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71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坍塌技术交底.docx

防坍塌技术交底

防坍塌专项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共有九座隧道。

地处滇南山区,属高原构造侵蚀、剥蚀,溶蚀中山区。

线路经过地段为断陷盆地、中山区、河谷区,地形复杂多变,地壳抬升与河流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区内谷坡陡峭、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及深大断裂发育;区域变质作用范围广,岩体破碎,风化作用强烈,岩土体自稳性差;区内降雨量丰富,连续强降雨或是局部性暴雨频发;受构造影响,项目区内断层、背斜、向斜、滑坡体众多,地下水发育,从而发生坍塌的可能性大,且发生的地段较多,施工中应注防范坍塌。

二、塌方与断层

(一)、塌方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最经常出现的重大地质灾害,约占各类重大地质灾害出现机率的80%以上,因此,塌方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

引起塌方的主要不良地质有断层破碎带、岩溶陷落柱等。

其中断层破碎带又是引起的塌方主要原因,占90%以上。

而岩溶陷落柱主要存在我国北方煤系地层中和在下伏的中奥陶统灰岩中可能发生(在南方少见,此文不述)。

(二)、断层

因断层破碎带引起隧道塌方而造成地质灾害的机率高、危害大。

因此作为工程施工人员有必要对断层影响带做深入的了解。

断层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断层破碎带分布区段是隧道围岩最不稳定的区段;断层及其破碎带又是岩溶发育地区溶洞水、地下暗河和淤泥带最主要的储存场所;封闭条件好的断层及其破碎带和小断层,也是煤系地层中的高压、过量瓦斯的主要聚集空间。

赋存于断层及其破碎带中的溶洞、暗河、淤泥带是隧道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最主要源泉,断层破碎带是透发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的最主要地质因素之一。

可以说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地质灾害,几乎都有断层“参与”,而且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所以断层及其破碎带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祸根”。

1、断层影响带的界定范围和包含的内容,在工程地质界至今是众说不一,其内容主要包括:

断层相关构造带、岩石(或煤岩)强度降低带和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质变化带等三种异常带(与本工程有关的只有前两种)。

(1)、断层相关构造带

主要包括断层相关构造带,主要包括断层相关褶曲、褶皱和断层相关节理(小断层)。

①、断层相关褶曲、褶皱:

主要包括断层位移活动派生的牵引褶曲或牵引褶皱,以及与断层形成密切伴生的褶皱。

a、断层位移活动派生的牵引褶曲或褶皱

这是一种在断层两盘位移作用下、在局部应力场中形成的第二序次构造,属于低次压性结构面。

剖面上的牵引褶曲可为正、逆断层共有,剖面上的牵引褶皱则为逆断层所持有,平移断层不存在剖面上牵引褶曲或牵引褶皱。

牵引褶曲或牵引褶皱的分布范围是紧靠断层或临近地段,对长期(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无意义,但可作为短期(短距离)定性超前预报的依据—它的出现,说明离断层已经很近了。

b、与断层形成密切伴生

的褶皱

这是一种走向逆断层特有

断层相关构造。

它与断层同时

生成,密切相伴,属于同序次

构造,全面以全剖面上褶皱出

现。

这种小型褶皱分布于断层

影响带的最外带(如果它存在的话),它的始见点为断层影响带的边界,对长期预报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又称前兆褶皱(如图)。

②、断层相关节理(小断层)

从地质力学角度看,断层相关节理(小断层)主要是与断层位移活动密切相关、在局部应力场中产生的各期低序次节理(小断层),统称为派生节理(小断层);还有一种是在区域应力场条件下产生的、与断层为同序次、低级别的节理或小断层,则称为伴生节理(小断层)。

(2)、岩石强度降低带

岩石强度降低带是断层破碎带中的另一个异常带,在断层影响带内都存在一个向着断层的方向,岩石强度降低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带。

这个变化带的存在,其力学机理是:

在断层生成过程中,两盘岩石的瞬间强烈位移,必然在对岩盘内产生局部应力场。

在强大的内应力作用下,不但可以在断层影响带内形成褶皱、节理(小断层)等宏观构造,而且会在断层附近一定宽度的岩体中形成大量的显微构造,特别是形成大量的显微裂隙。

后者则是断层两侧一定范围内岩石强度降低带的根本原因。

由于这个异常带常见的始见点离断层较远,而且所有断层都存在,所以岩石强度降低带的始见点就成了超前预报掌子面前方隐伏断层的重要前兆,其位置就成了断层预报的重要参数。

2、断层破碎带与断层超前预报

断层的超前预报在工程实践中主要采取地面地质调查或复查、断层参数预测法、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仪器探测法和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地质雷达仪器探测法等。

断层预报的普遍原理:

在自然应力状态下,地下岩体一般处于三维挤压的应力状态,少数也可以两维挤压、一维引起的应力状态。

岩石作为一种弹性物质,具有积累应力的本能。

当岩体内的主应力差造成的剪应力大于岩体本身的抗剪强度时,就将产生剪切破裂,剪切破裂面(剪切裂隙或剪切节理)将基本沿着(有一定夹角)最大剪应力作用面发生,并常常在岩体内的薄弱环节(缺欠)形成密集剪切破裂面(密集节理带)。

密集节理带的产生又为地应力的集中创造了条件,导致在密集节理带中的更加薄弱的节理面上剪应力的急剧增加,并造成该节理面两盘岩石的瞬时间的强烈位移,形成断层。

断层的形成伴随巨大的冲击波而引发地震。

因此,地震与断层的产生密切相伴。

断层作为强大地应力能量的释放对象,其能量的释放形式主要有四种。

其一是断层两盘的位移(上冲、下滑或平移),动能转化为势能;其二是形成摩擦热,动能转化为热能;其三形成断层破碎带和各种形变的断层影响带,动能转化为形变能;其四是产生冲击波动能,转化为波动能。

其原始积累能量的大小,同样也有四个表证方法:

断层两盘位移的幅度,用断层断距来表证;产生摩擦热的多少,用两盘岩石变质程度和厚度来表证;形变能的大小,用断层影响带及其组分的强度、宽度来表证;冲击波的强度,用地震的破坏来表证。

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和地应力能量释放的基本理论说明:

断层和断层破碎带的厚度(统称断层规模)必然与断层影响带和其所有组分展布的宽度和强度有事物本质上的联系。

三、塌方的监测、警报与工程措施

(一)、塌方的监测

因本标段引起隧道塌方的不良地质主要是断面破碎带,所以对塌方的监测主要是对断面破碎带的准确定位、准确定性和发生塌方可能性的判断和警报。

1、断面破碎带准确定位:

断面破碎带位置的确定主要采取地面地质调查或复查、断层参数预测法、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仪器探测法和掌子面编录预测法、地质雷达仪器探测法等。

2、断面破碎带准确定性

断层破碎带的准确定性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有临近前兆预测法和断层破碎带判断法。

(1)、断层破碎带的集中主要临近前兆

一般来说临近断面破碎带时有如下临近前兆:

节理级数急剧增加,节理组数可多达6~12组;出现牵引褶曲或牵引褶皱;有时会出现弧形节理组成的小型施巻构造或反倾节理;岩石强度明显降低;逆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附近会出现压裂岩或碎裂岩(多数情况下出现夹泥或铁锈染压裂岩、碎裂岩),平移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附近的派生节理密度明显增加。

(2)、隧道洞内的断层破碎带识别与辨认

隧道洞内的断层及断层破碎带识别与辨认,主要是依据识别断层的标志,即除地貌标志以外,地面地质调查和复查中识别断层的地层标志、岩石标志、构造标志和矿物标志等,均适合隧道洞内断层的识别。

(二)、发生塌方的可能性判断和警报

断层破碎带塌方的判断和警报,主要包括断层破碎带塌方影响因素的正确分析、断层破碎带围岩级别的准确鉴定和塌方即将发生前兆的及早发现。

1、影响断层破碎带塌方的地质因素正确分析

影响断层破碎带塌方的地质因素主要有:

断层上下盘岩性和岩石力学性质、断层的力学性质、断层复合与复合特征、断层破碎带厚度、断层破碎带物质组成和固结程度、断层破碎带的围岩结构,断层破碎带的产状及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和地下水、地应力影响等八个方面。

①、断层下下盘岩性和岩石力学性质

在影响断层破碎带的其他因素相同的前提下,断层破碎带稳定性降低的顺序是:

上下盘为相同岩性硬质岩  上下盘为不同岩性硬岩(如砂岩与灰岩)  上下盘为相同岩性(如页岩)或不同岩性软岩(如页岩与泥岩)  上下盘为不同岩性软岩、硬岩(如砂岩与碳质页岩)组合。

  软岩与硬岩呈断层接触的断层破碎带,大多位于软岩一侧,而且,常常是硬岩为含水层,软岩为隔水层。

这种断层上下盘岩石组合最不利于由断层破碎带组成的围岩的稳定,相当多的断层破碎带塌方是由这种类型。

②、断层的力学性质

以张滑正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组成,其角砾岩特点是:

胶结疏松,多为泥质胶结,易于内化,棱角明显,杂乱无章、大小悬殊。

所以以张性正断层为主的破碎带最易造成塌方;

以冲压逆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主要由断层泥、碎糜岩、构造透镜体、片理化揉皱化岩石组成,尽管岩石也很破碎,但由于角砾之间结合较紧密,相对正断层破碎带来说,造成塌方的难度稍大;

以扭性平移断层为主的破碎带,主要由厚度不大的碎糜岩和分布较宽的壁理带岩石组成,所以与前两者相比,造成塌方的难度更大;

  所以从断层力学性质角度看断层破碎带稳定性降低顺序是:

扭性平移断层为主的破碎带  冲压逆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  张滑正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

③、断层复合与复合特性

从地质力学上讲,断层复合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同一条断层复合,即断层多期活动;其二是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复合。

无论是哪种断层复合,对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影响都极为明显,即复合式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远远小于一般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

复合式断层破碎带塌方是一种常见的塌方。

断层的多期活动:

自然界的断层,绝大多数都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具有复杂的力学性质和多变的位移方式,而且在多期活动中必有一期为主活动,断层明显具有主期活动的性质和特征。

对于围岩稳定的影响来说,其断层破碎带稳定性降低的顺序是:

一期活动断层破碎带  以扭性平移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破碎带   以冲压逆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破碎带  以张滑正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破碎带  

以冲压逆断层为主或以张滑正断层为主,而且最后一期活动表现为张滑正断层破碎带。

总之,从断层多期活动看,最易造成塌方的断层破碎是以压冲逆断层为主或以张滑正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而且最后一期表现为正断层的断层破碎带;

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

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常常使断层破碎带的岩石更加破碎、松散、断层破碎的厚度(宽度)也常常扩大2~3倍,稳定性更是随之降低很多。

因此,不论什么力学性质的断层破碎带交汇处,都是围岩最不稳定的区段和最易塌方的区段。

④、断层破碎带的厚度

断层破碎的厚度(宽度)是直接影响断层破碎带稳定的地质因素。

断层破碎带宽度(厚度),又取决于断层的规模、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断层的复合特征。

断层的规模(断距)越大,断层破碎带越宽(越厚)。

相同规模断层的破碎,张性正断层的破碎带最窄(最薄),扭性平移断层破碎带最宽(最厚)。

一般情况下,对于破碎宽度(厚度)来说,多期活动断层大于一期活动的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大于一条多期活动断层,更大于一期活动断层。

⑤、断层破碎带的物质组成、固结程度

断层破碎带的物质组成,主要指的是断层角砾之间的胶结物及其含量。

从胶结物来看,泥质、铁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最常见,稳定性也最差;钙质和硅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较少见,稳定性也较好。

从含量看,泥质和铁质胶结物含量越多,断层破碎带稳定性越差,越容易塌方,所以断层角砾岩的结构为泥夹岩或不含泥的结构更易造成塌方。

断层破碎带的固结程度

占大多数的泥质、铁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固程度很差,少数的钙质、硅质胶结的断层破碎带固结较好。

张性正断层破碎带固结程度较差,扭性平移断层和压性逆断层破碎带固结程度稍好。

多期活动断层比一期活动断层破碎带固结差,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的断层破碎带固结程度最差甚至无固结。

显然,固结程度越差,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也越差。

⑥、断层破碎带的围岩结构

断层破碎带的岩体结构主要有三种:

碎石状压碎结构、角砾碎石状(石夹泥或泥夹石)松散结构和泥、砂、角砾混杂松软结构。

前者,多为扭性平移断层和规模较少的压性逆断层,张性正断层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结构,稳定较差。

