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魁脉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388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魁脉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文魁脉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魁脉学.docx

《文魁脉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魁脉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魁脉学.docx

文魁脉学

文魁脉学

文魁脉学概述

《文魁脉学》序

  忆昔弱龄之年,清宫宗室,每请文魁翁诊疾处方。

翁时为太医院御医,后任院使(院长),主管太医院,兼管御药房、御药库事务,并被授予头品顶戴花翎,其取重宫室,盖可见矣。

  先生医术精湛,疗疾卓著,于奇难急重之疾,凭脉论病,辨证究理,处方用药辄有奇效。

举国盛名,终始不衰。

  绍琴兄每随其尊翁出入府邸,相识于早年。

幼承庭训,克绍家声,后复蒙御医瞿文楼、韩一斋,以及汪逢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诸名家指点,采集众长,渐成独诣。

今将文魁翁脉学手稿爰加整理,结合自身五十年临证经验,编成《文魁脉学》一书,行将问世。

此诚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有益贡献。

聊缀数语以兹祝贺。

  

                                                                  爱新觉罗·溥杰

                                                                     1983年9月3日

  

  

赵绍琴自序

 

  先父赵文魁,字友琴(1873~1933),祖籍浙江绍兴。

自幼从先祖父赵永宽学医(永宽公,清·光绪初年任清太医院医士、御医等职)。

清·光绪十五年(1890)入太医院,先后任肄业生、恩粮、医士、吏目、御医等职,光堵末年升任太医院院使,兼管御药房、御药库,受赐头品顶戴花翎。

  先父幼承庭训,少年时代即在祖父指导下颂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著作。

先父以聪敏之资,复以勤奋之学,于经典之文,多通篇成颂。

一生耽嗜读书,三更不辍,穷研医理,务求精通。

尤为可贵的是,先父为人谦和,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善于博采众长。

  清宫太医院乃全国名医云集之所,先父在太医院先后从师廿余人,凡御医、院判(副院长)、院使(院长)前往八宫请脉(为八宫皇族看病诊脉谓之请脉),先父每自随同,并代录方登薄,十数年如一日,遂淹众家之长,尤擅内科、温病。

每临大证,多能应手取效,是以驰名宫庭而获头品顶戴之赐。

  昔日皇宫森严,诊病焉得草率,况所诊者常为帝王后妃,察色尚且不易,请问奚敢为之!

故多以脉诊论病定夺。

先父身为御医,出入宫内,诊脉论疾,以脉取胜者多矣。

故于脉学一道,致力最深,浙成独诣。

尝谓:

临证之要,务求其本,审证求因,察舌观色,重在脉象,病状万千,终当以脉定夺。

审脉之要,分为八纲,以定表、里、寒、热、虚、实、气、血之分;诊脉之法,分为四部,从浮、中、按、沉以定卫、气、营、血;各部兼脉,最宜详审,以辨邪正盛衰,标本缓急,而定先治后治,权衡法则。

  绍琴幼承庭训,弱冠即承父业而悬壶京师,迄今五十年矣。

临证悉遵先父脉法,每能切中病机而获良效。

凡诊脉,以浮中知其功能及表象,按沉探其营血及本质。

此历验而不爽者也。

虽然,不敢公诸世者久矣,深恐说理不明,反见笑于同道,贻误后学也。

今为振兴中医计,爰将先父脉法遗稿列为本书上篇,将二十七种脉分为表、里、寒、热、虚、实、气、血八类,列举临床常见的相兼脉象186种,分列715条,重在阐明多个相兼脉象所主病机及其治法,名之曰“文魁脉学——脉诊八纲”;选录先父脉案若干(其中照录先父诊治宣统皇帝脉案一则和端康皇贵妃脉案数则),每案之后由绍琴略加按语,以表案中精义所在,列为本书下篇,名之曰“文魁脉案选要”。

