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528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17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0页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概述Word格式.docx

那里的教员愿为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尽心尽力,并心怀热诚;

他们会不断反省通识教育的性质和重要性,并把提供良好的通识教育视为己任;

他们将会把自己的学科作为基地,大胆进入其他学科,而不是把自己的学科当作一座城堡,在里面享受清静的生活。

在我梦想的学校里,所有人都应该到达某些核心要求;

因为任何人都能列出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所人文学院要想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知识共同体,就必然要求有某些共同的核心知识。

对于这些核心知识,首先应该要求教员们掌握。

〔我常想,如果每位教员都要修本科生所有的必修课,而且同事们也将对他所开设的核心课程加以评估的话,那么全体教员的课程设置讨论就会更有成效了。

  保罗放弃了南美以美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来到华盛顿大学做一名没有终身教职的讲师。

到2000年3月保罗去世时,他仍然保存着这个职衔。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符合保罗心中对理想教员的期待,但我知道,改变了我校经济学教学方式的不是我们,而是他。

他改良了本科生的教学方案,彻底修订了导论课程,并定期和研究生助教讨论如何改良教学质量。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这些注重高质量的本科生通识教育的人来说,保罗始终是一种鼓舞和鼓励。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表达了保罗处理经济学以及通识教育的方法。

同现行的教材相比,本书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

本书关注社会问题,更关注经济学推理澄清这些问题的方式,由此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此外,恰如本书标题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曾经是〔今后也一直是〕经济学对社会科学的革命性奉献,它有助于我们增进对周遭世界的理解。

  每年秋天,我在给大一新生开的讨论班上都会专辟一节讲讲保罗这个人:

他在神学院受的教育,他被授予圣职的仪式,他进入经济学之路,还有,他把严密的经济学和一种对社区以及社会福利的开阔而积极的关切结合起来的方式〔毫无疑问,保罗的经济学是严密的〕。

他信奉个人自由,并认为有必要让有责任心的人担当起这份自由。

他和他的妻子朱丽就是按照这一信条生活的。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张维迎序

  〔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决策。

普通人的决策如果出现失误,只影响其个人的得失。

但公共决策的不当,就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制定法律和政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共决策。

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

道路交通平安法?

是一部重要的法律,该法第76条第1款第2项规定: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当责任;

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平安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很明显,这一规定表达了侧重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立法意图。

就事后补偿受害人而言,这一点本无可厚非。

但立法者可能没有认识到,任何法律都是一个鼓励机制,都在诱导人的事前行为。

一个好的法律应该诱导所有利益相关者选择合理的行为,而不是只约束一局部人的行为。

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事故导致的损害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机动车司机的行为,而且取决于非机动车驾驶人及行人的行为。

加重司机的责任固然可以使司机开车更谨慎一些,但会导致其他人行路更加不谨慎。

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交通事故和受害人的损失。

  该道路交通法实施后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一些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成心制造交通事故以获得赔偿,正反映了这一法律在鼓励机制考虑方面的欠缺。

由此引起的反响和结果就是全国人大对该法律的修改。

修改后的道路交通法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没有过失的,承当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成心碰撞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当赔偿责任。

这一新的规定与原来的规定相比,加大了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责任,显然更有助于减少交通事故,促进社会和谐。

第2节:

经济学教材的革命

(2)

  修改后的?

将于202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离原来的道路交通法实施时间相距整整4年。

这期间,我们的社会为此支付了不少额外的本钱,仅仅全国人大为修改该法律的直接本钱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立法者和普通群众能多一点经济学知识,这样的学费本来是可以减少或者防止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决策的科学。

它对指导我们做个人决策也许作用不大,但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很有价值。

这是因为,公共决策的制订是一个政治过程,人们对公共政策的不同看法,既可能源于认识水平,也可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就认识而言,不仅取决于立法者和政府官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而且也依赖于普通群众的认识,这在民主化的社会尤其如此。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法律和政策的后果,从而防止制订出事与愿违的公共政策;

就利益而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看清那些隐藏在"

公共利益"

背后的私利动机,从而减少公共政策被利益集团俘虏的可能性。

  

  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本钱的,我们只能在不同的选择中权衡。

个人选择需要权衡,公共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制订也要权衡。

为什么没有免费的午餐?

