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257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乘入道次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者十住菩萨在此创安其心。

于六度等行未殊胜。

但得住名。

此十别者。

一此位菩萨创首发于大菩提心。

名发心住。

二者菩萨净治三业悲及有识。

名治地住。

三者菩萨修胜理观起上妙行。

名修行住。

四者菩萨从诸圣法正教中生。

名生贵住。

五者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物。

名方便具足住。

六者菩萨所闻赞毁心定不动。

名正心住。

七者菩萨间说三宝三际有无。

心坚不转。

名不退住。

八者菩萨三业清洁悟二世间。

真简伪虚。

童表无咎。

亦犹涅槃婴儿之行。

名童真住。

九者菩萨解真俗谛。

悟法王法。

将有所袭。

名法王子住。

十者此位菩萨如王太子堪受王位。

行渐胜故。

名灌顶住。

二者十行。

此位菩萨行六度等诸行胜故。

名之为行。

言其十者。

一此位菩萨为大施主。

一切能舍。

三时无悔。

利誉不悕。

愍生慕法。

睹者欢敬。

名欢喜行。

二者菩萨常持净戒。

不染五欲。

能令伏众魔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

名饶益行。

三者菩萨常修忍辱。

谦卑恭敬。

和颜爱语。

不害自他。

悟身空寂。

怨对能忍。

名无恚行。

四者菩萨假设多劫受诸剧苦。

求法济生念念不息。

名无尽行。

五者菩萨常住正念恒无散乱。

于一切法乃至生死入住出胎。

无有痴乱。

名无痴乱行。

六者菩萨善入人法皆无性相。

三业寂灭无缚无著。

而复不舍化众生心。

巧能随类现生救物。

名善现行。

七者菩萨历诸尘刹供佛求法。

传灯度生心无厌足。

然以寂灭观诸法故而于一切心无所著。

名无著行。

八者菩萨尊重善根智慧等法。

皆悉成就。

而由得斯诸尊重法。

二利之行更增修习名尊重行。

九者菩萨得四无碍陀罗尼门诸善慧法。

能为众生作清凉池。

守护正法佛种不绝。

名善法行。

十者此位菩萨成就第一诚谛之语。

学三世佛真实之语无二之语。

如说能行。

如行能说。

语行相应。

色心皆顺。

名真实行。

三者十回向。

在斯位已凡所修行皆为回向。

立回向名。

其十者何。

一此位菩萨而行六度四摄法等。

悉为救摄一切有情。

令离生死得涅槃乐。

名救护众生。

入平等观。

不见怨亲众生等相。

称离生相。

初回向名因斯而立。

二者菩萨于三宝所得不坏信。

因持诸善。

回向众生令获善利。

名不坏回向。

三者菩萨学三世佛。

不着生死。

不离菩提。

修回向事。

名等诸佛回向。

四者菩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

以彼善根如是回向。

令此善根功德之力。

至于一切三宝之所一切世界众生之所。

作诸供养利益之事。

譬如实际无处不有。

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者菩萨修悔过善根。

离一切业障。

于诸如来一切众生。

所有善根皆悉随喜。

以此善根皆悉回向。

庄严一切诸佛净刹。

常作佛事。

善巧方便具诸功德。

离诸虚妄而无所著。

由回向已得无尽善根。

名无尽藏功德回向。

六者菩萨以内外财。

随众生意而惠施之。

见诸苦者。

悲以身代。

坚固安住自在功德。

以如是等诸善功德而回向已。

令一切生得大智慧。

除灭大苦。

名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

七者菩萨而能增长一切善根。

修习究竟安住忍力。

闭恶趣门。

永离颠倒。

不着诸行。

一切善根由皆悉回向。

为一切众生作功德藏。

音覆一切。

拔出生死。

令得众善。

等无差异。

名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八者菩萨成就念智。

安住不动心。

无所依。

寂然不乱。

不违一切平等正法。

严刹度生。

所修诸善皆顺如相而为回向。

名如相回向。

九者菩萨所摄善根离憍慢等。

所有缚着得解脱心。

行普贤行。

所习诸善不执为己及以他人。

以无缚着解脱之心回向。

饶益品物一切故。

名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

十者此菩萨离垢缯系顶。

受大法师记。

法施化生。

严净世界。

出生智等悉同虚界而无限量。

凡有善根修于回向。

悉等法界故。

名法界无尽回向。

如此等义广如华严。

恐繁不具。

前二十九心全第三十少分而属资粮。

三十少分属后加行。

问此位初首而有十信。

谓信进念定慧施戒护愿回向。

计心四十。

何故但言三十心耶。