此外,绍琴将个人学习及临床所得理为“文魁脉学概述”,作为本书的“导论”,以便于读者了解中医脉学渊源和家父脉法的特点。

  书成而颇病其繁,然揆之病机之繁,则此书又不其为繁矣。

惟其间有不同于世说者,非为炫奇,实非敢所得而私者也,孰是孰非,读是书者正之。

  

                                                                    赵绍琴

                                                                乙丑季夏于北京

  

  

  

导论 文魁脉学概述

一、脉学的沿革

  

  脉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长期以来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是群众所承认并享有很高信誉的诊断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

临床辨证必须对望、闻、问、切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作为诊断的客观依据,再从这些客观依据中查清病因、病机,分别出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归纳出三阴三阳,卫、气、营、血,甚至五脏六腑的具体病证,才能决定治法与方药。

脉诊就是切诊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

  在我国比较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丰富的脉学资料,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说明人全身有九处动脉,都可以诊断疾病。

现在临床最常用的“寸口”,仅是其中之一(手太阴)。

  单独取寸口诊脉,也是很早就沿用的方法,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明确地指出了寸口脉象与主病。

  《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时期,它所记载的脉学理论应该是战国以前的脉学理论的总结。

这说明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脉诊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结论有据可查,战国时期的名医秦越人即扁鹊就以脉诊而闻名于天下。

《史记》为扁鹊作传说:

“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可见扁鹊确实是一位精于脉诊的大医学家。

据传《八十一难经》即为扁鹊所著,此虽未必属实,然《难经》对脉理的探讨确实是很精深的。

  西汉初年有名医淳于意,又名太仓公,精于脉诊,他的老师公乘阳庆传授给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他曾说;“意(淳于意自称)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

”《史记·仓公列传》记载了淳于意的诊籍(即病案)二十五例,多诊脉以决死生,以定可治,今举例如下: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

‘君之病恶,不可言也’。

即出,独告成弟昌曰:

‘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间,后五日当臃肿,后八日呕脓死’。

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

成即如期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

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脉法曰:

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其病主在于肝。

和即经主病也。

代则络脉有过,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

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

所以知其后五日而臃肿,八日呕脓死者,切其脉时,少阳初代。

代者经病。

病去过人,人则去。

络脉主病:

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故中热而脓未发也,及五分,则至少阳之界,及八日则呕脓死,故上二分而脓发,至界而臃肿,尽泄而死。

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

热气巳上行,至头而动,故头痛”。

详细分析了病的发展,并从脉象上得以验证。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

‘气鬲病’。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

《脉法》曰:

‘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

  “齐郎中令循病……臣意诊之,曰:

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

……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气口急,脉无五脏气,右口脉大而数。

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脏应,故曰涌疝。

中热,故溺赤也。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诊其脉,曰:

‘遗积瘕也’。

……所以知潘满如病者,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气也。

右脉口气至紧小,见瘕气也。

  “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

众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

‘迥汛’(迥,音同窘,远也)。

……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

  “齐北王侍者韩女病背痛、寒热,众医皆以为寒热也。

臣意诊脉,曰:

‘内寒,月事不下也。

’……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

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

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从以上所举仓公诊籍中,可以看出仓公诊脉之精。

考其二十五例诊籍中,以脉断病者共二十一例,在断为不治之证的八例死证中,诊脉以决者七例。

再考其诊籍中所述病脉脉象有大、小、滑、涩、躁、急、难、坚、浊、弦、弱、深、浮、实、数、并阴、顺清、番阴、番阳等二十余种,还提出了肝气、心气、肺气、脾气、肾气等五脏分部脉象主病。

在其诊籍中还引证古《脉法》原文七条。

如“《脉法》曰:

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

“《脉法》曰:

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

这些不但说明仓公脉诊的高超,还说明当时已有专门的脉学著作流传于世。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脉诊自古以来就是医生的重要的诊断手段,而且是实践证明有效的诊断方法。

  两千年过去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至今仍然沿用着,长期以来,经过无数医家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发展,使得脉诊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它不仅能区分八纲、六经,而且能分辨卫、气、营、血及三焦。

