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123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docx

人教版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

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分析

1.试题结构:

(1)选择题:

5个单选,3个多选(不全得3分,有错不得分),共48分。

2007到2012都是混选,2013、2014是5个单选,3个多选,多选题选项设置不难。

(2)实验题:

一力一电两个小题,共15分。

创新题型出现,难度有变大的趋势。

(3)计算题:

一力一电两个小题,共32分。

(14+18或13+19)

两题知识都不难,情景也比较模型化,但要求的数学知识相对要高一点。

(4)选做题:

三选一,每板块两个小题,一个选择(或填空)一个计算,共15分。

(5+10或6+9)

2.选做题板块分析:

(1)3-3试题特点:

(2)3-4试题特点:

(3)3-5试题特点:

(4)板块的对比分析:

(5)板块选择的建议:

3.全国课标卷和重庆卷的对比:

(1)重庆试题更注意数学知识的应用:

图形图象的大量出现,比例系数的广泛应用,数学极值,数列求和等等。

(2)重庆试题更注重情景的呈现: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总是在一个很新颖的情景中,读懂了很容易做出,读不懂得不了分。

(3)重庆试题的梯度更大:

送分送得很到位,最难的地方不易得分。

4.全国卷试题特色:

(1)更重视基础。

(2)关注史实。

(3)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几何知识、演算能力。

(4)选择题几乎都是基础,实验开始重视创新,计算题模型化(第1题很简单,第2题入手稍难)。

(5)整体难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5.教学进度的建议:

6.期末试题的命题方向:

(1)高一上期末和下期末:

(2)高二上期末和下期末:

7.新课标试题资料:

2007到2014全部试题解析版。

2007-2014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全国新课标卷是教育部命题中心命制的一套新课标高考试题,从07年开始命题,起初是为宁夏卷命题,从09年开始陆续有以前使用全国1、2卷的省份进入新课标高考,改用这套试卷。

10年开始更名为全国新课标卷。

全国新课标卷理综总分300分,生物90分,化学100分,物理11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理综物理试题考点分布:

一、选择题(8题,共48分)

 题号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4

天体运动

安培力

力学物理学史

电学物理学史

右手安培定则

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图像)

v-t图像中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偏转

15

受力分析

直流电路

天体运动、万有引力

胡克定律

匀变速运动

平抛运动

物体的平衡

平抛运动和机械能守恒

电场线和电势能

16

运动图象

电磁感应

电磁血流计

v-t图象

机械能

物体平衡、动态分析

电磁感应图像

功和动能定理

变压器

17

交流电

v-t图象

F-t图象、功率

电场中的轨迹

交流电有效值

理想变压器

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圆形磁场的偏转

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

圆周运动能量

18

电场力

做功与F-t、v-t图象的关系

电场、电势

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

安培力、匀变速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电荷平衡

万有引力定律

平抛运动

19

直流电路动态分析

交流电的i-t图象

转动切割的i-t图象

直流电路电源的效率

开普定律

电磁感应

电学物理学史

电场电势

电磁感应加入圆盘实验

20

电磁感应中电势高低的判定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开普定律

电场、电场力

电磁感应、安培力

万有引力定律(考察引力做功、能量转化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斜面受力v—t图像

21

电场强度、电场力做功

电容、带电体的平衡

动态平衡、功率

电磁感应中电势高低的判定

a-t图象

万有引力与重力加速度

曲线运动(汽车转弯)

理想变压器

万有引力、悬停和下落

二、实验题(2题,15分)

 题号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22

电容、测电源电动势及内电阻

万用表读数、

测动摩擦因数

游标卡尺、

千分尺读数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测安培表内阻

螺旋测微器

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平抛装置

s—△x图线处理数据)

伏安法测电阻

超重圆周

23

 

 

电磁铁原理应用、电路设计

热敏电阻测量(连线作图计算)

测匀变速运动加速度

电路连接、安培力与力的平衡

电表改装(利用多用表表头)

弹簧劲度系数与长度关系

改装和校准电表

三、计算题(2题、共32分)