答即十住中初住离出。

以初发心而甚难故。

故离出也。

设有圣教言四十心。

当知即据总别说也。

理实三十。

  第二加行位者。

亦分总别。

总言加行者。

加功用行而趣见道故。

名加行。

近见道故立加行名。

即此亦名顺决择分。

言决择者。

体即是智。

决简于疑。

疑不决故。

择者简见。

见不择故。

智异于彼。

故名决择。

分者支分。

此决择体即是见道。

七觉支中是其一支。

故名为分。

顺者趣向欣求之义。

加行位中𤏙

等善根欣求趣向彼决择分。

故𤏙

等善名顺决择。

此四总名顺决择分。

顺趣真实决择分故。

其别名者。

此位菩萨初得见道火。

相前故。

名为𤏙

然见道体能断烦恼。

如火烧薪。

故喻于火。

𤏙

位菩萨未得火体。

而得火相。

故名𤏙

也。

二顶。

此位菩萨依寻思智观所取空。

此位功极。

故名为顶。

顶者极义。

如山之顶上之极也。

三忍。

忍者印可达悟之义也。

此位菩萨知忘执识及心外境而体皆空。

故名为忍。

四世第一法。

此位菩萨所得智等。

一切世间所有法中无先此者。

名世第一。

  第三通达位者。

亦分二种。

一释总名。

言通达者。

证会之义也。

此位菩萨无漏之智了证真如。

故名通达。

即唯识云。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

体会真如。

名通达位。

此通达位即是见道。

唯识等云。

通达位者。

谓诸菩萨所住见道。

见道名者即无漏智。

照理名见。

初照理故亦名见道。

道游履义。

行人游履趣于极果。

或通运义。

通运行人至于极果。

故名为道。

次释别名。

体离虚妄。

亲能证理。

实能断障。

故名为真。

又释。

真者是理。

见者是智。

证真之智。

名真见道。

相者类似之义。

真见道后而起于此行解。

安摸仿像真见所有功能。

不能证理及断于障。

类似于真。

故名相见。

  第四修习位者。

亦开二种。

此位菩萨而更进修无分别智。

断所余障。

故名修习。

为断余障证得转依。

复数修习无分别智。

是以此位名修习也。

二显别名。

又分为二。

初释总地名。

后解十别号。

此修习位能为依持生长之义。

故名为地。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

令得生长。

十别号者。

一此地菩萨始入于圣证二空理。

能利自他。

所以大喜。

是故此地名极喜地。

故瑜伽等云。

得未曾得出世间心。

具证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欢喜。

二此地菩萨具清净戒弃破戒惑。

破戒惑法染污行人。

名之为垢。

此地能舍。

名离垢地。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

三此地菩萨由得胜定及殊妙教四种总持。

以此为因能起三慧。

三慧而能照法显现。

名之为光。

此地定等能起慧光。

所以此地名发光地。

能为无量智光依止。

四此地菩萨妙慧殊胜能断烦恼。

如火焚薪。

是故此地名焰慧地。

烧诸烦恼智如火焰。

五此地菩萨能令俗谛有分别智而与真谛无分别智同时俱起。

以互违法。

令不相违一时并生。

故名难也。

前之四地而未能得今乃得之。

故称为胜。

胜前地也。

是以此地名难胜地。

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

六此地菩萨能起胜智观十二缘。

不作染净二差别行。

有此胜智现生起故。

所以此地名现前地。

观察诸行。

又于无相多修作意。

方现在前。

七此地菩萨唯修无相不起功用。

功用之行创绝斯地。

是以此地无相之行逾于二乘世间等行。

故此名远行地也。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

八此地菩萨妙无相智不被一切有相功用及诸烦恼而能鼓击。

所以此地名为不动。

不为现行烦恼所动。

九此地菩萨得胜妙智。

能善说法以利含识故。

此地名为善慧地也。

说法自在。

获得无量广大智慧。

十此地菩萨而有胜智。

能藏众德。

能断诸障。

能遍法身。

义同于云能蔽于空而含于水。

是以此地名法云地。

粗重之体广如虚空。

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

  第五究竟位者。

功成事毕。

故称究竟。

简资粮等。

彼之四位功未毕故。

亦简二乘。

二乘所得菩提涅槃非高胜故。

唯佛独能所作皆办功德最胜。

得名究竟。

  三出体者。

资粮加行此之二位克性。

皆以有漏加行智为其体故。

见道克性。

而以根本后得无漏二智为体。

真相别故。

其修习位十地皆以有为无为诸功德法。

以为自体。

究竟位者。

即以如来菩提涅槃。

以为其体。

上虽列位释名出体三节不同。

总当第一辨位次也。

  第二明修断者。

复开为二。

一明所修之行。

二说所断之障。

初修行中复分为二。

