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752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docx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

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3-03点击量:

619

在汉语史上,汉语大规模地吸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

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陏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

(据梁晓虹文)

大千世界,烦恼丛生。

诸佛菩萨,指点迷津。

众生平等,同趋菩提。

金刚不动,解脱功成。

世界无常,刹那须臾。

我佛慈悲,曲设方便

神通自在,游戏三昧。

妙悟境界,冷暖自知。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

百尺竿头,不可思议。

本课程分九个部分讲授佛教语言。

一、本生故事

【舍身饲虎】(菩萨舍己为人不惜牺牲一切)

【舍身求法/半偈/雪山半偈】(帝释天见雪山大士苦修,化为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毅然舍身投崖。

【群魔乱舞】(当悉达多乔答摩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波旬率领众魔来到这里,千方百计地捣乱、搔扰他。

释迦牟尼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

这一传说说明:

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

【大彻大悟】(彻悟的境界,完全觉悟的境界)

【现身说法】(根据大众部“超人间佛陀”的理论,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化为亲身经历)

二、缘起

【三世有缘】

【三生有幸】(三生:

过、现、未)

【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

佛教认为,今生生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

“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前缘】(前世因缘。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过去世中结下的缘份)

【宿世因缘】(前世的生死为前生,即宿世。

因而将前世的因缘,统称宿世因缘)

【前身】(今称事物的原来的形态、名称为前身。

佛教中指轮回在过去世之身)

【宿慧】(从前世而来的智慧,在今生遇到机缘就会显发出来)

【佛度有缘人】(此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勇猛精进的精神等)

【广结善缘】

【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报应】(佛教因果观)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

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薄命司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自作自受】(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

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不承认一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正果】(佛教修行,谓之“修因证果”。

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

邪因结邪果,正果结正果。

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

三、四谛

报应与四谛:

世间因果,苦、集二谛。

苦是果,集是因。

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

出世间因果,是灭、道二谛。

灭(涅槃)是果,道是因。

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

(1)苦谛(痛苦之果)

【生老病死】

【愁眉苦脸】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所生存的世界按空间分为高下三个层次:

最下面一层叫欲界,是食欲与淫欲极其旺盛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中间一层叫色界,是已经脱离了粗俗的欲望但没有离开物质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最上面一层叫无色界,是离开了物质而只有精神在于定心状态的众生所居住的地方)

(2)集谛(痛苦之因)

[无明是痛苦的根源]

【无明】(无明即昧于事理。

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修行佛法,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

【习气】(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能扰乱心性的因素。

根本烦恼:

贪、嗔、痴 三毒)

【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俗语中谓与尘世的因缘。

[差别生起执着]

【差别】(事物的差异、不同。

在佛学上,是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

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

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但所谓“平等”,并不是抺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着这种差别 无分别智)

【执着/着】(我执、法执:

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产生种种我见;固执外境实有,产生种种法 见)

[执着的状态]

【心猿意马】(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

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

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

痴,无明)

【一厢情愿】(《百喻经》愚人到都城里游玩,偶见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内贼。

[执着的结果]

【飞蛾投火】(喻自取毁灭)

[执着导致了片面]

【盲人摸象】(对事物只有片面、支离的了解)

【镜花水月】(《景德传灯》:

“三界六道,唯自心现。

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井/水中捞月】摩诃僧祗律

[爱欲的执着]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

苏轼:

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情欲炽盛如火)

(3)灭谛(觉悟之果):

涅槃的境界

[觉悟的名称]

【解脱】

【自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觉悟】(察觉、开悟智慧)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 慧眼 第三只眼 天眼 顶门具眼

[觉悟的感受]

【桶底脱落】(无明暗室、无明长夜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

桶底脱指智慧照耀、豁然大悟的境界。

【六根清净】(根是能生的意思。

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能够生起感觉,所以叫做六根。

六根不被任何事物染着,即是六根清净)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

[觉悟的境界]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

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

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

【火中生莲】维摩诘经: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味同嚼蜡】(《楞严经》: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4)道谛(觉悟之途):

通过戒定慧三学等获得觉悟

[觉悟的获得]

【指点迷津】(集谛探究造成世俗诸苦的原因的理论,即指点迷津)

【看破红尘】(尘能污染人的真性)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苦:

生死之苦。

岸:

解脱彼岸)

[觉悟的获得:

舍得]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

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

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一笔勾】(明代四大高僧:

袾宏、真可、德清、智旭。

袾宏是四大高僧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

勾是涂去之意。

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戒]

【清规戒律】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五戒之不杀生)、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定]

【三昧】(定学)

[慧]

【不二法门】

四、三法印

【无常】

【四大皆空】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

【梦幻泡影】(人生无常,世事虚幻。

金刚六如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四圣六凡

[佛]

【佛光普照】

【丈六金身】(法、报、化三身。

法身:

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报身:

完成佛果之身;化身:

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之身。

丈六金身一般指佛的化身)

[菩萨]

【菩萨低眉】(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意为“觉悟的有情”,也就是上求佛道和下化众生的大圣人。

