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148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docx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1

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

(一)

  编者按:

“八五”以来,我省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相继建成了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南京机场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锡澄、广靖高速公路和苏南运河整治等一批具有当代国内较高水平的工程。

然而,由于我省潮湿多雨、水系发达、地下水位高、软土地基分布广的自然特点,建设高标准的工程经验不足,加之建设单位投入大而建设技术和管理力量不适应,有些工作不到位,工程质量通病依然存在,甚至局部出现早期损坏。

  近年来,省交通厅加强了对工程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并针对一些质量通病展开专项治理。

在“99交通工程质量年”活动中,确立了“以工程质量通病为突破口,狠抓质量通病治理”的思路,并于1999年9月正式成立“江苏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课题组,由厅质监站,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厅公路局、航道局,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南京市航道处等单位部分资深工程师组成,进行专题调研。

  课题组通过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切合我省实际,针对工程中普遍发生而久治未绝的质量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从技术上进行分析。

针对30个质量通病(含部分构造物常见病)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编写手册,立足于预防通病产生。

全书共分为三篇十章,其中道路工程篇四章,桥梁构造物篇四章,水运工程(航道、船闸)篇两章。

由于内容多,为便于阅读和参考应用,本刊将分期予以刊登。

第一篇 道路工程

第一章 路基

1.1 通病特征

1.1.1 填方路堤工后沉降迅速或不均匀沉陷,路面纵横坡变碎、行车颠簸。

1.1.2 路面出现纵向裂缝,严重时裂缝变宽,裂缝向土路肩边缘伸展,裂缝处呈现错台,形成滑裂面。

1.1.3 路面出现横向通裂,裂缝处出现错台。

1.2 形成原因

1.2.1 设计方面

1.2.1.1 地质勘测资料不全,特别是一些需要进行地基处理的原沟塘地段没有勘查清楚,对横向地层分布情况也钻孔较少或静力触探布点不足,设计依据不充分。

1.2.1.2 设计拟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法不当,设计处理深度不够,处理效果不明显。

1.2.1.3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不设渐变段造成处理路段与非处理路段交界处形成沉降突变。

1.2.1.4 等载或超载预压路段预压期预计不足。

1.2.1.5 软土地基路段高填土路基未按规范规定设置反压护道或反压护道宽度不足,造成填筑过程及运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地面侧向变形,强度降低甚至导致滑动破坏。

1.2.1.6 高填土路段,特别是严重缺土路段,对填料的调查选择欠周到,设计取土坑沿深度方向的土质变化未能列明,造成施工中不同土类的填料混填或分段填筑,且因不同土类的可压缩性和抗水性能的变异,形成不均匀沉降。

1.2.1.7 高填土路堤设置的暗埋式通道设计长度不足,不能满足超宽碾压要求。

1.2.1.8 路基排水设计不完善。

1.2.2 施工方面

1.2.2.1 软基处理未达到设计深度,原材料进场未按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检验,导致处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1.2.2.2 软土地基路段路堤填土速度过快。

1.2.2.3 使用不适宜的填料又未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或措施不到位。

1.2.2.4 不同土类的填料混填或分段填筑形成抗水性、压缩性的变异。

1.2.2.5 填挖交界或非全宽填筑或分段填筑时,交接面未作妥善处置形成的沉降差。

1.2.2.6 施工中不注意路基排水,遇雨浸泡路基,后续施工中又未能及时复压。

1.2.2.7 路堤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要求。

1.2.2.8 分层填土辗压时压实层厚度偏厚,压实质量差。

1.2.2.9 分层填土未经初步找平,压实不均匀。

1.2.2.10 施工检测取样未按规程操作,实测压实度存在虚假现象。

1.2.2.11 巨粒土或粗粒土中所含漂石粒径过大,难以压实均匀。

1.2.2.12 高塑性粘性土填筑路堤工序不连续,造成工后压实度下降。

1.2.2.13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未按规范操作。

1.3 防治措施

1.3.1 设计方面

1.3.1.1 对路线经过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应进行详细探查,尤其必须对特殊路基的设计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

1.3.1.2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必须根据不同的路堤高度(折算成附加荷载),不同的软土埋深、层厚和土性,分段计算分析在天然地基状态下的稳定与沉降情况。