初境后行。

所言境者。

谓即三性三无性等多种差别。

今且略明三性之境。

谓遍计所执。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是智所观名之为境。

故摄大乘名所应知。

所应智者即是境也。

问此三名体其义云何。

答遍者周普。

计者量度也。

普计一切故名遍计。

此能周遍量度之心。

妄执一切五蕴等法为我为法。

此所妄计我法等类。

名为所执。

所执之法但有假名。

无其实体。

故瑜伽云。

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

自性即是我法等性也。

问所缘蕴等体性不无。

能计妄情亦复是有。

何故论云名计所执无自体耶。

答蕴等缘生不离于识。

非有似有。

而非我法。

妄情不了执为实有。

计为我法。

而离于识非一异等。

此等所执离识我法及实有等。

今说为无名计所执。

不言识内非横计者所有蕴等亦名无体。

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

从缘生故。

亦依他起。

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

此二方名遍计所执。

问遍计所执其体已明。

能遍计心未知。

何是。

答有漏第七及染第六。

此之二识妄执我等名能遍计。

故摄论等言意识名为能遍计故。

故八识中唯此二也。

问第六妄执缘一切起。

可名遍计。

第七但缘第八起执。

何得名遍。

答第七执心是第六识执之类。

故亦名遍计。

依他起者。

依者依托。

他者非己。

由仗于他自方得生。

名依他起。

起者生也。

体即一切有漏无漏心及心所色等五尘从因缘生。

皆名依他。

谓从众缘所起自性。

圆成实者。

圆者圆满体。

周遍义也。

成即成就。

非生灭义。

实乃真实。

非虚谬义。

唯一真如具斯三义。

名圆成实。

故瑜伽论云。

谓诸真如。

圣智所行圣智境界。

无漏有为亦名成实。

无漏有为离倒究竟。

胜用周遍。

亦得此名。

此意说云。

无漏有为亦具三义。

同于真如。

亦名成实。

言离倒者。

而是实义。

烦恼染法虚妄颠倒。

不得实名。

无漏不然。

故名为实。

言究竟者。

即是成义。

究竟能断烦恼染法。

成就此能。

故名成也。

胜用周遍者。

是其圆义。

能普断惑。

遍缘诸境。

故名圆也。

由此真如有为无漏并圆成也。

辨中边论第二亦云。

真如涅槃无变异。

故名圆成实。

有为总摄一切圣道。

于境无倒。

摄大乘论亦取无为有为无漏名圆成实。

故知成实通二种也。

问何故瑜伽论但以五法中如为成实耶。

答辨圆成实而有二门。

一常无常门。

但是常者名圆成实。

离生灭故。

无常即非。

瑜伽据此。

故以如如而为成实。

正智体是生灭法故。

故不取也。

二漏无漏门。

但是无漏即名成实。

离颠倒故。

有漏即非。

所以中边摄论唯识通据二门亦取正智。

诸无漏法亦圆成实。

故不相违。

即此遍计其体全无。

依他圆成体性是有。

故契经云。

有为无为名之为有。

我及我所说之为空。

有为无为依他成实。

我及我所是遍计也。

三性有无谅可知矣。

观遍计境我法体无。

但可令知不生妄执。

观依他性。

染者惑业及以苦果。

可须断除。

净者即是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所行之行。

可令修习。

观圆成实而令求证。

三无性等所余之境恐繁不说。

  次修行中又分为二。

初明发心。

后明修行。

发心又二。

后明发愿。

初发心者。

将求大果。

必要先发菩提之心。

由发此心。

欣彼果故。

因能修行断诸惑障。

证大涅槃心。

若不发。

便无欣趣。

欣趣既无。

谁有修行。

行若不修。

何能断障。

障不能断。

讵得菩提。

故华严经十住初首名发心住。

般若经论十八住中。

第一亦名发心行住。

唯识亦云。

从发深固大菩提心。

是以第一先须发心。

由发心故入僧祇数。

发心之义准诸经论。

今者略以十门分别。

一明菩提心之体性。

二彰所因。

三显行相。

四辨所缘。

五明胜利。

六谈德量。

七挍胜劣。

八辨其喻。

九明退缘。

十彰守护。

一体性者。

以信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为体。

故摄论云。

清净增上力坚固心升进名菩萨。

初修无数三大劫增上力者。

即信等五。

故以信等而为自体。

二彰所因者。

按诸经论。

因不一徒。

略陈梗概。

故大集经云。

众生成就十六种法。

能发菩提心。

一常修上心莹磨诸根。

二勤修诸善庄严功德。

三至心持戒不生悔厌。

四修集大悲怜愍众生。

五信佛世尊有大慈悲。

六为诸众生受行诸苦。

七能坏众生所有苦恼。

八调伏诸根具足正见。

九心无所畏不求诸有。

十乐求佛智不乐二乘。

十一受乐不慢。

受苦无悔。

十二恭敬智慧破坏憍慢。

十三知恩报恩。

