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167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docx

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

初一(下)语文期中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伤仲永》

一、基础知识题(共12分)

1.填空(5分)

《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代的王安石。

他字介甫,号半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5分)

 扳pān谒yè称chèn泯mǐn邑yì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D)(3分)

A、借旁近/与之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共34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6分)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意思是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意思是才能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的词语。

(4分)

①父异焉对……感到诧异②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③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3、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并解释(8分)

①然父利其然也这样②于于舅家见之在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③之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写工具贤于材人远矣比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到

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6分)

①世隶耕属于②未尝识书具曾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⑤稍稍宾客其父渐渐⑥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⑧从先人还家跟随

⑨不能称前时之闻相称⑩泯然众人矣消失

⑪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⑫贤于材人远矣超过

⑬卒之为众人最终、终于⑭受于人者不至也达到

⑮且为众人况且、尚且⑯固众人本来

三、翻译下列句子(15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同县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的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人,不让他学习。

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最终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⑤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四、用原文填空。

(6分)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泯然众人_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受于人者不至也”。

二、《木兰诗》

第一部分:

《木兰诗》过关练习

一、基础知识题(共19分)

1.填空(5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人名)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描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14分)

机杼(zhù)鞍鞯(jiān)胡骑(jì)金柝(tuò)可汗(kèhán)

辔头(pèi)燕山(yān)戎机(róng)著(zhuó)旧时裳(cháng)

傍地走(bàng)鸣溅溅(jiān)鸣啾啾(jiū)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共2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的词语。

(2分)

①愿为市鞍马买

②策勋十二转记录

2、辨别下列一词多义并解释。

(8分)

①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②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对镜帖花黄通“贴”愿驰千里足希望

③市愿为市鞍马买④朔朔气传金柝北方

东市买骏马集市雄兔脚扑朔乱动

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2分)

①木兰当户织对着门②但闻黄河流水 只 

③双兔傍地走跑④旦辞爷娘去早晨

⑤万里赴戎机战争⑥关山度若飞过

⑦赏赐百千强有余⑧可汗问所欲想要,想得到

⑨出郭相扶将扶持⑩著我旧时裳穿

⑪惟闻女叹息只⑫问女何所忆思念

三、翻译下列句子(18分)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许多年之后得胜而归。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⑤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

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

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四、用原文填空。

(10分)

1、《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诗文。

该成语的意思是:

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三、《孙权劝学》过关练习

一、请给下面的字注音(7分)

卿qīng涉shè邪yé孰shú

遂suì岂qǐ更gēng

二、文化常识。

(8分)

(1)《孙权劝学》选自《 资治通鉴      》。

这本书是   北宋,司马光 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年1362年间史事。

(4分)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书》《礼》《易》 《春秋》等书。

(2分)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2分)

A比喻人学识尚浅。

( 吴下阿蒙      )

B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刮目相待       )

三、词语解释(22分,一空一分)

孤古代王侯自称卿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涂当权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权谓吕蒙曰对…说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用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孰若孤谁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于是及鲁肃过寻阳等到,到…时候;到

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更重新

见事认清事物才略军事、政治上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遂于是,就

刮目相待另眼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三、句子翻译(15分,3分一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难道我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读书人分别三天,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认清事情这么晚呢?

5、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拿军中事务多加以推辞。

四,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或简答。

(12分)

1,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孙权性格深谋远虑、循循善诱;吕蒙性格知错必改、坦率真诚  。

(3分)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卿今当涂掌事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力劝的语言是: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原句)。

(4分)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侧面(语言)描写。

突出吕蒙的学识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4.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4分)

做人要谦虚好学。

开卷有益。

学习上需要有老师指点,进步才更快。

《口技》复习要点

一、词语全解:

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的人)。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举行宴会),于厅事(大厅)之(的)东北角,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罢了)。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寂然(…的样子),无敢哗(喧哗,大声说话)者。

遥(远远地)闻(听见)深巷中犬吠(狗叫),便有妇人惊觉(被惊醒。

觉:

醒)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她的)夫呓语(说梦话)。

既而(不久,紧接着)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抚摸,安慰)儿乳(喂奶),儿含乳(乳头)啼,妇拍而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他,指小孩)。

又一大儿醒,絮絮(连续不断的说话)不止(停止)。

当是(这)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刚)醒声,夫叱(大声呵斥)大儿声,一时(同时)齐(一齐)发,众妙(妙处)毕(全,都)备(具备)。

满坐(通“座”,座位)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目:

看),微笑,默叹(赞叹),以为(认为)妙(奇妙)绝(极)。

未几(不久),夫齁(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逐渐)拍渐止(停止)。

微(稍微,隐约)闻有鼠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翻到倾斜),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稍稍(渐渐)正坐(坐端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一齐)哭。

俄而(不久)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其中)间(夹杂着)力拉(拟声词)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发出,出现);又夹(夹杂着)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凡是)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指头),不能指(指出)其一端(一种);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方面)也。

于是(在这时)宾客无不变色(脸色)离席(座位),奋(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几(几乎)欲先走(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各种)响(响声)毕(全、都)绝(消失)。

撤屏视之(代指屏风

里面),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代)人。

文章选自清(朝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三、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四、一词多义

绝:

1.以为妙绝(副词,极)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妙:

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2.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指:

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

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2.百千齐作(动词,发出,出现)

坐:

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

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

五、古今异义词

①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

大腿。

今义:

屁股;量词)

(走,古义:

跑,逃跑。

今义:

步行。

②虽人有百手(虽,古义:

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

虽然,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③稍稍正坐(稍稍,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

当中夹杂。

今义:

里面,当中。

⑤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

只。

今义:

表示转着的连词。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古义:

隐约,稍微。

今义:

小,细微。

(闻,古义:

听见。

今义:

用鼻子嗅。

⑦会宾客大宴(会,古义:

适逢,正赶上。

今义:

聚在一起,合拢;会议。

⑧宾客意少舒(少,古义:

稍微。

今义:

数量少。

六、词类活用

①妇抚儿乳(乳:

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④会宾客大宴(宴:

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⑤宾客意少舒(少:

形容词用作副词,稍微。

⑥侧目(目:

名词用作动词,看。

七、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

会大宴宾客)

②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

八、表时间的词

①表示突然发生:

忽忽然②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③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是时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 少顷 未几

九、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坐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

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

“失火啦!

”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

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十、中心与结构:

中心: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

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十一、内容理解:

1、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中“善”在全文起何作用?

答:

善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口技艺人表演的精彩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

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

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

用?

答:

艺人惟妙惟肖的表演宾客如临其境的反应简单的道具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3、“满堂寂然,无敢哗者”,作者这样写作用何在?

答:

(1)衬托出表演者技艺高超,也表达了客人们对这位表演者向往之情;

(2)又为即将开始的表演营造安静的气氛,是为下文作烘托和埋下伏笔。

4、文章首尾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答:

(1)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呼应开头,再次突出道具简单,以反衬表演艺人技艺高超;

(2)这样的结尾起到了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作用。

(3)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前后呼应的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

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人物描写的技巧上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答:

这是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细致地表现了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过程。

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一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

“先走”两字作用何在?

答:

宾客的神态,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先走”两字写出了宾客以假乱真,惊慌失措的神态。

7、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8、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答: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9、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答:

 ⑴ “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

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

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⑵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蒙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十二、理解记忆:

统领全文的句子:

京中有善口技者

侧面描写的三处: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以动写静的句子:

“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1、对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的评价(议论点题):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表现宾客如身临其境、心惊胆战的情态: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评论模拟声音之多: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众人救火的情形:

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火势猛烈的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6、先声夺人,制造紧张气氛的句子:

忽一人大呼“火起”

7、其他人和动物惊恐万状的情形: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之一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

古代神话人物。

《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盘盂( )沧沧凉凉(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抄写一遍)

逐日:

追赶太阳。

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逐走:

竞跑,赛跑。

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整体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