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316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docx

整理代谢途径总结

一、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生物制造大国

我国不是生物制造强国

工业生产菌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建立

具体问题:

工业生产菌种的技术水平较差

产品浓度低,造成能耗高、废水排放量大

具体问题:

发酵工艺落后

二、代谢途径工程的研究内容

1工业微生物基因组测序与功能基因组分析

2微生物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重构与模型量化分析

3工业微生物基因组的理性设计

4基因组多位点快速进化

5基因组规模的全局扰动

6基因组删减优化(最小基因组)

7人工合成基因组

8大规模生化反应的胞外重构

三、代谢途径工程的发展历史

代谢工程的最早实例(1974)

1974年,Chakrabarty在假单孢菌P.putide和P.aeruginosa中分别引入几个稳定的重组质粒,增加了两者对樟脑和萘的降解催化活性。

这是代谢工程的第一个应用实例,标志着代谢工程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代谢工程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出现(1991)

早期代谢工程最为成功的实例(1992)

代谢工程发展-1996

1996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代谢工程大会,美国Mendes教授和Kel教授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代谢工程——让细胞为人类工作”的报告,进一步确立了代谢工程的地位与研究方向。

反向代谢工程——1996

先用诱变等手段改变某个表型,再根据导致这个表型变化的基因,进一步强化目标表型。

是现代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代谢途径工程思想的来源。

代谢工程发展-1998

代谢工程发展-1999

进化代谢工程——2001

利用适应性进化(AdaptiveEvolution)有效提高微生物发酵生产速率、产率和终浓度的技术。

系统代谢工程——2005

传统代谢工程只是对局部的代谢网络进行分析以及对局部的代谢途径进行改造。

由于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分析改造细胞,所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高通量组学分析技术和基因组水平代谢网络模型构建等系统生物学技术能够从系统水平上分析细胞的代谢功能。

将这些系统生物学技术和传统代谢工程以及下游发酵工艺优化相互结合,进一步提出系统代谢工程的概念。

合成生物学——2008

合成生物学是以工程学理论为依据,设计和合成新的生物元件,或是设计改造已经存在的生物系统。

这些设计和合成的核心元件(如酶、基因电路、代谢途径等)具有特定的操作标准;小分子生物元件可以组装成大的整合系统,从而解决各种特殊问题。

四、代谢途径工程技术近期发展趋势

传统代谢工程技术日趋成熟

大量传统工业微生物的代谢工程升级:

传统工业微生物向少数工业微生物的聚集:

非微生物合成的产物改由微生物生产

改造的复杂性和设计的精确性:

复杂代谢工程已成为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

系统生物学飞速发展促进生物体设计改造日渐成熟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促进生物模块的标准化

对DNA操作能力的进化:

量变-质变

1.系统生物学与工业生物技术

组学技术(X-omics)

超快基因组测序技术

基于基因芯片的转录组学分析

基于二维电泳和MALDI-TOF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基于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技术的代谢物组学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代谢通量组学

系统生物学与工业生物技术

2.合成生物学与工业生物技术

End

代谢途径工程

(MetabolicPathwayEngineering)

第二章细胞代谢的生物化学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一.工业生物技术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二.微生物合成特定产物的生物化学基础

三.微生物的初级代谢

四.微生物的次级代谢(略)

五.非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合成代谢

一.工业生物技术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1目标产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高产量

2副产物含量的降低/消除——高转化率

3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发酵过程——高生产强度

4异源蛋白的高效合成与理性修饰

5合成微生物原来不能合成的物质

5合成微生物原来不来合成的物质

6扩展底物利用范围

非常规底物的耐受性问题

高分子量底物的分解(蛋白质、多糖、脂类)

底物的修饰——磷酸化过程

吸收过程所需转运蛋白

降解所需要的转运蛋白

降解中间产物的耐受性问题

高效降解所需的额外能量供给

非常规底物降解的辅因子/氧化还原平衡问题

7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更酸/更碱

对于有机酸而言,更低的最适发酵pH值,意味着更少的中和剂的添加和产物分离过程中更少的强酸的消耗;

对于碱性条件下稳定的产物(各种pKa偏碱性的蛋白,生物碱等)而言,更碱的pH值意味着更稳定的发酵产量。

8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更高/更低温度

更高的发酵温度意味着更少的冷却水消耗;

更低的贮藏温度耐受性,意味着更长的贮藏周期(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活菌制剂)。

9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高浓度有机溶剂

高浓度有机溶剂可以破坏细胞膜组分,从而造成细胞的死亡。

对高浓度有机溶剂的耐受,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积累丙酮、丁醇等有机溶剂的效率和最终产量。

二.微生物合成特定产物的生物化学基础

1.细胞组分

细胞生长的表征方法

测定总细胞体积

测定细胞数(OD)