进行计算分析经过多方案比选确定满足稳定和工后沉降标准要求的方案。

  软土地基处理设计必需设置渐变段以避免路基沉降突变,渐变段的设计应按特殊设计要求进行,并需对侧向变形作出考虑。

1.3.1.3 基底设计

  为利于实行填前压实,若遇地表湿软,设计可考虑换土或掺石灰、水泥或铺设土工布等措施;地下水位高或常年积水路段,除需完善降、排水设施外,还应设置隔水层(如用砂砾、碎石等渗水材料)。

1.3.1.4 路基填料的采用应对拟定取土坑或借土料场沿深度方向的土层分布、土性、含水量进行调查,并列表说明,避免不同土性填料的混填或分段填筑。

  避免使用不宜于填筑路堤的填料,确有困难时必须提出改性措施及技术质量指标,但不能用于易产生稳定问题和下沉等敏感的部位。

1.3.1.5 高填土路堤设计应考虑采用土肩及边坡防护或用急流槽将水引离路堤,保证高填土路堤边坡稳定,护坡道的宽度应依照有无软土地基、填料的性质、取用的边坡坡率进行综合设计。

1.3.1.6 为减少粘性土路堤结构的压缩变形,在采用掺灰处理的基础上可再掺加少量水泥(掺灰剂量宜适当调整),设计工艺上采用先掺灰(提倡采用生石灰粉)改良土性,再掺水泥进一步改良土性,以提高路堤结构刚度。

1.3.2 施工

1.3.2.1 施工单位必须根据交通部有关施工规范、规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建设单位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提出自检要求,对施工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在交工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交完整真实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检测数据、分项工程自检数据等质量保证资料。

1.3.2.2 对于地下水的埋置深度和地面水对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及施工影响,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进行补充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隔水,疏水措施。

1.3.2.3 地基处理要点

  

(1)施工顺序:

无论何种处理方法,都应按设计要求先开沟排水,再清表整平原地面,做好填前压实,并整出一定的横坡度。

  设计竖向排水体处理的地基,应在铺设下半层砂或砂砾垫层后,方可打设排水体。

排水体顶端应按设计预留一定的长度(30cm左右),最后再铺设上半层砂或砂砾层。

  设计采用复合地基处理的地基,应在原地面整平后,采用轻型碾压机械适当碾压,使之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后,再作地基处理。

  沟塘必须在清淤换填分层碾压至相邻地面高程后,方可进行地基处理。

  

(2)所有用于地基处理的材料,都必须按规范和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采购、堆放和使用。

  (3)保证施工质量的措施要求

  软基采用塑料排水板处理时,其机械设备性能应符合接地压力与处理地基的承载力相适应;打设塑料排水板严禁出现扭结、断裂和撕破滤膜等现象。

剪断板体时,要预留足够的外露长度。

施工中,应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板体的打设标高。

土工织物铺设时,要求做到绷拉无皱折。

  水泥搅拌桩处理时,其施工机械应按水泥喷入的形态(即粉喷法或湿喷法),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组合。

采用粉喷法,其粉体发送器必须配有粉料计量装置,并准确记录水泥的瞬时喷入量和累计喷入量,施工前应先以实际使用的水泥,进行室内配方试验,符合设计要求后应进行不少于5根的成桩工艺试验,取得满足设计喷入量的钻进速度、提升速度、搅拌速度、喷气压力、单位时间喷灰量等技术参数;确定搅拌的均匀性;掌握下钻桩提升的阻力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措施;根据地层、地质情况确定复喷范围。

复搅深度必须保证大于6m,粉喷桩的检测可采用静力触探或钻芯取样试验法。

  挤密碎石桩处理时,需采用DE40~60系列管式振动沉桩机,内置平底活页式桩尖,桩管直径一般为377mm或426mm,并设有二次投料口,最大沉桩深度能达20m。

施工顺序从四周边开始向中心进行,相邻两根桩必须跳跃间打。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挖除桩管带出的泥土,孔口泥土不得掉入孔口。

