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90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docx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训练提高题及答案

流浪客改编

《荷塘月色》训练提高题及答案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正音()

A.①煤屑(xiāo) ②蓊郁(wěng)  ③踱(duó)

B.①点缀(zhuī) ②袅娜(niǎonuó)③羞涩(sè)

C.①颤动(zhàn) ②参差(cēncī)  ③倩影(qiàn)

D.①媛女(yuán) ②敛裾(liǎnqún)③惦(diàn)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可不可以替换成括弧内的词,为什么?

(1)我悄悄地披(穿)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走)着。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散布)着些白花。

(4)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挤)着。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薄薄的青雾浮(悬)起在荷塘里。

(7)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印)在荷叶上。

(8)她们是荡(划)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9)这令我到底惦(想)着江南了。

3.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A.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

(阴森、恐怖、寂静、寂寞)

B.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

(漂亮、亭亭、修长、高高)

C.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微、淡淡、丝丝、缕缕)

D.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默默、缓缓、清清、脉脉)

4.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和联绵词,请你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说说它们有哪几种形式。

答:

5.本文除叠音之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意含蓄、典雅、诗意浓浓。

推敲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运用了比喻,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

相似点是什么?

“舞女”改为“少女”,好不好?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里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与“明珠”“星星”有什么相似之处?

怎么会把“荷花”比拟成“刚出浴的美人”呢?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一个特殊的比喻,说说它特殊在哪里?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聚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加点的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荷叶原来的“风致”表现在哪里?

“更见风致”又表现在哪里?

(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是一种果实,怎么可能像水一样清澈?

6.推敲下列文句,体会它的深刻含意,判定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1)“今晚却很好。

”为什么“好”?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今晚月光淡淡的。

   B.因为这是一条幽僻的路,夜晚更加寂寞。

C.因为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D.因为可以享受独处的妙处。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这“另一个世界”指的是()

A.热闹群居的世界。

  B.冷静独处的世界。

  C.既热闹也冷静的世界。

  D.自由的世界。

(3)“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最正确的是()

A.酣然入梦、呼呼大睡自然不可缺少,但短暂地打个小盹,憩息片刻也是有好处的。

B.月光朗照固然秀色可餐,朦胧夜色也另有情趣。

C.永远超脱固然是好,但片刻逍遥也别有情趣。

D.酣然入梦,呼呼大睡坚决不能少,短暂休息,打个小盹也必须别有风味。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是()

A.六朝时候盛产莲藕,吃起来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我们现在却不能同古人一样大饱口福了。

B.六朝时“荡舟心许”,自由恋爱,后来封建礼教愈来愈浓,男女之间早就不能享受这种自由幸福了。

C.六朝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早就失去那种自由了。

D.江南水乡自古以来风景如画,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现在时局动乱,民生凋敝,人民早就不能享受那种幸福了。

(5)“于是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作者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对其用意理解正确的是()

A.借以表达作者对爱妻的深浓的情意。

 B.借以表达对采莲之乐“无福消受”的伤感。

C.借以表达作者的思乡怀古之情。

   D.用以暗示怀古幽思的不切实际。

7.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答: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答: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答:

8.下面哪几句话与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的心境较相吻合?

(1)“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晋代嵇康)

(2)“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的天堂。

”(普鲁斯特)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宇琼楼,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5)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

(7)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李清照)

(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迢迢牵牛星)

9.写作练习:

请你不妨也来一次夜游校园,模仿《荷塘月色》,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题目自拟。

解析与答案

1.解析:

A项“屑”念xiè。

C项“颤”念chàn。

在“颤栗”中才念zhàn。

D项“裾”念jū;要防上与“裙”混读。

答案:

C。

2.解析:

这是一道词语运用训练题,选的都是动词。

这是因为动词是词语运用的重点也是难点,进行此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意识,培养我们的语感。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

“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达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当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写作如此,阅读也是如此,我们要留意词语的选用,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副词。

答案:

(1)披、带,是一种不经意的动作,显得自然,合乎语境。

(2)踱,是慢慢地随意散步,悠闲自在,且有一边漫步一边思考的意味。

(3)点缀,不仅扣住了“零星”二字,而且还有装饰的意思,用这个词可以增添美感。

(4)挨。

不仅有挤的意思,而且有挨近,相互亲昵的意味。

用了拟人的手法。

(5)照,描写静态;泻,描写动态,与流水照应。

(6)浮,不仅写出了雾之轻,而且写出了它的朦胧。

(7)印,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画,让人觉得生动活泼而有诗意。

(8)荡,轻轻地划;荡,又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放荡的心态吻合。

(9)惦,比“想”思念更深,而且读起来更响。

3.解析:

这道题也是词语选用题,但所选的都是形容词。

答案:

A项要注意副词“更”,后面的词必须和“幽僻”在意思上有进层的关系,在语体色彩上也应是书面语。

“阴森”“恐怖”与“可怕”构成进层关系;“寂静”接近口语,而且“寂寞”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B项要注意“出水很高”而且要有表示“美”的意思。

只有“亭亭”才符合要求。

C项“微微”与“微风”重复,“淡淡”没有暗示出与“歌声”的相似之处,“丝丝”表示细腻,一般不用于形容气味,成语“丝丝入扣”。

D项句中已经说明“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因此用于视觉的“缓缓”“清清”均应排除,另外全句用的是拟人手法,含有舞女翩翩起舞的意思,故用“脉脉”最妥。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

4.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知识应用题。

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办法很多,叠音词和联绵词的运用是常见的方法,同学们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答案:

课文的叠音词有三种形式,一是AA式,如悄悄、渐渐、淡淡,亭亭、缕缕、脉脉、静静、薄薄。

二是ABB式,如阴森森、一粒粒、峭楞楞。

三是AABB式,如迷迷糊糊、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

联绵词有双声,如袅娜、渺茫、参差、斑驳,叠韵如苍茫、约略等。

课文恰到好处地运用叠音词和联绵词可以丰富意境,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如“田田的叶子”、让人从横向联想荷面之宽、荷叶之多;而“层层的叶子”,则让人从纵向联想荷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又如“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短短的一句话中连用两个由四字词组构成的叠音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赏析起来舒心。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5.解析: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衬托、借代以及双关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必须熟练掌握,并能运用它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案:

(1)荷比喻舞女,荷叶比喻舞女的裙。

改为“少女”不行,因为舞女的裙才是舒展的。

(2)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荷花的神态。

(3)月光照在荷花上,荷花也闪闪烁烁好像明珠、星星,而且荷花以碧绿的荷叶为背景,这也像星星以碧蓝的天空为背景。

前文已经把荷喻为舞女,喻为袅娜、羞涩的少女,所以自然地联想到“美女”,“刚出浴”三字承“白花”而来,突出荷花一尘不染的洁白。

(4)用了特殊的比喻通感。

荷香本是靠嗅觉闻出来的,但作者把它喻为歌声,诉之于听觉。

这样写能更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因为微风送来的清香究竟是什么感觉,读者不一定都有切身体验;而从远处传来的歌声,则每个人都能想象出那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渺渺茫茫的。

(5)用的都是拟人的手法。

原来的“风致”是像“舞女”“美人”,写的是静态的美;这几句写荷波,荷叶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晃晃、此起彼伏,就好像无数的舞女翩翩起舞,“更见风致”描写的就是这种动态美。

(6)前一个“莲子”用的是本义,后一个“莲子”用的是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的手法。

“莲”与“怜”谐音,“爱”的意思。

“子”古代可用作对对方的尊称,相当现在的“您”。

这几句诗写一个居住江北的采莲女子思念她的住在江南的情郎,她一边羞涩地玩弄着手中的莲子,一边默默地向心爱的人表白衷心:

我对你的那一颗爱心啊,永远像水一样纯清。

6.

(1)解析:

如果注意到“却”“虽然”这个倒装的转折复句,则不难理解,这一段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今晚这里的环境照常人来看并不好,但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很好呢?

