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693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docx

蕈菌生物学常见菇类1探讨

第二篇常见蕈菌栽培技术

第5章侧耳栽培技术

5.1概述

侧耳俗称平菇,也叫北风菌、冻菌、天花蕈等。

因为其菌盖似贝壳或舌状,故又名蚝菌。

狭义平菇特指糙皮侧耳。

英文名为OysterMushroom。

侧耳在分类上属于真菌界(Kingdom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n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Fr.)Kumm.(1871)]。

见图5-1,图5-2,图5-3。

图5-1糙皮侧耳的墙式栽培

图5-2箱装商品糙皮侧耳图5-3盒装商品糙皮侧耳

世界上,已知有侧耳100多种。

侧耳栽培总产量居各种蕈菌的首位。

据文献得知,在中国大约在1330年开始栽培。

1972年,河南省的刘纯业首次用棉籽皮生料栽培成功。

1978年,河北晋县用棉籽皮栽培首次获得大面积高产。

棉籽皮是目前栽培最广泛,品种较多,产量较高的主要原料之一。

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中国河北农业大学刘振岳等获得平菇与香菇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经过4年10个世代的培育,现已培育出体细胞杂交新菌株,命名为“平香一号”。

中试证明其菌丝粗壮,菌丝体洁白,菌柄中生,无孢子,生育期比香菇短,生物转化率154.6%,产量超过双亲,栽种优势显著。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王淑珍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白辰进行了灵芝与糙皮侧耳原生质体融合子生物学特征的研究。

结果表明:

其菌丝体与灵芝和糙皮侧耳的均不相同,其木栓质化程度大于糙皮侧耳,小于灵芝。

迄今为止,侧耳主要有以下31种可供栽培。

(1)P.abalonusHai,K.M.Chenets.Cheng,鲍鱼菇、又名黑点侧耳、分布于台湾、福建。

(2)p.albellus(pat.)pegler,白侧耳,多分布于广东。

(3)p.anserinus(Berk.)Sacc,短柄侧耳、鹅色侧耳。

分布于云南、广西、四川、西藏等地。

(4)P.applicatusquél,小灰侧耳,多分布于吉林。

(5)P.calyptratus(Lindbl.ApudFr.)Saccado具盖侧耳,多分布于河南、宁夏、台湾等地。

(6)P.chioneus(pers.)Fr,薄皮侧耳,多分布于广东。

(7)P.citrinopileatussing,金顶侧耳,又名榆黄菇,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广东、香港、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西藏等。

(8)P.cornucopiae(paul.expers.)Rolland,白黄侧耳,小平菇,俗称姬菇,它是侧耳属中一低温型蕈菌,分布广。

(9)P.corticatus(Fr.)Quél,裂皮侧耳,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广东、贵州、新疆。

(10)P.cystadiosusO.K.Miller,囊盖侧耳、泡囊侧耳,也叫台湾侧耳。

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

(11)P.dryinus(pers,:

Fr.)Quél,栎侧耳,分布于福建、浙江、台湾、河北、黑龙江、新疆。

(12)P.djamor(Fr.)Boedjin.SenseLato,淡红侧耳。

多分布于福建广东热带地区.属于高温菇类。

(13)P.eryngii(DC,:

Fr·)Quél,刺芹侧耳,杯形侧耳,杏鲍菇,属中低温菇类,分布于新疆、四川。

(14)P.eugrammus(Mont.)Dennis,真线侧耳,分布于广东。

(15)P.ferulaeLanzi阿魏侧耳[P.eryngii(DC.:

Fr)Quēi.var.ferulaelenzi]白阿魏蘑(白灵菇)[Pleurtusnebrodensis(lnzenga)Quēi.]=P.eryngii(DC.:

Fr)Quēi.var.nebrodensislnzenga],有掌形、马蹄形、柱状形,属低温菇类,多分布在中国的伊梨、塔城及木垒等地区。

在国外,多分布于法国、西班牙、土耳其、捷克、匈牙利、摩洛哥、中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等国及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

(16)P.flabellatus(Berk.er.Br·)Sacc,扇形侧耳,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热带地区。