施工中应记录沉桩深度、制桩时间、每次碎石灌入量、反插次数等,并按规定作质量自检记录,施工中如发现土层有较大变化,投料量或沉桩速度异常应立即停工,并报告监理。

1.3.2.4 路堤填筑要点

  

(1)路堤填筑与速率控制:

地基处理完成后,应适时进行路堤填筑。

对于竖向排水体处理地基完成后,即可填筑;对于水泥搅拌桩处理的地基,应在一个月后填筑。

其填筑速率要动态控制,当日变形量沉降不大于10mm/d、水平位移不大于3mm/d时,一般可以正常填筑;若日变形(沉降和位移)陡增,就必须增加测次,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停止加载或减缓填土速率或卸载等)。

  

(2)填筑宽度:

应按设计施工坡率超宽碾压要求控制。

摊铺厚度,要拉线控制,并经常检查。

  (3)堆载预压与沉降补方:

堆载预压时间越长,工后沉降就越小。

因此,对有预压要求的路段,在施工中应尽可能早地安排堆载。

堆载顶面要平整密实有横坡。

沉降后应及时补方,一次补方厚度不应超过一层填筑的厚度,并适当压实。

施工单位每月均应测定沉降量,并向监理报告一次。

严禁在预压期不补填,而在预压后期或在路面施工时一次补填的做法,以免引起过大的沉降发生。

  (4)位移观测:

对于路堤施工的安全稳定,位移的观测比沉降观测更重要。

施工时必须按规定埋设位移观测桩,并坚持正常观测记录。

1.3.2.5 细粒土(含粉土、粘性土等)易受降雨及气温等的综合影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合理安排工期,组织连续施工,雨后必须复压,过冬要注意覆盖,后续施工前必须复验。

1.3.2.6 应针对粉性土在填筑过程中的稳定性(如雨水冲刷等)进行分析,并采取临时排水措施。

1.3.2.7 路基施工过程应针对不同性质的填料及辗压工具性能选用不同的压实厚度。

如轻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各种填料的预压整平;重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细粒土、砂类土和砾石土;重型轮胎压路机适用于各类土,尤其是细粒土;羊足碾则需与钢压路机配合使用,对细粒土的压实效果较佳;振动压路机则宜于用作砂类土、砾(碎)石土和巨粒土,若用于细粒土的辗压则效果相对较差。

1.3.2.8 填料的含水量对压实效果影响极大,施工前应根据标准击实试验取得的数据,按照施工气候条件及试压结果作出适量调整。

1.3.2.9 过湿粘性土的处理推荐使用生石灰粉替代块灰改良土性,另掺2%-3%的水泥(需由试验确定,石灰掺量可适当调整)以增加压实层的早期强度和刚度,减少压缩沉降。

1.3.2.10 采用粗粒或巨粒土填筑路基时,应根据压实机械的性能合理确定分层压实厚度,并需对最大粒径加以控制,一般路床下层最大粒径以不大于压实层厚的2/3为宜,超过限定粒径的巨粒料应在出料场前先加以剔除,路床最上层应控制粒径小于10cm,以利于路床顶面平整度的控制。

第二章 路面

  我省高等级公路路面常用结构型式习惯采用三层式沥青混凝土面层或水泥混凝土面层,石灰粉煤灰碎石基层和石灰粉煤灰、石灰粉煤灰土底基层,然而由于建成初期沥青面层的透水性及石灰粉煤灰碎石基层对施工工艺的较高要求,需要的养生周期与建设工期之间的矛盾又比较突出,使一些路段路面质量通病时有发生。

2.1 通病特征

  沥青路面通病的外观特征是路面早期出现纵横向裂缝、网裂、泛油、起皮、车辙、拥包、坑塘、松散。

  水泥混凝土路面通病的外观特征为路面早期出现纵横向裂缝、交叉裂缝、露骨、填缝料损坏、唧浆、沉陷、板角断裂、板边破损。

2.2 形成原因

2.2.1 沥青路面

2.2.1.1 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或厚度不足。

2.2.1.2 沥青混合料类型选择不当。

2.2.1.3 沥青面层混合料进场材料质量达不到要求,拌合不匀、离析、粘结力差。

2.2.1.4 辗压不及时,压实度不够空隙大或有微细裂纹,路面渗水,加之路面结构防水、排水设施不健全,形成水损坏。

2.2.1.5 下封层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未成型或强度不足的基层在路面渗水、排水受阻和行车作用下,使受浸泡的基层顶面变软、唧浆、路面变形,继发裂缝、松散、坑塘。

