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5939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docx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

课改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我区实际,我们认真组织,有效管理,扎扎实实开展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课改领导率先垂范,实施课改“领头羊工程”。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各级课改领导组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方案要重点体现五种策略外,更重要的是亲自参与课改一线工作,亲自进行课改专题讲座,主动领衔进行课题研究,并提倡个人的课题研究,亲自上课改课,随时进行“推门听课”,积极撰写课改总结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每位校长每年都至少安排了1次的课改讲座,达2次以上的有凤凰、小池、万安、纺织等中学,其中三中、曹溪中学达到了3次;校长到课改年级任课的有七中、小池、大池、纺织、岩山、江山等中学;并且所有的校长都能够经常推门听课,最多达每年75节;而且基本上所以的校长都领衔1-2个课题进行研究,有的还有自己的个人课题,如二中校长。

领导的身先士卒,极大鼓舞了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参与课改的热情,全区上下形成讲课改、学课改、做课改的热潮。

 此外,各级课改领导还多方协调,克服财政困难,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解决课改经费的到位问题,保证了课改实验的必要开支。

在区课改领导小组多方沟通、积极协调下,经过政府预算、人大审议通过,设立了课改专项经费,每年达50万,另外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是每年70万,三年总计有360万的投入,充足的实验经费保证了课改的顺利实施。

另外,我们采取上下各出一点的办法,在进行阶段性研讨活动时,由局校拨出专项经费;而平时的研讨活动经费由实验校承担,做到了其它开支省一点,挤一点,确保课改实验正常开展所需的经费。

同时,我们制定一些政策,对课题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倾斜。

如在课题验收时,对于各级重点课题组给予500元的补助,对其他富有成效的课题组300元的补助。

(二)全方位、多层面培训,实施课改“基础性工程”。

  培训事关课改实验的成败,是课改的基础性工程。

在培训中,我区积极探索“三、二、一”全方位、多层面的培训模式,“三”即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全员参加;“二”即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硬道理原则和“校本全程实训”软着陆方针;“一”即追求“开放、互动、适用、创新”的一个培训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培训全员到位。

我区的培训主要分为四种:

一是教研员、骨干教师师训队伍的先行培训,2001年就组织前往厦门实地考察,并请国家级专家、苏教版的教材专家、特级教师来讲学、培训;二是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和行政干部的通识培训,三年的统计,全区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参训人员近3万人次;三是家长培训,各学校都不定期召开家长会议进行课改通识培训,同时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印课改家长须知,达到宣传、培训的效果;四是学生培训,主要做法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前学)、如何合作(课堂学)、如何探究(课后学)的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

2、培训方向到位。

(1)坚持“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没有接受系统培训,感到无所适从是自然的。

因此,师资培训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必须坚持“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实施课改的教师培训采取的方法是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教师在自学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集中培训交流。

集中培训的内容有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实验科研培训、专题培训(如案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微格教学及点评等)等,要求逐步达到“会上课改课,上好课改课,上出特色课改课”三个层次的效果,课改教师培训与教学改革实施同步进行,并且应该适度超前。

(2)严格贯彻“全程实训”是软着陆的方针。

我们的做法是狠抓片区和校本培训,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培训的有效模式,要求做到片区培训每学期3-5次,期初安排计划,每月一次以学科培训为主,通识培训为辅,以备课为手段,以活动(上课、评课、案例分析等)为载体,以理论讲座为提升的模式。

校本培训坚持“每周一小培(训),以备课组为单位;每月一培(训),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一大培,以学校为单位”;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讲人,每次培训都要“内容有中心议题,能够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达到一个既定目标”培训严格贯彻“全程实训”的方针,边学边改,边培边改,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统一认识,深入推进课改。

3、培训高度到位。

在培训在中,我区特别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培训,使课改培训内容的高度到位。

我们采取个人自培,学校抽空辅导培训,区里脱产提高培训,参加全国考试验收的方法,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师参培率近100%,考试过级的有3383人。