因为人的行为根本上是理性的。

公共政策必须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根底上,否那么,就会事与愿违,导致整个社会的损失。

方案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与个人理性不相容,所以一定失败。

  现实中,人们总是喜欢免费午餐,这不是由于他们不理性,而是因为理性的人总是希望让别人为自己支付午餐费,除非制度规那么使得他们没有方法这样做。

比方说,当一些人希望政府控制价格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自己为获得同样的东西少支付一些费用,而不是为了真正的公共利益;

类似地,当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限制某些行业的准入的时候,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而非维护市场秩序。

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不断满足他们的要求,社会就会陷入"

囚徒困境"

每个人都选择吃免费午餐,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支付比本来高得多的费用。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摆脱"

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市场经济。

价格,利润,企业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显示了市场经济在创造财富和改良民生方面的威力。

但现在,反市场化的舆论很有市场。

市场经济确实有不少弊病,其中最大弊病是:

当你能享受到它的好处的时候,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它的缺点;

当你没有时机享受它的好处的时候,它也没有方法告诉你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

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它本身的毛病。

学一点经济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清楚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保罗·

海恩等人的?

,是我所读到的写给非经济学专业读者的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

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立法者、政府官员和参与公共政策讨论的普通群众能明白这本书中讲述的经济学常识,学习一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公共政策的制订上就可以少犯一些错误,少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游戏规那么。

故此,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2021年3月28日

  梁小民序

  〔清华大学EMBA教授,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介绍和普及的第一人〕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面对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的物价干预措施;

面对经济学家喋喋不休地争论经济是否过热,人民币汇率该不该上升;

面对个人理财中的各种困惑等等,连普通老百姓也感到需要了解一点经济学了。

经济学本来就是解释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并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决策的。

像萨缪尔森、斯诺、贝克尔、曼昆这样的大牌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要学一点经济学。

国外大学各个专业都把经济学作为必修课。

而市场上普及经济学的著作车载斗量,甚至连为儿童写的都有。

  学习经济学的最好方法就是系统地读一本教科书。

市场上的经济学教科书太多了,这些书是为不同层次的人写的,选读哪一本教科书十分重要。

作为非专业学习经济学的,就需要一本内容较为全面,又通俗易懂的,而这本?

就是适于群众阅读的书。

  我们说这本书适合群众阅读,原因就在于它介绍经济学时的切入点不同。

曼昆认为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能"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换句话说,对公众而言,学经济学并不是要掌握那些深奥的理论或者学会使用数学、图表之类的工具分析经济问题,而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并做出决策。

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种思维方式?

这正是全书内容围绕的中心。

  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是给你介绍一个又一个概念、一个又一个理论、一个又一个图表、一个又一个数学模型,而是从现实中你熟悉的事情出发,告诉你经济学家是如何思考的。

这样,你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经济思维本身也离不开经济学的根本内容。

这本书从思维方式入手介绍了各种经济学知识,从个人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主流的观点到非主流的看法、从历史到现实,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全面,但切入点不同,组织与写作的方法也不同,让一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这正是这本书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本书是从堵车的例子开始的。

堵车是全世界各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都存在的情况。

老百姓遇到堵车就是一个"

烦"

字,恨不得天下只有他一人开车;

社会学家那么是大讲汽车对人类的危害,自己开着车时却想着如何减少汽车的危害;

会说的经济学家那么说,堵车反映经济繁荣,政府领导有方,就差点高呼"

我爱堵车"

了。

而本书的作者那么认为,堵车外表的混乱之下隐藏着一种秩序;

正因为有秩序,所以尽管堵车,车仍在行进,由此引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认识社会秩序。

市场经济外表看来也是相当乱的,但是其中同样存在秩序。

认识这种秩序,了解经济世界的运行规律,正是学会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起点。

后面就开始介绍市场上的协作,每个人的行为是如何无意识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游戏规那么是什么,产权如何重要等等,继而展开全部内容。

所介绍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都与我们平常的感觉有差异,而你读过之后会发现有了新的视角,新的认识,对经济学了解得更多了,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你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所用的事例主要是美国的。

但中国与美国差异特别大,除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经济开展程度之外,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差异。

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中国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而且,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模式也不会是美国模式,所以作者针对美国情况所做的分析就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

比方,作者与一般美国经济学家一样是反对政府限价的,但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经济需要限价,如对春运火车票的限价,以及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下的价格干预。

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市场调节,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政治与社会因素。

我们读这本书,学的是根本内容。

如果能结合中国的现实做一点进一步的思考就更有意义,收获也就更大了。

  2021年3月2日

  于怀柔陋室

第3节: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1)

  第1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一个优秀的机械师能看出你的车有什么毛病,是因为他们知道,你的车在还没出毛病的时候是如何运转的。

许多人觉得经济学问题令人困惑,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没有清晰的概念。

他们就像那些水平不高的机械师,只学过怎么修理那些运转不良的机器。

  一旦我们把某种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那些熟悉的事物,我们就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正所谓"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此,我们很少注意到社会中还存在着秩序,也认识不到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社会协作过程。

所以,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先学会对我们每天都参与其中的社会协作的功绩感到惊奇。

顶峰期的交通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1.1 认识秩序

  看到这个建议,你也许会大吃一惊:

"

顶峰期的交通是社会协作的例子?

