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621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1章 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2.docx

第11章测量工程施工方案2

第十一章测量工程施工方案

第一节人员组织及设备配置

一、人员组织

为了圆满地完成成都中衡智能信息港工程的测量工作,我公司准备组织技术精湛的项目测放部,以满足业主及监理的施工要求,具体名单见下表

项目岗位

职称

任务

测放部经理

工程师

日常测量工作的安排与管理

测量责任师

工程师

测量方案的编制、技术资料的整理

测量工

技师

日常测量工作

测量工

技师

日常测量工作

二、仪器设备

仪器配备情况如下表:

编号

设备名称

精度指标

数量

用途

1

Topcon-701全站仪

2mm+2ppm

1台

工程定位、曲线放样

2

ZeissDini10电子水准仪

0.01mm

1台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及沉降观测

3

J2经纬仪

2″

1台

施工放样

4

S3水准仪

2mm

2台

标高的传递与测量

5

50m钢尺

1mm

1把

施工放样

6

5m钢卷尺

1mm

4把

施工放样

7

对讲机

------

4部

通讯联络

第二节平面控制测量

一、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在成都中衡智能信息港工程拟建场区内选择通视条件良好的位置均匀埋设3个半永久性导线点(D1-D3),待其稳定后依据成都市规划局提供的距该建筑物最近的城市网点坐标(至少三个点位),布设一条一级附合导线(D1-D3为该导线上的3个点)作为该工程的测量控制网。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运用Topcon-701全站仪对该导线网进行往返测,经全站仪自动计算、平差测得D1-D3的点位坐标,以此作为该工程建筑物定位以及场区红线定位的依据,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保护。

导线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表。

等级

导线长度(km)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方位角闭合差(″)

一级

1/7000

±5

1/40000

1/20000

±10

二、平面方格网的建立

待施工场区三通一平后,首先根据总平面图中红线交点与建筑物轴线的位置关系,计算出建筑物某一轴线的两点A和B的大地坐标(A、B两点的距离足够长),然后根据A、B及D1-D3的大地坐标进行坐标反算,运用Topcon-701全站仪进行极坐标放样,现场定出点A和点B。

为了便于计算及放样,建立与建筑物纵横轴线相平行的建筑坐标系,最后依据已定轴线AB及楼层平面图,运用Topcon-701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方向线法、直角坐标法相结合,依次放样各主控轴线,组成该工程的平面方格网。

平面方格网的精度指标如下表。

等级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适用范围

二级

±12

1/15000

框架、高层、连续程度一般的建筑

 

第三节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根据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在施工现场外预先合理埋设三个半永久性高程基准点BM2—BM4(埋设方法如附图2),待其稳定后根据成都规划局提供的城市水准点BM0、BM1,用ZeissDini10电子水准仪,测设一条二等附合水准路线(BM2-BM4为该路线的水准点),经电子水准仪自动计算、平差,最终测得BM2—BM4的高程。

BM2—BM4组成了该工程的高程控制网,无论是沉降观测还是施工过程中的标高控制都应以其为基准。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定期对其进行联测。

精度指标如下表。

等级

相临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1.0

±0.3

0.6

0.8

DS05或DS1准型仪器,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附图2:

高程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第四节土方开挖测量

一、开挖线放样

依据土方开挖图、地下室平面图以及平面方格网依次计算开挖上口线角点在建筑坐标系下的坐标,然后利用全站仪进行极坐标放样定位各角点,各角点相连即得开挖上口线,再用平行线法放样开挖下口线。

开挖过程中利用下口线及放坡系数对坡度进行控制。

二、标高控制

如附图3所示,运用两台S3水准仪及配套塔尺,一把50米钢尺,并用公式

(1)进行计算,每隔一定的挖深将地面标高基准点引测至基坑。

传递过程中要保证同时后视两个以上的基准点及钢尺完全垂直。

同一高度至少保证传递三个标高控制点,当闭合差小于2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高度的标高控制点,并用红油漆标记在稳定的部位。

开挖过程中要求每台挖土机有一台S3水准仪进行时时监控,直至坑底。

附图3:

高程竖向传递

第五节±0.000m以下施工测量

一、轴线放样

利用J2经纬仪将平面方格网的主控轴线按方向线法投测到施工楼层,对形成的方格网进行角度距离闭合测量,满足精度要求后采用平行线法再依次放样各细部轴线以及模板控制线等。

二、标高控制

按第四节“标高传递”的方法传递标高到施工楼层,每施工段保证三个标高控制点,作为各项标高测量的基准。

同时依此施测楼层的+1米线。

第六节±0.000m以上施工测量

一、轴线放样

1、内控点的布设

±0.000m以上采用内控法。

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内控点的布设情况如附图4所示。

当首层底板钢筋绑扎完毕时,在内控点位置预先焊接15cm×15cm的钢板,并保证钢板顶面与砼面相一致。

以上各楼层应在相应位置预留20cm×20cm的激光孔。

要求内控点及激光孔周围1米范围内严禁堆放杂物,以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待F01底板砼浇筑完毕,利用Topcon-701全站仪将组成方格网的主控轴线投测到该平面上,并进行角度、距离闭合测量。

