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73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政治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docx

政治经济学

冷战及冷战时期

开始: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

结束:

苏联的解体(1991年)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

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由初期的美国一枝独秀逐渐发展为美日欧三分天下。

促进冷战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促进冷战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活动,古巴导弹危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独霸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并逐步确立霸主地位.二战前,以欧洲为中心,欧洲列强主宰世界.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超级大国独霸全球.美国领土置身战火之外.美国商人大发战争之财工业品1/2以上贸易额1/3以上黄金储备3/4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推动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加强对盟国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出现“滞胀”与动荡

美国、欧共体、日本的“三足鼎立”形成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兴起

第一次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的旧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动摇了霸主根基。

西德和日本奇迹般地快速增长,影响日益加大。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冷战结束区域经济集团化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发展态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从局部性转向全球性美加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美国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优势地位欧、日、中要赶上美国尚须时日

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行为体日益增多欧洲丧失传统的世界中心地位意识形态的对抗占据突出地位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新旧格局转换时期有何特点?

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第一阶段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末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形成,两极格局确立。

雅尔塔体制

美苏英三国首脑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雅尔塔会议(1945)和波茨坦会议(1945)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反映了二战后期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状况,美国和苏联占据了世界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从此被改变。

第二,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

联合国的建立就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它也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所以,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反倒造成了军事上的两极对立,为战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埋下了祸根。

第四,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了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

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使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

1947年“马歇尔计划”,结盟西欧,遏制苏联;

1949年“第四点计划”,控制不发达国家;

之后,一系列安全保障条约或共同防御条约,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

1949年,美国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以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名义,结成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第二,面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敌视、攻击、封锁和包围,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做出反应。

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协调各国行动;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成员间的经济合作;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5年5月,苏联召集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签署《友好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它的成立巩固和加强了苏东国家间的军事同盟关系。

两极格局的特点:

政治上相互对立军事上相互对抗经济上相互隔绝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

两极格局的历史意义

第一,维持了战后欧洲的相对稳定;第二,制约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三,突出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第四,给战后国际关系带来了难以解决的众多纠纷和隐患。

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未至80年代中期

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出现分化,第三世界崛起,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演进。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60年代美国拥有绝对优势,苏联只能处于守势;

70年代苏联利用美国战略收缩的时机,大肆进行扩张;

80年代美国“以实力求和平”,重新采取强硬姿态,扭转了不利局面。

1985年11月,美苏首脑举行日内瓦会晤,两国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

资本主义阵营产生分化

1958年,法国开始推行“戴高乐主义”,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60年代,德国全面实施“新东方政策”,与东欧各国和解,与苏联签订《放弃使用武力条约》;

欧共体经济实力增强,活动领域从经济发展到政治、社会和安全各个方面;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改变了以往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推行“自主外交”,“争取政治大国”。

第三世界崛起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出现了许多独立于美苏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民族主义国家。

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4年77国集团的成立改变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力量构成。

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989年,美苏首脑的马耳他会晤就东欧局势、削减进攻性武器以及美国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等问题达成了协议。

有人认为,马耳他会晤标志着“冷战时代已彻底过去”。

1989年,以波兰团结工会上台执政为开端,东欧国家政权相继发生更迭,这些国家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向西方靠拢。

1989年,象征两大阵营对立的柏林墙被拆除。

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先后宣布解散。

1991年,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终结的根本原因

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

旧格局的终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新旧格局转换时期的特点

两极格局打破之后,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转换的动荡时期。

这次格局转换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

两极格局的终结并非因为新的格局已经发展成熟,而是由于苏东一极的迅速瓦解造成的。

各种力量中心的实力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均衡,形势发展还不确定。

新旧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新格局不可能通过几个大国的谈判磋商就得到确立,而是将随着各种力量的进一步分化组合和力量对比的消长而逐步形成,这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在和平时期这将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商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加,并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的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其突出表现是:

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遍布全球,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剧国际竞争,刺激国际投机,增加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冲击。

利益分配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拉大.滋生破坏性极大的国际投机跨国公司内部的有组织性和全球经济的无计划状态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平等、公平、共存、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各种经济力量消长变化和对比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

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它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边缘化”。

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赶超机会:

资本国际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资金问题.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

经济全球化冲击传统国家主权概念民族国家管理经济的自主性受到削弱,民族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市场、全球金融、全球贸易以及其他全球性问题的制约。

无所不在的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绕过本国政府对他国制裁的禁令去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所在国的经济决策。

国际组织的行为是以参与国若干主权的让渡和转移为条件的,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国家主权形成挑战,与之伴生的则是国际组织政治协调能力的强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参与经济全球化不能忘记“成本—收益”原则,不能损害国家安全利益,更不能丧失国家主权。

主权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是一个国家的固有属性。

主权原则仍是当今世界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任何破坏主权原则的行为,都是对国际法的践踏和对国际基本秩序的挑战。

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联合和融合的一种趋势。

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欧洲联盟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实施尤里卡计划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现有27个成员国,4.8亿人口,GDP12万亿美元。

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联盟宣告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

拥有3.6亿人口,GNP和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首位。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

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地区第一个官方的非正式协调机构。

1989年在澳大利亚总理霍克的倡议下成立。

现有21个成员,包括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中国等。

宗旨:

促进成员国间贸易、投资、技术领域的合作。

目标:

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东南亚国家联盟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0个成员国组成,共有人口5.8亿,GDP达1.5万亿美元,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

南方共同市场拉美地区举足轻重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世界第四大经济集团。

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等4个成员国以及智利和玻利维亚两个联系国组成,共有2.2亿人口,年产值超过1万亿美元,贸易额达2000亿美元。