实际上,脉诊的要求是很高的,微妙的脉形需要分辨清楚,务求详细,能将真实的病机、病位、脏腑经络的虚、实、寒、热、表、里、气、血弄清楚,这不是简单的一点经验。

如果能利用现代的仪器表现出来,精确地分辨出各种不同的脉象以作为诊断的依据,对于分析病机,掌握八纲辨证,提高疗效和促进中医学现代化,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汉末著名医家张仲景精于医,后世尊称为医圣,所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首列《辨脉法》、《平脉法》二篇,总论诊脉之大要法则,对各类病脉的形象、形成机理和主病论述甚精,如《辨脉法》之: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

“脉浮而紧,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仲景的诊脉法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伤寒杂病论》一书,由后人收集整理分作讨论伤寒的《伤寒论》和讨论杂病的《金匮要略》二书,此二书各篇均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说明仲景论病皆以脉、证为据。

《伤寒论》正文首条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太阳病提纲,把脉浮作为辨别太阳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金匮要略》中很多篇里就是以脉象作为判断疾病性质和决定治法的主要根据。

如《疟病脉证并治》说;“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指出: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这些都说明脉诊在张仲景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汉代医家张仲景,虽以诊寸口脉为主,但并不是以单独取寸口为依据,在《伤寒论》序言中就记载着,“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这是张仲景批评那些诊脉不精细的医生,也说明当时诊脉除寸口外还要兼诊人迎、跌阳之脉。

他又说: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这说明张仲景不满意当时的医生诊病不精,理论不深,只停留在“口给”上,便处方开药。

他非常强调临证诊脉是必不可少的。

  晋太医令王叔和所著《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其序曰: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同见,异病同脉者乎?

”说明微妙在脉,体察尤难,若指下有误,必致贻误病人。

又由于当时流传的上古脉书多深奥难懂,且散佚不全,于是叔和广集前贤脉论,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可见《脉经》一书实是集晋以前之脉学大成者,所载脉象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即濡)、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共廿四种,其所叙形态真切,俾学者易体认,为后世研究脉学奠定了基础。

  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一部较好的脉学著作,它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脉学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有所发挥,因其能指导临床,所以称它是三百多年来论述切脉的专书。

李时珍在原序中批判了《脉诀》的错误。

文中说,“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颂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

又说:

“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

李时珍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用诗歌体裁,分为“主病诗”、“相类诗”等,文字清秀,形象整齐押韵,便于朗诵和记忆,为初学者所喜爱。

虽然《濒湖脉学》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朗朗上口,记忆容易,应用方便,给后辈学习脉学的人提供了方便,但其内容尚有不足之处。

其所论二十七部脉里究竟如何分类?

差别多少?

如何运用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

如何区别主脉与兼脉?

主兼脉之间,又当如何有机地联系?

如何分出功能与实质的关系?

何者为标?

何者为本?

标本取舍又当如何而定?

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是脉、舌、色、证。

先父常说,“离开了脉、舌、色、证则不足以言诊断”,所以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脉、舌、色、证的客观数据。

这是中医学的精髓,离开了它,何以言依据?

何以为辨证的客观数据?

辨证不能全凭患者简单的自述症状,必须从客观的依据出发判断。

症状、主诉减轻,客观数据仍在,并不能算作“好转”或“痊愈”。

  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学是一门具有自己特点的科学,它很需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其深奥的道理,揭示其内在本质,用科学的数据来代替人们的直观印象、经验和判断,才能促使其进一步地发展,使中医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二、独取寸口的意义

  

  为什么独取寸口诊病呢?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难经》对此作了注释。

《难经·第一难》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以后很多医学文献都记载有“肺朝百脉”,“脉皆上会于太渊”的论述。

中医学认为:

肺主气,气帅血行,血随气运,所以气可以直接影响到脉。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经络相通,气血相贯,脏腑之间相互影响,所以脏腑的病变,必将影响气血的运行,而肺朝百脉,手太阴之脉属肺而经过气口(寸口),所以人体的病变可以从气口的脉象中反映出来。