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我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初步实现了课程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我区还确保培训层次的高度到位,积极聘请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省级课改专家来岩讲学,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等等,同时,我区也积极邀请课改教材的编写者、其它省优质课评比优胜者前来传经送宝。

培训的高层次、高水准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培训模式到位。

为了使培训得到最佳的效果,在培训前,我区征求了授课专家、受训学员等多方面的意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特别是创设了专家(课改理论专家、教材专家)、教师(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家长、学生全方位互动的培训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行家的一致肯定。

我们采取的培训方式有:

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自学与研讨相结合;专家讲授与学科骨干讲学相结合;学员与讲师互动研讨相结合;看影像材料与文字材料相结合;上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等等方法,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构建,力争做到每次培训都时间保证、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模式多样、管理严格、全员参与。

这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培训,为课改实验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管理制度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培训的效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教、考、管分离制、出勤考评制、班主任负责制、任课教师授课效果责任制。

对于无故缺训、或考核成绩不及格者,坚决不予上岗,并要求进行补训合格,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三)构建课改三联网络系统,实施课改“研究性工程”。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我们努力探索构建指挥、工作和科研的三联网络系统,使之互补互动,融会贯通,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实现网络信息功能的最大效率。

(1)建立双层四级的指挥网络系统。

所谓“双层”,就是行政和业务两个层面,而“四级”指的是区、片际、学校和教研组。

我区课改领导办公室下设行政管理组和学科指导组。

行政管理组策划课改方案,学科指导组进行业务上的指导、调研制定实施步骤,落实课改计划,主要解决“干什么、何时干”。

我们还充分利用“双高普九”工作的乡镇联络员(每镇2人,由局校人员组成),由区级课改领导负责抓片区,片区课改领导抓学校,学校课改领导负责抓教研组,教研组负责抓教师,一级抓一级,层层把关,促进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2)构建合作式的工作网络系统。

工作系统主要解决怎么干、如何干的职责(如活动计划、人员组成、内容确定、地点安排、材料收集等工作)。

此系统作为连接实践者(教师和学生)、研究者(学科专家)、课改决策者和管理人员的纽带,使之共享信息和相互支持。

我们特别强调每一个课改参与者的地位平等,避免行政权威至上或专家至上的影响。

(3)专家和骨干教师的科研网络系统。

建立区、片区、校和教研组的课改科研四级网络系统。

建立科研网络系统,以解决“如何干的更好,提高实验水平和质量”的问题。

科研网络系统的专家和骨干教师一是每人或每个小组都要负责一个科研项目,深入基层校指导和实践科研项目工作的开展;二是要不定期进行集中研讨,交流科研项目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同时挖掘课改实验的好经验,好做法,并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再让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努力创办好多种课改刊物,搭好课改科研的信息平台,构成课改科研的网络系统。

在课改三联网络系统的指导下,我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作为课改工作的突破口,努力实现课程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动员、申报、审议、立项,全区实现了“全区有总课题,学校有分总课题,教研组有分课题,教师人人有子课题”的目标。

在课题的选定上,我们不讲究“贪大求洋”,注重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使之能够真正帮助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真正对基层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让课题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确实发挥了课题在教学中的主线作用。

广大教师紧紧围绕课题的现实性、可操作性,展开研究和实践,实现了“问题→课题→主题”的课改实验工作的升华。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各级课题逾200项。

(四)加强实验基地校建设,实施课改“重点性工程”。

为把准课改工作的脉络,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的工作策略,我区一共确定了10所中学、7所小学、7所幼儿园为课改基地校(园)(见表三)。

另外,根据各学校的优势,每学科再确定若干的学科基地校。

     在基地校的选择上,我们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牢牢把握四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基地校中要有重点校、一般校和薄弱校;二是“积极性”原则,学校需有较高的课改热情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三是“区域性”原则,按全区划分为城区片、东方片、南方片和西方片,各片都要有基地校;四是“促动性”原则,我们考虑到而初中有中考升学压力,怕课改力度不到位,最终确定中学基地校多些,加大了对中学的课改促进力度。