 题号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24

平抛运动功能关系

天体运动、双星问题

直线运动、功能关系

直线运动、纯运动学

直线运动、纯运动学

力的平衡、临界状态分析、数学知识

电场中的圆周运动和功能关系

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

弹簧、磁场、安培力

25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临界轨迹几何运算

带电粒子在组合场中的运动梯度明显不难而繁

带电粒子在组合场(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连接体问题(板块问题v-t图)

电磁感觉切割和功能关系

摩擦因素,进而相对滑动,问滑的距离、滑的速度,或者最后会不会落下,会不会相对静止

四、选修题(1题、2小题、共15分)

 题号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33

(1)

受力分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

分子动理论、压强、热力学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变化

晶体和非晶体

理想气体状态变化

热力学定律

气体分子体积、温度压强内能

布朗运动、表面张力、液晶、沸点、干湿泡温度计

固体和晶体

33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

压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应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缸

34

(1)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动

振动与波动

受迫振动

几何光学、光的折射

振动与波动

振动与波动

弹簧的振幅和周期

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

双缝干涉的概念

34

(2)

几何光学、光的折射

几何光学、光的折射

振动与波动

几何光学、光的折射、折射率

几何光学、光的全反射

几何光学三棱镜全反射

几何光学全反射

波动图像

35

(1)

动量守恒定律、直线运动

衰变、核反应

光电效应

能级跃迁

光电效应

核反应、核能

结合能

核物理史实

光电效应

35

(2)

动量守恒定律验证

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直线运动、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功能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

动量守恒和功能关系(弹簧)

动量守恒定律、相对误差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

理综物理各模块分值分布:

年份

   必考模块

选考模块

必修1

必修2

选修3--1

选修3--2

任选一题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2015

22,25

26

17,18,20,21

24

15,23,24

27

14,16,19

18

33(3-3)34(3-4)35(3-5)

15

2014

14,17,23,24

34

15,16,18

18

19,20,22,25

37

21

6

33(3-3)34(3-4)35(3-5)

15

2013

14,15,25

24

20,21,22

20

17,18,23,24

37

16,19

12

33(3-3)34(3-4)35(3-5)

15

2012

14,16,24,

26

15,21

12

18,22,23,25

39

17,19,20

18

33(3-3)34(3-4)35(3-5)

15

2011

15,21,23,24

35

16,19

12

14,18,20,22,25

42

17

6

33(3-3)34(3-4)35(3-5)

15

2010

15,16,18,24

32

20,22

10

14,17,19,23,25

47

21

6

33(3-3)34(3-4)35(3-5)

15

2009

14,20,21,24

32

15,17

12

16,18,22,23,25

45

19

6

33(2-2)34(3-3)35(3-4)36(3-5)

15

2008

17,20,22(II)

15

18,23

21

14,15,21,22(I),24

47

16,19

12

30(2-2)31(3-3)32(3-4)33(3-4)

15

2007

15,16,23

27

14

6

18,19,21,22,24

50

17,20

12

30A(2-2)B(3-3)C(3-4)D(3-5)

15

  从以上模块分值分布上看,五年来稳中有变,各模块所占总分百分比如下表:

年份

必修1

必修2

选修3--1

选修3--2

选考模块

2015

23.6%

21.8%

24.5%

16.4%

13.6%

2014

30.9%

16.4%

33.6%

5.5%

13.6%

2013

21.8%

18.2%

33.6%

10.9%

13.6%

2012

23.6%

10.9%

35.5%

16.4%

13.6%

2011

31.8%

10.9%

38.1%

5.5%

13.6%

2010

29.1%

9.1%

42.7%

5.5%

13.6%

2009

29.1%

10.9%

40.9%

5.5%

13.6%

2008

13.6%

19.1%

42.7%

10.9%

13.6%

2007

24.5%

5.5%

45.5%

10.9%

13.6%

从表中所列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物理部分的命题重点主要集中在必修1、选修3-1两个模块中。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及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命题特点,新课标理综物理部分的命题重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理综物理部分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新课标理科综合物理试卷不难看出,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有以下特点:

1.试题结构相对稳定,常考知识点突出。

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试题的数量、分值都是相对稳定的。

2.试题对理解能力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更加突出

从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内容上看,对能力及重点知识的考查仍放在首位,没有一味追求考点分布的均衡性。

而必修1、选修3--1试题的分值所占的比重也恰能说明这一点。

高考大纲对物理学科考查的五种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中,理解能力是基础,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前提。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几乎每道题都涉及有关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理解,只有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3.物理实验考查推陈出新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实验能力在理综物理考试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考生要突破的一个复习难点。

如2014年弹簧长度与劲度数关系,2010年23题电学实验实物连线、由已知数据做出R--t(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图像。

2011年22题测微安表头的内阻及23题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都是对实验能力的较高要求。

学生只有对相关的实验原理、基本方法和常规实验仪器比较熟悉,有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有较强的实验迁移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才能得出结论。

2015年高考物理考试说明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物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并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查知识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

  ①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②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

  ③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

  ④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

  ①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

  ①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

  ②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③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

  ②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

  ①能独立的完成表1、表2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②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③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查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

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

  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模块3-1、3-2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1。

  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3-3、3-4、3-5三个模块的内容,考生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具体考试范围与内容要求见表2。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表2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

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表1:

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

  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

力学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质点的直线运动

参考系,质点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只限于v-t图像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规律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共点力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

超重和失重

 处理物体在粗糙斜面上问题,只限于已知相对运动趋势或已知运动方向的情况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抛体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离心现象

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

机械能

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及共应用

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电学选修模块3-13-2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电场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静电现象的解释

点电荷

库仑定律

静电场

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

电场线

电势能、电势、

电势差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示波管

常用的电容器

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方向的情况

电路

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

电阻的串、并联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功率、焦耳定律

 不要求求解反电动势问题

磁场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

洛伦兹力的公式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

 

1.安培力的计算只限于电流与磁感应强度垂直的情形

2.洛伦兹力的计算只限于速度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形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

磁通量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涡流

1.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只限于l垂直于B、v的情况

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3.不要求用自感系数计算自感电动势

交变电流

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像

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

理想变压器

远距离输电

 

1.不要求讨论交变电流的相位和相位差的问题2.只限于单相理想变压器

单位制和实验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单位制

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包括小时、分、升、电子伏特(eV)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实验

实验一: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三:

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

实验四: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五:

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七: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八: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九: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

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作要求。

表2:

选考内容范围及要求

模块3-3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依据

阿伏加德罗常数

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

温度所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内能

定性了解

固体、液体与气体

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

液晶的微观结构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

饱和蒸气、未饱和蒸气和饱和蒸气压

相对湿度

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单位制

要知道中学物理中涉及到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物理量的单位:

包括摄氏度(℃)、标准大气压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

实验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要求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模块3-4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机械振动

机械波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像

单摆、周期公式

受迫振动和共振

机械波

横波和纵波

横波的图像

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多普勒效应

1.简谐运动只限于单摆和弹簧振子

2.简谐运动的公式只限于回复力公式;图像只限于位移–时间图像

电磁振荡

电磁波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电磁波及其传播。

电磁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

电磁波谱

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率

全反射、光导纤维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光的干涉限于光的双缝干涉、薄膜干涉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

质速关系、质能关系

相对论质能关系式

实验

实验一:

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二: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三: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模块3-5

主题

内容

要求

说明

碰撞与动量守恒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只限于一维

原子结构

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

 

原子核

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半衰期

放射性同位素

核力、核反应方程

结合能、质量亏损

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

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不要求计算有关半衰期的问题

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实验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新课程下高考物理复习几点感想

一、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的目标是高考命题改革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绝对不是出花样作秀。

高考对于学科发展、科技前沿、课题探究、多元性评价等理念容易接受也较为重视。

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课程目标也不会轻易放过。

如上海春季卷中曾有“十个最美的实验,……科学美蕴藏于各门科学的实验之中,有待于……感悟、发现……”一题,实质上就是一道关于“美感”的题目,对培养学生鉴赏美、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