在中国多分布于广东、西藏、云南。

(17)P.floridanusSing.,佛州侧耳,又名佛罗里达侧耳,白侧耳,属高温菇类,分布广。

(18)P.japonicuskawam,日本发光侧耳,月夜菌,有毒,分布于吉林。

(19)P.lignatilisFr,腐木生侧耳,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吉林、四川、西藏、广东等地。

(20)P.limpidus(Fr.)Gill,小白侧耳,分布于吉林、广西、云南、台湾、西藏等地。

(21)P.nidulans(Pers,:

Fr.)Gill,黄毛侧耳,分布于西藏。

(22)P.ostreatus(Jacq.:

Fr.)Quél,糙皮侧耳,又名北风菌,分布广。

(23)P.porrigens(pers.exFr.)Gill,贝形侧耳,分布广。

(24)p.pulmonarius(Fr.)Quél,肺形侧耳,俗称珍珠菇,分布广。

(25)P.rhodophyllusBres,红褶侧耳,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26)P·sajor-caju(Fr·)Fr.漏斗状侧耳(带有菌环,而且菌盖边缘波浪状。

),又名凤尾菇,分布广。

(27)P.salmoneostraminusVasilevaAgarikovye,桃红侧耳,分布于福建、江西。

(28)P.sapidus(schulzap.Kalchbr.)Sacc,紫孢侧耳、美味侧耳,又名灰侧耳,分布广。

(29)P·.spodoleucusFr.,长柄侧耳、灰白侧耳,分布于吉林、云南、贵州、西藏等。

(30)P.ulmarius(Bull.exFr.)Quél,榆干侧耳,分布于青海、吉林、黑龙江。

(31)P.tuber_regium(Fr.)Sing,具核侧耳,又名虎奶菇、核茸菇是一种食药兼用的高温菌类。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国云南省(腾冲、章风)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非洲、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等国家。

营养价值鲜侧耳含水量一般在80%~90%之间。

每百克干品中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5%~46%不等。

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达二十种左右,其谷氨酸含量最高达2.847mg。

总氮量在2.8~6.05之间。

总糖量在26.8~44.4%之间,水溶性糖含量在14.5~21.2含量。

据河北省微生物所报导,侧耳含矿物质成分比羊肉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83%。

常食用可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防治高血脂、高血压。

侧耳中酸性多糖,对肌瘤细胞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据华中农业大学姜自彬等研究得知,在糙皮侧耳多糖的作用下,S180腹水瘤细胞逐渐膨胀,并在细胞膜上形成一些泡状突起,在1h内完全破碎凋亡。

而且,对脾、肝脏、肾、胸腺等细胞无毒副作用。

因此,侧耳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一定食疗价值的保健食品。

生物学特征侧耳子实体多簇生、丛生、覆瓦状等,单生的甚少。

其菌盖多为贝壳状、扇状及漏斗状等。

其幼菇的菌盖表面有蓝灰色、黑灰色、灰白色、白色、浅褐色、浅黄色和粉红色等。

除菌株种性之外,低温或强光是造成颜色深的外界因素之一。

子实体成熟时,或温度相对升高时,颜色变浅。

菌柄较菌盖的颜色浅,长短各异,粗细不等。

菌柄多为侧生或偏生。

在菌柄发育期,CO2浓度高时,菌柄易长长,而低温则使菌柄变粗。

菌肉多为白色。

菌褶白色。

孢子为圆柱形十几微米,光滑、无色。

侧耳属异宗结合,四极性,双因子控制,即其性别由独立分离的遗传因子A、B所控制。

每个担子上所产生的四个担孢子,分别为ABAb,aBab四种类型,近似于四种性别,称为四极性。

侧耳的生活史:

  侧耳子实体在成熟时,其菌褶处开始弹射出大量担孢子。

孢子遇到适宜条件开始萌生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产生隔膜,每个细胞有一个核。

芽管不断分枝伸长,形成一团单核菌丝体。

由侧耳孢子产生四种AB、Ab、aB、ab单核菌丝。

当两种不同基因型菌丝结合后(质配)形成双核菌丝细胞。

每个细胞都含有遗传物质不同的两个核。

在形态上,两核保持相对独立性。

如各自保持其特有的核膜。

双核细胞菌丝尖端借助于锁状联合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分枝,进行营养生长。

5.2侧耳生长发育的条件

5.2.1水分要求

侧耳为耐湿性蕈菌。

一般要求基质含水量为58%~65%,低于58%菌丝生长慢,发育不良,特别在生殖生长阶段,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高于65%菌丝生长发育也慢,因氧气少,遇到高温会引起厌氧菌大量繁殖,致使培养基酸变。

