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人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20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美学与人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与人生.docx

《美学与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与人生.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与人生.docx

美学与人生

绪论美是人生

杰克逊认为美好人生是:

——美德、希望、执着、勇敢和爱

一、美、审美与人生美学

真让人感到踏实;

善让人感到安慰;

美让人感到愉悦。

美:

是在主客体间的互动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和谐关系。

柏拉图:

“美是理念”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狄德罗:

“美在关系”

马克思:

“劳动创造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

海德格尔:

“美是人生在世的生活世界”、“诗意的栖居”

叶朗:

“美在意象”

审美:

是审美主体的感觉、感触与他所接受了美的客体后的美的享受的有机结合。

人生美学:

以人类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

二、人生美学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审美的自我?

什么是美的情操?

什么是美的性格?

什么是美的人格?

什么是美的生命?

什么是优美的人性?

什么是美好的爱情?

什么是美的德性?

什么是美的情操?

什么是美的性格?

什么是美的人格?

什么是美的生命?

凡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纳入人生美学的研究视野。

三、人生美学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人是美的,人生亦是美的;

实践意义:

“人有了物质才能够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雨果

对真、善、美理想的建构与追求

四、研究方法

把人生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起来,探寻审美的人生。

思考题:

1.什么是美?

2.什么是人生美学?

第一章审美的自我

一、自我与审美的自我

1.自我的诞生

“自我”从伴随着第二性征萌发的青年期时候起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并有一种渴求自立,渴望得到成人待遇的尊重,渴望开始自己独立人生的愿望和冲动。

标志:

——青年期开始的自主意识的萌发

青年期自我意识的萌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自我”在这里必然会伴随着极强烈的阵痛:

莫名的焦躁、烦恼、郁闷、惆怅、苦涩,突然的惊喜、悲伤、迷惘、不安、懊丧等等。

自我诞生中的矛盾体验:

(1)成人意识和稚气未脱的矛盾;

(2)求理解和封闭性的矛盾;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性成熟与性道德的矛盾。

2.审美的自我

“自我意识”对自我的存在、展开与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自我价值

自我审美意识

审美的自我:

对自我有一个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建构。

明确的人生理想

稳定的价值观念

坚定的信仰

乐观而稳定的心态

二、自我审美追求的历程

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1.认识自我——美的自觉意识

认识自我的艰难的原因:

一方面,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世界;另一方面,“自我的判断又总是随情绪而变化”。

认识自我对人生美学意境追求的重要意义:

其一,人类总是在认识和洞察了自我之后,才可能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

其二,人类也正是在自我认识中发现自我的潜能,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理想人格的。

2.塑造独特的自我——美的实现

自我实现:

通常指人对自己的欲望、目的、理想的追求获得了客观性的存在。

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

“个性不同,各如其面”

“当人们的心还年轻时,没有什么能够束缚它”

“一旦一个思想和一种独特的个性结合,就会发生使这个世界几千年来都惊诧不已的事情。

3.超越自我——美的流动

“永远不满足自己”

海德格尔归纳超越自我的三条途径:

一是自我对世界的超越;

二是自我对他人的超越;

三是自我对现实的超越。

现实生活中超越自我的具体表现形态:

美好气质的培养,优美德性的修炼,健全理智的训练,坚强意志力的磨练,高尚旨趣的形成,非凡能力的造就……

超越自我的真实含义是对自我的扬弃:

肯定和弘扬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否定和弥补自我的缺点和短处。

三、审美自我的实践

审美之我表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自觉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其核心。

1.审美自我的社会表征

“成熟才是美,因而具有成熟人格的人是那些不仅和环境抗争取得胜利,而且和自己抗争也能获胜的人。

”——德谟克利特

审美的自我包括三种心理品性的成熟:

(1)自我智能的成熟;

(2)自我社会行为的成熟;

(3)自我情绪行为的成熟。

自我智能成熟是自我成熟的前提和条件,社会行为的成熟是自我成熟的外在社会尺度,情绪行为的成熟是自我成熟的内在自我尺度。

自我社会行为的成熟的历程(三阶段):

单个的自我;

承认自我和他人;

集体的自我。

(集体是塑造优良品格的熔炉,是发展个性的手段,是个人联系社会的纽带。

情绪行为的成熟:

主动、乐观

“如果,下一次”:

去掉“如果”,改说“下一次”,找回真实的自己。

2.走出自我审美的误区

误区之一:

“自我绝对论”

误区之二:

“自我中心论”

佛祖释迦牟尼: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把它放入大海”

误区之三:

“自我无为论”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者走。

”——(古希腊)辛尼加

3.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

价值: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

价值是客体的性质和主体的需要的结合。

自我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存在对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需要能否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要素:

其一是自我需要的满足,即社会对自我的尊重和满足;

其二是自我的成就,即自我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列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四、简要的归纳

1.归纳之一:

强调自我人生的审美自觉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人也无法两次度过生命。

2.归纳之二:

把珍惜美好生命视为自我生命的目标

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

3.归纳之三:

走出自我本位主义的迷误

“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幸福的追求。

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普列汉诺夫

思考题:

1.试分析当代青年自我成熟中的矛盾。

2.如何使自我走向成熟?

第2章优美的人性

在美的观照中,我们感到人性是自由的,因为感性冲动与理性形式和谐统一了。

——席勒

一、优美人性塑造的可能性与途径

1.人性是一种可能性

人的本质: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人性中的确有向善的倾向:

友谊、同情、善良、正义;但也有为恶的倾向:

嫉妒、憎恨、野心。

”——培根

2.优美人性的修养过程

品性: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自我身上的体现和凝结,“真正的人性是一种品行和习惯,是自然而然的言行举止。

企望一个没有好品行的人有一个完美的人性,那是荒唐可笑的。

”——帕斯卡尔

理想的品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古希腊,勇敢、智慧、节制、公正;18世纪亚当·斯密,自制、淳朴、勤俭、奋发、仁爱、正义、大度、急公好义;苏联加里宁,爱,诚实、勇敢、团结、劳动。

培养优美的品性,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对不善、不美的品性的摈弃和克服来实现的。

境界:

比品性更高一个层次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

人性总要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

真、善、美的和谐与统一。

3.优美人性的修养方法

教育:

可以使沉睡的心灵被唤醒,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认识到培养真、善、美理想人性的重要性并竭力去实现这一理想的追求。

自我教育:

善于把自己的言行历历在目地描绘出来,然后从别人的评断中听取意见。

——(法)笛卡儿

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内省:

一种理性的自觉与自愿。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论语·学而》)

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

人性修养中更重要的环节是立志和实践。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座右铭:

以名人名言作立志的标准,可以从中发现自己人性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检点、反省和激励自我追求名人所有的那种优美人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马克思

紧随立志之后的是实践:

“要在革命的实践中改造和提高自己。

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

”——刘少奇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二、人性的扬恶抑善

1.造就善的人性

“人性复归”:

对优美人性的占有

优美人性是后天造成的,善的品性包含:

善良、同情心、诚实、友爱

(1)善良

善良的人性带给人生许多美好的享受。

“善良是一种美,品性善良的人永远是美丽的。

”——德谟克利特

善良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之所在:

“一个人的真正财富,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对其同伴及朋友所做的好事。

”——默罕穆德

善良不等于软弱:

真正的善良同时也是一种坚强的品性;

善良也决不是无原则的:

善良遵循着理性的尺度。

(农夫和蛇的故事)

(2)同情心

同情心使自我与他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蒙田

人生中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存在,即是一个人心灵的痛苦比肉体的痛苦更加难以忍受。

而同情心则总能抚慰这心灵的隐痛,从而使他们走出消沉的心境而振作起来。

“同情造就神奇而美丽的人生空间。

”——泰戈尔

“上帝(善的人性)有三个去处:

其一是在天堂,其二是在善,其三是在同情者心里。

”——托尔斯泰

我们的人性中太需要同情心了:

我们在对他人的同情中获得友谊和爱,我们在对整个人类的同情中拥有博爱的襟怀和气度。

(3)诚实

“哲学追求真理,人性追求诚实。

”——亚里士多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诚实使自我坦荡而豁达,充满了一种真实可信的气度和风范。

“诚实是使每个人心安理得并使人生有所造就的品性。

”——蒙田

培养诚实的品性往往需要勇气和胆识,摈弃虚伪。

鲁迅、布鲁诺、萧伯纳、阿Q(虚荣、好高婺远)

