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0282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1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doc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

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

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

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思想意识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

(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

(不是)为什么?

(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

小结、过渡:

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不是。

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

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

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马克思也说过: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

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

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3、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住

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

新学案91页第三题:

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爱国情感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

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

(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

(不满足)

小结、过渡:

《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

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

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

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

(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

(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

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

(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

([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

(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

(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

第3课收复新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掌握

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

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识图填图

根据新学案第11页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爱国情感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

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

(“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

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

(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俄)

设疑过渡:

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

(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

怎样收复新疆?

(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

(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正确。

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

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

(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练一练”:

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导学生完成第11——12页的[自我测评·选择题]:

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A(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3、指导学生完成“单项选择”9、10题,“人物春秋”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

(对于较弱的浩罕国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在这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值得赞颂。

但是,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

知识

了解

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口头

表达

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

综合说明

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

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爱国

情感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

(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在收复新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

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

(李鸿章)

教师讲授:

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

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

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

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

(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

(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

(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

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

签订于哪一年?

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

(《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

内容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

(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

(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

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

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

理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

分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爱国

情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

意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

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

(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

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

《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

(有)为什么?

(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

《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

(“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

(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

《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

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

(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

(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第6课洋务运动

基础知识

了解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握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

理解

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证

态度

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

意识

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制造的军舰性能,教师指出: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烧了圆明园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

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

平远号军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出来的

小结、过渡:

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呢?

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

(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

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

(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

(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

(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