菩萨眉宇低垂,俯视众生,端庄慈祥)

[缘觉]

【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声闻]

【声闻】(闻佛说四谛法之音声而悟道的人)

[六凡]

【六凡】(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天]

【天道】(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人]

【人道】

[修罗]

【修罗】(阿修罗的简称,是一种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

[畜生]

【畜生】(有畜生业因者死后所趣之道途)

[饿鬼]

【饿鬼】(时常遭受饥饿的鬼类。

其中略有威德者,能得祭品或人间弃食;无威德者,则常不得食,甚至口渴出火。

饿鬼道:

造作饿鬼业因的人所走的道途)

[地狱]

【地狱】(为罪恶众生死后堕落的地方)

【十八层地狱】(喻最黑暗、最痛苦的地方)

【拔舌地狱】(佛教为毁谤佛法者而准备的地狱)

【刀山剑树】(地狱里的酷刑)、刀山火海

【阿鼻地狱】(意为无间地狱。

在地狱中品位最下,受苦最惨,而没有间歇)

【六道轮回】(六道的众生都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故名六道轮回)超凡入圣(超出六道轮回,进入四圣之位)

六、时空观

【世界】(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

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大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浩劫】(劫是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

磐石劫 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

八十小劫,名一大劫)

【在劫难逃】(每一个劫都以毁灭性的灾难而告终,所以劫这个时间名词后来被误释为劫数——厄运,注定的灾难。

命中注定的事,躲也躲不开)

【劫后余生】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七、礼仪、仪轨

【佛要金妆】像教

【庄严】(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

【晨钟暮鼓】(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

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

【顶礼膜拜】(顶礼,也叫顶礼佛足,头面礼足,是佛教最高的敬礼——跪伏在地上,用头顶去触及受礼者的脚。

膜拜,口称南膜而拜)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

八、大乘精神

【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十字街头,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

也写作“灰头土脸”。

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

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

【娑婆往来八千度】(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现身说法】(佛菩萨均有法、报、化三身。

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变现自在,度化众生,千百亿化身)

【普渡众生】

九、佛教的传授

【导师】(引路的人。

佛为众生指点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

宗,指禅宗。

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

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法门】(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

【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

【如是我闻】我闻如是

【空中楼阁】(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

【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

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

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

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正法眼藏】(正法即佛陀的正法;眼,表示佛法朗照宇宙;藏,表示佛法包含万有)拈花微笑(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心心相印】(印是契合、符合的意思。

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印可】(证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赞美许可)

【衣钵相传】(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

【投机】(合乎佛祖的心机)

【天女散花】(维摩诘经)

【单刀直入】(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

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应病与药】(佛为医王,对症下药)

【天花乱坠】

【顽石点头】(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

顽石:

无知觉的石头)广长舌、海潮音(海潮声势壮阔,涨落有时,常用来比喻佛、菩萨应时对机的说法)

【辩才无碍】(佛、菩萨具有广长舌,善于说法)

汉语中有不少词语是佛教专门用语,其佛教文化色彩一望即知。

譬如佛、菩萨、金刚、罗汉、浮屠、菩提、般若、度母、如来、那吒、优婆塞、优婆夷、阿兰若、阿修罗、天龙八部、六根六尘、四大皆空、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阿赖耶识、三千大千世界等等,数量极多,兹不赘述。

有趣的是,不少汉语词语虽然源于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

比如世界、平等、方便、圆满、导师、宗旨、刹那、过去、现在、未来、演说、赞叹、表示、尊重、忏悔、解脱、妄想、烦恼、障碍、消灭、苦恼、信仰、信心、心地、心机、心花、心眼、正宗、空想、誓言、敬爱、自爱、追求、印象、恩德、理智、宿命、香烟、爱河、真空、真实、真相、化境、说法、身心、寂静、电影、胜利、利益等等。

这些词汇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现已成为汉语中普遍使用的词汇,但又不见于先秦、两汉以前的文献典籍,当属佛经首创。

试看如下例句——

世界、赞叹: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

”——《无量寿经》

平等、圆满: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华严经》

导师: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法华经》

方便、演说:

“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法华经》

刹那:

“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

”——《心地观经》

宗旨:

“祖曰:

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指月录:

东土祖师》

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楞伽经》

表示:

“一切法离一切法,故不可表示,不可授人。

”——《大日经》

尊重:

“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无量寿经》

忏悔:

“积罪尤多,今既觉悟,尽诚忏悔。

”——《法苑珠林》

烦恼:

“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华严经》

苦恼、解脱: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法华经》

障碍: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圆觉经》

妄想: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

”——《楞伽经》

消灭: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观无量寿经》

宿命: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

”——《四十二章经》

信仰:

“人天等类同信仰。

”——《华严经》

信心: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金刚经》

化境:

“十方国土,是佛化境。

”——《华严经》

心地:

“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

”——《心地观经》

心花: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圆觉经》

心眼: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

”——《观无量寿经》

心机:

“随种种乐欲心机,以种种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说真言道。

”——《大日经》

正宗:

“不受燃灯记前,自提三印正宗。

”——《古尊宿语录.云峰悦弹师语录》

空想:

“着此空想,诸佛不化。

”——《摩诃止观》

誓言:

“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法华经》

敬爱:

“父子兄弟,夫妇室家,中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无量寿经》

自爱、追求:

“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

”——《金光明经》

印象:

“如闫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象。

”——《大集经》

恩德:

“常念恩德,有渴仰心。

”——《大日经》

理智:

“秘秘中秘释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觉本不生故。

”——《不思议疏》

香烟:

“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

”——《贤愚经》

真空:

“真空者,即无谛涅盘,非伪故真,离相故空。

”——《四分律》

真实、寂静:

“于真实义,当方便修。

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盘因。

”——《楞伽经》

真相:

“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

得其真相也。

”——《洛阳伽蓝记》

爱河:

“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楞严经》

爱憎: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法华经》

电影:

“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无量寿经》

身心: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圆觉经》

说法: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法华经》

胜利:

“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药师如来本愿经》

利益:

“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

限于篇幅,以上仅举五十例;其他如说教、表白、观念、忿怒、福分、心田、心灯、心法、心香、习气、普遍、普通、绝对、真理、真谛、话头、原因、机缘、宅门、字母、苦果、恶果、地狱、恶魔、开演等等词汇,亦属佛教典籍所创。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中原无“塔”字,该建筑物为古印度佛教建筑形式,梵语音译为“悉堵波”,又称“浮图”,或“浮屠”,正如所谓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东晋刘宋时因翻译佛经需要,特以左形右声造一“塔”字,最早见于东晋葛洪《字苑》。

我国最存最早的古塔为隋大业七年所建山东济南青龙山麓四门塔。

自“塔”字造出,汉语中便相继出现“有塔一族”,诸如佛塔、塔庙、宝塔、经塔、砖塔、木塔、铁塔、石塔、墓塔、塔屋、塔院、塔林、白塔、舍利塔、金刚宝座塔、琉璃万寿塔,以及塔山、塔城等等。

有寺必有塔,“塔”字使用频率之高,几乎不亚于“禅”字,这在汉语中的确颇具特色。

汉语中有不少精辟、生动的成语,其中有一些便来自佛教经典。

盲人摸象,出自《涅盘经》及《菩萨处胎经》,谓众盲人摸象,所言不一,即非全象。

喻无明众生对事物认识往往囿于一孔之见,而不识全局。

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谓群猴展转相连于井中捞取月影,终堕水中而月亮犹在。

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终堕生死苦海。

借花献佛,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称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善慧仙人,觅花欲献普光如来,遇青衣人慨然相赠,遂虔心敬献普光如来,得以授记未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其它成语,诸如——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

“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

“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

”“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

“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实不虚,出自《般若心经》: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五体投地,见《楞严经》: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又见《观无量寿经》: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如是我闻,见于诸多佛经,如《楞伽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阿弥陀经》: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皆大欢喜,见于诸多佛经,如《无量寿经》:

“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

”又如《金刚经》:

“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天花乱坠,出自《心地观经》: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天女散花,出自《维摩诘经》: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天龙八部,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

“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龙女成佛。

”天龙八部,意即诸天、龙神、药叉、香神、阿修罗、金翅鸟、歌神、大蟒神等八部众。

极乐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华严经》:

“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又如《观无量寿经》:

“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勇猛精进,见于《无量寿经》:

“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不可思议,见于诸多佛经,如《增一阿含经》:

“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

”又如《金刚经》: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循环往复,出自《圆觉经》:

“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八大金刚,出自《佛顶经》:

“八大菩萨,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

大慈大悲,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

”《大智度论》: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出生入死,出自《无量义经》:

“若有众生,得闻是语,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

邪魔外道,出自《药师如来本愿经》:

“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心猿意马,出自《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

“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情同枯木除虚妄,此个名为真道场。

蒸沙成饭,出自《楞严经》:

“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

此非饭,本石沙成故。

钻冰求酥,出自《菩萨本缘经》:

“譬如钻冰求酥,是实难得。

认贼为子,出自《楞严经》: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得未曾有,出自《楞严经》: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不念旧恶,出自《八大人觉经》: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梦幻泡影、作如是观,同出《金刚经》那首著名的偈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其它源自佛教经典的成语尚有功德无量、善男信女、普度众生、西方净土、三生有幸、看破红尘、在劫难逃、三灾八难、想入非非、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大彻大悟、步步生莲花,以及“一佛出世,二佛涅盘”等等,实难尽数。

佛门专用语被赋予新含义

有趣的是,一些原属佛门中的特定称谓及专用术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新含义,渐为社会公众所通用,其来源反倒湮没了。

比如——

导师:

本为佛教术语,专指引导众生成佛者,是十方三界无量诸佛、菩萨的通称。

《华首经》云:

“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

”现则泛指在社会大变革中为民众把握理论导向及指示前进方向者,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指导学员研究学向、进修某种专业、写作学术论文的教师及科研人员。

律师:

原为梵文意译,特指佛门中善于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