难道它不是应该被用来说明丛林法那么或是社会协作的崩溃吗?

完全不是。

如果当别人说到"

顶峰期的交通"

时,你头脑里想到的只是"

堵车"

,那么,你恰恰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论点,即我们只注意到失败的情形,而把成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都感觉不到了。

顶峰期的交通的主要特征是运动而不是堵车,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日复一日地参加到车流中,而且差不多都能到达目的地。

当然,交通系统运转得肯定不完美。

〔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

〕但是,它毕竟还能运转,对于这一惊人的事实,我们要学会感到惊奇。

  早上8点,成千上万的人离开家,钻进他们的汽车,奔向各自的单位。

他们都是自行选择路线,没有和别人商量。

他们的驾驶技术不同,对风险的态度各异,礼貌程度也千差万别。

纵横交错的路网构成了城市交通的动脉和静脉,当这些尺寸、形状各不相同的私家车在其中行驶或是进进出出的时候,又有形形色色的卡车、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参加进来,就像一个什锦盒。

人们驶向各自的目标,一门心思只顾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并不一定是因为人们都是自私的,而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别人想去哪儿。

关于其他人,每个人所能确知的仅限于周围为数不多的几辆车的位置、方向和速度。

对此,还得加上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别的司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努力地防止出车祸。

当然,存在一些每个人都得遵守的根本规那么,诸如红灯停车或是尽量接近最高限速行驶。

差不多就是这么一回事。

上面描述的整体安排可能会解决混乱,但我们也许会担忧路上的汽车将变成一堆堆废铜烂铁。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平稳有序的车流,如果你从高空俯视,甚至会感到一丝审美愉悦。

下面所有独立运行的汽车,彼此首尾相接,车距狭小,然而并不碰撞,一旦有一点点空隙,旁边的车就会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突然并线,车距大的时候就加速,车距一小,就又慢了下来。

顶峰期的交通状况〔或者任何时候的城区交通状况〕确实是社会协作的巨大成果,而并非混乱与无序。

  1.2 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熟悉交通,但几乎没有人把交通看成一种协作型的共同努力。

通常,我们认为自己依赖于"

经济"

商品,但我们对社会协作过程的依赖要大得多。

如果没有鼓励合作的制度,我们就不能享受文明的种种好处。

1651年,托马斯·

霍布斯〔Thomas

Hobbes〕出版了?

利维坦?

〔Leviathan〕,其中有一段话经常被引用:

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

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

最糟糕的是人们将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将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

  因为霍布斯相信人们都致力于自我保护和个人满足,因而只有强力〔或源于强力的威胁〕能使人们防止不断地互相攻击,他的著作仅仅强调了社会协作的最根本形式--远离暴力和抢劫。

他似乎作了如下的假设:

人们只要能不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也不侵犯他人财产,然后,那些能产生工业、农业、知识和艺术的积极协作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但是,会是这样吗?

为什么该是这样呢?

  1.3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享用的各式各样的效劳和产品,需要经过复杂而互相关联的生产活动才能生产出来。

那么人们是怎样互相鼓励,从而生产了这些产品和效劳的呢?

甚至在圣人的社会中,如果每位圣人不想使自己陷入"

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的生活,也得用一定的程序来诱导积极、恰当的协作。

毕竟,在圣人们能够有效地帮助别人之前,他们必须决定"

该做什么"

、"

在哪儿做"

以及"

什么时候做"

  自从霍布斯探究社会以来,已经过去了350年。

霍布斯可能没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理解"

集体"

生活有多么重要。

因为,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相比,霍布斯时代的社会要简单得多,受到习俗和传统的束缚更多,而不大有迅速的、破坏性的变革。

事实上,直到18世纪,才有一批思想家开始思索为什么社会能"

运转"

--个人在信息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追逐自身利益,不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形成了井然有序且成果丰硕的社会。

第4节: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2)

  在18世纪的思想家当中,亚当·

斯密〔Adam

Smith〕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也是最敏锐的人之一。

在斯密生活的时代,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相信,只有统治者的精心筹划才能使一个社会免于混乱与贫困。

斯密不同意当时的这种流行观点。

但是,为了反驳这一观点,他必须描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社会协作过程。

在他看来,这个过程不仅在政府关注缺席时能起作用,甚至当政府的政策不对时,这个过程还能消除错误政策的后果。

亚当·

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名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n

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

Nations〕,简称?