测定细胞干重

测定细胞湿重

测定细胞有机物干重

2.大分子底物的降解

3.底物/产物的运输过程

细胞膜的功能——1.选择性透过作用

转运方式

(1)离子通道介导的被动运输过程

(2)载体介导的氢离子共转运

(3)载体-受体介导的氢离子共转运

(4)基本的主动运输(底物吸收)

(5)基团转位

能量耦合系统

浓度梯度

质子电动势

ATP结合盒(ATPBindingCassette)转运蛋白

光吸收驱动

底物水平磷酸化

细胞膜的功能——2.离子稳定作用

细胞膜的功能——3.代谢过程支撑作用

细胞膜的功能——4.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识别

细胞膜的功能——5.信号转导过程的第一环节

三.微生物的初级代谢

基本概念

微生物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转变成能量和构成细胞的物质,并排出不需要的产物。

这一系列的生化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微生物的代谢(metabolism)是指发生在微生物细胞中的分解代谢(catabolism)与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

新陈代谢包括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能量代谢包括产能代谢和耗能代谢)

基本概念

合成代谢(Anabolism):

指细胞(酶)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消耗能量。

合成代谢所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来源于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分解代谢(catabolism):

指细胞(酶)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分为三个阶段

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

将第一阶段产物劲一步分解成为更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产生一些ATP、NADH及FADH2

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成CO2,并产生ATP、NADH及FADH2

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产生大量的ATP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关系

分解代谢为合成代谢提供能量和原料;合成代谢是分解代谢的基础

在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产生化学能,光合微生物还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能量用于:

1.合成代谢;2.微生物的运动和运输;3.热和光。

无论是分解代谢还是合成代谢,代谢途径都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酶反应构成的,前一部反应的产物是后续反应的底物。

细胞能有效调节相关的酶促反应,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除产生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初级代谢产物和能量外,还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这些物质除有利于微生物生存,还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基本概念

初级代谢:

(primarymetabolite) 一般指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代谢过程。

次级代谢:

(secondarymetabolite) 指没有明确生理功能,似乎并不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代谢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由于微生物“比表面积”巨大,因而代谢速率极快;

由于种类繁多,因而代谢类型(途径)极其多样;

代谢的严格的调节和灵活性

1.微生物分类

微生物分类

按DNA及核糖体RNA

原核生物

古细菌

真核生物

按能量来源

光能营养型(光合作用)

化能营养型(化学反应)

微生物分类

按利用的碳源

自养型微生物

异养性微生物

按利用氧的能力

严格好氧菌

兼性好氧菌

耐氧厌氧菌

严格厌氧菌

2.物质代谢概述

代谢

代谢(metabolism)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它主要由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两个过程组成。

分解代谢:

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合成代谢:

将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

分解代谢的作用

提供前体化合物

提供细胞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

生长:

细胞结构物质合成

产物合成

维持:

物质运输、运动、亚细胞结构形成、大分子周转等

提供还原力

NADH

NADPH

合成代谢

由前体化合物合成大分子单体

由前体化合物合成产物

由单体形成大分子化合物

蛋白

核酸

多糖

脂肪

分解代谢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为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

第二阶段:

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ATP、NADH及FADH2;

第三阶段:

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并产生ATP、NADH及FADH2。

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可产生大量的ATP。

化能异氧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形式:

与氧结合,脱氢,失去电子

过程:

脱氢(电子),递氢,受氢

功能:

产能(ATP),产还原力([H]),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类型:

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3.中心代谢途径

EMP途径受到严格的调控

转录水平的调控(操纵子、转录起始区域的抑制)

反馈抑制

酶别构抑制

胞内辅因子水平(ADP/ATP、NAD/NADH)

碳代谢物阻遏效应

氮源相关的调控

饥饿状态的恢复情况

其他限制性底物的供给

HMP途径

即单磷酸己糖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也称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

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

功能:

提供还原力(NADPH)

提供前体化合物

核糖磷酸(包括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

磷酸赤藓糖

HMP途径

Glucose6-phosphate+2NADP++H2O

→ribulose5-phosphate+2NADPH+2H++CO2

ED途径

ED途径(Entner-Douderoffpathway),亦称为KDPG途径(2-keto-3-deoxy-6-phosphogluconatepathway)

ED途径是HMP途径的6-P-GA处的分支途径,它有两个特殊的酶,6-P-GA脱水酶和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KDPG醛缩酶),因此ED途径又叫KDPG途径。

在大多数假单胞菌中,ED途径可能是葡萄糖降解的主要代谢途径。

发酵运动单胞菌是目前所知的唯一能在厌氧条件下使用ED途径的微生物。

PK途径(PhosphoketolasePathway)

