本文内容:

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⒉本文写法:

对比。

⒊填空:

文章开始写(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手自笔录)描述(借书)、(抄书)、(还书)的艰辛,勤奋刻苦导致的结果是(遍观群书)。

4.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易:

⑴、路途远;⑵、师道严

5."卒获有所闻"的原因:

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师

6.写借书的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7.写抄书的句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8.写还书的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9.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负箧曳屣,穷冬烈风

10.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

11.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缊袍敝衣;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2.作者与富贵子弟作比较表现了什么?

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13.那些句子表现了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

激励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

作用:

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15.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在乡求学的艰难。

⑵、远学从师之苦。

16.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7.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求书难:

手自笔录;求师叩问难:

趋百里外,谦虚谨慎;从师道路跋涉苦: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衣食生活苦:

日再食,缊袍敝衣。

18.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19.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0.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

家贫,但自己却“嗜学”学习上“无书”和“无师”。

学艰难,穷冬时节,穿行深山雪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

▲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患,害怕。

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到。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遇老师叱咄则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

转为 积极乐观(或:

慷慨激昂)   。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颔联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

诗人在这里推开一步,给我们描绘了衣服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画面。

一洗前四句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

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

▲《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这首诗借古讽今,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的诗句(诗中运用议论手法,对历史结局直接提出评判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的命运有何寓意?

▲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过零丁洋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事情?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颔联写了什么内容?

写国家山河破碎,比喻飘摇不定的南宋朝廷,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颈联的妙处何在?

诗中巧妙地借用地名,一语双关,表现了诗人处境的形势险恶和境地危苦。

▲最能表达世人决心和意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