常发生菌丝停止生长,最终导致发菌失败。

侧耳子实体生长发育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

低于8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菌盖边缘细胞难以分裂,多呈现黄锈色;高于90%时,菌柄徒长变长;菇蕾颜色变黄,甚至整蔟死掉。

如果处理不及时,还会造成菌棒,2次污染杂菌。

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需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勿庸质疑。

但是,不能恒定一种湿度,要干湿交替,有湿度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子实体发育所需的物质正常运输和细胞生长分化正常呼吸所需的氧气。

5.2.2营养要求

侧耳系朽木腐生菌。

自然界多簇生、丛生于杨、柳、榆、栎等阔叶树种的枯木上,或活树的朽枝上。

栽培侧耳原料广泛,包括木屑、禾谷类秸秆、棉籽皮、工业废棉绒、玉米穗轴、纸浆渣、葵花籽壳、油菜籽壳、其它作物秸秆、蚕豆皮、酒糟、醋糠、甜菜渣、甘蔗渣、香蕉茎叶、梧桐树叶、大豆秸、葵花盘、花生壳、部分中药渣等。

总之,凡含有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有机废物都可以作为栽培侧耳的培养料。

侧耳的生活力强,对营养的要求比较广泛。

其菌丝体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由淀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甘露醇、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乙醇等提供。

所需要氮源,主要由蛋白胨、玉米浆、黄豆饼粉、酵母粉、酒石酸铵、硫酸铵、天冬酰胺、丝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二铵、尿素、多元复合肥等提供。

尿素的使用量一般为0.5%。

也可适量补加一些P、Ca、Fe、Mg、K等矿物质。

侧耳本身具有较强分解有机物的能力。

在培养基中,一般碳素和矿质元素含量较为丰富,只需添加少量氮素就可以正常生长。

一般添加量为5%~20%,如麦麸、细米糠、玉米粉、大豆饼及大豆粉等,常能促进菌丝健壮生长,提高子实体的产量。

侧耳营养生长阶段C/N为20:

1,生殖生长阶段C/N为35~40:

1。

在生殖生长阶段,适量补加些碳素、矿质元素及维生素B1也是必要的。

但是,补加氮肥应特别慎重,防止过量。

否则,在生殖生长阶段原基不分化。

5.2.3空气要求

侧耳营养生长阶段对CO2的耐受力较强。

在CO2浓度达到12%~20%时,仍能正常生长。

室内发菌,随着培养基中菌丝的生长发育,细胞不断呼出CO2。

其浓度相对增加达到30%,氧气减少,菌丝生长速度急剧下降。

在发菌期间,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以环境洁净干燥,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之间;常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新鲜,没有异味为标准;暗培养,光照度一般几十至上百个lx,全黑条件菌丝也能正常生长;保证适宜的温度(指协调最适温度)。

此间,主要是要调节好湿度、氧气、温度之间的矛盾。

譬如,在通气时,掌握适宜的打孔时间、孔径的大小、密度、通风的时间与温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确保一定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经常通风换气最为重要,并且一定要温和地通风,过冷、过热、过强等都对菌丝的生长不利。

可以讲,在保证温度和湿度的同时,较为温和地通入新鲜空气,越多越好。

侧耳子实体发育阶段则不耐CO2。

菇房内CO2浓度高于0.06%时,菌柄伸长生长,菌盖发育受阻,严重者形成菜花状原基,或出现二次分化等现象。

因此,要限定单位空间,菌棒的摆放量、菌棒的垒垛高度,通风孔的大小、数目、方向等。

这与提高发菌的成品率、提高产菇量,及其质量都有密切关系。

5.2.4温度要求

侧耳孢子形成以12~20℃为宜。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8℃。

菌丝在3~37℃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19~25℃,最适协调温度为17~22℃。