中间者,多为规模很大的、以压冲逆断层为主、张滑正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或者两条及两条以上断层交汇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结构,稳定性很差。

后者,则多为规模宏大的、以冲压逆断层为主、张滑正断层为主的多期活动断层或者两条及两条以上规模很大的断层交汇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岩体结构,稳定性极差。

⑦、断层破碎带的产状及其与隧道空间关系

断层破碎带的走向与隧道中心线的夹角:

在断层破碎带宽度相同的条件下,夹角越大越稳定,越小越不稳定。

在断层破碎带几乎与隧道平行的情况下,即使断层破碎带宽度很窄,也会给隧道施工造成很大威胁(如,经常掉块)。

断层破碎带在隧道中的位置、倾角及其空间关系:

在破碎带走向与隧道中心线夹角较小的情况下,位于隧道拱部不稳定,位于侧壁时较稳定。

⑧、地下水、地应力的影响

地下水影响对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有无地下水参与,断层破碎带的稳定性可相差1~2个级别。

在高地应力地区,特别是水平构造应力明显地区开挖的隧道和轴线与最大压应力轴垂直的隧道,地应力对断层破碎带能否塌方的影响也很大,一般可使断层破碎带的围岩级别提高1~2级。

2、断层破碎带围岩级别的准确鉴定

断层塌方的监测与警报,必须在断层识别和影响断层塌方地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落实到断层塌方判断的终极目标—即对断层破碎带围岩级别的准确鉴定上。

鉴定的参考条件如下:

①、压性逆断层为主或张性正断层主的断层破碎带宽度(厚度)大于5m,涉及的隧道长度大于10m的地段,在有地下水的明显参与的条件,为Ⅴ级围岩;特别是软岩断层破碎带和软、硬岩组合形成的破碎带所涉及的区段。

压性逆断层为主或张性正断层主的断层破碎带宽度(厚度)大于10m,涉及的隧道长度大于20m的地段,即使没有地下水的情况下,亦为Ⅴ级围岩;

以张滑正断层为主或以冲压逆断层为主断层,或者两条~两条以上断层交汇,断层破碎带规模宏大、宽度(厚度)大于50m、涉及隧道长度大于100m,破碎带围岩结构多为泥砂角砾状松软结构,且有地下水明显参与的硬岩断层破碎带,应为Ⅴ级围岩;

以张滑正断层为主或以冲压逆断层为主断层,或者两条~两条以上断层交汇,断层破碎带规模宏大、宽度(厚度)大于30m、涉及隧道长度大于50m,破碎带围岩结构多为泥砂角砾状松软结构,且有地下水明显参与的软岩断层破碎带或软、硬岩组合形成的断层破碎带,亦应为Ⅴ级围岩;

②、平移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宽、厚度和涉及的隧道长度不限),压性逆断层为主或张性正断层为主的断层破碎带(厚度)小于5m,涉及的隧道长度小于10m的区段,在有地下水的明显参与的条件,可定为Ⅳ级围岩;若无水,断层破碎带(厚度)小于3m,涉及的隧道长度小于5m的硬岩区段,可定为Ⅲ级围岩。

(三)、塌方即将发生前兆的及早发现

大规模塌方的临近前兆有:

1、顶板岩石开裂,裂缝旁有岩粉喷出或洞内无故尘土飞扬;

2、支撑拱架变形或发生声响;

3、拱顶岩石掉块或裂缝逐渐扩大;

4、干燥围岩突然涌水等。

发现上述征兆,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四、塌方的防治措施

1、做好长期、短期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对塌方区段和塌方体准确定位、定性;

2、做好塌方监测、判断和临近警报;

3、断面较小的单线隧道遇到Ⅳ级围岩出现的塌方区段,一般采用超前锚杆超前支护或超前注浆小导管预注浆加固围岩,放小炮、尽量减少震动,正短台阶分步开挖,及时挂网喷锚、架立型钢或钢格栅(注意其纵向连接)进行施工支护等措施通过;

4、断面较小的单线隧道遇到V级围岩出现的塌方区段,或断面较大的双线隧道遇到Ⅳ~V级围岩出现的塌方区段和塌方体,则一般采取长管棚超前支护,放小炮、控制爆破,侧壁导坑分步开挖,挂网喷锚、架立型钢(注意其纵向连接)进行施工支护等措施通过。