(4)友爱

友爱是优美人性中一种博爱的追求。

既包括友谊,也包括爱情;

友爱是对世间一切值得爱的人深怀同情和赞美,愿把自己无限宽广的情怀倾注到那些所有值得去爱的对象身上的爱。

友爱还使我们在爱和恨这一万古常存的情感中,化恨为爱,使爱倍增。

我们可以忍受艰难苦难的人生,但却无法忍受没有友爱的人生。

2.警惕人性中的丑陋之性(纵欲、妒忌、易怒)

(1)纵欲

“在人类的许多罪恶中,纵欲主义是一切罪恶之根源。

因为一切其他的恶都可归结为人的贪婪与无节制的纵欲。

”——斯宾诺莎

外界的诱惑:

名誉、地位、金钱、美色、赏心悦目的良辰美景、片刻的欢娱和享受等等

理性与节制:

“做欲望的主人”

纵欲是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放逐,无视理性的规范与节制,迷失和沦丧了人的尊严。

禁欲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

(2)妒忌

妒忌:

“是针对别人的成功而产生的一种心怀憎恨的钦羡之情。

”——(日)阿部次郎

妒忌只是一种主体因理性的迷误而导致的幻觉与自我欺骗(别人及其成功是一种客观存在,你的主观是无法改变客观的)。

“妒忌是最卑劣最下贱的情欲”,“妒忌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他它的目光所注目的地方”。

——培根

人性中的妒忌带给我们双重痛苦:

既有对别人成功的敌视和诋毁,又有对自身无能的怨艾和叹息;又常常带给我们双重的灾难:

妒忌使自己伤害别人,而这些人往往是与自己最亲近的人。

妒忌最容易发生在那些缺少才能和意志薄弱者身上。

妒忌其本质是:

贬低别人以抬高自己。

特例:

“爱情中的妒忌是爱的愿望无法实现而带来的一丝心灵隐痛。

”——瓦西列夫

妒忌如果只是一种钦羡之情,就不再是妒忌而是羡慕了。

摈弃妒忌的途径:

一是设法使自己也获得成功;二是学会对别人友爱。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妒忌是一种失去,而欣赏则是一种获得。

”——傅雷

(3)易怒

易怒源于人的自私利己天性中的一种品性,是人性中的一种恶。

“怒火最能搅乱正确的判断。

”(日)三木清

“愤怒就是在我们感觉到不如意的时候,还未来得及想一想就突然爆发的情绪。

它排斥理性,蒙蔽了我们理性的慧眼,叫我们的灵魂在昏天黑地中喷射着猛烈的火焰。

”——卜伽丘

易怒是人性中的一种怯懦,还是人性的一种愚蠢。

“你莫急于动怒,愤怒只跟愚者如影相随。

”——《圣经·旧约》

“制怒”的智慧:

学会容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二,树立自信。

(“自信是不动怒的别名”)

区分愤怒与易怒:

“愤怒和憎恨是我们的结构和组织中所固有的。

在某些场合下,缺乏了愤怒和憎恨,甚至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软弱和低能。

”——休谟《人性论》P648

“最出色的哲学家必须告诉人们。

人性中常常有许多恶的品性。

”——亚里士多德

三、“人性自私”的批判

1.“自私”的含义

(1)从人的自然本能需求上理解“自私”,通常指凡人都有的求生欲望,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等等;

(2)从人的生存需要上理解“自私”,通常可以理解为,自我不仅要从自然界,从社会获得衣、食、住、行的生活资料,而且在此前提下还有精神消费的自我需要;

(3)从伦理道德等社会关系中理解自私,自私则是一种伦理态度和原则,亦可称之为“利己主义”或“唯我主义”。

我们只是对这种意义上的自私进行审视、批判。

2.“人性自私”命题的虚假性

“人性自私”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是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其真实含义指:

人性中存在一种普遍共同而永恒的东西——“自私”。

“如果爱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决没有美德。

”——爱尔维修

“他人即地狱”——萨特

“人性是自私的”是根本错误的,原因如下:

(1)人性是人的社会性,而人性自私论却是从人的自然属性中证明人是自私的;

(2)伦理道德上的利己主义价值追求即便是在私有制社会中,也只存在一部分人的人性中;