国富论?

,并以此确立了"

经济学之父"

的声誉。

他并没有创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但是他比前人更广泛地开展了这一思想,而且,是他将其首次运用于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协作的综合分析。

  1.4 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到底指什么呢?

正如其本身所暗示的那样,它指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JohnMaynard

Keynes〕曾经作过恰当的表述: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

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

思维技巧"

又是什么呢?

要把它既清晰又简练地描述一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等你自己有了实践经验,你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

也许,它可以概括为由下述根本预设导出的一套概念:

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群体的合作,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额外收益和本钱进行选择。

  这是个相当概括的论断。

所有的社会现象?

没错。

事实上,不妨在一开始就成认,经济学家认为他们的理论的解释范围并不局限于人们平日谈及社会的"

经济部门"

时所想到的事情。

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

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这些选择的非预期的副效应。

顶峰期的交通和国际贸易都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非营利组织、关注社会的慈善机构以及政府机关也可以。

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方法来解释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美国农场局联盟的行为,为什么不能将其用于美国国税局和农业部呢?

像社会团体一样,政府的各个部门也都是由个人组成的,而这些个人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本钱进行选择。

  不要误会,经济学理论并不是假设人人自私、物质至上、目光短浅、不负责任、一门心思向钱看。

人们基于他们预期的收益和本钱进行选择"

这一预设并不意味着前面所说的那些。

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把什么东西看作收益和本钱,以及他们把什么样的价值观与收益和本钱联系在一起。

经济学理论不否认慷慨、公益精神及其他美德的现实性或重要性。

如果经济学家否认事实,那他们就成傻子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

其一,个体的行为;

其二,群体的合作;

其三,前述两种活动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对个体行为的关注主要指节约和权衡,或者代价。

节约意味着使用者最大限度地从资源中获取他想要的东西。

稀缺使得节约成为必要。

尽管有些人手里掌握着无限的资源,似乎没有节约的必要,但是,人都是要死的,所以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稀缺资源,对于钱多得不知怎么花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你在山上滑雪一周,就意味着这一周你不能去海边晒太阳,无论你挣多少钱,你都必须选择。

甚至比尔·

盖茨〔Bill

Gates〕也得选择如何最好地使用他的时间和财富--下个月他是寻找更多的投资时机呢,还是到一个遥远的小岛上享受一次来之不易的假期呢?

即使是他,也不能同时拥有一切,也要权衡轻重利弊。

事实上,当他要决定挣来的又一个10亿美元该干什么的时候,他也面临权衡--选择。

他是该把这些钱塞到床垫里呢,还是投资再建一家微软呢,或是拨给他的慈善基金?

他的选择可能和你迥然不同,但有一点和你一样,就是他也得面对稀缺性的问题。

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看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会澄清节约的过程,以及在稀缺性造成的约束之下的选择行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也澄清了很多重要而令人困惑的群体合作。

如果说个体经济行为的核心问题是稀缺性,那么群体经济合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存在大量互不相同甚至互不兼容的个人方案。

我们通过节约解决稀缺问题。

我们需要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的合作,这是事实,我们通过参与协作过程来到达这个目标。

城市交通的例子能同时说明这两个方面。

当上班族规划行驶路线、考虑何时并线、决定绿灯变黄灯时该加速还是减速时,他们是在节约时间。

而当他们在特定情况下作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决定时,他们是在作选择。

他们的行为通过一个过程得到协调,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仅仅是所有人的行为的简单总和。

没有人〔也没有一个中央交通调度员!

〕能通过群体合作来控制这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却能协调全部个人决策。

尽管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大多数人还是能成功地抵达目的地。

  这就使得我们思考无意的结果这一观念。

每个人都想到达各自的目的地,一路上都要不断作决定,都在路上与他人进行协作。

但是,没有人方案过交通的总体流量。

这一点不是哪一个人能控制的。

就算有一个虚拟的中央交通调度员,也不可能通过详细指示每个人该怎么做来保证有序的交通。

人们"

不过是在开车"

,他们无意的结果呈现为复杂的路况。

很多时候,人们会问:

这种有序的情形是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