2.2.1.6 半刚性基层未成型强度不足;半刚性材料底基层采用路拌法施工,留有素土夹层。

2.2.1.7 油石比控制不当,粘层油用量过多。

2.2.1.8 中、下面层层面污染,层间结合不良。

2.2.1.9 路基不均匀沉陷。

2.2.2 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足、面板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基层强度低,基层表面未设封层或封层渗水,路基不均匀沉降,胀缩缝损坏漏水,行车后引起唧浆、板底脱空,形成错台、裂缝、断板等早期破损。

2.3 防治措施

2.3.1 设计方面

2.3.1.1 路面结构选型

  路面结构设计,应优先选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若具备拌和、运输、摊铺相匹配的大型机械化施工设备,修建部分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复合式路面也是可行的。

高等级公路收费广场,宜建水泥混凝土路面。

2.3.1.2 路面结构组成

  

(1)沥青面层

  沥青混合料应采用经试验论证,优选适合江苏地区特征的沥青混凝土密实式矿料级配曲线范围,作为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依据。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应采用马歇尔试验指标设计与理论密度设计双控。

  沥青面层的设计层厚应与所选沥青混合料的类型相匹配。

  

(2)基层

  ①石灰粉煤灰碎石。

混合料配合比及混合料中碎石级配,应符合规范要求,并经试验论证,优选(为减少收缩裂缝,对集料中细料含量应作相应限制)级配曲线范围,作为基层施工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依据。

  在半刚性基层上,必要时可增设沥青碎石或级配碎石过渡层。

  ②水泥稳定碎石

  早期强度较好,只需严格控制水泥用量(一般为4%左右),按规范要求掌握好施工工艺,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基层结构,应试验推广使用。

  ③底基层

  本着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保证质量、节约投资的原则,比较选择石灰粉煤灰稳定土、水泥稳定砂性土、水泥稳定石屑等结构类型。

2.3.2 路面施工方面

2.3.2.1 路面施工之前,须对路基的平整度、拱度、密实度、弯沉、外型尺寸进行严格交接检查,路基外观质量应满足表面无松散、起皮、局部弹簧或裂缝,软土地段路基连续2个月沉降速率应不超过5mm/月,所有缺陷需经处理并交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

2.3.2.2 路面施工组织设计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应提出预防性措施及应变对策。

实施性工艺设计,要通过试验路来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

2.3.2.3 路面材料

  

(1)沥青面层

  ①粗集料:

应采用石质坚硬、耐磨、均匀的石料,石料的采集加工应采用园锥锤式(或反击式)联合轧石机二次破碎轧制,并严格按设计级配需要调配轧石机机口,使各档级配粗集料符合技术质量指标要求。

  ②细集料:

沥青路面中、下面层宜采用机制砂,若天然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则可使用,但用量不得超过10%,沥青路面上面层应全部采用机制砂。

机制砂采用上述园锥锤式(或反击式)联合轧石机轧制。

  ③粗集料、细集料破碎时,应在第一级轧石机机口内剔除风化石和泥块,以减少或消除集料中的含泥量和部分风化石。

  ④集料常规试验工作应设置在轧石场,需每天进行原材料试验,当某档需求级配集料有偏离时,应及时调整轧石机机口或检查振动筛是否需换筛,确保各档集料产品质量和产量。

  ⑤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其它憎水亲油的岩石、经磨细得到的符合质量技术要求的矿粉,不宜采用沥青混合料拌和机回收的粉尘。

沥青混合料采用抗剥落剂,应通过试验论证后选用。

  ⑥集料堆场地面必须硬化,并应有防污染隔离措施和完善的排水系统,各档集料应分别堆放,避免混杂。

细集料和填料应风干防湿、防雨储存。

  

(2)水泥混凝土面层

  ①所用材料均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水泥采用525标号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严禁购买质量不稳定产品。