为加强对基地校的扶持力度,区课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每所课改基地校配好3-4名教研员和3名学科骨干教师,包干基地校和片际的课改工作,实行片际教研员责任制。

   同时,为明确基地校的任务我们制定了基地校的3大职责。

一是“请进来”,每个月在片际范围内举办课改活动研讨日或开放日,及时展示课程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邀请其他学校来进行工作交流,观摩取经;二是“走出去”,送课改教学到周边学校,主动配合区课改学科指导组开展教研活动,树立典型范例,推动周边学校的课程改革进程;三是带头开展课题研究,我们除确定了3个公共课题:

《检验实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在实验区的可行性研究》、《各学科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研究》、《重建新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外,还根据各基地校不同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自不同的重点课题,并负责总课题的辐射,指导片际内各校课题研究的开展。

一年的实践,基地校发挥着预警、示范和辐射的功能,已经成为我区课改工作的“晴雨表”,起到“龙头”和“窗口”的作用。

(五)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实施课改“关键性工程”。

  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提升是课改实验的关键,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区全体教师奋斗的目标。

为确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方式,我区一方面抓教学常规的建设,一方面抓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习贯彻好新的课改教学常规。

为了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建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改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区依据省教育厅颁发的《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工作、督查指导等六个方面制定了《新罗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该细则理念先进、内涵丰富,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为贯彻好该细则,我们召开了中小学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及教导主任会议,组织大家学习讨论,理解《意见》的新理念及其意义。

各校根据《意见》和《细则》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实施办法,并按新的教学常规开展课改工作。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三年来,全区共开展各类全区性和片际性的教研活动近600次,开设大小讲座逾200场,参与教师人数达15000人次,其克服了我区学校分散、交通不便、活动次数少、参与面小、成效不高的缺点,使集体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受到各个学校尤其是薄弱校的欢迎。

为保证教研活动的质量,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了片际教研机构的职能,充分发挥课改片际教研作用,让片际教研焕发出新的活力,体现了新的课改实验内涵。

我们的做法是是:

1、开好一个会。

即每学期期初召开片际教研领导小组会议(各校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区进校分管领导、各教室主任参加)。

一是总结过去;二是制定本学期的课改教研活动详细的计划,如活动次数、形式、考试、管理、纪律、时间、内容、学科等;三是肯定成绩,评选表彰片际教研活动的先进个人等。

2、实行承办学校负责制。

承办学校的校长是领导小组成员,因此,每一次课改教研活动都由承办学校校长全权负责,教务主任具体抓。

一是具体抓活动的通知(时间、地点、人员、课题);二是活动的全程安排;三是反馈。

进校起协调、指导、推广、提升的作用。

3、学校行政领导挂科负责与领队制。

各参与校的校长亲自过问本校参加教师准备情况,下学科组的学校行政人员带队,参与全过程,负责本校参与教师的管理工作。

4、活动的主要形式有:

上课——包括片内骨干教师的课改示范课,承办学校教师的课改优质课,兄弟学校青年教师的课改汇报课、课改研讨课等不同类型的课改课。

评课——对讲课者不求全责备,不讲重复意见,提倡独立见解,相互取长补短。

评课以校为代表讲,且评课顺序由“弱”到“强”,最后由学科带头人、教研员进行小结。

说课——给没有上课机会(上课按抽签)的教师创造机会,一般给10分钟,专说与别人不同的教学片段。

案例分析——对各学校教师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体诊断。

评选教案——每次根据科学性、创造性、规范性等原则,评出2~3篇优秀教案。

集体备课——我们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要求各个学校负责整个课程中1-2篇课文教案的编写任务,然后汇集成教案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交流论文——由各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及时交流课改实验的体会和经验。

