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88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docx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数学建模

 

传染病的传播及控制分析

 

摘要

 

为进一步探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规律及其与防治措施的关系,本文通过建

立传染病的传播模型,了解传染病的扩散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提供可

靠、足够的信息。

本文针对该问题建立了 SEIR 微分方程模型,对病毒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模拟

分析,得出了患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我们将人群分为五类:

患者、疑似患

者、正常人、治愈者和死亡者。

前三者作为传染系统。

我们认为治愈者获得终身

免疫,和死亡者一样移出传染系统,即后两者合并为移出者。

本模型将病毒的传染与扩散分为两个部分:

控制前和控制后。

在控制前,相

当于没有对病毒扩散做任何限制,患者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增长,并以死亡的形式

退出传染系统;在控制后,由于对潜伏者进行了一定强度的隔离,与此同时,确

诊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使得传染源数量减少,患者平均每天接触的人数减少,

治愈者增多,并作为主要的移出者移出传染系统。

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 Matlab 软件拟合出患者人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关系图,得到如下结果:

控制前,患者人数呈指数增长趋势;控制后,在 p=0.4

时,患者人数大致在 7 天时到达最大值,在 25 天时基本没有患者;在 p=0.3 时,

患者人数大概在第 8 天到达最大值 186383,大概在 28 天之后基本没有患者;在

p=0.6 时,大概在第 5 天患者人数到达峰值为 47391,在 21 天时基本没有患者。

综上分析,对隔离强度的处理是控制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针对所得结果,对

H7N9 的传播控制时提出了医院、政府和个人应有的一些控制措施。

 

关键词:

隔离强度潜伏期SEIR 模型

 

0

 

一、问题重述:

 

2013年中,H7N9是网上的热点,尤其是其高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恐慌,最

近又有研究显示,H7N9有变异的可能。

假设已知有一种未知的现病毒 [1]潜伏期为

a :

 a 天,患病者的治愈时间为 a 天,假设该病毒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

123

触进行传播,患者每天接触的人数为 r ,因接触被感染的概率为 λ ( λ 为感染率)。

为了控制疾病的传播与扩散,将人群分成五类,患者、疑似患者、治愈者、死亡

者、正常人。

潜伏期内的患者被隔离的强度为 p (为潜伏期内患者被隔离的百分

数)。

在合理的假设下建立该病毒扩散与传播的控制模型,利用所给数据值生成患

者人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增强或者减弱疑似患者的隔离强度,比较患者人数发

生的变化,并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最后结合该模型的数据对控制H7N9的传播做出

一些科学的建议。

 

二、问题假设:

 

1、假设单位时间内感染病毒的人数与现有的感染者成比例;

2、假设单位时间内治愈人数与现有感染者成比例;

3、假设单位时间内死亡人数与现有的感染者成比例;

4、假设患者治愈恢复后不会再被感染同种病毒,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即被移除

出此传染系统;

5、假设正常人被传染后,进入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人群不会表现

症状,不可传染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

6、假设患者入院即表示患者被隔离治疗,被视为无法跟别人接触,故不会传染

健康人;

7、假设实际治愈周期过后,如果患者没有治愈,则认为患者死亡,即实际治愈

周期过后,患者都被移出此感染系统;

8、假设考察地区内疾病传播期间忽略人口的出生,死亡,流动等种群动力因素

对总人数的影响。

即:

总人口数不变,记为 N;

 

三、符号说明:

 

1

 

符号

S(t)

E(t)

Q(t)

I(t)

R(t)

 

β1

β2

a3

r

 

p

解释说明

t 时刻正常人(易受感染)人数

t 时刻疑似患者的人数

t 时刻处于潜伏期的人数

t 时刻确诊患者的人数

t 时刻退出传染系统的人数(包括治愈者和死亡者)

潜伏期的人数中转化为确诊患病的人数占潜伏期

人数的比例

每日退出传染系统的人数比例

确诊患者的治愈时间

患者的人均日接触人数

因接触被感染的概率

潜伏期内的患者被隔离的强度

 

四、问题分析:

 