  ②填缝料应选用粘结力强、弹性好、不溶于水、具有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耐久性好的、并经试验论证行之有效的填缝料。

  (3)底基层、基层

  ①石灰除应符合规范、设计要求外,必须分期分批进料,并将块灰充分消解(应提前7~10d)和全部过筛,基层宜选用磨细生石灰粉。

  ②粉煤灰应符合质量技术要求,对凝结成块的粉煤灰,应将灰块粉碎(或过筛)。

  ③土,宜采用塑性指数12~18的粘性土(亚粘土),有机质含量宜≤8%,因条件限制需采用高塑性土(自由膨胀率超过65%或有机质含量超过10%仍不得使用),应通过生石灰闷料改性,使土的塑性指数降到18以内。

2.3.2.4 路面结构层混合料施工配合比

  

(1)底基层、基层混合料配合比,按设计要求和进场材料通过试验进行优选,确定生产配合比,并作为施工质量检验的标准配合比。

  

(2)沥青面层

  配合比设计,应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矿料级配范围,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的三阶段设计进行,只有当进场材料发生变化时方可调整生产配合比。

  (3)水泥混凝土面层

  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标准配合比设计,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规定的抗折强度要求,结合施工实践经验,通过试验确定施工标准配合比。

2.3.2.5 路面结构层施工措施

  

(1)底基层、基层

  ①为了缩短半刚性基层混合料从拌和到碾压成型的时间和确保拌和、摊铺、碾压的质量,基层必须采用固定式拌和机厂拌、摊铺机摊铺等,以确保底基层、基层的分层流水连续作业,优质、高效、快速施工。

  ②底基层、基层混合料的组成材料质量应符合要求,尤其是石灰应提前充分消解全部过筛,避免混合料成型后有未消解灰的“放炮”现象。

拌和混合料的各种材料用量配合比应正确,拌和必须充分、均匀、色泽基本一致。

底基层采用路拌法施工,应保证拌合深度不允许留有“素土”夹层。

整个拌和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石灰剂量、含水量的检测。

  ③摊铺基层,必须采用混合料摊铺机全幅摊铺,确保表面平整无拉槽离析现象。

底基层采用灰土拌和机路拌法施工、平地机整平时,应重视纵、横向接缝处拌和质量及平整度,碾压成型后严禁薄层贴补找平。

  ④碾压应重视压实机具配套,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碾压成型的底基层、基层应平整、密实。

  ⑤底基层、基层分层施工,应确保层间结合良好。

注意洒水保湿养生,养生期宜不少于14d。

若需越冬施工,应对已建部分覆盖防冻。

  

(2)透层沥青、下封层、粘层

  ①透层沥青:

浇洒透层沥青前应对基层的平整度、横坡度强度等各项指标严格检验,符合要求后再清除基层顶面的调料和粉尘,清除必须彻底,透层沥青用量应严格控制在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表D.0.9的低限,沥青下渗后,应匀撒少量石屑。

  ②下封层:

可采用层铺法或拌和法施工。

为便于砂粒式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作业,铺筑厚度宜控制在1.5~2cm。

砂粒料式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宜小于2%。

  ③粘层:

沥青中、下面层不能连续施工时,应对表面被污染部份刷粘层油。

沥青中、上面层宜连续施工。

  (3)沥青混凝土面层

  ①沥青混合料拌和

  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应与天气温度变化、风速大小、运输时间长短等各种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不合格料不允许出厂。

  严格控制油石比和矿料级配,每台拌合楼每天上、下午必须做一次马歇尔试验和抽提筛分试验,当发现沥青混合料油石比或级配超过允许偏差值时应及时调整。

油石比的控制应考虑到粘层油的影响。

  ②沥青混合料运输应覆盖保温,装车及运输需防混合料离析。

  ③沥青混合料摊铺应确保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作业,必须保证摊铺温度,严格控制基准线,调整烫平板的振级使初始压实度控制在85%以上。

