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43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年秋季仙游县第三教研片区

期末联考七年级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就是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传统知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而习,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就是感受、体验知识的魅力和知识力量的过程。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习的喜悦,习的快乐吧。

一、单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答题卡,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的两颗远古人类的牙齿化石及粗糙的石器,据此研究,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2.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了各式米饭的制作。

在我国古人类中,最早可能享用大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在我国古人类中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是河姆渡人。

AB不会种植农作物,C种植的是粟。

故选D。

3.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A.燧人氏

B.神农氏

C.轩辕氏

D.伏羲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

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也代表了商朝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故选A。

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新旧制度更替

D.百家争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时期。

是新旧制度的更替。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

这项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点。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修筑的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都江堰

7.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A项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C项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D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

故选B。

8.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现象屡屡出现,有人主张进行严厉惩罚。

你认为他依据的是下列哪一派学说的主张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严厉惩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故C符合题意;A项儒家主张“仁政”;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这是因为他

A.修筑都江堰

B.改进造纸术

C.编写《史记》

D.创制“五禽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B项符合题意;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都江堰;司马迁编写《史记》;华佗创制“五禽戏”。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下列说法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无关的是

A.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

C.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

D.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结合所学知识,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其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的强大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由此可知D项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11.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掉原来六国的文字,因此①项说法“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错误,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

D选项正确。

12.下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古代勇武帝王的称赞,也是对国家大一统的期盼。

当时是安史之乱,天下动荡的时期,李白忧国忧民期望天下太平,于是怀古伤今,希望现在的帝王也能像秦王那样,统一全国天下太平。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3.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考点:

秦末农民起义的楚汉之争。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楚汉之争是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教材叙述的非常清楚,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可得出答案,属于送分题。

14.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焚书坑儒,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仔细审查③④⑤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解题的关键,焚书坑儒,书同文,车同轨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张骞出使西域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15.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这发生在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军队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东汉明帝时,他奉命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并长期留守西域……”上述材料中的“他”是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班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汉明帝”“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多年,班超在西域时,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因此题干材料中的“他”是班超,故选B。

17.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是

A.咸阳

B.杭州

C.苏州

D.长安

【答案】D

..............................

18.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提示语有三个关键词:

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

据此判断,这个政权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答案】B

【解析】根据三个关键词:

“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三国时代的分裂局面。

司马炎死后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故B符合题意;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前秦的建立者是苻坚。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以“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为切入点,考查西晋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

西晋是司马炎建立的,280年统一中国,结束三国时代的分裂局面。

19.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的相关知识。

《史记》是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学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既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它叙述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答案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20.公元纪年的特点是

A.没有公元1年

B.没有公元前1年

C.没有公元0年

D.没有公元前各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公元纪年的特点。

公元纪年是把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

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XX年,这一年以前的叫公元前XX年。

公元元年之前的一年就是公元前一年,没有公元0年。

故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2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公元207年”所学知识,200年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全国。

由此可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全国,故选A。

2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农民的出现

C.大量荒地的开垦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这是三国魏蜀吴地理形势图。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统一了北方政权,建立魏国;刘备建立的蜀国政权在西南四川地区;孙权建立的政权吴在东南。

故选D。

24.东汉后期交替专权的是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豪强地主

C.诸侯和宦官

D.诸侯和豪强地主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从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25.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魏初年,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26.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祖冲之-《神灭论》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郦道元-《水经注》

D.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文化。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著有数学著作《缀术》。

南朝思想家范缜,针对当时佛教的盛行著有《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詑思想。

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其他三项搭配都正确。

故选A。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27.小玉在预习时,就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做了如下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B.南方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因此,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28.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那么,秦汉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

A.闽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长江流域

D.黄河流域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北方的黄河流域,那时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有所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秦汉时期,由于我国的战争中心、经济重心都在黄河流域,江南尚未得到开发,因此,此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29.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淝水之战相关史实的掌握。

根据课本所学,魏晋时期东晋抵御前秦进犯的著名战争是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统治者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八万精兵迎战。

双方在淝水决战,东晋要求秦兵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时猛攻,命令军队后退。

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动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大败而归。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后,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南。

选择答案D。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3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与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集序》

B.《女史箴图》

C.龙门石窟

D.水碓磨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二、辨析题(6分)

3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

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上表述正确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正确。

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表述不正确。

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三、材料题(26分,每小题1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

图一图二

材料三: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四: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1)材料一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指谁?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三公”各指谁?

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4)材料四中汉皇帝采取的哪一项措施?

【答案】

(1)嬴政,刘彻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中央集权制

(4)推恩令。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词中的“秦皇汉武”分别指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

秦始皇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汉武帝稳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出现鼎盛局面。

总之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因此,毛泽东把“秦皇汉武”并称。

(2)根据材料二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的货币,在全国通行。

因此图一反映的是统一文字;根据材料二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以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对政令的推行和各地区文化的交流造成障碍。

秦始皇统一文字,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

因此图二反映的是统一货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因此,“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三公”各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

中央集权制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秦始皇、汉武帝。

秦始皇、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皇帝,为巩固封建统治,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措施,秦始皇建立并巩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3.材料一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我们的祖先最早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1)黄河和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

结合材料一中的地图,指出最早栽培它们的原始人类。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2)材料二指哪一水利工程?

它的开凿归功于哪一历史人物?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它们出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黄河流域种植水稻,长江流域种植粟

水稻是河姆渡居民种植,粟是半坡居民种植

(2)都江堰

李冰

(3)春秋战国时期。

作用:

推动农业发展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产工具、水利工程、政府重视(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是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的,属于黄河流域。

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种植粟。

因此,黄河流域种植水稻,长江流域种植粟;水稻是河姆渡居民种植,粟是半坡居民种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因此,材料二指都江堰;它的开凿归功于李冰。

(3)根据材料三“铁制农具”“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因此,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们出现的主要作用是:

推动农业发展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产工具、水利工程、政府重视(任意两点即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原始农耕、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这使我们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产工具、水利工程、政府重视等。

34.材料论述.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道:

皇帝还利用国家的统一和力量......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长城西起内蒙古,东至大海,延袤1400英里。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1)材料中的“皇帝”指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秦始皇。

(2)观点:

秦朝修筑长城有利有弊。

论述①秦长城连接了原有的燕、赵、秦国的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了长城以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②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了民怨四起,激化了秦朝的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解析】

(1)根据材料“……有100万人为修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

因此材料中的“皇帝”指秦始皇。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事件,即,秦朝修筑长城有利有弊。

对此观点的论述如下:

①秦长城连接了原有的燕、赵、秦国的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了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