十四具足身力。

十五护持正法。

十六不断三宝。

又瑜伽论菩萨地说。

菩萨发心由四种缘四因四力而能发心。

言四缘者。

一见诸佛菩萨有不思议神变威力。

或从可信闻如是事。

既闻是已。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发大菩提心。

二虽不见闻佛及菩萨神通功德。

于菩萨藏闻已深信。

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

三或有一类。

虽不见佛及以听说如是正法。

而见一切菩萨藏法将欲灭没。

便作是念。

菩萨藏法久住世间。

能拔无量众生大苦。

我应住持菩萨藏法发菩提心。

为灭无量众生大苦。

为护菩萨藏增上力故。

于如来智深生信解而得发心。

四者或有一类。

虽不睹见正法欲灭。

而于末劫见诸浊恶众生身心十随烦恼之所恼乱。

谓多愚痴。

多无惭愧。

多诸悭嫉。

多诸忧苦。

多诸粗重。

多诸烦恼。

多诸恶行。

多诸放逸。

多诸懈怠。

多诸不信。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

大浊恶世于今正起。

诸随烦恼之所恼乱。

能发下劣声闻心者。

尚难可得。

况于无上正等菩提能发心者。

我当应发大菩提心。

令此恶世无量有情随学于我起菩提愿。

由见恶世发心难得增上力故。

发菩提心。

云何四因。

一谓诸菩萨菩萨种姓而得具足。

二赖佛菩萨善友摄受。

三于诸众生多起悲心。

四于极多时生死大苦。

难行苦行无有怯畏。

云何四力。

一谓诸菩萨由自功力。

能于无上正等菩提。

深生爱乐。

二由他功力。

三宿习大乘相应善法。

今得暂见诸佛菩萨。

或暂得闻称扬赞叹。

即能速发大菩提心。

况睹神力闻其正法。

四于现法中。

亲近善士。

听闻正法。

谛思惟等。

长时修习种种善法。

由此加行发菩提心。

三显行相者。

希求为相。

希求有二。

一求菩提。

二求利生。

菩萨起心求菩提时。

发如是心。

说如是言。

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

又云。

最初发心。

于诸众生发起二种善胜意乐。

一者利益意乐。

谓欲从诸不善处拔济众生安置善处。

二者安乐意乐。

谓于贫匮无依无怙诸众生所。

离染污心。

欲与种种饶益乐具。

又般若经论发心行住而有四义。

一者广大心。

四生三界咸是慈悲所度之者。

二第一心。

咸令有情得无余依涅槃胜果。

三常心。

虽度众生。

不见身外有众生相。

皆即我身。

故能常度一切众生。

四不颠倒心。

不起我执执有自他有情我等。

此等诸教皆以决定希求二利。

为发菩提心之行相。

四辨所缘者。

恒以所求所度而为所缘。

故大般若经云。

善现白佛。

初发菩提心菩萨何所思惟。

佛言。

恒正思惟一切相智。

又瑜伽论云。

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一切义利。

为所缘境。

缘菩提故。

自求当证。

缘众生故。

悲心希济。

五明胜利者。

大集经颂云。

若乐喜发菩提心。

如是乃能断恶有。

能为人天开正路。

能闭八难邪险径。

诸根具足不盲聋。

皆由至心发菩提。

又颂云。

能见十方诸世尊。

能闻无上甘露味。

若能至心发菩提。

是故能破疑憍慢。

无量智慧得自在。

能为众生说法界。

华严经云。

若有发菩提心。

则为不断一切佛种。

则为严净一切佛刹。

则为成就一切众生。

则为了达一切法性。

则令一切诸众生界悉得安稳。

瑜伽菩萨地云。

发心菩萨所摄善法有二种胜。

一因二果。

谓所摄善法皆是无上正等菩提能证因故。

所摄无上是此果故。

尚胜二乘。

况余一切世间因果。

发心菩萨有二胜利。

一者初发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

一切众生皆应供养。

亦作一切众生父母。

二者发心即能摄受无恼害福。

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

得倍轮王护所守护。

由得如是护所护故。

若寝若悟若迷闷等。

一切魍魉人非人等。

不能娆害。

又此菩萨转受余生。

由如是福所摄持故。

少病无病。

不为长时重病所触。

常益众生无劳无损。

六谈德量者。

华严经颂云。

发心功德不可量。

充满一切众生界。

众智共说无能尽。

何况所余诸妙行。

若有菩萨。

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

彼之功德无边际。

不可称量。

无与等。

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

一向求菩提。

坚固不可动。

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

如来分别说穷劫犹不尽。

发菩提心论云。

如来言。

如诸菩萨最初发心下劣一念福德果报。