  我们的祖先发现从“寸口”(桡骨动脉)检查疾病,既方便又反映循环变化,且灵敏度高,几千年来对于诊“寸口”之脉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

脉诊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它是以客观脉象为依据,通过医家的感觉和经验加以总结判断,能清楚地从异常脉象中区别出所属脏腑的病变和性质,如虚实、寒热、表里、气血;三焦的病位及卫、气、营、血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病变的部位、性质和错综复杂的关系。

若能配合舌苔、面色、症状等确定辨证的科学数据,对揭示脉象的实质和变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三、脉象分类及诊脉方法

  

  “诊脉”,是一种科学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很多因素都能影响脉象的变化,如自然界的变化与脉象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

古代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论述。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

“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形象地记载了正常脉象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此外,精神因素也能使脉象很快发生改变,体质的阴阳、性格的急慢、饮食的嗜好、工作的种类、周围的环境等因素,也在影响着脉象。

因此,我们在临床诊脉时,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了解,引起注意,才能作到正确地切脉。

  古人对脉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脉象的看法也因之而异。

《黄帝内经》、《难经》、《脉经》等文献中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后世张璐提出脉的种类较多。

明·张景岳提出的较少,只十六种脉。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对后人影响较大的脉学专著,受到后人的推崇,出列有二十七种脉象。

  先父赵文魁对脉象的分类与前人有所不同,现将其分类方法和诊脉方法简介如下。

 

(一)从诊脉八纲来分析研究脉学并指导临床应用

  

  诊脉八纲是以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来诊断疾病部位,浅深和性质,它与辨证八纲不得混用,是属于中医基础理论范畴。

在临床辨证中,不论是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还是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都可以用诊脉八纲辨证来加以分析和概括,虽然辨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仍然可以用诊脉八纲进行综合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既清楚也便于记忆,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进行疾病的诊断。

  因病人体质各异,疾病千变万化,所以临床见证往往比较复杂。

表证、里证、某一脏或某一腑,常常是兼一、兼二、兼三,或是合病,或是并病,或是虚实兼见,或是表里同病。

有时因病程长,再加上失治、误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尽管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千变万化的疾病都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对于疾病中孰急、孰缓、孰标、孰本,必须细致地分析清楚,才能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系统地分别论治,选择用药。

为了把这一复杂的问题有层次地分析清楚,就必须找出其客观指标,那就要通过四诊,特别是以脉象作为依据。

当然,整个诊断、治疗过程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在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指标进行八纲辨证,根据正邪比重多少选择用药。

只有这样才能在治疗上得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先父提出的诊脉八纲及诊脉八纲所附属的脉象如下:

  1.表脉——浮。

  2.里脉——沉、牢。

  3.寒脉——迟、缓、结、紧。

  4.热脉——数、动、疾、促。

  5.虚脉——虚、弱、微、散、革、短、代。

  6.实脉——实、长、滑。

  7.气脉——洪、濡。

  8.血脉——细、弦、涩、芤。

 

(二)强调诊脉的体位与环境

 

  先父说:

“医生为了切脉准确、精详、细致,必须注意切脉的时间、环境、病人体位,掌握切脉的方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其具体时间,当选早晨起床之后为佳,因为这时无内外因素的干扰,心情平和,环境安静,其脉象最能反映病人内部脏器和气血的真实情况,更有利于临床诊断。

  诊脉的环境,必须安静、温和,排除各方面噪音干扰,室内温度以18~20℃为宜。

接受诊脉的病人应端坐,手臂放平,高低与心脏位置持平。

若病人体弱,或病情严重,不能坐正,在查病时应令病人仰卧,将患者手放平,尽量不要侧卧,防止部分血管被压挤,妨碍周身气血的正常进行,以致影响诊脉的准确性。

  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诊脉常常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脉,并结合望、闻、问诊进行综合分析而得出正确的诊断。

  先父说:

“诊脉完全依赖医生指端的感觉灵敏度,因之要掌握切脉技术,除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外,还必须经常作切脉锻炼”。