以3℃下,或37℃以上菌丝生长极为缓慢,故4℃左右保藏菌种。

有的菌株遇高温常表现为菌丝逆境现象,出现羽毛状菌丝,而且稀疏。

超过40℃48h菌丝失去生活力,超过42~45℃,2h则菌丝细胞死亡。

低于0℃菌丝处于休眠状态,遇到适宜温度仍能恢复生活力。

菌丝生长温度一般都高于该菌株原基分化温度3~5℃。

在发菌期间,应掌握温度在17~22℃之间。

这样有利于菌丝细胞营养累积生长健壮。

低温发菌,还可抑制杂菌的繁殖,降低污染率。

当然,发菌时间会稍长些。

子实体是人们收获并食用的主要部分。

侧耳原基分化的温度7~22℃。

子实体的生长温度为7~35℃。

变温对侧耳子实体的分化有促进作用。

如侧耳在出现原基前,以15℃为中心,每天昼夜温差7~8℃,给予菌丝体以温差及其他刺激,原基能早形成,也有利于原基分化成菌蕾。

5.2.5光的要求

光照度,光照时间,光的波长,对侧耳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侧耳菌丝生长不需直射光,强光抑制菌丝生长,暗光条件下菌丝长势最好。

子实体的分化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

子实体原基形成需要200lx,光线照射12/24h以上。

子实体发育期,以300~500lx的光照度才能满足子实体正常发育要求。

波长以蓝光为佳。

红光抑制菌丝的伸长。

相反,促进原基的分化,有利于子实体的发育。

直射光或光照度过大,也不利于子实体正常发育。

强光照能使子实体的颜色变深。

侧耳子实体具有向光性,引起向光弯曲的生长效应,从而降低产品的商品价值。

5.2.6酸碱度要求

在pH4.5~7.5之间侧耳菌丝均能生长。

在其生长过程中,由于代谢作用使培养料的pH逐渐下降,下降的多少依不同菌株而异。

在用稻草作培养基,在偏碱的条件下,到产生子实体时,一般可下降到pH4.8~5.5之间。

有的可至pH4.5。

为了使侧耳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较好地生长发育,降低污染率,获得高产,在配制培养料时应调至pH偏碱,掌握在8.0~9.0为宜。

pH过高或低于5.5时,则菌丝生长缓慢。

遇高温,易使培养料变酸,菌丝难以生长。

5.3侧耳栽培技术

5.3.1引种与选种

侧耳的生产一般需要三级菌种,即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母种的来源可以从有菌种销售许可证的部门索取,也可以从孢子萌发得来,或通过组织分离获得。

无论哪一种方式,若大批生产,一定要做严格地出菇试验。

以减少盲目性,增强目的性。

为获得更大的效益,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菌株(strain)温型 侧耳不同菌株对温度要求不同,根据原基分化对温度要求可分为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广温型四类。

夏季当然要栽培高温型菌株。

春秋季,可以种植中温型,广温型菌株。

冬季、秋末、春初可以栽培低温和广温型菌株。

另外,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不同温型菌株可进行周年生产,提高复种指数。

根据侧耳原基的分化温度,可大致划分如下4种温型:

 

侧耳原基的分化温度与温型

类型

最低分化温度

最高分化温度

最适分化温度

低温型

5℃以上

20℃以下

7~15℃

中温型

15℃以上

25℃以下

16~23℃

高温型

26℃以上

36℃以下

25~30℃

广温型

10℃以上

32℃以下

15~28℃

菌株的抗性(hardiness)系指侧耳细胞、组织、器管等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即对水、肥、气、热、光、pH、风、虫、蝇、鼠、烟、杂菌等的抗逆性。

从某种意义讲,菌株抗逆性越强,越有利栽培者。

不过,对某一特定菌株而言,肯定有其最突出的一面,要根据栽培者和市场及地理环境特点要求选定。

菌株遗传稳定性 所谓菌株遗传稳定性强,系指菌株变异性小,能高产稳产。

一般要稳定在五年以上,才有大面积推广意义。

就侧耳而言,其生物学效率应稳定大于100%。

此外,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那些营养丰富,含量高,利于人体吸收,味道鲜美的菌株。