根据题意,这是一个传染性病毒随着时间演变的过程,需要研究传染病在传

播过程中各类人群的人数变化,特别是通过研究患者和疑似患者的人数变化,预

测传染病的传染的高峰期和持续时间长度,从而我们可以采取相应隔离措施达到

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效果。

我们要分析、预测、研究它就得建立动态模型,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关于传

染病的模型已有不少,其中以微分方程模型最具代表性,因题目中把人群分为五

类:

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治愈者、死亡和正常人,所以我们采用微分方程中的

SIER 模型,将死亡者和治愈者都归于系统移出者统称为恢复人群。

在此基础上,

我们找出单位时间内这五类人群人数的变化来建立微分方程,得出模型。

再利用

matlab 编程画出图形,改变其隔离强度后重新作图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

并利用此模型对控制 H7N9 的传播做出建议。

 

五、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5.1 传染病模型的准备

 

不同类型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弄清这些特点需要相当多

的病理知识,因此我们不可能从医学的角度一一分析各种传染病的传播,而只是

按一般的传播机理建立模型。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目前关于传染病的模型已有不少,其中以微分方程建立

的模型比较具有代表性,模型复杂程度有区别,故适合的情形也不同,包括I

模型、SI 模型、SIR 模型、SEIR 模型等[2]。

 

2

I 模型是最简单的模型,从已感染人数和有效接触率出发构建模型,但未区

分已感染者(病人)和未感染者(健康人),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增加,病人人数会

无限增长,这显然不符合实际;SI 模型是 I 模型的改进模型,它区分了已感染

者和未感染者,但是该模型没有考虑到病人可以治愈,导致人群中的健康者只能

变成病人,病人不能变成健康者,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在考虑病人治愈后有较

强免疫力的情况下,SIR 模型对 SI 模型进行了改进,即增加了移除者(包括死

亡者和治愈者),但在实际情况下,传染病会出现疑似患者,故需要考虑隔离的

情况。

SEIR 模型[3]-[4]对 SIR 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疑似患者,考虑到了隔离强

度,故我们选择 SEIR 模型进行此次建模。

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人群分为五类:

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治愈者、死亡

和正常人。

根据 SEIR 模型重新归类,得到以下结果:

(1)健康人群,即易感染( Susceptibles)人群。

记其数量为 S(t),表示 t

时刻未感染病但有可能感染该疾病的人数;

(2)确诊患者,即被感染(Infection)该疾病的人群,记其数量为 I(t),表

示 t 时刻已经确诊为患者入院的人数;

(3)疑似病患,即被入院隔离的人群,包括一部分正常人一部分处于潜伏

期的感染者,记其数量为 E(t),表示 t 时刻可能感染该疾病的入院被隔离的人数;

(4)潜伏期感染者,即已感染病毒但处于潜伏期的人群,记起数量为 Q(t)

表示 t 时刻已经感染病毒但没有表现症状即处在潜伏期的人数。

(5)恢复人群(Recovered),记其数量为 R(t),表示 t 时刻已从感染病者中

移出的人数,包括死亡者和治愈者,这部分人数既不是已感染者,也不是非感染

者,不具有传染性,也不会再次被感染,他们已经推出了传染系统。

该传染病的传播流程图如下:

 

图 1传染病传播流程图

 

5.2 传染病模型的建立[5]

 

传播过程中每一个群体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对 S 来说,一部分未被隔离的

潜伏期感染者能感染正常人,使其成为潜伏期感染者流出 S;对于 E 来说,流入

者包括一部分潜伏期的感染者和一部分正常人,流出者包括一部分没有被感染的

正常人和隔离后被确诊患者;对于 I 来说,它既有从包括隔离和未被隔离的 H

中确诊的流入者,也有已经治愈的流出者;对于 R 来说,它只有从 I 中治愈转化

而来的流入者。

以上过程在传染的每一时刻都是相同的。

为此我们可将时间假定

的非常小,在某一时刻对 S、E、I、R 取其对时间的微分,这样既可建立传染病

控制模型的微分方程组如下:

 

3

 

 那么新增确诊患者人数为 ∆I = β  ⋅ Q (t )⋅∆ t ,现在要确定 β ,如果潜伏期天数为 a

1、控制前阶段:

 

前两天,患者没有住院,疑似患者没有被隔离,患者可以随意接触和感染正

常人。

分析控制前 Vt 阶段时间内,疫情的发展与变化。

(1)正常人-----疑似患者:

控制前阶段病人尚未被隔离,所以疫情发展比较迅速,此时病人人均每天接

触 r 个正常人,假设 t 时刻病人人数为 I (t ) ,则新增疑似患者人数为∆E ,

∆E = I (t )⋅ r ⋅∆ t = r ⋅ I (t )⋅∆ t 。

(2)疑似患者-----潜伏期:

疑似患者中包括病毒携带者和非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会进入潜伏期,而

非病毒携带者最终还是正常人。

设疑似患者中病毒携带者占疑似患者的比例为 λ ,假设 t 时刻疑似患者人数

为 E (t ) ,潜伏期患者人数为 Q (t ) ,则 Q (t ) = E (t )⋅ λ ,故新增潜伏期人数为

∆Q = ∆E ⋅ λ 。

(3)潜伏期-----确诊患者:

因为每日潜伏期病人变为确诊患者的数量呈指数增长,用 β 表示这一特性。

1

111

到 a ,假设其变化到了一个稳定阶段,那么随着天数的增加潜伏期的病人越来越

2

流 感 患 者 , 即 β = 1 - (1 -1/ (a - a ))e-t 。

 所 以 新 增 患 者 人 数 :

121

21

(4)确诊患者-----治愈、死亡:

设 T 为退出系统人数(治愈者和死亡者),如果治愈天数设为 a ,那么 a 天

33

后病人要么死亡要么被治愈,而被治愈的人产生抗体,不再会被传染,所以被治

愈的人和死亡的人都算作退出系统的人。

设系统退出率为a ,则有退出人数

3

221

3

3

:

根据上述

(1)(4)的式子可进一步得出:

Q = λ ⋅ E

Q(t + ∆t ) - Q(t ) = λ ⋅ r ⋅ I (t )⋅ ∆t - (1- (1- 1/ (a - a )) ⋅ e(-t ) ) ⋅ Q(t ) ⋅ ∆t

I (t + ∆t )- I (t ) = 1 - (1 - 1/ (a - a ))⋅ e(-t ) ⋅∆ Q ⋅∆ t - (1- (1- (1/ a3)) ⋅ e(-t )) ⋅ I (t )⋅∆ t

21

所以得出以下:

dQ / dt = λ ⋅ r ⋅ I (t )- (1- (1-1/ (a2 - a1))⋅ e-t ) ⋅ Q(t )

dI / dt = (1- (1- 1/ (a2 - a1))⋅ e(-t ) ⋅ Q (t )- (1- (1- (1/ a3)) ⋅ e(-t ) ⋅ I (t )

dT / dt = (1 - (1 -1/ a ))⋅ e(-t )⋅ I (t )

3

2、控制后阶段:

 

4

两天之后,患者全部住院,疑似患者全部被隔离,剩下一部分未被隔离的感

染者变成患者后可以接触和感染正常人。

分析控制后阶段 ∆t 时间内,疫情的发

展与变化。

(1)正常人-----疑似患者:

控制后阶段,病人开始被隔离,所以疫情发展开始变慢,并受隔离强度 p 影

响,此时病人每天接触的 ∆E = r '⋅ I (t )⋅ ∆ 正常人数目 r ' 也在变小,假设病人的数

目为 I (t ),则疑似患者数目。

又因为接触率 r ' 与隔离强度 p 有关,也呈指数分布,

所以 r ' = r ⋅ e- pt ,故新增疑似患者的数目 ∆E = r ⋅ e- pt ⋅ I (t )⋅ ∆t 。

(2)疑似患者-----潜伏期:

控制后阶段,疑似患者中病毒携带者占疑似患者的比例 λ 不会改变。

假设 t 时

刻疑似患者人数为 E (t ) ,潜伏期患者人数为 Q (t ) = E (t )⋅ u ,故新增潜伏期人数

为 ∆Q = ∆E ⋅ u 。

(3)潜伏期-----确诊患者:

潜伏期患者变为确诊患者的过程与控制前时刻相同,所以新增患者人数

            

∆I = (1 - (1 - 1/ (a - a ))⋅ e-t )⋅ ∆Q ⋅ ∆t 。

21

(4)确诊患者-----治愈者、死亡者:

同样退出传染系统的人数不变,则新增退出传染系统的人数

∆T = (1 - 1/ a )⋅ e-t I (t )⋅ ∆t 。

3

:

根据上述

(1)(4)可进一步求得出:

Q = λ ⋅ E

Q (t + ∆t )- Q (t ) = λ ⋅ r ⋅ e(- pt ) ⋅ I (t )⋅ ∆t - 1 - (1 - 1/ (a - a ))⋅ e(-t ) ⋅ Q (t )⋅ ∆t

21

21

整理后得:

dQ / dt = λ ⋅ r ⋅ e(- pt ) ⋅ I (t )- 1 - (1 - 1/ (a - a ))⋅ e(-t ) ⋅ Q (t )

dI / dt = 1 - (1 - 1/ (a - a ))⋅ e(-t ) ⋅ Q (t )- (1- (1- (1/ a3)) ⋅ e(-t )) ⋅ I (t )

21

 

5.3 传染病模型的求解:

 

1、控制前:

 

通过对模型的推导,我们发现不能给出每个函数的解析解,因此考虑利用

Matlab 中的 ode 系列函数进行求解。

首先,对传染病模型进行标准化,再带入参数,并由此建立微分方程组函数

文件,随后用 ode 函数对该文件进行调用,即可得到微分方程组的解向量,然后

利用 plot 函数画出此解向量即可得到各类人群岁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控制前患者人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5

 

8000

 

7000

 

6000

 

5000

者 4000

3000

 

2000

 

1000

 

0

患者随时间的变化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时 间 /天

 

图 2 控制前患者的人数随时间的变化

由上图可以看出控制前还未采取任何措施时,患者的人数迅速增加,类似

于指数型增长曲线。

这是由于在开始的两天,患者两天后才入院,疑似患者两天

后才被隔离缺乏。

一方面,他们将病原体迅速地传染给了健康人;另一方面,他

们由于缺乏治疗,无法被治愈。

当时,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可见模型的合理性。

2、控制后:

(1)当 p = 0.4 隔离强度时,患者人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0

9

8

7

6

x 104

患者随时间的变化

max p=0.4

t=6.5994

ymax=93701.2174

/

5

4

3

2

1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时 间 /天

 

图3 控制后 p = 0.4 时患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

 

6

由上图分析可知,两天后,对患者进行入院隔离,对疑似患者进行部分隔离,

使得新进入潜伏期的人数在减少。

因此,由于时间的延迟,患者人数的迅速增长,

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最后平缓的趋于零。

患者人数在增

长趋于缓慢的几天后到达一个峰值。

我们求得当隔离率为 p=0.4时,患者人数大

致在7天时到达最大值93701,在25天时基本没有患者。

 

(2)改变隔离强度 p=0.3 为时,患者人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

1.8

1.6

1.4

1.2

x 105

患者随时间的变化

max p=0.3

t=7.8604

ymax=186383.5753

/

1

0.8

0.6

0.4

0.2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时 间 /天

 

图4 控制后 p=0.3 时患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

 

由上图分析可知,当 p=0.3时,即隔离强度有所下降时,患者人数在前8天

属于迅速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慢慢减缓。

大概在第8天,患者人数到达最大值

186383,其后由于大量的患者被治愈且受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少,导致患者人数显

著下降,大概在28天之后基本没有患者。

 

(3)改变隔离强度 p=0.6 为时,患者人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7

 

5

x 104

max p=0.6

患者随时间的变化

4.5

4

3.5

3

者 2.5

2

1.5

1

0.5

0

t=5.4141

ymax=47391.6561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时 间 /天

 

图5 控制后 p=0.6 时患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

 

由上图分析可知,当 p=0.6 时,患者人数在前四天增长迅速,但由于隔离率

很高,病情很快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增长人数越来越少,在第 5 天患者人数到达

峰值为 47391,其后患者由于治愈人数越来越多,人数逐渐减少,在 21 天时基

本没有患者。

 

3、控制前后模型总体:

 