(3)人性永远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美德与自私无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现实又必然要被另一种更合理的现实(理想)所取代。

个人必须满足和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私是人性中一种最为丑陋的品性,自私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

“自私无论对他人还是自我都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马基雅弗利

“那种只知自爱而不知爱人的人,最终总是没有好结局的。

虽然他们时时在谋算怎样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而命运之神却常常使他们自己最终也成为自己的牺牲品。

因为自私使他们忘却了如何去把握命运。

”——培根

四、简要的归纳

1.归纳之一:

以意志力为保障,对优美人性的造就充满自信

意志力的培养:

培养我们早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犹豫、惰性的障碍与敢于抉择的果敢和坚韧品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归纳之二:

在认知上确立人性是非、善恶、美丑的观点

3.归纳之三:

自私决不是共同人性

加强理性的规范,以造就真、善、美的人性。

思考题:

1.人性是自私的吗?

2.优美人性包括哪些善的品性?

如何培养优美的人性?

第3章美好爱情的追求

爱,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

同时,也只有在这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自己。

——黑格尔

“爱情是作为男女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而发展起来的。

爱情创造了美,使人对美的领悟能力敏锐起来,促进对世界的艺术化认识。

”——瓦西列夫

一、爱与美同在

1.爱情作为心灵美丑的表征

爱情是人以性和生殖的原欲作为自然生物基础的一种高级情感它兼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灵与肉在其之中。

爱情很容易展示出一个人心灵、德性、情操的善恶与美丑。

“爱情把性的欲求、繁衍后代的巨大力量以及‘低级’感情‘疯狂’审美化”。

——瓦西列夫

2.爱神与美神合而为一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普希金

“审美化,作为爱情的成分和因素,其职能特别重要。

陶醉于理想化中的情侣,彼此把对方看作审美的形象。

两人都会在对方身上看出美的特征,它体现在对方独一无二的个性中,具有一种征服力量。

它包括面容、体形、姿态、道德品质和气质等等。

”——瓦西列夫

爱情促使人追求艺术,还促使人类创造艺术。

性爱升华为爱情,爱情创造出艺术的美。

“爱情和美神维纳斯身旁总是有缪斯陪伴。

谁的爱情失去了她的陪伴,谁就将失去真正的爱情。

”——蒙田

二、爱情美的追求历程

“幸福的爱情是流动的。

1.初恋的审美追求

一旦我们把青年男女心灵深处勃动的朦胧的爱的欲望的目光专注于一个异性身上,并以颤栗的心向对方喃喃低语时,初恋便降临了。

爱的目的在于心灵碰撞、交融与共鸣,它执著于心心相印。

真正懂得爱情美的人,能够追求纯洁的爱情而不惜冲破权势、财物、门第等等障碍。

初恋的另一审美追求是审慎。

“情人眼里出西施。

审慎对于初恋的美学价值在于,理性的审慎可以避免爱情生活中极常见的草率和屈就;

审慎对于初恋的意义还在于,初恋的情感是最真、最珍贵、最独特的,从而也是最富于美学价值的审美情感。

2.热恋的审美追求

热恋的标志:

鲜明而炽热的激情

热恋中性的放纵和追逐,必然是生活实践中的不真、不善、不美。

“不过,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却是欲望的奴隶。

”——苏格拉底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

它顺乎自然的召唤,但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即使在它太过分的时候也仍旧如此。

……羞怯使人以免过分粗鄙地表现人性。

人性中最精微的和最强烈的品性都和羞怯联系在一起。

”——康德

热恋中的羞怯事实上是一种在理智、情感和意志方面对自我的一种心理监督和约束。

——“防御情感”

其一,善于培养内心的自我道德监督感。

羞怯的产生是和一个人的自我监督感的培养密切相关的;

其二,学会借助于含蓄朦胧的审美想象像来感受爱的优美。

热恋中的羞怯能不断使我们的恋情闪耀着娇羞的魅力。

“天涯何处无芳草”,热恋中理智美的追求,通常也还表现在失恋之后使自己拥有宽容的美德。

宽容永远是失恋者的一种美德。

(两个极端:

自我惩罚,惩罚别人)

3.婚姻家庭中的审美追求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鲁迅

爱不仅要靠曾产生过的那炽热的爱来维持,更需要更新、生长、以及创造新的爱来补充、发展和拓宽原有的爱。

三、让爱情永远是优美的

1.不让爱只剩下爱

人生显然有比爱更多的东西,不要把人生一味的沉迷于爱河之中,从而使爱变得“无所附丽”。

如鲁迅小说《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

如何使我们的爱情更充实、更壮丽,更清新如画?

