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194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4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罐诊罐疗技术学习资料Word下载.docx

第四节四大作用

罐诊罐疗器具有明显的四大作用:

即通、平、排、补。

“通”就是疏通。

俗话说: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鉴于痛与通的辩证关系,罐诊罐疗器突出速效疏通。

既疏通经脉,又能调理气血,从而确保全身所有器官充足,气血充盈,根除病症,健康一生。

“平”就是平衡阴阳。

针对阴阳失调发病的根本机理,通过相应的调理,促使阴阳消化和转化,达到阴阳平衡。

“排”就是排瘀,罐疗能同时排除气、血、汗、痰、垢、脂、毒七种瘀症。

“补”就是补正气,采用罐疗具有扶正祛邪的双重功效,在消除风、寒、湿、热、燥等的同时,进而补足正气,迅速恢复健康。

第五节

1、内病外治。

疗效独特

2、集磁疗、罐疗、药疗、电疗、针灸、点穴、按摩、刮痧为一体的综合治疗。

3、能同时排除气、血、汗、痰、垢、脂、毒七种瘀症。

4、可迅速消除“亚健康”状态下的一切病症。

第二章诊病方法

第一节罐诊的诊病步

用罐诊罐疗器诊病的具体方法步骤是:

在人体的脊柱部位及两肋选定代表人体五脏六腑的十一个罐区,这十一个罐区是从大椎到长强均匀排列九个罐,分别是肺区、心区、胆区、胃区、大肠区、小肠区、左肾区、右肾区、膀胱区、在胆区与胃区之间的两侧,右边为肝区、左边为脾区共十一个脏腑反射区,再把罐具叩拔于人体的皮肤上,罐内形成负压,肌体局部-4-充血,磁性发生作用,在起罐的瞬间,认真仔细地观察拔罐部位的皮肤颜色、斑点形状、分布位置和皮肤凸起或凹陷的程度,准确判断发病原因与病情。

第二讲背穴诊病图

通过综合诊病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八条宝贵经验

一、罐印

粉红色:

又无斑点,并立即回复皮肤的本来颜色,说明该区无病。

鲜红色:

热症、实症。

白色:

虚症、气血双亏、功能低下。

紫色:

伴有斑块,表明为瘀症、旧病。

青色:

寒症、湿症。

紫黑色:

而且深黯,表明血瘀,病程已久。

第二节、罐像

形状:

点状为初发病;

片状为局部有病;

疹子状为局部发炎;

圈状为慢性病;

云雾状为气滞血瘀。

温度:

起罐后用手测试,罐区冰冷为风、寒、湿症;

罐区热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

第三节 

整体观察细分病因

肺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肺虚,常见表现有咳嗽气短,甚则动作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声低懒言、怕冷、气逆。

2、出现红色罐印,说明肺热,可见于上呼吸道炎症,咽喉肿痛,口渴。

3、出现青色罐印,说明肺阴虚,表现为气拙胸闷。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病程已久,可见于胸闷、慢性呼吸道炎症。

5、出现毛孔张开不合,说明感冒之症状。

常见表现有畏寒发热、鼻塞声重、肢体酸痛,咳嗽流涕等。

心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心气虚火心血虚,有头晕、气短症状。

常见表现有心悸、头晕、气短症状。

2、出现红色罐印,说明心肌炎早期症状,有心慌、心律不齐。

3、出现青色罐印,说明冠心病的早期,可有胸闷、胸憋、气短、心前区困痛等。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心脉不畅,胸痛、心悸、左肩臂疼痛不适。

胆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心气胆虚,神经衰弱,失眠。

善惊易恐,恶闻声响。

2、出现红色罐印,说明胆囊炎,口干,口苦,食后腹胀,或右肋疼痛。

3、出现青色罐印,说明胆气不舒,恶梦纷纭。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胆排泄功能差,口苦、口干、纳呆。