PK途径也是从单磷酸己糖6-P-GA开始降解的,经历HMP途径氧化部分的反应,生成Xu-5-P后,被特有的酶裂解为3C化合物(GA-3-P)和2C化合物(乙酰磷酸,高能磷酸化合物)。

这个特有的酶叫做磷酸酮解酶(phosphoketolase),因为有这个酶而把这条单磷酸己糖途径命名为磷酸酮解酶途径,简称PK途径。

HPK途径(Hexosephosphoketolase)

PK途径不同于以上已介绍的可兼用于需氧和厌氧条件下降解的途径,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借助PK途径不但可以利用葡萄糖,而且可以利用D-核糖,D-木糖和L-阿拉伯糖。

这3种糖首先各自转化成Xu-5-P,然后经PK途径降解成PYR和Ac-P(高能磷酸化合物乙酰磷酸)。

葡萄糖经PK途径降解成PYR时所生成的ATP的量只有经EMP途径的一半。

在双歧杆菌和木醋杆菌中发现了另一条磷酸酮解酶途径,在这条途径中磷酸酮解酶以单磷酸己糖F-6-P为底物,将F-6-P裂解为4-磷酸赤藓糖(E-4-P)和Ac-P,因此这个磷酸酮解酶实际上是磷酸己糖酮解酶(hexosephosphoketolase)。

因这个酶而把这条磷酸酮解酶途径命名为磷酸己糖酮解酶途径,简称为HPK途径。

HPK途径的意义

如果一种微生物没有二磷酸果糖醛缩酶(EMP途径),没有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HMP途径、ED途径、PK途径),那么这种微生物就不能用以上途径来降解葡萄糖;若要在厌氧条件下降解葡萄糖,则需用HPK途径。

如果这种微生物中还存在HMP途径非氧化阶段的转酮-转醛酶系统的话,那么这条途径的中间产物F-6-P和E-4-P逆向运行可生成各种磷酸戊糖(包括C5P、C5’P和C5”P)。

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

以上四种途径(EMP、HMP、ED、PK/HPK途径)的第一步均是在已糖激酶的催化下首先把葡萄糖激活成G-6-P,然后,才开始降解;

而有些微生物如假单胞菌属和气杆菌属的某些种的细菌没有已糖激酶,只好用变通的办法:

首先把葡萄糖直接氧化成葡萄糖酸,后者在葡萄糖酸激酶的催化下,把葡萄糖激活成生成6-P-GA,形成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

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在有分子氧存在的情况下运行。

葡萄糖直接氧化途径

曲霉和青霉的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的氧化脱氢反应,这个酶是以FAD为辅基的黄素蛋白。

葡萄糖脱氢生成葡萄糖酸内酯(GL),同时FAD被还原成FADH2,后者直接(不经过电子传递链)被分子氧再生;

同时生成H2O2,然后H2O2被触酶分解。

这样的黄素蛋白水平的呼吸并不能为细胞提供代谢能。

5.能量代谢

发酵VS.发酵

代谢类型:

发酵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有机物部分氧化,释放出一小部分能量。

1.发酵途径

发酵的种类有很多,可发酵的底物有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主要分为四种: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PK途径。

2.发酵类型

在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被进一步代谢。

在无氧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分解丙酮酸后会积累不同的代谢产物。

根据发酵产物不同,发酵的类型主要有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混合酸发酵等。

呼吸

呼吸是微生物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和主要的产能方式。

呼吸是指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较多能量的过程。

其中,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称为有氧呼吸,以氧以外的其他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称为无氧呼吸。

呼吸与发酵的根本区别在于:

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1)有氧呼吸(Respiration)

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

除糖酵解过程外,还包括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两部分反应。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作用形成的丙酮酸在厌氧条件下转变成不同的发酵产物,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TCA)被彻底氧化成水和CO2,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产能量多,一分子葡萄糖净产38个ATP。

有氧呼吸

底物脱下的氢经过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ferChain-ETC)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

电子传递系统

ATP的生成

胞内电子载体

电子载体的种类

黄素蛋白

泛醌

硫铁蛋白

细胞色素

NAD(P)(H)

线粒体中电子载体的作用方式

电子传递系统是一系列氢和电子传递体组成的多酶氧化还原体系

电子传递系统的功能

电子供体接受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

通过合成ATP保存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部分能量

真核生物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

四.微生物的次级代谢(略)

五.非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合成代谢

1.萜类化合物

萜类

由甲戊二羟酸(mevalonicacid,MVA)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特点:

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生物活性广泛。

化学结构特点:

大多具有异戊二烯结构片断,其骨架以5个碳为基本单位。

分类与分布

萜类的生物合成

首先由乙酰CoA与乙酰乙酰CoA生成甲戊二羟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HMG-CoA),后者还原生成甲戊二羟酸(MVA)。

