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169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钱币名词注解.docx

古钱币名词注解

钱币学:

研究已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实物的专门学科。

古钱:

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

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3K#d;q!

g$e-q$^"g布币:

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铲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农具,

刀币:

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捕鱼工具。

贝币:

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种货币形式,在古代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把贝壳这种被人们普通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于是就产生了贝币。

圆钱:

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

金版:

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又称“金印子”,多出土于河南、安徽、江苏一带。

/l&Z*V-K6y1K!

O'J%X镇库钱:

指官炉钱局在开铸流通钱币之前,为镇恶避邪,特意铸造的一种大型钱,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4X(n,I$F"u开炉钱:

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a4N:

O;_/G宫钱:

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小平:

折值一文使用的小钱,也称平钱,一般直径24毫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

折值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28毫米,重7克。

折三、折五、折十等类推。

-X-N.g.`;y"Y-[$Z#@0C文:

钱币的基本单位,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串:

一百钱(文)称串。

1};B9k;g$Z(E7@贯:

一千钱(文)称贯。

!

小样:

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2U-n+v#{#j大样:

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S*Z#x%T3X%x!

T-c5C面:

指钱币之正面。

0m&A%R"W;G+h4C.Z9[背:

指钱币之反面

肉:

指钱币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

&^  n"J.v  g.^7Q钱文:

钱币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正面的称面文,背面的称背文或幕文。

穿:

指钱身穿孔,也称好。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

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称好郭。

内郭较宽者称广郭;内郭较窄者称狭郭,内部重叠者称重郭。

四决:

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

!

k  e:

c"C$N)B%A6]四出:

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轮者。

g8~*q;r;U%i)p$t外轮:

指钱身外围的突起部分。

又称外缘、外郭。

外轮较宽者称宽轮,宽缘;外轮较窄者称狭轮、狭缘;外轮重叠的称重轮。

日文:

指钱背凸起的圆圈。

月文:

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弧。

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僵月。

星文:

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点。

孕星:

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O*C4L2_;r,H.T5a8m9N6H光背:

指钱背光素无文。

钱范:

铸钱的模型,有泥范、铜范、铁范等。

钱样:

用象牙、玉石、木质等材料手工刻制而成的钱币样品,专供皇帝或上司部门裁决。

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枚“咸丰重宝”宝河局当五十枣木雕刻的钱样。

雕母:

又称祖钱。

用铜、锡等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

钱文纤劲,钱体厚大,精美超常,存世极少。

穿孔多为小圆孔,俗称“金口未开”。

现存最早的铜质雕母有报国寺钱币馆中的宣和通宝行草书雕母钱和南京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嘉靖通宝”雕母钱。

:

母钱:

由雕母直接翻铸加工而成,作为翻铸时的范模。

钱文细挺,精美厚大,存世很少。

!

?

;T;o8y"H*r8q8H.k0H铁母:

用来翻铸铁钱的母钱,本身为铜质。

较铁钱精美、厚大。

5i4Q%q4M5o!

y铁范铜:

用铸造铁钱的范型翻铸的铜钱。

一般属试铸性质,铸量不多。

 

样钱:

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作为铸钱标准或供上司检验。

部颁样钱:

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给地方钱局,作为铸钱标准的样钱。

进呈样钱:

地方钱局进呈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检验的样钱。

银圆:

俗称“洋钱”、“花边钱”、“大洋”。

大型银币的通称。

十五世纪末开铸于欧洲。

明万历年间(1753-1620)流入中国。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仿制银圆,称“银饼”。

1888年至1889年广东开铸“龙洋”,各省纷纷效仿。

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

次年5月开铸。

旋因辛亥革命未正式发行。

民国元年(1912)铸造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

1914年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圆。

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总重26.6971克,含纯银23.493448克,并铸造帆船图案的“船洋”。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圆流通。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统治区由于恶性通货膨胀,银圆又在市场出现。

解放以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收兑,禁止流通。

袁大头:

旧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所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的俗称。

1914年12月在天津造币厂开铸,江南武昌、杭州三厂继之。

流通很广,有时以袁大头作为旧中国银币的代称。

O-L*V2q5_%o1P签字版:

指金币、银币、铜币等机制币版别中雕铸有英文签名的一种。

多为意大利雕刻师鲁·乔治的亲笔签名,一般在币面的边缘写有“L.GIORGI”之英文,或“L.G”的英文缩写。

因文字细小,拓片上难发现,但在实物上却是很明显的。

仅有少量试铸,作为馈赠留念用。

市面所见,几尽伪品。

对钱:

又称“对书钱”。

用汉文不同书体书写而成对儿的钱。

对钱从钱文、大小、厚薄、边郭、纹饰、材质方面均相同,惟书体不同,以北宋对钱最多。

%D-Q+[;r8s1A+W!

m&C"j子钱:

指大量铸行的流通钱,一般精美程度不高.存世极多。

合背:

指误用两件面范铸成的钱。

双面均是钱面。

合面:

指误用两件背范铸成的钱。

双面均是钱背。

:

@'{)b0M  n3D-[传形:

钱文呈反向排列,左右易位,见于秦至六朝时期。

!

_2G$|2u(O"t'J直读:

钱文按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列。

:

旋读:

钱文按上右下左的顺序排列。

1K2r$V'|-n#j反文:

钱文反书。

!

k,Q5@'U%|0\7u"q9p八分书:

6z4O*k!

\4t*C6k助国手:

/F0P1s#Y9`(S  O"F/Z9J)I削轮:

边炉铸:

背逆:

钱币正反面图文不相对,有移位现象。

-C5S%{8n8O.k(y&N7]重文:

在铸钱过程中,由于铸模重复压制并移位而形成双重文字或图案,这种现象叫叠文或重文。

旋背:

钱背以旋车加工者谓之“旋背”。

车削之纹络由边向内,与边郭成若干同心圆状。

生坑:

指新出土的古钱,表面氧化严重,锈色复杂。

熟坑:

指未经人土的传世古钱。

3Y7J;V0v+q1J7A)D#j传世古:

指流传于世,未经人土的古钱表面颜色,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

水银古:

出土的古钱表面呈现出银白色的氧化层,又称水银锈。

正用钱:

指作为正式流通的钱币。

冥钱:

古代特为死者而制的钱,有泥质、陶质、铅质、铜质及金、银质等。

9D-]#J3s)m1A花钱:

对那些具有图案花纹或其他文字的非正用品钱及钱形物的统称。

6p!

B,_9]0^压胜钱:

指为辟邪求福、消灾解厄、镇压诅咒而铸制的钱形佩牌,是中国神仙思想产物,最早起源于汉魏时期,又称厌胜钱。

+Z*E1T"R*C%h&D无文花钱:

指没有文字,仅有图案花纹的花钱。

)G)r)](a#x*W;j吉语花钱:

指铸有吉利祝语的花钱。

用于礼赠、祝福、纪念之类。

镂空花钱:

钱体透空的花钱,币身似用刻刀契镂而成(实为铸造而成)。

生肖花钱:

指铸有十二属相、八卦等图案文字的花钱。

&x1K/g2M$y%R$z7M仙佛钱:

指铸有佛像、佛语的花钱。

棋钱:

指古代铸成钱形的棋子。

#N;K2I*T1r.N,I2E+}马钱:

北宋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游戏名“打马格”,钱上铸有马形马名,或铸有骑马将军及将军之名等。

8]6v'l5j2J)K2K4t异形花钱:

指各种奇形异状的花钱,多为佩挂之用。

(C5v9U-J2g3l8z-{1a陶币:

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流通使用的一种镁土所制辅币,中心圆孔,表面红褐色,有“一分”和“五分”两种币值。

其他时期陶质币多为冥钱。

:

Q4p.l!

p0m,w.r站人:

英国侵华期间在印度铸造的一种银元,称“英国贸易银”,面值壹元,背有女人像站立,右手执戟,左手提盾。

我国俗称“站人”、“站洋”等。

 

鹰洋:

公元1823年,墨西哥共和国成立后始铸。

鸦片战争后,逐渐流人我国,数量巨大。

一面有飞鹰啄蛇图案,另一面似冠,放射光芒。

我国俗称“鹰洋”、“墨洋”等。

$~9p0r0V-L%u7X罗汉钱:

指点康熈通宝中的“熈”字写为“熙”的一种钱币,少量铸有“大清”或“龙凤纹”。

特祝康熙皇帝帝运齐天,寿命长久之开炉钱。

材质:

指铸造钱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一般由铜、金、银、铁、镍、铝、铅等。

交子:

北宋时期的一种钞票。

宋真宗时发行于四川,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其后北宋的纸币还有钱引、小钞,南宋的纸币有关子、公据、会子等。

"g4I0w-v&D'`:

[9h6s*L龙图:

清代铸币中最常见的图形。

有坐龙、立龙、飞龙、官局龙、大清龙等。

&W2U&s4`7@!

|%h*l3|花星:

清代机制币上的星纹图案。

有梅花星、米字星、十字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圆点星等。

(v2V  H  w  h2o珠圈:

由众多的圆点组成的圈形图案。

通常铸于币的中央与边缘之间。

/Z:

m(o&G+x;c-Z  a*O边道:

铸币周边的侧面部分,有光边、齿边、鹰洋边等。

边道的精细均匀程度,是区分铸币真伪的重要方面。

沙版:

采用翻砂工艺铸造出来的铜元。

银币也有这种非机制品。

库平:

清代国家金、银库的标准重量。

康熙时撰《律吕新义》,以古十二殊为当时二钱五分,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后编订度量衡表,以金属的立方寸重量为衡制标准。

库平一两合37.301克。

后来,中央与地方,或不同时期的库平均有差异。

厂平: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吉林官局铸造标准银币的一种计算单位。

币值共分一钱、二钱、五钱、七钱、一两五等。

仅属试铸,并未获准流通。

清末吉林市俗称“船厂”,故其所铸银币的标重称“厂平”。

厂平一两合35.86克。

湘平:

清末湖南湘潭县所用称量银两的一种标衡,银每两重35.84克。

清代咸丰以来,士兵多湖南人,所以军队中多用湘平称银,后在湖南全省推广,涉及长江流域各大商埠及新疆等地。

湘平一两合36.65克。

&_'E'c8`4U5U%O4a1|法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纸币,并规定这些纸币为法定货币,简称“法币”。

'h"K&^"r(l-Q*?

坐龙:

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龙头正向,身呈“S”状蟠曲,其势如坐而得名。

立龙:

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状而得名。

分为水龙和早龙(无水波纹)。

飞龙:

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飞翔之势而得名。

长须龙:

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

因龙须长而直得名。

"

短须龙:

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

因龙须短而直得名。

/Y  \+u)Z,Q曲须龙:

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

因龙须左右分开且弯曲得名。

大尾龙:

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

因龙尾特大而得名,龙须多达12道,且伸入云端。

)~3G.~)L(B/_(A0s"`(i-}反龙:

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

因龙尾右转,其龙身作反“S”状而得名。

!

T,P*F-}#z)a0U0g+P品相:

指钱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精美程度,一般分为新品(未使用)、极美品、美品、近美品、上品、近上品、中上品、中品、中下品、下品十个等级。

钱币品相的优劣直接影响钱币的价值大小。

年号钱。

也称元号钱。

即指钱面铸明年号的钱。

如唐“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北宋“太平通宝”,“淳化元宝”。

7](}3l4A4t8^7E5A国号钱:

即指钱面铸明国号的钱。

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北宋“皇宋通宝”,南宋的“大宋元宝”。

记重钱:

即指钱文铸明重量的钱。

如秦的“半两”,汉的“五铢”。

5{#Y  k._7f"f4z3T"~记值钱:

即指钱文铸明价值的钱。

如新莽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

也有国号钱又记年号的,如两晋十六国时期夏的“大夏真兴”。

也有年号钱又记值或记重的,如后魏的“太和五铢”,“永安五铢”,明的“天启通宝”背“十·一两”,清的“咸丰重宝”“当十”。

也有年号钱又记国号又记值的,如清福建宝福()局铸“大清咸丰通宝”背“一十”。

7Q&o(X  R$u)z*K'~8o记年钱:

即指钱背铸明铸造年代的钱。

如南宋的“淳祐元宝”背文记年,自元至十二。

/v;X6}  O/H,F4d:

e!

