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01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docx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

教育学重难点整理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

⑤学历、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阶级性,导通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功能主导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

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儿童中心,实用主义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传统土地劳动资本,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首要因素,包括知识进步,技术改进,劳动力质量提高

★★学校文化:

①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还包括部分成员遵守的②积极意义,消极意义③核心是学校各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定义: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洗的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特性:

①组织文化②整合性较强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

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遗传:

①身心发展前提,提供可能性,②有一定影响作用,③不能夸大

成熟

环境:

①多种可能,机遇条件对象,②积极消极,③人不消极被动

★学校教育:

①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加速发展,③尤其是基础教育,即时价值延时价值,④开发特殊才能发展个性

个体社会实践

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

价值,潜力,力量,个性

教育目的:

导向,激励,评价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教育理想,我国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建设者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体力,个性,创造精神

德育:

三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

智育:

授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体育:

健康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美育:

健康的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

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身心发展最迅速(可能性可塑性,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转化),②主体,能动性

《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教师职业专业化:

①学科专业素养:

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相关,发展脉络,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②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理念,教育能力,研究能力

★★师生关系:

①教育内容的教学授受关系:

传授&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自主发展

②人格平等关系:

独立的社会个体,朋友式友好帮助

③社会道德相互促进:

本质上是人—人关系,不仅是思想知识上的影响,更有思想、人格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基础性课程:

【三者关系递进互补】

①注重基础学力的培养,三基(读写算)为中心,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内容基础,基础知识、技能,思维力判断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

③要求基本,适应范围大,可作生长点,④必修,共同的,⑤要求严格,⑥不断发展

拓展性课程:

拓展知识和能力,开拓知识视野,发展特殊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选修课形式,比基础性课程有更大的灵活性

研究型课程:

注重探究态度和能力培养,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自己组织探索研究,引导形成研究能力创新精神,重过程

国家课程: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写审定,一级课程,不得随意改动【必修】

地方课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二级课程【必修或选修】

★★学校课程:

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官存在的差异性,适应性,参与性【选修,特色课】

【开发】:

新编,改变,选择,单项活动设计

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④课程理论

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高度概括性

培养目标: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根据国家的额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人物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

★课程目标:

知道整个课程编织过程的额最关键的准则,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活性,可调整】

★★课程目标的依据:

学生,社会,学科

教科书的作用:

①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帮助掌握讲授的内容,便于预习复习做作业

②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③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确定各项活动

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强调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

③考虑显示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④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⑤坚固同一年级各个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评价原理,课程原理,用明确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已预先规定和解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比较全面,复杂

教学的意义:

社会经验再生产,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智力体力创造才能③品德审美情趣④个性

影响教学任务的因素:

教育目的,年龄特征,学科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指导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以直接为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的重要条件,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④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结合(双边活动,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发挥能动性,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阶段见内在联系,每阶段的功能都不可缺少)】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①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②上课:

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上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③作业检查与批改:

内容符合,分量,难度,要求明确,经常检查批改

④课外辅导

⑤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

德育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青少年健康成长③实现教育目的

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相对独立,相互联系。

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的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②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科学性有效性

③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社会道德内化&个体品德外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教育和自我教育

★★④思想品德形成的而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无止境,长期反复培养实践,逐步提高,长期抓反复抓

★★★★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②★★★启发性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义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调动主动性(首要问题)

2、启发独立思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③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保持。

1、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④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1、按教材的而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矛,解决好重难点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⑤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针对学生的额特点进行教育,发挥专长

2、采取有效措施,有才能的学生充分发展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额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讲述、讲解和讲演】。

1、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②谈话法:

问答法,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3、善于启发诱导

4、做好归纳、小结

③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

1、问题有吸引力

2、善于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④演示法: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试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

⑤★★练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明确目的与要求,掌握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方式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⑥实验法:

在教师指导下没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而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知道,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独立操作,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按规定写实验报告

★★★★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一直到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石器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②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集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爱护尊重信赖学生

2、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认真执行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按要求发展。

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额教育影响

3、有计划有系统

⑤因材施教原则:

从实际出发

1、深入了解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特点有的放矢的教育

3、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的教育

★★★★德育方法★★★★施教传道&受教修养

①说服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②★★榜样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及其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③锻炼法: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培养良好品德。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主动性

3、注意检查和坚持

④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参与情境的创设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积极肯定,不良否定。

表扬分为【赞许和表扬】,奖励分为【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德育模式★★★★

①★★★认知模式:

皮亚杰,科尔伯格

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特征:

】1、人的本质理性

2、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3、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而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发展论:

道德判断形式不断发展

1、学习的结果2、有赖于个体到的自主性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发展

★★★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的目的:

发展&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发展性原则】方法策略:

了解水平,意见分歧,解释高一级推理方式,付诸行动

【道德两难】意义:

道德判断力发展,道德敏感性↑,行动抉择能力,深化规范理解

要求:

情境真实可信,包含两条道德规范,不可避免的冲突

引入性提问,深入性提问

评价:

1、过于强调认知力作用,忽视行动研究2、重形式轻内容

3、阶段理论有缺陷4、完全排斥道德习惯的作用

特色:

1、公正管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挥在那阶段理论

2、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

3、通过实验简历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启示:

1、科尔伯格阶段论未必合乎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结果总体可信

2、发展性原则课进一步研究展开

3、提高学生到的思维能力方面可借鉴

②★★★体谅模式:

彼得麦克菲尔,70年代

特征:

1、性善论

2、人具有自我实现趋向,德育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

3、培养健全人格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地、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任务

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主张教师要采取中性立场,虚心接纳儿童的思想情感

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强调:

1、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2、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

策略方法:

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行动

评论:

人本主义色彩和行为主义倾向混合,相互矛盾,“社会试验期”只适用中学德育

特色:

有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在结局特点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反应和困难

启示:

学会关心,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精心设计,内容逼真,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

③社会模仿模式:

班杜拉。

人与环境互动

理论假设:

学习相当复杂,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

策略:

1、人类学系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系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示范

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

评论:

理论拼凑痕迹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一贯的贯穿力,待进一步论证

贡献:

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

★★★★★★班级管理埃拉斯莫斯

根本目的:

实现教育目标,充分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的功能:

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当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制约,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权威,成绩)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干部作风,特殊化,缺乏自主性)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既是对象又是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主动性、积极性)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小干部,轮换,民主选举,学生的代表)

★★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形成群体意识

2、培养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训练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发展目标2、建立核心队伍3、建立正常秩序4、组织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

1、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灵魂工作师,缔造者,设计者)

2、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权威影响力,个性影响力)

3、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生活环境)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任课教师,协助指导,家庭社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