MVA经数步反应转化成焦磷酸异戊烯酯(△3-isopentenylpyrophosphate,IPP),IPP经硫氢酶(sulphyhydryl酶)及焦磷酸异戊酯异构酶(IPPisomerase)转化为焦磷酸r,r-二甲基烯丙酯(r,r-dimethyl烯丙基pyrophosphate,DAPP)。

IPP和DAPP称“活性异戊二烯”,是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形成的真正前体,在生物合成中起着烷基化的作用。

IPP和DAPP两者均可转化为半萜,并在酶的作用下,头—尾相接缩合为焦磷酸香叶酯(geranylpyrophosphate,GPP),衍生为单萜类化合物,或继续与IPP分子缩合衍生为其它萜类物质。

2.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色素,也是中药中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

分布广泛,多分布于高等植物中,集中在被子植物。

以唇形科、玄参科、爵麻科、菊科等存在较多。

常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

在花、叶、果中多为苷;在木质部多为苷元,生理活性多种多样,作用强,毒性不大。

以前,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类化合物,现在则是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生物合成研究表明A环来自于三个丙二酰辅酶A,B环来自于桂皮酰辅酶A。

3.生物碱类化合物

化学结构分类

一、有机胺类生物碱

氮原子不结合在环状结构内,此类生物碱数目不多

二、氮杂环类生物碱

氮原子结合在环状结构内。

其中大多为五元、六元氮杂环衍生物

五元氮杂环类生物碱:

基本结构为吡咯和四氢吡咯

六元氮杂环类生物碱:

基本结构为吡啶和六氢吡啶(哌啶)。

此类生物碱衍生物数量较多

其他结构类型生物碱

4.苯丙素类天然产物

End

代谢途径工程

(MetabolicPathwayEngineering)

第三章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

本章主要内容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策略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策略

三.酶水平的调控

四.全局调控策略

五.调控过程的优化策略

六.代谢途径调控方法——基因工程策略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第一节转录水平的调控

第二节操纵子的其他调控形式

第三节转录的终止调控

第四节RNA聚合酶转录起始

第五节DNA重排对转录起始的调控

第六节翻译的调控

第一节转录水平的调控

RNA聚合酶结合在启动子上

一.操纵子模型

1.调节基因和结构基因的基本概念

操作子(operon):

原核细胞中由操纵区同一个和几个结构基因

联合起来协同活动的整体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element):

位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

响基因表达的序列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factor):

能直接或者间接地识别或

结合在顺式作用云间核心序列上参与调控靶基因转录效率的蛋

白质

€结构基因(structuralgenes):

决定某一种蛋白质或RNA分子结

构的一段DNA

调节基因(regulatorgenes):

调节蛋白质合成的基因

一.操纵子模型

2.正调控和负调控

€正调控:

阻遏蛋白从操纵基因上脱离后,激活蛋白与启

动子结合以及和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帮助结构基因

的转录起始,促进相应蛋白的合成

€负调控:

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的结合,阻止了RNA聚合

酶对操纵子结构基因的转录

€诱导物:

有阻遏作用的代谢产物

二.乳糖操纵子

1.调控位点

操作子(operator)

CAP或cAMP受体蛋白结合位点

启动子(promoter)

二.乳糖操纵子

2.在乳糖操纵子上阻遏物结合区的RNA聚合酶结合区的重叠

3.诱导物的加入和去除去对LacmRNA的影响

二.乳糖操纵子

4.诱导物和阻遏物成为调节操纵子的开关(左图)

5.当无诱导物时阻遏物结合在操作基因上(右图)

二.乳糖操纵子

6.阻遏蛋白和诱导物的相互作用

操作基因发生组成性突变,操纵子组成性表达(左图)

LacI发生突变,操纵子组成性表达(右图)

二.乳糖操纵子

LacI基因组成性隐形诱变剂(左图)

非诱导性Lacs诱变子的优势(右图)

二.乳糖操纵子

7.阻遏蛋白和操纵基因的结合与解离

阻遏蛋白的单体结构

操纵位点的回文序列

二.乳糖操纵子

阻遏作用发生位点CAP结合位点

CAP结合位点的保守序列(左图)

CAP蛋白可结合相对于启动子的不同位点(右图)

二.乳糖操纵子

CAP作用方式

二.乳糖操纵子

1.诱导物的结合解离模型(左图)

2.诱导物和阻遏蛋白结合的模型(右图)

葡萄糖和半乳糖对lac启动子的联合作用

第二节操纵子的其它调控形式

第三节转录的终止调控

终止调控概念

前导序列(leadersequence):

位于翻译起始密码子AUG之前的一段不参与翻译的mRNA5’端的核苷酸片段

衰减子(attenuator):

位于细菌操纵子上游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衰减作用(attenuation):

原核生物中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