专题讲座——由教研员或骨干教师承担,举办有关现代教育理论、课程标准、新教材等专题讲座。

及时传达教研、课改信息,介绍外校、外片、外地的先进经验,开阔大家的视野。

片际活动与课改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以及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使我区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初步构建了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多种生动活泼的新型教学模式,如“自学—指导”式、“合作—研讨”式、“探究—发现”式、“探究—启发”式、“演示—交流”式、“展示—表演”式等等。

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课堂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室逐渐由“讲堂”向“学堂”转变。

(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升,实施课改“落脚点工程”。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升是课改实验的的落脚点,也是课改的最终目的。

为了避免在新课程面前,学生因为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而表现出无所适从,影响了课改正常开展,我们对所有参加课改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方式的培训,让学生在开课前便明白新旧课程的区别,了解新课堂模式、新教学模式、新学习方式和新课程的作业模式;让学生能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和设计意图,能进行有效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做法有:

1、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1)课前自主学;

(2)课堂合作学;

(3)课后探究学。

2、压缩教学时间,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空间。

(1)上课精讲,腾出15-20分钟,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2)课堂精练,给学生一定时间自由掌握,建立合作学习平台。

3、师生角色换位,确立学生主角地位。

(1)确立学生主角地位;

(2)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3)适时和及时鼓励学生;

(4)树立平等、服务意识。

  我们狠抓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让学生以研究性课题来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工作、生活、学习掌握终生受益的知识和技能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学习兴趣浓厚了,合作意识增强了,思考、表达、倾听、评价、操作、协作、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内在潜藏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激活和迸发。

在实施课改后学校流生现象也大大减少了,2002—2003年全区中学辍学率为1.03%,比上一学年的1.25%下降了0.22个百分点。

(七)完善评价体系,实施课改“导向性工程”。

  此次课改提出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我区积极在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进行大胆的尝试。

在教师评价方面,我区用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组织制定了《新罗区中小学教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方案》以发展性、全面性、多元性、可行性为原则,努力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利于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新型多元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在评价范围上将教师学历与教学能力评价相结合;2、在评价标准上将相对标准评价和绝对标准评价相结合;3、在评价量化上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4、在评价形式上,将教师自评、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

同时,我区将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建设发展性教师队伍相结合,以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带动、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学生评价方面,早在99年我区就组织制定了《新罗区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方案》,在全面性、激励性、可操作性上具有独到之处。

从2000年开始,我区采用了“分层实施,全面推进”的办法在小学率先开展了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验和研究。

2000年我区在溪南小学召开了以“优化教学质量评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现场会。

2001和2002年分别要求各中心小学、各完小和教学点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区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2年,我们又修订了《中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实施细则》、《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优化质量评估办法,加大了实践考查的力度,努力体现课改新理念。

各学校在作业的批改上采用等级制加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一位教师的评语这么写道“这几天我们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判别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并能合并同类项,在这方面是班级较好的。

但书写方面不够工整,希望继续努力。

等级评定良。

”这样的评语,其实就是师生的一次情感的交流,学生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我区充分领会新课标、新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改革,期末质检成绩占总成绩的40—60%,政治开卷、史地生开闭卷结合,增加附加题或奖励分,试题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合作、探究能力。

2005年中考,我们除语数英三科,其余的都采取了等级制的评价形式。

我们还注重学生平时成长过程,尝试对学生进行面试,考察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力争较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此次课改中,我区牵头了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课题下的“学生评价体系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拟定的《福建省中小学学生评价方案》(讨论稿),得到一致好评。

我区的学生评价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八)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课改“扶弱性工程”。

此次课程改革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有效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了地方和学校资源和办学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是课改实验的一个难点。

我区相对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如何开发山区城市、红土地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年的积极开发,我区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雏形已经初步逐渐形成。