确保厚度、平整度,摊铺的沥青混凝土层表面应粗、细均匀、致密、无明显接缝。

  ④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碾压

  应优选压路机组合与碾压程序,初压、复压、终压路段应有明显标记,要做到及时碾压、保证碾压遍数。

在不影响摊铺的情况下,宜紧跟摊铺机碾压。

  沥青面层碾压,应有专人不断进行现场查验,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准确处理。

  (4)水泥混凝土面层

  ①铺筑前应严格检验基层的平整度、横坡度和强度。

  ②应采用水泥混凝土拌和、运输、摊铺相配套的大型机械化施工设备。

  ③胀、缩缝必须及时填实,符合规范要求。

  ④对施工中受损的板块应整板凿除重铺。

第三章 桥头跳车

3.1 通病特征

  桥台构造物与台背路堤填土衔接处出现较大沉降差,台背附近形成陡坡或错台,桥头伸缩缝损坏,导致路面纵断线型突变,使高速行驶车辆在这一区段产生跳动的现象。

3.2 形成原因

  桥头跳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刚性桥台结构物与柔性路堤连接处,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填土自身固结沉降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差异沉降变形,具体有:

软土地基工后沉降;桥头高路堤填料压缩;桥头台背或墙背排水系统不完善;气温循环变化;设计方案不当;施工压实不到位等。

3.3 防治措施

3.3.1 设计方面

3.3.1.1 桥头处理设计不同于一般路段的路堤设计,应把桥头跳车作为一个专门的设计问题进行。

3.3.1.2 地质勘探与试验要求

  施工图阶段详勘工作应针对已确定的路线、桥梁位置,在初勘基础上,进一步查明桥台及桥头引道范围内硬壳层与软土间存在的夹层、软土层、排水层以及下卧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观测与记录地下水位存在、变化与补给实验条件等情况。

对于填土高度较大(非软基H≥6m,软基≥临界高度)的路段,详勘工作除按规范规定间距钻孔取样试验外,还应进行辅助原位测试(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以校验取样试验成果的可靠性。

对沿河、傍山和山前地带,应采取静力触探等辅助手段配合摸清路基横向地层分布情况,按满足详勘阶段绘制地表层地质纵断面图的要求,还应挖试坑(或用轻便螺纹钻替代),进行沿线地质调查。

详勘不仅为软土地基提供软基沉降及稳定性计算使用的技术指标,同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较齐全、完整的地质资料。

  在钻孔、取样、运送、试验时,一定要按规范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力求保持样品的原状性(不扰动)。

软土试验的重点是压缩、剪切及无侧限抗压强度。

其中在压缩试验中,要求适当做些前期固结压力试验,以检验地表土层的超固结状态。

剪切试验中,固结快剪应在三轴试验仪上进行。

为保证土样试验的真实性,要求常规试验(如含水量、液塑限等物理指标和快剪试验)在工地现场进行。

  各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报告必须单独编制,要符合规定的深度和要求,并需通过验收。

3.3.1.3 地基处理设计

  地基处理是防治桥头跳车最重要最根本的环节。

尤其对于软土路段,应根据不同的路堤高度(折算成附加荷载),不同的软土埋深、层厚和土性,分段计算分析在天然地基状态下的稳定与沉降情况,并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选择适当处治方法(具体处治方法详见路基章节)。

3.3.1.4 路堤填筑设计

  

(1)设计者需对沉降量做精确计算,并应分别针对路堤和桥台建立沉降-时间变化曲线,且在每次计算时都要对天然土及路堤填土做适当的试验,还应计算出路面铺完后将会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量。

  

(2)桥头路堤的设计长度,非软基路段要求在20m左右;软基路段处理长度应大于5~7H(台高),过渡段长度应使桥头路堤与一般路堤的工后沉降差纵向变化率小于4‰(一般在50m左右)。

  (3)关于填筑材料的选用。

桥台后选用整体性材料,如石灰或水泥稳定土,填筑时应向距桥台背约10m长,并且远离桥台端与路基相衔接处,采用1:

1.5~1:

2错成台阶填筑,使路堤体的刚度有所提高,以达到减少竖向变形和刚柔突变的成效;选用摩擦角大、强度高、压实容易、透水性好的填料,如岩渣、砾石、砂砾,可有效处理桥头差异沉降;选用轻质材料可减轻路堤自重,有效降低地基应力,减少沉降并增大稳定安全系数,常用的轻质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