Q记号钱:

(1)铸有铸造地望或钱监(钱局)名称的钱。

如唐会昌年间的“开元通宝”背铸“洛(洛阳)、“兖”(兖州)、“越”(越州)等,明“大中通宝”、“洪武通宝”背铸“鄂”、“豫”、“广”、“浙”等。

也有既记钱监名称又记年的。

如南宋“嘉泰通宝”背“汉二”铁钱。

这里的“汉”,即湖北汉阳监简称,“二”即指嘉泰二年。

(2)以决文、星点、月牙、祥云等简单图案作为记号,如秦“半两”穿上星,汉“五铢”内郭四出,唐“开元通宝”背铸星月等等。

  合背钱:

即指两面都铸有同样文字的“双面钱”。

/X%z8m;z9[0r1m/_3E*m$p合面钱:

即指两面都是背部的钱。

6d  o!

f#[(r4M剪边钱:

即指剪去外轮的小钱。

如剪边“五铢”。

磨边钱:

即指磨去边缘的钱。

綖环钱和对文钱:

即一个制钱剪凿成两个钱。

外圈曰“綖环”,内半曰“对文”,指文字只剩下一半的意思。

如对文“五铢”,对文“货泉”。

.l3{'J/s0x9j对子钱:

日本钱币学家称之为符合钱。

起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盛于南北宋,尤以北宋为最。

对子钱一般以篆书字体的一枚为主,配以其他书体的另一枚钱(如真书、隶书、行书、草书),两枚钱除文字书体不同之外,钱文内容,钱制大小,钱身厚薄,轮郭阔狭,串孔大小,文字位置,字体大小,笔划粗细、深浅,乃至铜质、锈色,制作风格,完全一样,因此,可以双双成对。

御书钱:

即指皇帝亲笔题写钱文的钱,如宋徽宗书“崇宁通宝”,“大观通宝”。

奸钱:

也作悭钱。

即指民间盗铸、私铸的劣钱。

6F7t/X2l/r  P&w+H-S*k镇库钱:

即指钱局开炉之初,为纪念或避邪而特铸的镇库大钱。

如“大唐镇库”。

2_%B&d;|!

D-Q+f,s母钱:

唐以后,废除“母范”铸钱的办法,改用钱母翻砂,于是出现了“母钱”。

母钱分雕母,铸母两种。

雕母有木雕、牙雕、锡雕、铜雕四种。

铸母则一般为锡铸、铜铸两种。

祖钱:

与母钱相对而言,用来翻铸母钱的钱叫“祖钱”,也叫“雕祖”。

4d8k5Y*I$S:

r样钱:

分进呈样钱和部颁样钱两种。

进呈样钱是送给最高统治者皇帝审阅,以备选用的一种样品钱,有牙样,腊样、木样、铜样四种。

部颁样钱则是由中央户部或工部铸造的一种特别精制的铜钱,颁发给外地各钱监(钱局)。

可以把它用做样钱,也可以当做母钱。

$O$e,N.f6y2m  样钱、祖钱母钱的共同特点是制作特别工整精美,文字挺拔清晰,型制较一般通用的钱略大。

这些钱实际上只起样品或钱范的作用,并不是正式通用货币。

与样钱、祖钱、母钱相对而言,人们又把一般通用的制钱称作“子钱”。

(A8h,Y&R0u'a:

o平钱:

也叫小平线,折一钱,即指当一行用的钱,直径一般在2.3厘米左右(这个数字,包括下面的数字,都只供参考,因时代不同,钱的大小厚薄各有差异,特别是折五以上的大钱,更无定论)。

折二钱:

即指当二行用的钱,直径一般在2.8厘米左右。

折三钱:

即指当三行用的钱,直径一般在3.1厘米左右。

折五钱:

折十钱。

即指当五、十行用的钱。

  大钱一般折五、折十以上的钱统称为大钱,有当二十的,当五十的,当百的,当五百的,当千的。

也有当三十的,当四十的。

还当更大值的钱,如当二千,当五千的。

甚至当万的。

如王莽的“错金刀”为“一刀平五千”,五代十国刘守光的“应天元宝”直万。

铸大钱是国力衰弱,通货膨胀的标志。

 ^

小钱:

即指特别轻小的钱。

甚至小到直径只有0.8厘米左右。

有“鹅眼钱”,“榆荚钱”,“菜子钱”,“綖环钱”等名称。

铸小钱也是国力衰弱,滥发货币的标志。

;f3_,b#Q"J/`"j大型、大样和小型、小样:

在同时铸造,同是当一的钱中,有大小版别的区别,大者称作“小平大型”或“小平大样”;小者称作“小平小型”或“小平小样”。

折二、折三等钱也有大小版别钱差异,称谓依次类推。

厌胜钱:

也作押胜钱,压胜钱。

泛指重大纪念,赏赐,以及逢年过节,喜庆作乐时所铸的非正式通用货币。

大致包括:

赐钱、吉语钱,庙宇钱(供佛钱),撒帐钱,洗儿钱,春钱,打马格钱等等。

厌胜钱有金质、银质、铜质的,也有牙雕的,它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铸有图案。

面:

即指钱的正面,铸有国号、年号或其他主要文字的一面,如“开元通宝”,“大观通宝”,“半两”、“五铢”等等。

  b5o6k%A2L9J"t背:

即指钱的背面,也称作“缦”、“幕”。

背面没有文字或图案的叫“光幕”也叫“素背”,“光背”。

背面文字在穿孔上的,叫“穿上×字”,在穿孔下的,叫“穿下×字”,在穿孔左的,叫“穿左×字”,在“穿孔右的”,叫“穿右×字”。

背面图纹(记号)在穿孔的上、下、左、右者。

称呼亦以此类推。

如:

“穿上云”,“穿下星”,“穿左月”等等。

%?

5z!

J,L:

R#I  c5b:

b;^3h:

m肉:

即指钱身的地张(图1)。

地张较厚实的,称作“厚肉”。

地张较轻薄的,称作“薄肉”。

地张上,称作“肉上”。

外郭:

也称作“周郭”,“外轮”,“轮郭”,“边缘”。

外郭双重的叫“重轮”,也叫“重棱”。

外郭较宽的叫“阔缘”,较窄的叫“狭缘”。

!

q7k.C(k$v;}好:

即指钱的穿(串)孔,也称作“肉串”,“钱眼”。

穿孔大的叫“广串”,穿孔小的叫“狭串”。

3F'_%R#n+s;p内郭:

也称作“好郭”。

内郭有双棱的叫“重好”。

内郭重印,不呈方形的,叫“花串”。

其中呈六角形的,又叫“龟甲串”。

决文:

即指内郭角部向外突出,或向外延伸的斜纹。

内部的四个角都向外反出,呈“”状,叫四决,也叫决郭,“反郭”。

四决的斜纹一直通到外郭的叫“四出”。

对读:

也叫直读。

即指钱面文字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者,如“大观通宝”。

!

Z8s"?

*b3I-Z4Y,p4c:

b旋读:

即指钱面文字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者,如“祥符元宝”。

1u2~5F6w5c;n*r-_1a(X7X重文:

也叫复文。

或是范模移动所造成的,有四个字变成八个字的,两个字变成四个字的,如“半两半两”,“五铢五铢”等等。

7?