百千万劫说不能尽。

况复一日一月一岁。

乃至百千所习诸心福德果报岂可说尽。

何以故。

菩萨所行无尽。

欲令一切众生皆住无生忍得无上菩提故。

辨中边论亦云。

胜故无尽故。

由利他不息。

七挍胜劣者。

若有能发菩提心。

是则能胜一切乘。

能净一切众生心。

亦能演说无上道。

如恒河沙等众生悉住声闻辟支佛乘。

欲比菩萨初发心业。

百分千分不可为喻。

二乘之人自为解脱观于烦恼。

菩萨不尔。

常为众生得解脱故观诸烦恼。

如恒河沙等世界。

满中妙宝持用施。

虽有如是无量福。

不如怜愍发菩提。

无量亿等恒沙佛。

净妙华香以供养。

如是福德犹不如。

发菩提心七卓步。

八辨其喻者。

大集经云。

譬如小宝亦不可轻。

如是小宝能作大事。

多所利益。

菩萨亦尔。

初发心时亦不可轻。

如余小王一切悉属转轮圣王。

一切人天亦复如是。

悉来归属初发心菩萨。

无苷𧀹

子则无种种石蜜诸味。

若无菩提心者亦无种种三宝诸味。

若有菩萨勤精进。

即能破坏诸烦恼。

如火能焚干草木。

菩提心能烧烦恼。

又发菩提心经论云。

菩萨初始发心。

譬如大海初渐起时。

当知为彼下中上价乃至无价如意宝珠而作住处。

此宝皆依大海生故。

菩萨发心亦复如是。

为三乘人禅定智慧一切功德之所生处。

又如三千大千世界初渐起时。

当知便为二十五有其中所有一切众生。

悉皆荷负作依止处。

一切初渐起时。

普为一切无量众生六道四生乃至四姓。

一切荷负作依止处。

又大庄严论广有喻事。

恐繁不引。

九明退缘者。

瑜伽论云。

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

一种姓不具。

二恶友所摄。

三于诸众生悲心微薄。

四于长时生死大苦。

难行苦行怯畏惊怖。

十显守护者。

大般若经云。

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

犹如世人守护一子。

亦如瞎者护余一目。

如行旷野守护导者。

菩萨守护菩提之心亦复如是。

因护如是菩提心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发愿中又分为二。

初愿后誓也。

愿者所习本矣。

誓者能赞缘矣。

将备成功。

阙一无可。

亦犹轮翼待而飞御。

故发菩提心论云。

菩萨云何发趣菩提。

以何业行成就菩提。

发心菩萨住干慧地。

先当坚固发于正愿。

摄受一切无量众生。

我求无上菩提。

救护度脱令无有余。

皆令究竟无余涅槃。

是故初始发心大悲为首。

以悲心故能发转胜十大正愿。

何等为十。

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

悉共回向无上菩提。

令我此愿念念增长。

生生不忘。

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二者愿我回向大菩提已。

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处。

常得供养一切诸佛。

恒常不生无佛国土。

三者愿我得生诸佛国已。

常得亲近。

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无刹那顷远离诸佛。

四者愿我得近佛已。

随我所应说法。

即得成就菩萨五通。

五者愿我得五通已。

即达世谛假名流布。

了第一义得正法智。

六者愿我得正法智已。

以无厌心为生说法。

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七者愿我开解诸众生已。

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

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八者愿我于诸佛所闻正法已。

即能随转清净法轮。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

即得舍离一切烦恼。

九者愿我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已。

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

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

十者愿我能荷负正法已。

虽行正法。

心无所行。

如诸菩萨行于正法而无所行亦无不行。

为化众生。

又瑜伽论有十大愿。

若诸菩萨愿于当来。

以一切种上妙供具。

供养无量无边如来。

名第一愿。

愿于当来。

摄受防护诸佛正法。

传持法眼令无断坏。

名第二愿。

从睹史多天宫降下。

八相成道。

名第三愿。

行一切种菩萨正行。

名第四愿。

普能成就一切有情。

名第五愿。

一切世界皆能示现。

名第六愿。

普能净修一切佛土。

名第七愿。