5、出现梅花罐印,说明受过惊吓,胆怯、害怕。

肝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肝虚,精神萎蘼不振,膝软无力,不耐疲劳。

2、出现红色罐印,说明肝火上升,易怒。

3、出现青色罐印,说明肝阴虚,头晕眼花,迎风流泪,腰酸膝软,抽筋易跌。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脂肪肝,眼眶痛、两肋胀痛,视物模糊。

-6-

脾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脾虚,消化不良,低血压,头晕。

2、出现红色罐印,说明脾热,口苦、口腻、口唇起疮,灼热痒痛。

3、出现青色罐印,说明脾功能失调,食欲不振,腹胀、腹泄、完谷不化。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脾气瘀积,食欲不振、胃胀满。

胃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胃虚,消化不良、吐不蚀气。

2、出现青色罐印,说明胃寒,遇冷则痛。

3、出现红色罐印,说明胃炎,消谷善饥,胃脘灼痛,牙齿红肿痛。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胃积食,食欲不下,胃胀。

大小肠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大小肠虚,大便稀、腹胀。

2、出现红色罐印,说明大小肠热,大便干燥。

3、出现青色罐印,说明大小肠寒,大便不成形,口有异味,头晕。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大小肠结积,大便不正常,小便黄。

肾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肾功能低下,男腰酸、女下肢浮肿。

2、出现红色罐印,说明腰肌劳损,腰困腰疼,肾阳虚。

3、出现青色罐印,说明肾阴虚引起的腰困、头晕。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肾亏、腰痛、腰疼、耳晕。

膀胱区

1、出现白色罐印,说明男女性功能低下,尿频。

2、出现青色罐印,说明男:

前列腺肥大,尿淋沥不尽。

女:

富寒、手脚凉。

3、出现红色罐印,说明男:

前列腺炎、尿不畅。

女:

附件炎、尿烧浊感。

4、出现紫色罐印,说明男:

前列腺增生、尿不畅、尿痛。

宫寒血瘀,月经不调。

第三章治疗方法

第一节治疗机理

1、罐疗:

在负压的作用下,通过牵拉挤压,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毒增氧,、罐疗:

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有刮痧、推拿的作用,但无痛苦)。

2、磁疗:

地球是一大磁场,人体是一个小磁场,人患疾病是人体病变部位磁场紊乱所、磁疗:

致,通过磁头的吸附可迅速排出体内毒素,调整紊乱的磁场,这是罐诊罐疗器不同于传统拔罐的重要区别。

可从罐壁的附着物和拔罐后马上出现的白、黄、红水泡可以证明。

3、药疗:

拔罐后注药,因皮肤毛孔张开,加上磁场效应,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使、药疗:

药物直达患部。

病人无任何痛苦,又没有口服或静脉肌肉注射给肝脏、肾脏带来的副作用,用少量的药物起到理想效果,有穴位注射的作用,但无刺肤之痛。

4、针疗:

拔罐后用玄针法,通过金属针与磁棒的上下摩擦切割产生磁力线,通过人体、针疗:

磁场形成特殊的生物场,通过磁棒经穴位传导到病人体内,起到了“针灸”的效果。

针后病人体内发热、肝脏明显跳动、罐内负压增高就是佐证。

同样没有刺皮肉之苦和交叉感染之忧。

5、远红外线:

罐内磁拄有远红外材料制作,在摄氏34-40度的条件下自动发出远红外、远红外线:

线和负离子,产生温热、消毒、杀菌和供氧的作用,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改善皮肤的血流供应和营养(氧)供给,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动,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

增强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局部温度升高。

同时增加局部组织的耐受性和抗病能力,通过反射机制调整全身。

压力缓冲胶圈的材料内也能发出远红外线。

第二节治疗手法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体位、不同手法拔罐。

有轻、中、重和补、调、泻三种拔法。

轻拔为补,重拔为泻,轻重交替和点按、提拉为调。

负压控制在两个气压之内,即抽气两次即可,罐具排列松散,叩拔5-8分钟为补。

负压达四个气压之上,即抽气四次以上,罐具排列密集,叩拔时间10-15分钟为泻。

补、泻、调的手法

(1)补法:

慢抽气三下即可,负压控制在两个气压之内:

留罐时间短,虚则补之。

补法:

补法

(2)泻法:

快速抽气三次以上,负压达到四个气压以下,留罐时间长,实则泻之。

泻法:

泻法

(3)平调法:

轻重交替,慢快结合,一慢二快。

平调法:

平调法大补:

(4)大补:

提拉皮肤慢三下。

大补

(5)大泻:

压住皮肤快三下。

大泻:

大泻

虚症易补,实症宜泄。

可采用坐位,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运用坐罐、补罐、泄罐、排罐、走罐、闪罐、转罐、提罐、发泡罐、磁性罐、药罐、血罐、针罐、水罐、经络穴位罐等手法。

第三节 

操作要领

1、明确诊断。

2、选择穴位,根据诊断,辨症施治,依据针灸选穴图和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制定方案,、选择穴位,作好记录,建立档案,以便下次调理时参考。

3、环境选择:

以保持清净、空气新鲜,光线柔和,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

过热时避免、环境选择:

直接穿堂风;

过冷时应盖上衣被、毛巾被等保暖。

4、体位要求:

以病人舒适得体,便于术者操作为宜。

常选择如下体位:

(1)坐位:

取头、颈、肩、上肢、胸、背、腰等穴。

(2)俯卧位:

取颈、背、腰、下肢后侧等穴。

(3)仰卧位:

取胸、腹、上肢、下肢前侧等穴。

(4)侧卧位:

取胸、背腰、骻,下肢侧面等穴。

(5)其它位:

根据临床及术者要求而定。

5、清洁暴露:

对要进行扣罐的部位应尽可能暴露,并要求清洁无污垢;

有汗液者要擦干,、清洁暴露:

有较长且粗的毛发者,涂密封膏以防漏气。

-8-

6、器具准备:

根据病情及部位,选择适宜口径的罐具,一般口径和容积大则吸附力大,口、器具准备:

径和容积小则吸附力小。

所以,胸、背、腰、臀、大腿部位及身强体壮,新病痛症的患者多选大罐;

颈、肩、上肢、小腿、以及瘦弱的成年人、老年人、久病重病的儿童的胸、腹、腰、背、大腿等部位,则选用中罐:

头面部、关节部位以及体弱多病、儿童的腹部、前臂、小腿、颈、肩等部位,则选用小罐。

并检查拔罐的真空枪和罐具阀门等,还要准备润滑油、牙膏、无菌针、酒精棉、药液、卫生纸等。

7、医患配合:

拔罐前调理师应向患者介绍罐疗的原理、常识,消除紧张情绪,医患全身放、医患配合:

松,精神集中,心平气和、拔罐负压,可逐渐加大,拔罐过程中,医者多观察罐内和患者的反应变化,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处理。

做到医患合作,以提高疗效。

8、留灌时间、疗程及补、调、泻:

(1)留罐时间 

背部:

16-18分钟,胸前:

13-15分钟。

小儿:

前后12分钟。

风湿、类风湿:

18-20分钟。

儿童、年老体弱的人时间短些,年轻力壮时间可长些,病症轻、麻痹等留罐时间要短,慢性病、重病、疼痛等留罐时间要长;

头、面、颈、肩、上肢留罐时间短:

腰背、臀部、腹部、下肢留罐时间长,这些都是灵活的,应结合病人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而定。

(2)疗程 

一般8-10次为一疗程,肩周炎11次/疗程,痤疮21次/疗程;

股骨头坏死,腰间盘突出,糖尿病15次/疗程;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13次/疗程。

大多数病要调理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要休息3-5日。

急性病(感冒、发热等)每天1次;

病重、疼痛每天2-3次(拔罐部位要改变);

慢性病每天1次;

特殊手法应待瘀血痧痕退后再做,一般2-5天1次;

亦可交替选穴每日1次;