上图皆为总体模型的分图,在进行总体分析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表示。

为更直观的比较不同隔离强度引起的患者人数变化情况,我们作图 6 将不同

强度的隔离强度情况相结合。

同时,为了贴合题意,我们在图像上将控制前的两

天和控制后的情况结合起来,得到总图如下所示:

 

8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x 105           患者随时间的变化

max p=0.3

t=7.8604

ymax=186383.5753

 

max p=0.4

t=6.5994

ymax=93701.2174

 

max p=0.6

t=5.4141

ymax=47391.6561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时 间 /天

图 6患者人数随时间的变化

 

由上图分析可知,控制前,患者人数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控制后患者人数的

增长速度,说明实行疑似患者隔离政策对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三

条曲线比较可知,当隔离强度不同时,对患者人数最高峰出现的天数和传染病传

播的持续时间(即患者全部痊愈没有再出现患者)有极大的影响。

在隔离强度较

小时,患者人数的最高峰出现时间靠后,传染病持续的传播时间较长;在隔离强

度较大时,患者人数能较快的出现最高峰再较迅速的下降,因此传染病持续的时

间比较短,更有利于传染病的控制。

所以,在实际的传染病控制过程中,对传染

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大疑似患者隔离的强度是很有必要的。

 

六、模型评价:

 

优点:

本模型中采用微分方程中的 SEIR 模型,对传染病传播做出合理假设,

对人群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并对其进行数据拟合,得出传染病传播过程中,各类

人群的人数发展趋势,采用数值计算,图形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有感

性认识,再用特殊点进行理论分析,最后进行数值验证和估算,可以看作计算机技

术与建模方法的巧妙配合。

比较全面地达到了建模的目的,即描述传播过程、分

析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可以有效预报传染病高潮到来的时刻和传染病将持续的

时期,对群众接受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通过这些数据,政府

可以更好的探索制止蔓延的手段和措施。

缺点:

所建立的模型中,没有考虑不同年龄段病毒的抵抗力不同,且将治愈

者和死亡者当作一类人进行了处理,题目只给出了患者治愈所需的天数,没有给

出患者死亡的概率,于是我们暂且认为其患者住院达到治愈天数时即被移出系

统,可能是治愈也可能是死亡。

其所得的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只能粗略的反应

 

9

此传染病的传播情况。

要准确反映,需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七、模型应用:

 

根据建立的 SEIR 模型和计算所得的数据,我们发现,人群接触的人数 r 值

越大,正常人被感染的几率越大,疫情扩散得越快,因此在疫情期间,应减少公

共活动,降低病毒的传播率;通过改变隔离强大的大小后比较可知,p 值越小病

情越难控制,所以要保证患者能及时住院治疗,从而遏制病毒的扩散;综上所述,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控制 H7N9 传播提供一些建议:

 

医院方面:

医院应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卫生水平,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工

作效率,加强医院的合理化管理,加大对感染者的隔离力度,这样有助于传染病

的治疗和控制工作有序的展开:

(1)根据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

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2)医院应当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必要、

符合要求的消毒和防护用品,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并加

大隔离疑似病患的力度,这有利于传染病的快速控制。

 

政府方面:

应具有敏锐的警觉性,在传染病开始广泛传播之前,应迅速采取

一定的方法进行控制:

(1)根据 H7N9 病毒的特点,加强医院、学校、家禽养殖厂、活禽市场等

这些重点区域的疫情防控,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及时应对和有效控制。

(2)应对地方医疗保障措施进行完善,防止患者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出现,

增加传染病蔓延的趋势。

(3)一方面应加大传染病的宣传力度,使公众对传染病有一定的警觉和预

防意识;另一方面应进行科学的引导,不造成公众的恐慌心理,日常生活不受影

响。

 

个人方面:

应加强对传染病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不盲从,不恐慌,

以正确的态度进行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与家禽类的直接接触,减少去禽流感

疫区。

(2)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增强抵抗力。

(3)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

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

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

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

导下治疗和用药。

 

10

 

八、参考文献:

 

[1] 张彤.一类具潜伏期和非线性饱和接触率的流行病模型[J],浙江工程学院学

报,2004,21

(2):

136-140.

[2]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5-144

[3] Anderson RM,May RM.Infection diseases of humans:

dynamics and

control.Oxford Univ press,Oxford,1991.

[4] 张娟.马知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