/]8T+Z"E4c-H$D1h  t传形:

也叫“反文”,“左读”。

如“半两”铸成“两半”,“五铢”铸成“铢五”,“大泉五十”铸成“大泉十五”,“直百”铸成“百直”等等。

对于传形,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即有的钱是正式左读,与普遍的传形不同,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

如五铢钱,普遍传形的“铢”字反书,写作“”,而正式左读的“铢”字虽亦铸穿右,但正书,仍写作“”。

三、有关的几个问题

!

d(p(a  f%C.O){6d  1.钱文书体。

随着时代变迁,钱文书体也应时变异:

(H+I8R6S9s&D#f.\大篆:

秦以前,刀、布、圜钱和蚁鼻钱的钱文都属大篆体系。

%R'E*z8|.s'b  a"T%L小篆:

秦汉至隋,钱文总的说属于小篆体系,如“半两”,“五铢”。

其间也包括一些小篆的异体,如新莽“货泉”、布泉”的钱文为悬针篆(或称铁线篆),北周“布泉”的钱文则为玉筋篆。

汉以后,还出现了个别隶书体的钱文,如成汉李寿铸的直读“汉兴”。

:

[0S(^7n;l9{5L)O  d-e5P$Y隶书:

唐以后,钱文盛行隶书体,到五代十国则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同一种钱,不同书体的对子钱,如南唐字“开元通宝”,钱文有篆隶二体。

至北宋,钱文的书体进一步创大为篆、隶、真、行、草各书具全。

0Z6i/s3{-d5X真书:

南宋光宗绍熙以后,直至元、明、清历代,钱文均以真书为主,但间或也有篆、隶书体,并且出现了蒙、满等少数民族的文字。

太平天国时期的钱文还使用了简体字。

$f,e1l8g:

c.g6[  2.钱币取材。

作为正式通用货币的方孔圆钱,除铜质外,还有铁质铅质的。

此外,也还有锡的、金的、银的、象牙的、蜡的、木的等等,但后几种不是正式通用的货币。

3J-B4}0P2q9}6t  3.古钱色泽。

  传世古。

乌黑发亮,系指传世未曾下过土的古钱色泽。

*R4F1n/b!

z1o-L5R7v  原色浆。

即指传世色泽未遭破坏者。

  生坑。

即指带有锈色、新出土的钱。

  老生坑。

即指出土时间较长久,但仍带有锈色的钱。

  @"v0a+_&j0F&Z  m5|  钱锈中,带铁色锈的叫“铁色古”;带绿色锈的叫“松儿绿”,也叫“瓜皮绿”;带兰色锈的叫“锭青兰”;带红色锈的叫“朱砂斑”,也叫“鸡血斑”;带水银光的叫“水银古”,也叫“水银锖”,其中又有“白水银锖”,“黑水银锖”,“绿水银锖”等等称谓。

年号钱  

        面文铸帝王年号的钱。

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我国最早之年号钱。

其后如唐“乾封泉宝”、宋“宣和通宝”、明“永乐通宝”直至清末“宣统通宝”等,均系“年号钱”

  

国号钱  

        面文铸有国号的钱。

自战国时期“东周”布、“齐法化”刀直至五代十国的“大齐通宝”、“唐国通宝”,以及此后南宋的“大宋元宝”、蒙文“大元通宝”、南明的“大明通宝”等,均为“国号钱”。

国号年号钱集国号、年号于一体的钱。

        如东晋十六国夏赫连勃勃真兴年间所铸“大夏真兴”钱,其后辽天祚帝天庆年间铸“大辽天庆”,及至清咸丰年间宝福局所铸“大清咸丰通宝”,均为国号年号并铸钱。

记重钱  

        面文标明钱体自身重要的钱。

如战国后期的“重一两十二珠”,秦“半两”、“两甾”,汉及六朝“五铢”、“三铢”等,均属“记重钱”。

然此类钱铸行未久即多为省铜而减重,更有始铸即不足称量者,私铸钱尤甚,故钱文所记重往往与实称重要不符。

记值钱  

        钱文标明自身当值的钱。

如新莽“小泉直(值)一”、“大布黄(当)千”,三国刘蜀的“直(值)百”、“直百五铢”等,均为记值钱。

记年钱  

        钱背铭文标明铸行年代的钱。

如南宋“淳熙元宝”背文自“元”至“十六”,表明各钱系从淳熙元年至十六年间所铸。

南宋各钱以背文记年者多见。

记地钱  

        背文铭记铸地简称之钱。

自唐“会昌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