经过长时期临床实践,反复体会,细心研究,才能指下清楚,逐步做到心中有数,判断准确真实。

对多种脉形要认真分辨并加以鉴别无误,不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

临床诊脉先要定位,以病人掌后高骨而定关位,然后根据病人的身高、年龄、肥瘦及臂的长短,再行定出尺位和寸位。

以关上近鱼际为寸,从关下近尺泽为尺,如人高、臂长则指下当疏(指可开散一些)。

如人矮、臂短则指下当密(指可靠近一些)。

这样就定出了寸、关、尺的位置。

  前人对脉的学问论述很多,见解虽各有不同,但大致接近。

都认为以桡骨动脉的搏动和、软、调、匀为吉。

以脉来有弹性而不硬,偏于柔软有精神为好,不然则差。

一息四至,即一般以每分钟七十跳左右为正常。

儿童脉搏较快。

凡体质阴虚血少者脉搏略快一些;体质肥胖,或偏于阳不足者脉搏略慢。

妇女妊娠期、月经期脉搏较快;劳动后脉搏较快。

经常做体育锻炼的人,如运动员、拳师等脉搏较慢。

  先父常讲:

“诊脉必须五十动以上,才能诊出有病之脉”。

《灵枢·根结篇》里也记载:

“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说:

“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都说明诊脉需要五十动的时间,细诊脉象,辨清主脉兼脉,才能发现问题,诊清病情,不可匆忙作出诊断,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三)诊脉必须测定浮、中、按、沉四部

 

  一般诊脉皆以浮、中、沉三部来定病在表或半表半里或里。

先父根据他的经验认为:

诊脉定位应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这样能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

浮以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则为极里(深层);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主半表半里。

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

总之,浮、中可测定功能方面的疾病,按、沉可测定实质性的本病。

再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可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

今将浮、中、按、沉四部取脉方法及主病情况分述于后:

  1.浮部的取脉法:

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皮肤之上。

浮部取脉一般表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为病在卫分亦为表,或为在肺与皮毛。

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

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

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否则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

中部的取脉方法,是从浮部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

如浮部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

中部取脉一般表示病在气分,或病在肌肉,或在胃。

如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广泛称它为在肺胃之间。

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部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

若病脉需再加力入“按”(九菽之力)、入“沉”(十二菽之力)两部而得,说明邪已入营,入血。

  3.按部的取脉法:

医生切脉,从中部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为按部的取脉法。

按部取脉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肉及筋膜之间的病变。

凡病脉在按部出现,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沉部的取脉法:

从按部加重力量(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按至筋骨为沉部的取脉法。

沉部取脉一般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

如伤寒病的少阴证、厥阴证,少阴证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证多以沉弦为代表脉。

在温病则表示入血分。

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根据绍琴多年体会,尤其是近廿年来的实践,我认为:

看脉不可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按、沉四部。

上面的浮、中两部反映功能方面的疾患。

下面的按、沉两部才反映疾病实质的病变。

正像舌苔与舌质的关系一样。

虽然舌苔变化多端,但归根结底是反映功能方面的问题;舌质的变化虽较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说明本质的情况。

所谓功能方面的病变,是指病在表位、浅层、卫分、气分阶段,如气郁不舒、木土不和、肝郁气滞,停痰、停饮、水停心下,胃肠消化欠佳等所导致的疾病。

用疏调、解郁等法即可治疗这些功能性病变。

所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阻于经络、癥瘕积聚、肿瘤等一类疾病。

另外,久病邪深入于肝肾、下元久虚、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用滋补、培元等方法者,皆可以认为是本质性病变。

  临床诊脉所见,浮、中与按、沉所得脉象往往有迥然不同者。

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沉得其本质,若诊脉能辨别浮、中与按、沉之异,则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纵其错综复杂亦必无遁矣。

古之名医亦多重视沉取至骨以察其真,如朱丹溪《涩脉论》云:

“涩之见固多虚寒,亦有痼热为病者,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气象,便以为虚,或认为寒,孟浪与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