其一,是共同理想的追求;

其二,是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

其三,是对博爱的追求。

“应该有比爱更多的爱。

”——赫尔岑

2.让爱情与友谊同在

爱情不能取代友谊,而且我们的爱情也同样需要友谊的同情、匡扶和帮助。

其一,充分理解友谊对爱情的重要性;

其二,善于使自己走出两个人的狭小天地;

其三,善于同我们所爱的人一起体验友谊带来的欢乐。

3.让艺术走进爱情

“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愈高,精神世界愈丰富,他他的爱情的审美化程度也愈高。

”——瓦西列夫

其一,艺术总为我们的爱情带来美的内涵;

其二,艺术也为我们的爱情增加新的感受和体验;

其三,艺术甚至还能谐调和抑制爱情中性原欲的冲动。

四、简要的归纳

1.归纳之一:

爱和美必须内在统一

“爱是一首美好的歌,但这首歌却不易谱成”。

2.归纳之二:

强调爱情生活的审美品位

理智的爱情:

初恋中对爱情的审慎,热恋中对性原欲的自我节制,爱情遇挫时的冷静,失恋时的自我解脱与对他人的宽容,都属于爱情的理智美。

3.归纳之三:

真正优美的爱情必须有艺术美的滋养

“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本身虽没有目的,但却含有内在的目的性。

为了社会交流的利益,它可以推行种种精神力量的修养。

”——康德

思考题:

1.从初恋、热恋和婚姻三个过程分析爱情的是审美追求。

2.为什么说要爱情与友谊同在?

3.为什么说唯有比爱更多的爱,爱才会持久?

4.试述艺术对爱的作用。

第4章美德与美德的生成

我坚信,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审美方式中最高的理念是灵魂与道德,没有它,人根本无法成为富有精神的人。

——谢林

“应该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珍贵”——柏拉图

一、善与美的统一

“美即我们向往的那种生活”——费齐

1.美是一种善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亚里士多德

孔子的“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谓美”

2.美德的含义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德的含义:

其一,善是美的题中应有之义;

唐宋古文运动:

“文以载道”

其二,善的道德情感通常也就是审美所获得的美感;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其三,善的行为本身也具有审美的意义。

3.美德的生成

美德的塑造需遵循如下原则:

(1)美德是真与善的统一;

(2)美德是创造与享受的统一;

(3)美德表现在个体上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二、美德的主要形式

1.社会公德

五讲四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尊重他人

(2)举止文雅

(3)遵守秩序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

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和劳动中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1)职业性

(2)稳定性

(3)多样性

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共同原则: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

(2)忠于职守,有高度的责任心;

(3)刻苦钻研业务

(4)团结协作,相互信赖

特殊行业的职业道德:

(1)为政者的职业道德

忠诚为国,一心为公,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宽容大度,顾全大局,纳谏如流,兼听兼信,心胸坦荡,唯才是举,体察下情,刚直不阿,等等

(2)教师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授业解惑,治学严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等等

(3)医生职业道德

医术精湛,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端庄,廉洁,热忱,敢于担当,等等

(4)商业道德

买卖公平,诚信无欺,一视同仁,百问不厌等

3.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气节追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

重视人的现世生活与人伦关系,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注重传统美德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启迪作用。

三、让艺术熏陶德性

1.艺术美对德性塑造的魅力

人生短暂,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人们身上最美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最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字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

——高尔基

艺术能造就我们美的德性和心灵

2.艺术对德性熏陶的主要形式

优美、崇高、壮美

3.让艺术熏陶德性的艺术

培养丰富的审美感受力;

提高自我的审美格调和品位;

让艺术走进人生

四、简要的归纳

1.归纳之一:

美离不开善

2.归纳之二:

在国民教育中强调美德教育

3.归纳之三:

让美德成为自我审美追求的核心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