一切菩萨皆同一种意乐加行趣入大乘。

名第八愿。

所有一切无倒加行皆不唐捐。

名第九愿。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名第十愿。

诸圣教中愿行非一。

  既发愿已。

次立于誓。

准庄严论。

由五义故立六种誓。

五义者。

一能坚固其心。

二能制伏烦恼。

三能遮放逸。

四能破五盖。

五能勤修六度。

云何立誓。

若有人来种种求索。

我于尔时随有施与。

乃至不生一念悭吝。

若我持戒。

乃至失命建立净心。

誓无改悔。

若我修忍。

为他侵害。

乃至割截。

常生慈心。

誓不恚碍。

若修精进。

遭逢寒暑王贼水火师子虎狼无水谷处。

要必坚固誓不退没。

若我修禅。

为外事恼不得摄心。

要系念境。

誓不暂起非法乱想。

若修智慧。

观一切法如真实性。

随顺受持于善不善有为无为生死涅槃。

不起二见。

若我心吝悔恚碍退没乱想。

起于二见如弹指顷。

以施戒忍精进禅智求得报者。

我即欺诳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现在诸佛。

于未来世亦当必定不证菩提。

菩萨以十大愿持正法行。

以六大愿制伏放逸。

必能精进修习六度成无上菩提。

  次求善友者。

善友之义大矣哉。

将越艰险会常乐者。

无莫由之。

故摄大乘唯识等云。

要善友力方成菩提。

佛菩萨等是为善友。

胜利无极。

难以具言。

且略举三用表求意。

一者能为菩提近因故。

涅槃经云。

佛告诸大众言。

一切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

莫先善友。

阇王若不随耆婆语者。

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

是故近因莫若善友。

二者趣向如来智时有十功能。

故华严经云。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

令我得入真实道故。

善知识者则趣向一切智乘。

令我得至如来地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

令我得至智宝洲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

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道。

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

令我得见夷险道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

令我得度险恶处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

令我得生大慈凉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

令我得见法性门故。

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

令我满足大慈水故。

三者能令越生死海故。

大集经偈云。

若得亲近善知识。

至心听受无上法。

观察内外空三昧。

即能越度生死海。

问于善知识起于何心而求于彼。

答华严经云。

于善知识生十种心。

谓于善知识生同己心。

令我精勤办一切智照道法故。

于善知识生清净自业果心。

亲近供养生善根故。

于善知识生庄严菩萨行心。

令我速能庄严一切菩萨行故。

于善知识生成就一切佛法心。

诱诲于我令修道故。

于善知识生能生心。

能生于我无上法故。

于善知识生出离心。

令我修行普贤菩萨所有行愿而出离故。

于善知识生具一切福智海心。

令我积集诸白法故。

于善知识生增长心。

令我增长一切智故。

于善知识生具一切善根心。

令我志愿得圆满故。

于善知识生能成办大利益心。

令我自在安住一切菩萨法故。

成一切智道故。

得一切佛法故。

  后明修行者。

夫天池别乎行潦者。

百川纳而莫遗。

地岳殊于推阜者。

众尘积而无弃故。

求无上正等菩提。

一切诸行莫不备习。

于中分二。

一总二别。

其资粮等五位中。

皆具自利利他二行及福智二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五位皆具。

然修习位其相最显。

即此六度慧为性者。

皆名为智。

非慧为体。

并名为福。

六波罗蜜通相皆二。

别相前五说为福德。

第六智慧。

又此六度为济于他而修六者。

六皆利他。

若为自修。

六皆自利。

既云十度通五位修。

又即六度通于福智二利所摄。

故知十度二利福智通五位也。

  问菩提分法及四摄等。

皆是功德所修之法。

二利等中是何所摄。

答据增相说。

菩提分法自利行收。

四摄事等利他行摄。

若依实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