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34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docx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褊小(biǎn) 庖厨(páo)  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

B.忖度(dù)   鞭笞(chī)  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

C.商贾(gǔ)   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

D.浸渍(zì)   赡养(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

2.下列句子中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为长者折枝

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盖亦反箕本矣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罔民而可为也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

聪慧

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   夺:

夺取

C.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

反复说明

D.奚暇治礼义哉        治:

讲求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得闻与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B.王坐于堂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

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

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

 

 

二、其他

8.重要字音

①胡龁(______)      ②衅(______)钟        ③觳觫(______)

④褊(______)小      ⑤彼恶(______)知之    ⑥付度(______)

⑦舆(________)薪    ⑧便嬖(______)        ⑨莅(______)中国

⑩商贾(______)      ⑪赴愬(______)        ⑫惛(______)

9.重要字音

⑬放辟(______)     ⑭邪侈(______)        ⑮畜(______)妻子

⑯豚(______)       ⑰彘(______)          ⑱庠(______)序

⑲孝悌(______)     ⑳颁(______)白

10.通假释义

①无以,则王乎                    “以”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说                            “说”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长者折枝                      “枝”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刑于寡妻                         “刑”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假释义

⑥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是罔民也                          “罔”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古今异义

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爱护,喜爱。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隐藏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

③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④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13.一词多义

①度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动词,_____________

度,然后知长短                       动词,_____________

王请度之                             动词,_____________

关山度若飞                           动词,_____________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名词,_____________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名词,_____________

②得

可得闻与                              助动词,_____________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动词,_____________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动词,_____________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动词,_____________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形容词,_____________

③形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名词,_____________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名词,_____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                           名词,_____________

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错乱)           动词,_____________

14.一词多义

④若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动词,_____________

若无罪而就死地                        代词,_____________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_____________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代词,_____________

曾不若孀妻弱子                        动词,_____________

更若役,复若赋                        代词,_____________

⑤则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连词,_____________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连词,_____________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_____________

⑥抑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连词,_____________

美则美矣,抑臣又有惧也                连词,_____________

⑦之

以羊易之                              代词,_____________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助词,_____________

牛何之                                动词,_____________

夫子之谓也                            助词,_____________

未之有也                              代词,_____________

15.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

①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动词,_____________

②保/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动词,_____________

御,动词,_____________

③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动词,_____________

④就:

若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_____________

⑤隐: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_____________

⑥易: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动词,_____________

16.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

⑦乃: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副词,_____________

⑧复:

有复于王者                      动词,_____________

⑨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词,_____________

⑩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_____________

⑪缘:

犹缘木而求鱼也                  动词,_____________

⑫殆:

殆有甚焉                        副词,_____________

⑬其:

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_____________

17.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权,然后知轻重                     ____________ ,_______

②然后从而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的活用

⑥危士臣                              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朝秦楚                              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词类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⑧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____________,________

⑪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小固不可以敌大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⑬寡固不可以敌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⑭弱固不可以敌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乃仁术也                 “_____________”表判断

②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_____________”表判断

③非不能也                   “_____________”表否定判断

④是诚不能也                 “_____________”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

⑤是折枝之类也               “_____________”表判断

⑥是罔民也                   “_____________”表判断

(2)省略句

⑦臣闻之胡龁曰                 补出成分________________

⑧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补出成分________________

⑨将以衅钟                     补出成分________________

⑩曰:

“有之”。

                 补出成分________________

20.文言句式

(3)宾语前置句

⑪是以后世无传焉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⑫臣未之闻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⑬莫之能御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⑭何由知吾可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⑮牛何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⑯然则一羽之不举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⑰舆薪之不见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⑱未之有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4)主谓倒装句

⑲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

21.解释一词多义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道芷阳间行: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策之不以其道:

(6)会天大雨,道不通:

22.解释一词多义

(1)诚有百姓者:

(2)是诚何心也: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23.解释一词多义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4)不求闻达于诸侯: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24.解释一词多义

(1)盖亦反其本矣: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枝枝相覆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5.解释一词多义

(1)其若是,孰能御之: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6.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故民之从之也轻:

(4)“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5)王曰:

舍之:

(6)以羊易之:

(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

(10)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1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7.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故民之从之也轻

28.宾语前置的标志

(1)夫子之谓也

(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29.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君子之于禽兽也……:

(4)有复于王者曰: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6)天下可运于掌: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否,吾何快于是:

(9)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1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1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0.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3)犹缘木而求鱼也。

31.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

(1)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2.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才”。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但是”“却”。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4.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3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尚且”。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

曰:

“臣闻之胡龁曰: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

“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

“有复于王者曰: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

“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36.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

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

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

走向

D.则王许之乎              许:

相信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38.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

A.莫之能御也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4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

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