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523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九龙坡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C.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

D.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

【答案】D

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是我国的分裂割据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魏晋玄学名士阮籍主张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体现出逃避社会现实、希望社会安定的思想,故D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排除A;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道教思想适应社会需要,B错误;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局面,并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三教,排除C。

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与慧能思想相通的是

A.道法自然

B.天行有常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

【详解】根据“是两位的心动”可知慧能主张心是主宰,与陆王心学的思想相通,即发明本心,故选D项;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天行有常是荀子的主张,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都没有强调“心”的决定性作用,与慧能思想不符,故排除A、B、C项。

【点睛】“是两位的心动”为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推知慧能认为带来纷扰的根源在于内心,因此要保持内心的平静。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反映了黄宗羲

A.追求个性发展的诉求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详解】题意主要反映了黄宗羲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不是其追求个性主张的诉求,故排除A项;

根据“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可知黄宗羲反对传统儒学的忠君思想,根据“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可知黄宗羲也主张继承儒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反映了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故选B项;

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故排除C项;

黄宗羲对传统儒学批判的同时也有继承,所以不是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叛逆,故排除D项。

【点睛】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但其思想体系并没有超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5.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把实践中遇到的256个有代表性的数学题目分为九大类(包括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等),分别给出了它们的解法。

……中国数学就是这样,它有高明的解题方法,仅是用到解题中去而己”。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

A.价值不大

B.侧重理论

C.注重实用

D.比较落后

【答案】C

【详解】根据“它有高明的解题方法”可知中国古代科学价值不大和比较落后的说法有误,故排除A、D项;

根据“实践中遇到的256个有代表性的数学题目分为九大类”可知中国古代科学侧重实用,而非侧重理论,故排除B项,故选C项。

6.许慎《说文解字》中说: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该记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

B.《说文解字》关于仓颉记录准确可信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年代的久远导致了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仓颉造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字的起源,说明该记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事实,故选A项;

仓颉造字为古代的传说,“准确可信”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

历史文献纪录应该与历史实物相印证,而不是与口头传说相印证,故排除C项;

题意只反映了仓颉造字,没有体现其他说法,不能反映“莫衷一是”,故排除D项。

7.下图文物出土于殷墟,对其上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A.其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反映了个性化的创造

C.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是士人表达意境的形式

【详解】根据“出土于殷墟”可推断该文物为甲骨文,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故排除A项;

甲骨文也不是书法家的个性化创造,故排除B项;

甲骨文是中国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字,该解读正确,故选C项;

甲骨文应用于商朝时期,不是士人表达意境的形式,故排除D项。

8.下图是唐吴道子的名作——《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该画反映了

A.中外文化的融合

B.天人合一的意境

C.画风的神秘和浪漫

D.世俗化的审美情趣

【详解】《天王送子图》是中国古代画家以中国绘画技法和佛教内容相结合创作的作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故选A项;

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在该画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

该画的画风并不属于神秘和浪漫,没有体现世俗化的审美情趣,故排除C、D项。

9.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

这类作品所反映的是

A.丰富多彩的生活

B.真实的景象

C.一定的社会风尚

D.繁盛的社会

【详解】题意中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当时世俗文化的兴起,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

题意中只涉及了宋代的话本剧,不能说明反映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生活,故排除A项;

话本剧属于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经过艺术加工,所以不是对真实景象的反映,故排除B项;

题意无法反映当时繁盛的社会,故排除D项。

10.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

经过有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汉武帝时,可马迁写出了《史记》;

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

这表明中国古代史学注重

A.鉴往知来

B.博闻强识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详解】根据“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可知我国古代史学注重为当时借鉴以往的经验,即鉴往知来,故选A项;

我国古代的史学杰作往往出现于社会动荡或朝代更替之时,并没有体现出博闻强识、厚今薄古和贯通古今的特点,故排除B、C、D项。

11.魏源说: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

曰:

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严峻的统治危机促进了向西方的学习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详解】根据“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并不是为了对封建制度进行否定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故排除A、D项,故选C项;

魏源出版《海国图志》的时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故排除B项。

12.清代一派别为避免“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纷纷创办报刊。

该派别应属于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详解】顽固派盲目排外,所以创办报刊不属于顽固派的行为,故排除A项;