原因只能在下面的文字中去分析。

答案:

D。

(2)解析:

“像今晚上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揭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内涵,群居、独处都是外在的形式,自由才是内在的本质。

答案:

D。

(3)解析:

A项脱离语境,只是简单地作字面上的解释;D项不仅把“固”字的意义作了错误的解释,而且把句子前后的关系也弄错了。

B项注意到语境,看出了这句话与上文的联系,但它未能综合全文看出它内在的比喻义。

答案:

C。

(4)解析:

这是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引述六朝旧事,A项和D项属于误解,因为原文不是叙述古人的物质生活,而且A项也不合事实;B项滞留在表层意义,作者的本意不在写男女恋爱。

正确的理解必须从全文出发,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无法求得解脱,所以只好又转向古代去求取精神的寄托。

答案:

C。

(5)解析:

这是分析作者引用古诗的意图,既要把原诗的意思弄懂,又要体会它所在的语境,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A项囿于原诗的旨意,原诗是一首爱情诗,但在本文中没有爱情的含意,虽然多次写到妻子,但妻的“熟睡”是为了与我的“不眠”形成对比。

B项“无福消受”是对上文引用《采莲赋》的总结;本句用一个“于是”引起了下一层意思。

C项是一般的看法,他们认定作者有“思乡”之情,依据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其实这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

这里的“江南”已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用来代指“现实”。

作者引用《西洲曲》诗句的真正本意是为了带出下面这个句子: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个句子暗示了上述的怀古幽思是脱离现实的空想,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又回到现实,回归了家中。

答案:

D。

7.解析:

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表现在对重要词语的敏感上,而且更表现在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敏感上。

这几个句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都位于作者情感发展的转折之处,把握了它们便把握了作者行文的思路,感情的流向。

答案:

(1)这是文章的切入点,“不宁静”反映作者与现实的不调和,因此而引起下文,幻想从自然和历史中去寻求解脱。

(2)作者来到荷塘边,心情开始变得宁静,融入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从而引起对荷塘景色的描写,这是作者感情的第一次转折。

(3)作者虽然享受了独处的片刻逍遥,但他也盼望群居的热闹欢乐,可是这欢乐只属于青蛙,只属于大自然,自己什么也没有,于是又激起怀古之幽思,引出对六朝盛事的描写。

这是作者感情的第二次转折。

(4)六朝盛事令人向往,但是与现实相距甚远,于是作者又从虚无飘渺的幻境中回到了现实。

作者经过这感情的第三次转折,又回复到了原来的心态。

8.解析:

(1)表现的是一种淡泊功名利禄的悠闲情趣和高迈风格。

(太玄,即宇宙。

(2)反映人们的怀古幽思。

(3)表现诗人虽有超脱尘世的意愿,但最终还是眷恋尘世。

(4)表现了屈原孤独无助、曲高和寡的苦闷。

(5)表现李白决心远离仕途,游山访仙的心情。

(6)这是刘禹锡对复古主义的批判。

(7)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8)表达了有情人远在天涯而不得相聚的苦衷。

答案:

(2)文中有怀旧情绪;(7)文中有融入大自然的喜悦。

9.写作练习

解析:

本题旨在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

处处有美,不要以为只有清华园才美,美就在我们的身旁;美在发现,关键在有没有留心,有没有一双朱自清这样的眼睛,“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亲身经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好好地游览自己的校园吧,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一定会有“惊异之感”。

答案:

略。

《荷塘月色》训练提高题及答案2

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淡、慢、静、清、悲凉、润)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

(看、味、色、赏玩、尝)

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

(感触、情趣、感觉)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

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

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况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

(1)—(6)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丁)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给文中甲、乙、丙、丁空缺处选择词语,最适当的一项是()

题次甲乙丙丁

A煮听见列洒

B泡听得细漏

C冲细听忙射

D烫聆听点照

(2)对这幅画面的背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的秋天。

B.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

C.皇城人海。

D.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作者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秋意”指的是什么?

表现这“秋意”的景是什么?

答:

(4)作者置身“皇城人海”,却在斗室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为什么?

答:

(5)作者为什么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又为什么说最好还要用秋草作陪衬?

答:

(6)与文中意境最相吻合的诗句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B.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

4.认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4)题。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2)“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这是都市闲人站立的背景。

这幅背景暗示的内容很多,请说说你的想法?

答:

(3)课文为什么描写都市闲人?

答:

(4)与这段文字意境不相吻合的诗句是()

A.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B.秋水日潺湲。

(王维)

C.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D.秋水浅平沙。

(赵长卿)

5.课文多用整句,特别是排比句,请你找出两三个例子加以分析,说明它的妙处。

答:

6.对比描写是本文突出的特征,有南北对比,中外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等,请你扣住课文就南北对比作些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7.下列语句含义深刻,请说说你的理解。

(1)“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深沉”在这里的含意是什么?