对子实体生发育,一般则要求出菇快、出菇齐、转潮快、周期短。

但是,也有的经营者则要求每潮均衡出菇。

有的则要求集中在头两潮菇。

菌丝体质量要求 菌株纯,不能混入其它菌丝体,更不能有任何竞争性杂菌;菌丝生长势强,菌丝粗壮浓密,菌丝体洁白纯正,菌丝尖端同步生长;试管菌种有气生菌丝,菌丝有爬壁合抱管现象;菌丝体的菌龄适中。

镜检时,菌丝透明、呈分支状,横隔、锁状联合明显,菌种的特征明显。

若为原种或栽培种,其菌种应有相当的重量,紧实不糠,手拍咚咚作响,能任意掰成小块不散。

菌块掰开,充满菌丝体,统体洁白,并有侧耳香味。

颉颃现象(antagonism)是指具有不同遗传基因的菌落间产生不同生长区带,或形成不同形式的线形边缘、沟状、脊形、色素沉积等现象。

子实体形态要求应当选择那些子实体商品性好,即簇生、覆瓦状、菌盖单片肉厚,菌柄短或无柄,每朵大小匀称、颜色纯正、菇体韧性强、便于运输、最大限度地适应各类消费者。

目前,鉴于中国家庭结构单元的特点,一般400~500g/簇为宜。

但是,这些不是绝对的。

如麻辣烫所用,侧耳则需要菌盖单片大稍薄最好;又如韩国食用侧耳基本是幼菇,菌盖2.0~2.5cm且色深,颜色黑灰色,菌柄中实,而且又粗又长(3~4cm)颜色洁白。

在加拿大和美国市场则需要菌肉厚、片大、颜色深的侧耳子实体,主要用于烧烤。

所以,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那些市场对路的菌株。

5.3.2原料的购贮

在中国北方地区,一般每年十月,从南到北,新棉籽皮陆续开始出售。

当年的棉籽皮含水量较大,隔年棉籽皮水分较少。

每年从三月到六月北方地区购进棉籽皮最为适宜。

此时,棉籽皮含水量较小,易于贮藏保存。

多用标准塑料编制袋包装40~50kg/袋。

也有压成扎的,大约100kg/扎。

一般讲,棉籽皮上绒长、绒多、颜色发青头、有少量破碎棉籽仁的质量优。

相反,棉籽皮上绒短、绒少、壳多、颜色发红、棉籽多则不好。

有结块现象的为非正品。

陈旧棉籽皮可作栽培种用。

无论哪一种存放方式都不要与地面(土地面、水泥地面)直接接触,应设有防潮层,以枕木上铺油毡或干草为宜,防止结块发霉。

更重要的是要有防火设施。

5.3.3栽培场地的选择

那些交通运输便利,地势较高,有充足的水源和电源是理想的栽培场地。

若地下水位高,应有排水设施。

以砂土、壤土为佳,粘土不宜。

如天津地区春季,多风干燥、风向不定、风速大、昼夜温差大;夏季以东南风和西南风为主,每年7、8、9,三个月为集中雨季,可达全年降水量的80%~90%;冬季多以西北风为主,寒冷、干燥、降水少;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

因此,选择栽培场地时,一定弄清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包括土壤、植被、大气、水文、日照、风速、风向、降水、无霜期、积温等。

为防止杂菌的污染,为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栽培场地必须远离(一般是500m以内)主要公路、垃圾堆、粪场、鸡、鸭、猪、马、牛、羊舍以及油漆厂、化工厂、易核污染等区域。

总之,应按照食品安全等级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要求选择栽培及加工场地。

目前,在中国以地上或半地下温室(这取决于地下水位高低)栽培最经济实用。

而且,较北方蔬菜温室矮些。

它可以充分利用日光能,满足保温、保湿、通风、给排水、环境整洁等五个基本条件。

关于旧栽培室的消毒,在华北地区,应利用7、8、9三个月揭膜暴晒,并利用雨水冲刷是既经济,又有效方法之一。

5.3.4生产母种(mortherculture)的制作

母种(stockculture)按照规范育种程序繁育出的具有特异性、结实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经鉴定为种性优良的纯培养物作为种源,接种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扩繁得到的纯菌丝体称为母种,也称试管种、一级种。

以糙皮侧耳P.ostreatus(Jacq.:

Fr.)Quél为例。

首先将冰箱保藏母种提前3~5d取出活化备用,并要对该菌种进行提纯复壮。

菌种提纯复壮(spawnrejuvenation)在良种繁育过程中,为防止菌种退化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弱势生长的细胞菌丝通过个体选择、分系比较、营养等条件,将其培养成健壮的,有强势分生能力的菌丝细胞;二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菌丝体上带有病毒,或极少杂菌除掉,使其健壮地发育。

具体的方法有菌丝尖端稀释法;平板菌落尖端数次挑取法;抗菌剂杀灭法;根据不同温度区别杀灭法等。

取新鲜无霉变的稻草或棉籽皮,稻草切成1.5寸段,或棉籽皮200g;另取200g削皮、除芽的马玲薯切成棱形块,金桔大小,放入冷水盆备用。

用不锈钢锅,加2000ml蒸馏水或自来水(pH7.0~7.5)同煮,煮沸计时30min。

将上述浸提液用双层医用纱布过滤,取过滤液近1000ml,加琼脂20g,完全溶化后,再加入葡萄糖20g,MgSO4.7H2O1.5g,KH2PO43g,VB14mg完全溶解后,定溶1000ml,pH自然。

在45℃以上,趁热分装于(18×180)mm的硬质试管110~125支中,大约每支试管中装有8~9ml溶液,塞好棉塞,将试管口用牛皮纸,或耐高压的聚丙塑料薄膜包好,五支或七支一捆灭菌备用。

灭菌时,先向灭菌锅内加足够的蒸馏水或无离子水。

接通电源预热,将罐装好的试管放入灭菌锅的套桶里,盖上锅盖,平行拧好螺栓,打开放气阀,待水蒸气溢出时,关上放气阀。

待气压达0.05MPa时,打开放气阀,放尽冷气,立即关闭放气阀。

待锅内压强达0.12~0.15MPa时记时,利用调压器保持25~30min。

切断电源,待锅内压力降到零点时,打开锅盖,留缝隙,使蒸汽迅速溢出。

其目的是用热蒸汽将棉塞烘干。

大于45℃时,将培养基试管取出,轻轻转动或震荡试管,防止冷凝水集于试管内。

制备生产母种,摆斜面可稍长些;作保藏菌种则稍短些,并将包纸去掉,使棉塞迅速干燥,以免造成棉塞被污染。

24h后查有无细菌,48h后查有无霉菌。

若有杂菌坚决弃掉,并及时处理。

每批试管培养基的污染率不得超过2~3%。

否则,必须重做。

灭菌合格的试管培养基标准:

软硬适度、表面光滑,如同镜面一般光滑,无冷凝水、无麻点。

培养基灭菌前后pH的变化规律详见下表5-1。

由该表可以看出,pH在灭菌后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下降。

其总的变化规律为pH5.5附近的培养基经灭菌后△pH较小,离pH5.5越高培养基的△pH越大。

一般而言,菌丝生长最适pH是指灭菌后的pH。

表5-1  高温灭菌对培养基pH的影响

处理

4.0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灭菌前

4.03

5.00

5.50

6.03

6.51

6.99

7.49

8.02

8.51

灭菌后

4.15

5.11

5.46

5.80

6.24

6.66

6.94

7.14

7.25

△pH

+0.12

+0.11

-0.04

-0.23

-0.27

-0.33

-0.55

-0.88

-1.26

母种的扩繁以保藏母种(18×180)mm硬质试管为标准,每支可转接30~60支生产种。

预先取出冰箱内保藏母种,置在室温条件下,使其活化3~5d。

在无菌室内,或超净工作台上接种,也可在接种箱内接种等。

一般方法是选优质菌种块或菌丝体,在无菌区内迅速接入试管培养基上。

接种时,可以一点接种,也可以多点接种。

接种器不得过热,以免烫伤菌体。

接种后,25℃条件下暗培养,大约20~24h菌丝开始萌动,整个培养时间(试管前端一点接种)需8~12d菌丝可长满管。

在此期间,一般每天检查一次,发现有杂菌,应及时弃除。

有星点污染,或可疑的也不能要,甚至虽无污染,长势不健壮的也要弃掉,严格把住菌种关。

5.3.5原种(primaryspawn)的制作

原种(per-culturespawn)是将少量母种在无菌条件下,转接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形成菌丝体纯培养物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