世界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综合国力的竞争考研知识点:

世界多极化

综合国力竞争

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导致多种力量并存的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它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内涵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实力消长、重新组合。

多极化趋势的形成欧洲走向联合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俄罗斯雄风犹在中国迅速崛起印度、巴西、南非等国的影响增加东盟等区域性组织地位突出

世界多极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文明的多样性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缺点两极分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传播毒品泛滥

战结束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竞争,由以军事、政治较量为主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国家的兴衰安危和国际地位的高低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

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核心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一个国家是否能在21世纪多极化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占有经济与科技上的优势。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

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问题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经济竞争其实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学技术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资源经济。

以美、日、欧为主导的国际科技竞争已全面展开并日趋激烈,它对21世纪各种力量的消长与组合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布热津斯基

“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

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

它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

包括三种主要资源:

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

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安全观的变革

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两极分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传播毒品泛滥

安全——指和平与发展的生活环境,它同战争、动乱、贫穷相对,同和平与发展相连,表现为有秩序的稳定的和平环境。

非传统安全——主要指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环境等领域的安全状态。

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具体地说,是指近些年来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与军事威胁相对的其他安全威胁;威胁主体从国家扩大到恐怖组织或个人;

威胁手段从战争扩大到恐怖袭击、干扰信息、制造宗教冲突、制造社会动乱等等;

非传统安全的特点

威胁方式可以分为暴力和非暴力两个方面,包括非军事暴力活动(如恐怖活动、有组织犯罪等)和非暴力活动(如破坏经济秩序、文化渗透、环境污染、流行疾病等)。

威胁的消除很难通过单纯的军事手段来解决;受到威胁的各个领域常常相互作用,某一方面的问题可能激发出其他方面的问题,并呈现逐级放大的效应。

常常表现出一种较为长期、潜在积累的形式,有时会突然爆发,有时则逐渐演变。

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国际恐怖主义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进入新世纪以来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

国际恐怖主义特征:

组织严密性手段多样性目标广泛性

产生原因:

贫富分化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经济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恐怖主义蔓延的政治诱因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泛滥的重要动因

恐怖主义的防范和治理

在联合国的主导下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实施有效打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缩小南北差距,努力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

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能搞双重标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团结各国共同开展反恐斗争,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联系、等同起来;必须综合治理,努力解决地区冲突、贫困等问题,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时代主题的转换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时代主题——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

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该时代的主题。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时代主题能够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揭示世界的基本矛盾,并预示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是各国政府制定发展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20世纪初列宁提出世界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反帝反修,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在军事上,美苏军事对抗形成的“恐怖均势”使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降低。

2、在政治上,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3、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进程突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世界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4,他们是不希望战争的,第三世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其次是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日本人民不希望战争,欧洲人民也不希望战争,西方发达国家也可以成为和平力量;再次是美国人民和苏联人民,他们不希望战争。

(邓小平)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

中国外交的思路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注重解决南北问题。

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

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

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树立以追求共同安全为目标的新安全观。

即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互利、共赢,通过合作安全实现各国的普遍安全。

国际旧秩序是指二战后以雅尔塔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其特征:

国际垄断资本支配世界经济大国强权政治

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维也纳秩序凡尔赛-华盛顿秩序威斯特伐利亚和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文本《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以法国、瑞典和德意志新教诸候为一方,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德意志天主教诸候为另一方,为结束三十年战争(1618—1648)而缔结的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订于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的明斯特。

和约主要涉及欧洲领土变更、神圣罗马帝国宗教关系和政治制度等问题。

该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

法国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岸的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

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维也纳会议(1815)巴黎和会(1919)

美国力求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日本主张建立以美欧日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欧洲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多极体系下的国际新秩序俄罗斯主张建立民主的多极化的国际新秩序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中国的声音——中国一贯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这一主张体现了对各国独立和主权、领土完整的尊重,对各国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及模式的尊重,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

这一主张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因而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强、影响力强、生命力强的显著特点。

中国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各国享有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的平等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某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别国;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

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在国际生产领域、贸易领域和货币金融领域中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

中国关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都有权参与解决国际事务,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谋求霸权;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某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别国;

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互利合作;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要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任何其他国际组织可以替代。

用以指导一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价值观它是处理国家间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准则,是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外交实践的指南。

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不称霸韬光养晦-不当头

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

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

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

(邓小平)

和谐世界理念从国际安全与政治方面讲,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和平与民主的世界。

各国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各国主权平等,国际关系以法制和多边主义为基础,世界上的事务由各国协商解决。

从国际经济方面讲,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互利、合作的世界。

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进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从人类文明方面讲,和谐世界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世界。

不同文明之间要开展对话,取长补短,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从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方面讲,和谐世界应该是“天人合一”的世界。

人类必须大力保护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广义:

凡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民间团体以及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营利性目的和任务,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建立的各种常设机构,均可称为国际组织。

狭义:

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严格的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组织)。

多国性,工具性,非营利性,制度化,相对独立性

国际组织的分类,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独立国家联合体,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大赦国际

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主权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先决条件——独立主权国家的多国家体系形成国家间多边交往的需求。

威斯特伐利亚和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文本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多边国际会议,它开创了国家间通过多边国际会议的方式处理重大和紧迫的国际问题的先例。

国际联盟1920年1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职能的国际政治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主权国家无法替代的作用。

充当多边外交场所和国际论坛,进行世界范围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国际社会管理者的角色,发挥着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护者的作用,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作用

冷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趋势

联合国的建立(1945年),4月25日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50国参加。

6月26日各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

10月24日得到了过半数国家批准,正式生效。

10月24日联合国日《联合国宪章》

宗旨:

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

原则:

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