答: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这“囚犯”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3)“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先生为什么不惜折损阳寿而希冀“留得住”“这北国的秋天”呢?

答:

(5)“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8.请以《金色的秋》为题写一篇散文,寄寓你对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

这是一道词语选用题,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意识和语感能力,大有裨益。

A项要注意三点:

①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形成对比,②北国之秋前后是转折关系,③在并列关系的词语中,习惯上是把字多的放在最后。

B项要注意两点:

①哪里是名词,哪里是动词,②词语的前后照应,比如“味”只能“尝”,“色”照应“看”。

C项三个动词在句中都用如名词,要注意运用准确。

D项要注意三点:

①这是同类的对比,它们分属于酒类、食类、菜类与动物,②同类中必须轻者在前重者在后,以与南北对比照应,③排比时要形成逐步上扬的气势(有时也可逐步下抑)。

答案:

略。

(见课文)

2.解析:

虚词对于准确表达语意,至关重要,平时要留意,培养这方面的语感。

A项要注意后面有“所以”,前后语意上又是因果关系,由此可知第一空格当是“因为”(或“由于”);句中有泛指代词“什么”,后面又有副词“都”,故知这个句子是无条件复句,第二空格当是“无论”(或“不论”)。

B项因为后一句有“但”,前后构成转折关系,第一空格当是“虽则”(或“虽然”),第二个空格前后有任选其一的意思,当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或”。

C项第一空格难度较大,但如果注意到下一句的“也”字,再分析前后语意上的关系,便可以知道当是“就是”(或“即使”);第二个空格表进层关系。

D项第一个空格表进层,第二个空格要求熟悉“非……才”“非……不可”之类的句式。

答案:

略。

(见课文)

3.

(1)解析:

甲处动词的选用要能表现人物悠闲的心态,动作不能太大。

乙处要注意与上句构成整齐句式。

丙处唯“细”才能表现人物的清闲。

丁处要注意槐树。

答案:

B。

(2)解析:

能否正确识别画面背景,关系着能否正确理解画面的深刻含意。

南国的秋天可以说是北国的秋天的大背景,前者用以反衬后者,但不是这幅小的画面的背景。

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不在作者所写的北国之秋的画面之内。

碧绿的天色是画内之景,可以看作是小屋的背景,用以反衬屋之矮小,显示环境的空旷,但不能说是这全幅画的背景。

这幅画的背景是“皇城人海”,这背景反衬了画面的幽静,也反衬了画中人心境的平静。

答案:

C。

(3)解析:

“秋意”是文内揭示旨意的词语,对其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和抽象层面上。

答案:

秋意是清、静。

作者用高空烘托环境的空旷,用鸽声反衬环境的幽静,用“漏下的日光”间接描写了槐树的茂密,用蓝朵形容清秋的平和。

(4)解析;这道题从表面看是要求透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去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实际上是考察我们是否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旨意。

理解这段文字,不能只看到屋内的人(作者)在做什么,而且要看到屋外的人在做什么,因此“皇城人海”四个字是关键所在。

答案:

这是“皇城”,多少人寒窗苦读,力求仕途上飞黄腾达。

这是“人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都漠然置之,独处斗室,悠闲地细数着丝丝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这正是他淡漠功名富贵,幻想超脱隐遁的心态的流露。

(5)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懂得一点色彩心理学。

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没有灵魂,没有感情。

但审美经验证明,人的知觉经验一旦与外来的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某种情绪反应。

例如,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情绪激动。

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较沉静。

颜色能影响脑电波,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等。

答案:

蓝色、白色称为冷色,与作者闲适而稍显悲凉的心态最相吻合。

紫黑色,虽然也属冷色,但带悲哀、绝望的情调,作者悲而不哀。

红色称暖色,表现热烈激情,最不符合作者的心态。

秋草,枯黄哀败之色,用它作陪衬,能恰当地表现出秋的悲凉。

(参看“课文解读”)

(6)解析:

本题旨在了解古今文化的承袭关系,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与古人也有相通之处。

答案:

A。

4.

(1)解析:

此题启示我们把握段内的中心句,将抽象性的词语具体化。

答案:

“下得奇、下得有味”表现在忽来忽去、“息列索落”;“下得更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