五、主要隧道施工过程防坍塌的注意事项

(1)、平寨隧道

平寨隧道全长8052米。

洞身围岩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夹砂岩、灰岩等可溶岩地层,且隧道穿越地层构造发育,区域性断层多见。

为一级风险隧道。

隧道洞身围岩可能塌方的不良地质概况及主要工程措施

①、K72+080~DK72+660段,本段地层为强风化至弱风化玄武岩、板岩、千枚岩夹砂岩且岩层不整合,隧道浅埋。

DK72+140~+320段地表为水田,分布淤泥质粉质黏土,为种植土。

地层软弱,围岩稳定性差。

DK72+380~+570段浅埋偏段。

隧道在DK72+600下穿326国道。

采取:

“注浆导管超前,短台阶、弱爆破”的开挖方式,“初支紧跟、快速封闭,勤监测”等工程措施;

②、DK72+600~+760段,洞身穿越撇枝断层,该断层与线路相交于DK72+712,交角为55°产状为N60°W,破碎带宽约20~50m,构造特征为断层附近岩层产状紊乱,岩体破碎,不良地质发育,本段地层围岩主要为板岩、千枚岩夹砂岩。

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如若物探异常则应增设φ75超前水平钻孔进行验证。

因断层及两盘附近岩体破碎、不良地质发育,施工过程中严防坍塌,在施工中采取“注浆导管超前,短台阶、弱爆破”的开挖方式,“初支紧跟、快速封闭,勤监测”等工程措施(具体按设计要求);

③、洞身在DK77+210左右穿越龙骨塘-吉米-南汗大断层,与线路交角为60°,该断层横贯测区,属挤压性多期复活断层,产状为N40°W,破碎带宽约100~120m,局部挤压破碎剧烈,甚至岩层有倒转,形成透镜状破碎带。

断层附近岩层产状紊乱,牵引褶曲。

小里程侧岩盘(北盘)为震旦系屏边群板岩夹砂岩,大里程侧岩盘(南盘)为玄武或中三叠统法朗组灰岩、灰岩夹板岩。

此断层对隧道影响极大,在施工时应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如若物探异常则应增设φ75超前水平钻孔进行验证。

断层为两盘不同岩性挤压破碎带,靠大里程侧(南盘)为灰岩、灰岩夹板岩,具有很好的富水性和通水性,该断层及两盘附近岩体挤压破碎、不良地质发育,施工过程中严防坍塌,在施工中采取注浆导管超前,短台阶、弱爆破的开挖方式,初支紧跟、快速封闭,勤监测等工程措施(具体按设计要求);

④、平寨断层,该断层在DK77+414与隧道相交,为一推测次生断层,小里程侧岩盘(北盘)为三叠系玄武岩组玄武岩,大里程侧岩盘(南盘)为三叠统法朗组灰岩夹板岩,该断层对隧道施工影响大。

工程措施同龙骨塘-吉米-南汗大断层;

⑤、苏洒马-南汗断层,隧道在DK79+550~DK79+780段穿越该断层,断层与线路相交于DK79+620,交角为32°产状为N15°W,断层破碎带宽80~100米,构造岩特征为角砾岩。

断层附近岩层产状紊乱,岩体破碎,牵引褶曲发育,两盘岩层分别为板岩、板岩夹灰岩,大理岩、夹片麻岩、变粒岩。

该断层对隧道施工影响大。

工程措施同龙骨塘-吉米-南汗大断层;

为查明断层带、接触带等构造的位置、岩体破碎程度、地下水情况,应结合物探的情况,如有异常,应采用φ75地质钻超前钻孔进行验证,超前水平钻孔原则上设于拱部,每个断层不宜少于3孔,每25m一循环,每孔长30m。

(2)、田房二号隧道

隧道区内基岩为片麻花岗、片麻岩夹混合岩、片岩、大理岩、中生代侵入花岗岩。

在隧道出口莲花滩三线中桥沟槽内发育有田房断层(物探F6断层),该断层附近岩体较破碎,风化带厚较大,局部产状紊乱;同时据设计物探本隧道发育F2~F5四条性质不明断层。

根据设计地勘资料显示:

隧道在DK81+200、DK82+520、DK82+760通过断层破碎带,在DK82+100为片麻花岗岩与片麻岩接触带位置。

为查明地质、确保安全,在以上区段应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如有异常,应采取φ75地质钻超前钻孔进行验证,超前水平钻孔原则上设于拱部,每个断层不宜少于3孔,每25m一循环,每孔长30m。

出口三线大断面根据设计地质情况,采取双侧壁导坑法或三台阶七步法开挖。

(3)、石板寨1号隧道

隧道区内地层单一,洞身围岩主要为片麻岩夹混合岩、片岩、大理岩。

进出口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岩体较破碎;受区或构造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基岩裂隙水中等发育;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控量测和地质超前预报,全隧道应采用常规地质法进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若发现异常应采用超前大孔径探孔进行探测;在隧身围岩破碎带应注意塌方监测,采取:

“注浆导管超前,短台阶、弱爆破”的开挖方式,“初支紧跟、快速封闭,勤监测”等工程措施;

进口车站段大断面根据设计地质情况,采取双侧壁导坑法或三台阶七步法开挖。

(4)、石板寨2号隧道

隧道区内地层单一,洞身围岩主要为片麻岩夹混合岩、片岩、大理岩,属单斜构造,多为微张节理,层间结合较差。

进口端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隧道存在偏压;隧道出口端左侧(DK88+450~+620左侧125m~240m处)有一岩堆;

隧道施工应加强监控量测,全隧道应采用常规地质法进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若发现异常应采用超前大孔径探孔进行探测。

隧道进口应按设计先施工大管棚和左侧钢管桩后再进洞;因出口左侧岩堆处于线路左侧较高位置,严禁施工对岩堆进行加载或扰动以防诱发岩堆滑塌;

(5)、毛良隧道

隧道洞身基岩为中生代二期侵入花岗岩,元古界瑶山群片麻岩夹混合岩、片岩、大理岩。

隧道在DK88+898~DK89+020浅埋段,强风化带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在DK94+700~DK94+850段,洞身穿越中生代二期侵入花岗石和元古界瑶山群变质岩侵入接触带,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稳定性差;

全隧道应采用常规地质法进行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DK94+700~DK95+970处于侵入接触带内,受侵入挤压和热力变质影响,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侵入接触带对本隧道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防坍塌工程措施。

(6)、李贵街隧道

隧道穿越区基岩主要为片麻花岗,片麻岩夹混合岩、变粒岩、角闪岩。

根据设计地勘及物探发现:

DK96+565~+810为断层带;DK97+250~+490段洞身位于V级区或内,其中隧道基岩在DK97+280附近花岗岩与变质岩呈侵入不整合接触,受区构造和花岗岩侵入影响,局部岩体褶曲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层间结合差、极软弱、富水,施工时应坚持“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撑、勤观测、及时衬砌”的原则,应注意预防涌水、突泥和塌方;隧道DK99+000~隧道出口段浅埋,其中在DK99+410处发育李贵街断层(设计物探摊测),受构造影响严重,岩体破碎,覆土及风化带厚度大,围岩强度低,稳定性差,在施工中注意防坍塌。

全隧道应开展常规地质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根据掌子面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及部分加深炮眼的探测情况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进行预测,如有异常,则应采取综合物探手段进行预测或打超前探孔进行验证。

(7)、旱塘坡隧道

隧道地处“康滇缅歹字型”构造体系与“昆明山字型”构造衔接地带,是两大构造体系相互交接的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

隧道穿越区主要围岩为片麻岩夹大理岩、混合岩、片岩,岩体受构造影响较严重,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岩层差异风化大,风化带厚度变化较大。

隧道进口DK100+335~DK101+253段隧道下穿丁坪村滑坡,滑坡对隧道有一定影响;隧道进出口(DK100+085~+160,DK104+435~+465段)段为坡洪积层及滑坡堆积体层,厚度大,孔隙潜水丰富,特别是出口段为浅埋偏压,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控量测,采取“短台阶、快支护、早衬砌”的施工方法;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监控量测,特别是进出口段为浅埋、偏压,应加强地表观测;全隧道应开展常规地质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根据掌子面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及部分加深炮眼的探测情况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进行预测,如有异常,侧应采取综合物探手段进行预测或打超前探孔进行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