通常每日或隔日做一次,但不要超过3日为佳。

急性病诊疗2-3次,慢性病治疗2-3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为其它疗法,如果手法得当,选穴准确均会收到满意效果。

(3)补、调、泻补第一个疗程用泻法;

第二个疗程用泻、调法,营养调理要跟上;

第三个疗程用补法

9、起罐方法:

治疗时间完毕后,用手指拉动气阀排气,动作轻柔,将罐稍微倾斜,边摇边起,再用罐边轻轻按摩患部、穴位,不可生拉硬拔,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起罐后,局部皮肤常出现水蒸汽,可用棉球擦干,若有水泡,,可用无菌针刺破,挤出液体,针口应用医用酒精棉消毒;

皮肤下出现的紫红斑点属于正常反应,无须特别处理;

治疗全部结束后,应喝杯热水,休息5-10分钟,避风寒,以确保疗效。

10、治疗原则:

拔罐疗法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临床治疗经验。

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病情、证候、部位而制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和选用不同拔罐手法。

(1)急则治其标。

急性病,以治疗身体局部、症状为主;

(2)缓则治其本。

慢性病,以治疗全身整体为主;

-9-(3)未病先防。

发现亚健康,及时预防保健。

11、选穴原则:

遵循中医脏腑阴阳表里的辨证关系、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

(1)局部取穴:

即在病痛(阿是穴)处拔罐。

(2)前后取穴:

也叫通透法,即在背部、胸前同时拔罐。

(3)远端取穴:

即在远离病痛处拔罐,如胃腹痛,取足三里穴等。

(4)上下、左右、内外结合取穴:

根据中医“上病下取,左病右取,表里对应’’的原则,如脾胃虚弱所致的腹痛取下肢内侧的血海、三阴交以及表里经的足三里穴等。

这是辨病与辨症结合,灵活运用的经验。

(5)经验取穴:

以功能区、反射区为主穴,如心脏病,以“心区”为主,再辨证配穴。

第四节 

治疗方法及原则

一、经络穴位罐疗法 

针对各个系统的疾病,选定不同的经络穴位进行拔罐。

(1)全身性疾病:

大椎、身柱。

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

背部的风门、肺俞、脾俞,胸部的中府、膻中。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3)循环系统疾病:

背部的神道、灵台、厥阴俞、心俞、肾俞、脾俞,胸部的巨厥、中脘。

循环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4)消化系统疾病:

背部的至阳、隔俞、肝俞、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腹部的期门、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上脘、中脘、天枢、关元。

(5)内分泌系统疾病:

背部的肝俞、心俞、睥俞、肾俞,腹部的中脘、关元。

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6)泌尿系统疾病:

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

腹部的关元、中极。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7)脑血管疾病:

背部的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8)神经系统疾病:

背部的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神道、灵台、肾俞。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

(9)运动系统疾病:

上肢的肩井、肩贞、肩中俞、肩外俞;

下肢的秩边、环跳、殷门、风市、运动系统疾病:

运动系统疾病伏兔;

腰部的脾俞、命门、肾俞、腰阳关和压痛点。

(10)妇科疾病:

背部的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

胸腹部的中极、关元。

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

(11)肠道疾病:

腰部的睥俞、三焦俞、大肠俞;

腹部的天枢、关元。

肠道疾病:

肠道疾病

(12)肝胆疾病:

背部的肝俞、胆俞、脾俞;

胸腹部的中脘、期门、日月、阿是穴。

肝胆疾病:

肝胆疾病

(13)类风湿关节炎:

背部的大杼、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并注入少许活血化瘀、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消炎止痛的皮肤调理剂。

(14)高烧感冒:

大椎、身柱、风门、肺俞、肝俞。

高烧感冒:

高烧感冒

(15)失眠:

大椎、身柱、神道、心俞、肾俞。

失眠:

失眠

(16)祛斑:

背部的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

腹部的巨阙、中脘、气海。

祛斑:

祛斑

(17)延年益寿:

大椎、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延年益寿:

延年益寿

二、治疗秘籍单罐

(1)命门:

腰酸腿疼、消除疲劳;

(2)足三里:

防胃病、强肾、延缓衰老;

(3)三阴交:

舒肝、理气;

(4)大椎:

健脑、防头晕、血压高、供血不足、内分泌失调;

(5)关元:

腹涨、腹痛、男女科疾病;

(6)合谷:

头痛、心悸、心率不齐;

(7)委中:

强筋骨、强健身体;

(8)天突:

祛风除邪、呼吸困难;

(9)内关:

宁心安神、宽胸理气;

(10)涌泉:

排除湿毒,浊气、疏通肾经;

双罐通透

(1)命门、神阙:

强肾、增活力;

(2)太阳双穴:

健脑、头痛;

(3)内关、外关:

头、心脏、肺、神志疾病;

(4)风池双穴:

头痛、颈部、神志疾病;

(5)膝眼双穴:

膝关节痛;

(6)劳宫双穴:

增活力;

(7)涌泉双穴:

驱浊气、脚臭;

(8)任脉、督脉:

疏通阴经与阳经、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9)阳陵泉、阴陵泉:

调节肝胆、脾胃功能;

三罐强治

(1)头三罐:

太阳双穴、印堂(闪罐或走罐)主治:

头痛、头晕

(2)颈三罐:

安眠双穴、大椎主治:

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癔症

(3)肩三罐:

肩前、肩后、肩禺主治:

肩周炎、肩背痛、肩凝症

(4)背三罐:

定喘双穴、大椎主治:

感冒、咳嗽、哮喘、高烧

(5)胸三罐:

乳根双穴、膻中主治:

乳汁少

(6)腹上三灌:

胃上双穴、膻中主治:

胃下垂、上腹痛

(7)腹下三罐:

子宫双穴、中极主治:

白带多、月经不调、子宫脱落、遗精、阳痿

(8)脐三罐:

天枢双穴、止血主治:

腹泻、肠炎、痢疾

(9)腰三罐:

肾俞双穴、命门主治:

腰痛、腰扭伤-11-

(10)膝三罐:

内外膝眼、阳陵泉主治:

膝关节痛、扭伤

(11)踝三罐:

太溪、昆仑、解溪主治:

踝关节痛、踝扭伤

四罐保健 

(1)解除疲劳、增加活力:

劳宫、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2)滋补元气、益肾固精:

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3)调补经血、充盈气血:

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4)调节肠胃、增强功能:

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5)预防心血管疾病:

内关、心俞、肝俞、肾俞

(6)预防呼吸道疾病:

天突、肺俞、风门、定喘

五罐强身肚脐和距肚脐两指的上下左右各拔一罐,能调节五脏六腑、平衡阴阳、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对于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显著疗效。

六罐排毒锁骨双穴、内关双穴、三阴交双穴,对治疗各种肿瘤有奇特疗效。

如结合叩拔涌泉双穴效果更佳。

七罐祛肿法功能区包围疗法。

八罐阴阳平衡法腹部八罐包围疗法

九罐减肥以肚脐为中心横排三罐,在肚脐上下二指各排三罐,减肥效果十分明显。

连续叩拔九天为一疗程。

十四罐治糖尿病

腹部七罐:

肚脐及四周二指分别叩拔一罐,子宫双穴各叩拔一灌。

背部七罐:

大椎、命门、肾俞双穴、膀胱、子宫双穴各叩拔一罐。

对于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疗效。

子午流注

晚上11点至凌晨一点,在涌泉穴拔罐,可打通全身经络,使精气饱满。

上午11点至中午1点,在劳宫穴拔罐,能加速血液循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显著。

阿是穴疗法

以痛点为中心,哪里痛便往那里拔罐,并在痛点周围拔罐,如痛点不明显,也可局部排罐。

27罐统筹疗法

“27罐统筹疗法”是遵循中医理论,在经络学指导下,能取得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相互联系,主要是靠经络系统的沟通得以营变阴阳,运行气血。

同时,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均需要濡养滋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