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925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docx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

《多边形》大班数学教案

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感知其主要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辨别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准备

1、挂图“美丽的窗户”

2、操作学具

3、《操作册》P45—P46

过程

走线、线上游戏《积木房》

1、以“小熊设计房子”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森林设计师笨笨熊给小动物们设计了好多房子,这些房子都快装修好了,只有窗户还没有装好,我们来帮帮它吧。

2、集体活动(出示挂图)

——小朋友来看一看,笨笨熊它设计了几间房子啊?

——那你们发现这些房子的窗户一样吗?

——谁能告诉我怎么不一样的?

(有五条边的、有六条边的……..引导幼儿说出每条边相同的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我们一起来给这些窗户装修一下(一边数一边给每条边涂色)

3、集体操作

——今天李老师把这些漂亮的窗户都带到了我们大二班,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呢?

——呦,看李老师记性多不好,只把窗框带了过来忘了把窗户上的玻璃带来了。

那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把这些窗户根据他的形状装上玻璃好吗?

【老师示范做一个】

——我给小朋友也准备了小窗户,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窗框拿出来放好。

——现在请小朋友给它们装上玻璃吧。

【老师个别指导】

——装好的小朋友坐坐好,我们来看一看小朋友装的漂不漂亮。

【请两个小朋友展示作品】

4、分组活动

——多边形不仅是小动物们的窗户,多边形还能玩很多游戏。

大家想不想玩?

第1、2桌:

玩“种花”游戏在不同的`多边形纸样里面画上数量与边数相同的花,如五边形里中5朵小花………。

第3、4桌:

玩“做花伞”游戏,在不同的多边形的伞面上装饰上漂亮的图案,做成小花伞。

第5、6、7桌:

做《操作册》第45页。

5、评价

——现在我要请做的最快最好的小朋友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分享一下。

【每组一个人】

延伸

——今天我们帮笨笨熊装好了窗户,也认识了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和正十边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多边形的物品,今天我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并且把它画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在听课之前,我对这一堂课进行研究和设计。

我考虑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合作探究多边形对角线条数,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几何图形探究方法。

力主体现“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大全

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大全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

青藏铁路

2.师:

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

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

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

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

1.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

814+1142=1956

4.师: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预设:

生:

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

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6.师: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预设:

生: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

加法定义)

7.师: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8.师:

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

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10.师:

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

生:

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11.师: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生:

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12.师:

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13.师: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预设:

生: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

减法定义)

14.师:

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

1.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师:

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加、减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减法,还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板书课题: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师:

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4.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生: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7.师: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1956-1142=8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

8.师:

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

生1:

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

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

生2: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9.学以致用:

数学书P3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

3043-2468=(),3043-575=()

10.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中,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数学书P3练习一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

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

数学书P33

猜猜我是几?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

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大全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

(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

(课件出示)

美吗?

(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

每个区有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

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

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

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1、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

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

为什么?

(方法

(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

(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

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到校了,我们去图书室看会儿书,请听图书管理员阿姨为我们介绍:

同学们,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借故事书的人特别多,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3、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35+2560-2418+22100-25-10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

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

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学习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

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

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

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

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

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

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38+65-45

120-80+72

师:

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

“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

“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

想想,怎样列出算式?

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

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

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

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

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

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

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150+33=183183-75=108

274-52=222222+63=285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断并改错。

155-34+46240÷40×3

=150-80=240÷120

=75=2

设计意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结思维。

师:

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

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复习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3、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4、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懂得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时、分、秒”

1、结合实例说说时、分、秒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课间一般休息10(),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

(2)眨一下眼大约是1(),呼吸一次约需3()。

(3)时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是()时,分针呢?

2、时间的计算。

(1)3时=()分4分=()秒

(2)一列火车7:

52停靠站台,8:

05驶出,在站台停留()分钟。

3、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9题。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吨

1、说一说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2、举例说说身边常见物体(或常用到的单位)的长度。

3、进率换算。

(1)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10题。

三、复习四边形

1、完成教科书第121页的第7题。

(1)、先让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3)、任选一个图形说说什么是周长,并估算出它的周长。

2、完成教科书第122页的第8题。

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属于周长,并用铅笔描一描,再计算出各自的周长,在全班交流订正。

四、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完成教科书第123页的第11题。

(1)数一数,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个小正方形。

(2)涂一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涂两个小正方形,并说说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有几种分数表示方法?

你是怎么想的?

结合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让学生接着涂完,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如何计算。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六的第7—11题。

第7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彩带的长度与哪些数据有关,待学生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先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信息,叙述提意,然后解答交流。

第11题,属于排列,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石头、剪子、布,共有9种可能。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

设计说明

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明确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学生已经对时、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几秒,因此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牢牢记住已经掌握的`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同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时刻与时间段的区别。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借助钟面模型,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钟面,帮助学生理解经过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交流探究找到解题方法,即“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出示PPT课件)

1、出示复习题。

(1)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有()个小格。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1圈是()分钟。

(3)1时=()分

(4)1分=()秒

2、出示古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交流:

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诗?

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

时间的计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2时=()分

想:

1时是60分,2时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时=()分,怎么想?

[用5个60连加的方法;也可以这样想:

在120分的基础上再加3个60分,即120+180=300(分)]

(2)()时=240分

(3)3分=()秒

(4)4分=()秒

设计意图:

例1比较简单,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时间的计算。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

你早上几时离家,几时到校呢?

(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请同学们讨论并提出数学问题。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讨论算法。

师:

大家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钟,你是怎样计算的?

请把你的计算方法讲给组里的同学听。

(小组讨论)

预设生1:

数钟面上的大格,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生2:

数小格,15个小格是15分钟。

生3:

45-30=15(分)

师:

计算时,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

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计算的这道题中,几时离家,几时到校,这里的几时我们叫做“时刻”。

而刚刚大家计算的经过时间,我们叫做“时间段”。

时刻,只要看钟表就可以知道,而时间段是要经过计算得出的。

以后计算时间段,也就是计算经过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情境练习。

出示教材5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

时间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本部分教学采用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难为易,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在计算的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统一使用一种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