洋务派主要意图通过兴办洋务实现富国强兵,并没有纷纷创办报刊,故排除B项;

根据题意可知,这一派别创办报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上下之间的沟通,是维护君主制的,而革命派则是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所以这一派别应该属于维新派,而不是革命派,故排除D项,故选C项。

13.1924年1月,孙中山在闸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

“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这表明孙中山

A.主张学习苏俄革命精神,采用苏俄制度

B.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C.主张发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D.进行政治革命维护人民利益的愿望

【详解】孙中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苏俄的革命精神,但并没有采用苏俄的制度,故排除A项;

根据“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可知孙中山具有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故选B项;

孙中山主张实现“耕者有其田”,是通过社会革命,不是通过土地革命的方式,故排除C项;

进行政治革命属于民族和民权的内容,题意主要是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故排除D项。

14.1957年3月,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这一讲话旨在

A.发展“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B.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C.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D.落实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详解】毛泽东主要强调了世界观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区别,所以并不是发展“百家争鸣”的方针,故排除A项;

毛泽东论述的是世界观问题,不是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排除B项;

毛泽东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内强调世界观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区别,明显是在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故选C项;

毛泽东论述的并不是文艺问题,故排除D项。

15.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改革

【详解】材料反映的时间有40年左右,不是一个短期的时间,而且“全民普及”说法错误,A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招生比例明显增大,说明我国的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故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高考录取率,属于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C错误;

材料看不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果有关系,也应该是正相关,而不是相违背,D错误。

16.下图是一些古希腊诸神的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其外在形象一定程度反映了

A.神秘主义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蒙昧主义

D.人文主义的精神

【详解】根据“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可知古希腊诸神雕塑的外在形象主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D;

诸神雕塑参照人的形象,并不神秘主义,更不属于蒙昧主义,故排除A、C项;

“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要强调了人的价值和核心地位,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

【点睛】诸神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明显是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位置,因此是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

17.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

“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这反映了普罗泰戈拉

A.强调人类的理性

B.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主张知识即美德

D.对自然界充满了恐惧

【详解】根据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可知他对神持怀疑和不信奉的态度,主张强调人的理性,故选A项;

根据“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可知没有体现普罗塔戈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也没有体现他对自然界的恐惧,故排除B、D项;

主张知识即美德的是苏格拉底,故排除C项。

18.一观点认为“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

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

该观点的出现应不晚于

A.希腊先哲精神觉醒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详解】古希腊时期还没有形成基督教,所以希腊先哲精神觉醒时期不会提出“在上帝眼中”的主张,故排除A项;

根据“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可知该观点主张追求财富,肯定人的欲望,这一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所以该观点的出现不晚于文艺复兴时期,故选B项;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都在文艺复兴兴起以后,故排除C、D项。

19.下图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创作于1521年的画作《从基督徒到反基督徒》。

该漫画意在

A.主张金钱至上

B.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C.强调人的价值

D.主张追求现世幸福

【详解】基督赶走高利贷者体现了不以金钱至上的精神,而教皇用赎罪券吸引教徒的做法则违背了基督的原则,所以该漫画并不是在主张金钱至上,故排除A项;

漫画实际上是讽刺了教皇和教会的虚伪与贪婪,由此主张信仰即可得救,并不需要通过教皇和教会,故选B项;

漫画意在抨击教皇和教会,宣扬宗教改革,而不是强调人的价值,故排除C项;

漫画内容没有体现追求现世幸福的内容,故排除D项。

20.一思想家认为“启蒙是人们摆脱自我受制状态的出发点。

自我受制是一种不受他人指点就无法进行理智思考的无能状态。

如果这种受制状态的原因不是由于缺少理智,而是因为没有他人的指点就没有决心和勇气的话。

那么请鼓起勇气来!