待平差满足表2的精度要求后,再采用直角坐标法、方向线法、极坐标法放样各内控点,并用钢针刻划十字线。

最后对内控点组成的图形进行闭合测量。

为了使用方便一般内控点为相应轴线的1m平行线的交点。

2、内控点的竖向投测及轴线放样

将徕卡天顶仪(精度1/200000)架设在首层内控点上,调整到准直状态,发射激光束,并在待施楼层用激光接收把接收,调整光斑到最佳状态,慢慢旋转铅直仪(00,90°,180°,270°,360°),便在接收把上得到一个激光圆,该圆心即为该内控点的接收点(精度要求:

激光点的直径小于1mm,激光圆的直径小于3mm)。

按以上步骤依次投测其他内控点,对接收点组成的控制网进行角度、距离闭合测量,经平差计算,满足表2的精度要求后,即作为该楼层的平面控制网。

依据楼层平面控制网,采用平行线法,运用J2经纬仪依次放样各细部轴线和模板控制线,误差小于2mm。

3、圆曲线放样

以弧段AE为例,首先将弦AE按附图5所示等分,运用公式

(2)计算各分点支距,采用弦线支距法依次放样对应圆弧点,各点相连就得到近似圆弧,按同样方法放样另外几段圆弧。

弦线等分点越密,圆弧的近似程度越好。

附图5:

----公式

(2)

di---弦线支距;r----圆弧半径;

d----等分点距弦中点的距离;l-----弦长

二、标高竖向传递

如附图6所示,运用两台S3水准仪及配套塔尺,一把50米钢尺,并用公式

(1)进行计算,每隔一定的挖深将地面标高基准点引测至待施楼层。

传递过程中要保证同时后视两个以上的基准点及钢尺完全垂直。

每一楼层至少保证传递三个标高控制点,当闭合差小于2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楼层的标高控制点,并用红油漆标记在稳定的部位。

附图6:

高程竖向传递

第七节沉降观测

一、沉降基准点布设

1、布点原则:

(1)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

(2)为了对沉降基准点进行联测,沉降基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三个,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3)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4)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1.5米,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

2、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

根据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以外预先合理埋设三个半永久性高程基准点BM2—BM4(埋设方法如附图2),待其稳定后根据国家城市水准点,用zeissDini10电子水准仪,测设一条二等附合水准路线,从而测得BM2—BM4的高程,BM2—BM4组成了该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每隔一定的时间须对以上三点进行联测。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布点原则

依据《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够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明显的部位。

例如建筑物的拐角处,变形缝的两侧,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等等。

针对该工程的结构形式及设计要求,首先在B01层+0.5m处布设沉降观测点11个。

为了克服地下室不良的观测条件,也为了装修期间及竣工后能够继续观测,保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当F01层柱拆模以后,在F01层+0.5m处按附图8所示再次布设沉降观测点。

为了保证沉降曲线的连续性,待其稳定后,对B01层及F01层的观测点同期进行两次联测,测得F01层观测点高程,取均值作为首次观测。

以后仅对该16点进行观测。

2、埋设方法

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采用暗藏式。

埋设时用φ32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8mm、长度12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喜利锝胶填充使其牢固。

观测时将活动标志旋紧,测毕取出,盖好保护盖。

这样既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又起到保护标志的作用(结构形式见附图9)。

附图9:

沉降观测点埋设、装配示意图

三、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利用德国zeissDini10电子水准仪,配合铟瓦数码条形尺进行。

观测过程中应遵循观测仪器、观测路线、观测方法、观测环境、观测人员五固定的原则。

首次观测应同期进行两次,无异常时取其平均值。

基准点采用BM2-BM4。

2、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

观测仪器选用德国蔡司ZeissDini10数字式精密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

该仪器相对于光学精密水准仪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精度高。

该仪器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为0.3mm;

(2)自动化程度高。

该仪器采用CCD测量传感器自动测量条码尺,自动显示与记录标尺读数和视距,并能够与笔记本电脑进行数据通讯,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平差。

它取代了观测员肉眼观测、人工记录、计算,消除了读数误差,提高了作业速度。

(3)通过接口技术把电子水准仪计算的平差结果(各沉降观测点高程)传输到计算机并自动跳入在Exel下预制好的沉降观测成果表,然后利用Exel的计算功能计算“本次沉降量”和“累积沉降量”,根据“累积沉降量”Exel自动生成彩色沉降曲线。

整个内业过程完全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沉降资料的美观程度。

3、观测限差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要求进行:

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积差

视线高度

二等

≤50m

≤1.0m

≤3.0m

≥0.3m

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不超过下表的各项规定:

等级

基辅分划读数差(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mm)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mm)

二等

0.4

0.6

1.5

4、测站观测顺序

(1)往测:

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四、观测周期

1、施工期间每层观测一次;

2、结构工程竣工以后,观测周期按下列要求进行:

(1)均匀沉降且连续三个月内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1mm时,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2)连续两次每三个月平均沉降量不超过2mm时,每六个月观测一次;

(3)整个工程竣工后第一年3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6个月观测一次,直到沉降稳定(半年沉降量不超过1mm)为止。

五、沉降资料的提交

1、沉降测量成果表;

2、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3、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4、汇总分析报告。

第八节质量保证措施

一、质量保证措施

1、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项目测放部,要求测量人员持证上岗。

2、配置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并定期到仪器检测中心对使用仪器进行检测。

3、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的程序。

4、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测量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质量保证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