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05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3《武松打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并通过对武松心理活动的分析,了解课文对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

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点评。

他说打虎这一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

”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个神勇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

1、刚才我们说到了虎是怒虎,我们先来看看老虎的出场,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这是对老虎的什么描写?

2、这样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突然随着一阵狂风出现在武松面前的时候,武松已经没有退路,他在打虎之时,使用了非常正确的战术。

第四、五段都是写武松怎样打虎的,那么这两段武松打虎的战术有什么不同吗?

3、第一个阶段采用的什么战术?

(守)。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样?

(十分机智)

4、默读。

用——勾出老虎进攻的招数,标出序号;再用~~~~勾出武松应对的动作,标出序号。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

一扑、一掀、一剪,这真是一只怒虎。

不过,我有个疑问:

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

(写虎是为了写人)

6、而武松实际上用了几招?

进一步说明了武松的机智。

7、过渡:

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防守反击,反守为攻。

8、自由读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旁边做上批注。

9、刚开始用什么打?

结果呢?

10、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

老虎的反应呢?

11、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

老虎又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

12、虽然老虎已经七窍流血了,但武松还是使出了最后一招——?

这时的老虎已经……彻底解决了老虎。

12、小结:

我们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表现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

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好面子)

4、作者写武松害怕、好面子是不是会有损于他的形象?

(这样写使武松的形象更可信、更真实),所以说武松不仅是个神人,同时他也是个凡人。

5、武松虽然心中也会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说明他还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时才表现得那么勇敢。

小结:

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总结全文,激励阅读

作者对武松打虎的过程和打虎前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武松的形象,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也使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

《水浒传》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等着同学们去细细品味。

板书:

武松打虎

凡人神人怒虎

害怕闪扑

好面子守闪掀机智

闪剪

棒打扑

攻脚踢咆哮勇敢

拳打扒土

棒橛打毙命

《武松打虎》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武松打虎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

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

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

对了,是打锰虎。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景阳冈》。

二、初学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1。

(分别是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1

(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三、学习重点部分武松打虎

分小组讨论

1、武松是怎样打死锰虎的?

用自已的话说说。

2、你从中体会到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1)自读练习

(2)指名读,学生点评。

四、展开讨论,延伸课外,深化中心。

提供一则新闻

一个饿熊闯进一家农户对其农人进行嘶咬,可是村民却束手无策,原因是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熊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上级命令不能擅自伤害。

待村长打电话请示上级后再去营救那村民,那村民已被熊咬死。

提出讨论题

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

现在人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武松打虎这类文章不该看了,你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去打虎,而当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还是应当机立断保护。

《隆中对》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

(形式:

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

(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

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

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

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

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

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

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

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

(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

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

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

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

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

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

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

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五、虚拟对话,思接千载

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

相关链接:

(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思考:

从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

(二)

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思考:

明代的罗贯中以《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作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和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初三语文]隆中对教案

  教学目标

  1.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正确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理解掌握从正、侧两方面对人物形象的介绍。

  2.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3.让学生懂得“人生有才必有用”的道理,人要有“不耻下问”、“谦逊”的品行。

  4.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贤能的聪明才智,体会文章的语言的精炼。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来解决。

  重点、难点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怎样的策略?

以此策略的根据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三、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接下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

  

(1)第一部分

(1)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

(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

  做书后练习三。

  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翻译。

  3.书后练习一。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

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

杜甫《蜀相》中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

――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

“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

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

学生很容易回答:

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

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

教师注意正音:

hàofǔ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shēnchāngjué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dàiyīnxùzhòuzhūróng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

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

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反问句)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

问谁?

问什么?

为什么问?

是谁在答?

他答了些什么?

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思考:

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每一道题。

1是谁在问?

——先主刘备。

2问谁?

————问诸葛亮。

3问什么?

——“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

4为什么问?

——A有徐庶的推荐。

B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是谁在回答?

——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

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

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

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

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

(A)做好准备: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

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

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

“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

天下有变……

8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

——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避世待时而飞.

C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矜持自重。

D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六)对人物的刻划可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看看以上对诸葛亮的性格刻划,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答话和A属正面描写,而BCDE属侧面烘托。

(七)文中的刘备是怎样一个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

D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八)印发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三国演义》第37,38回,试比较分析文学笔法和史家笔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试举一例说明。

史家笔法叙事简约,“唯书其事”,通过记事记言,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文中一般没有褒贬评论。

而文学笔法则讲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往往在历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传说和作者的想像等。

所以读起来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比如刘备在拜访诸葛亮时,《三国志》中的叙述非常简练,只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三国演义》中叙述的就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祥细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对话,并且人物的语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

(九)拓展:

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书法和歌曲。

(十)内容回顾,课堂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亮自比: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备三顾:

凡三往,乃见。

曹孙记

分析政治形势荆益事

中将军优势

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记

对制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备推崇: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教学反思:

《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

因为有七年级上册学过《出师表》做基础,所以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