去利用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的竞选口号。

”该思想家表达的主要理念是

A.强调民主

B.强调个人自由

C.崇尚知识

D.提倡独立思考

【详解】根据“去利用自己的理智”可知该思想家的主要理念是提倡人们摆脱自我束缚,独立思考,故选D项;

该思想家主要强调理智的重要性,并未强调民主和个人自由,也没有体现出对知识的崇尚,故排除A、B、C项。

21.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

该理论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B.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详解】根据“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理论应该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故排除A项;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探讨的是微观世界,而不是宇宙,故排除B项;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属于生物领域,不是物理领域,故排除C项;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反映的是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解释了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与该历史学家认为的“宇宙理论”不吻合,故排除D项。

22.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影响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航空业产生和发展

C.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石油是内燃机的重要燃料,石油产量的大幅度上升与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

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的是电力的广泛应用,故排除A项;

航空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在1900年以后,故排除B项;

蒸汽机的主要燃料是煤炭,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3.历史图片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下图是世界文学史上一著名作品,对该作品解读正确的是

A.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B.剖析社会问题本质

C.体现了理想主义追寻

D.用怪诞手法警醒世人

【详解】《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该作品批判了社会现实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故选B项;

现实主义文学侧重于对对社会现实的直面和深刻揭露,不是憧憬美好未来和进行理想主义追寻,故排除A、C项;

用怪诞手法警醒世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故排除D项。

24.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

该美术流派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详解】根据“利用下意识表达猛烈的情绪和形状”、“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创造现实”可知该美术流派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既不是浪漫主义的满怀美好理想,也不是现实主义的对社会现实的刻画,更不是印象主义对“光”和“色”的表达。

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

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

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国家社会契约;

国家归属:

人民主权;

国家运行机制:

分权而治(三权分立);

国家职能:

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

兴民权,反对专制;

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

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

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原因:

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阻碍社会发展;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甲午战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详解】

(1)根据“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家来源、国家归属、国家运行机制和职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并结合材料一可知,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在于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根据材料一可知欧洲的国家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兴起而形成神权国家,所以欧洲近代国家观念主要是反对教会神学。

而中国近代的国家观念则是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导致其不同之处的原因主要是中欧的社会传统和面临的社会现实、经济基础有关。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上述材料反映了学界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现代化演变进程的认识,请围绕“思想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启示:

中国思想的现代化由被动吸收西方文明到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论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实用科技;

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结论:

中国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从简单照搬外来思想到结合本国实际的艰难发展历程。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现代化演变的进程。

由主张国粹到中西互补再到中国本位,由中体西用到西化论再到全盘西化,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和摇摆,无法正确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位置。

但最终中国近代思想的现代化还是走向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既体现了中国人思想认识的深化,也说明中国对西方学习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特别是立足中国国情,不再盲目照搬。

理论准确,引用史实得当,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法治”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主流和代表。

商鞅否认道德教育作用,主张“明法重刑”,用国家的法律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有一次,秦王太子犯了法。

当时,王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不能动刑。

商鞍便拿王太一子的师傅公子虔和老师公孙贾开刀,把他们处了刑。

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

虽然,王太子犯法以“君嗣”而免刑,“刑不上大夫”这条原则并没有彻底冲破,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商鞍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

儒家要求以“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认为法律仅仅是确立和维护“君臣父子”道德准则的辅助手段,主张“教化”,重视道德感化作用。

重视统治者个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提倡“圣贤”治国,主张将立法权、司法权集中于“英明”的君主手中。

——摘编李用兵《中国古代法制史话》、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等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和秦朝是法家学派最活跃的时期,而法家理论得到完整的实践,也主要是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及稍后建立的秦朝。

秦朝法制特色是极为鲜明的,法治观念极深,法律制度也很严密。

西汉初期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汉承秦制”,但汉初统治者受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黄老学派在思想上兼综道家与法家学说,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但须以德为主,先德后刑,刑罚要轻缓,法令要省减。

——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关于治国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秦朝和汉初法制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法家:

以法为本,强调法律的绝对权威;

否认道德教化作用;

主张“法不阿贵”“刑无等级”。

儒家:

以礼为本,强调伦理道德高于法律;

主张教化;

提倡“德治”和“人治”。

(2)相同点:

都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不同点:

战国时代和秦朝法家理论得到完整的实践,汉初法制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又深受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战国时代和秦朝严刑峻罚,否认道德教育作用,极端夸大刑罚的用,汉初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