 首先我们制定了《龙岩市新罗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意见(讨论稿)》,该《意见》从基本任务和原则、内容和呈现方式、开发和程序、模式、活动方式及实施与评价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宏观上指导和规范了各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新罗区有着丰富的红土地、乡土、社区等资源以及四馆(革命历史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公德馆)、红色基地、金色基地、绿色基地等主题教育基地,闽西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杰地灵、人才济济这成为开发地方校本课程所取之不尽的源泉。

例如在内容的开发上,红坊中学开设了如《乡土历史》、《红坊族谱调查》等课程;曹溪中学以《红土地与中国革命》、《曹溪乡土地理》(曹溪镇地形地貌的考察与认识)两个主题开展课题的开发研究;白沙中学以生物组、地理组牵头,其他学科配合,以《白沙镇的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并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到实地考察;西陂中学地理组在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市重点课题《西陂乡土地理的教学与实践》的研究,并开创该校编写地方课程的先河,编写了《西陂乡土地理》,受到了好评;江山中学则将历史、地理等科目与本乡丰富的旅游资源挂勾,将生物、劳动技术教育与本校农场改造挂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为加强师资队伍、增强指导性,各学校都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各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真正让全社会与课改同行。

 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我区将创建特色校、传统校作为开发的重要途径。

各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开设“兴趣课”,按学校组、年级组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教师、自由选择课程内容。

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走入课堂,实行“走班制”上课,这就是我区的“1+1”课程新模式。

目前,师范附小已成为全国百所电教实验校,其他如实验小学的棋类、溪南小学、西安小学的篮球、雁石中心小学的剪纸等也都已初具特色。

 (九)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实施课改“展示性工程”。

 一年的探索,我区课改实验初显成效。

如何展示我区在课程改革中所取得的进展,让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得到推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定期举办课改开放日活动,及时展示课改实践的新进展。

每进行一次活动,我们都要求要有课改活动展板,多运用图象、声音等多媒体手段,而且要汇编一册课改研讨材料,从理论上总结推广各校的课改经验,并在材料的排版上进行了格式的统一,汇编材料的丰富内容、精良制作,得到了大家的积极肯定。

(2)办好各级课改刊物,如区级的《新罗课改通讯》、《新罗课改研究》(中学版、小学版、幼教版)、片际的《课改动态》、各学校的《课改园地》、《课改校刊》等各种课改刊物,搭好课改科研的信息平台,即使反映我区课改动态,让课改科研处处有展现的网络系统。

(3)汇编教师课改论文集,目前,《新罗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教师论文集》中学版、小幼版,《优秀范例、典型个案》以及其他一些影像资料都已经汇编成集,在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发挥了很大的效用。

同时,我们对最优秀者向各级专业刊物进行推荐。

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收入汇编的教育论文300余篇,区里共汇编了课改论文集达13册,其中不少论文在各级评选中获奖,获奖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逐渐增多,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4)积极组织展示课改活动中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好的做法,定期进行教师课改教学比赛。

这既是练兵,也是交流经验,同时还展示了我区在课改上所取得的成果。

(十)积极反思、及时调整,实施课改“反馈性工程”。

  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区的课改工作也是在“边探索、边反思、边推进”的过程中得到深化。

为及时把握课改工作的脉搏,我们定期召开各级的课改交流、研讨活动,共同讨论前一阶段课改工作的得与失,研究应对的措施,并层层反馈。

同时,我们广泛收集在课改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录制优质课及活动片段,并加强了对研究信息、教研过程、各方面反映等材料的整理,这既是对实验过程的积累和总结,又为新一轮的课改师资培训提供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一手材料。

随这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化,课改的反馈系统正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

今后我区课改工作中要克服的主要问题:

 1、克服校长课改工作不到位的问题。

有些校长把课改工作当作学校一般性的工作,工作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益,普遍存在只重点抓毕业班工作教学质量,而课改工作应付了事的现象,缺乏一手抓毕业班教学质量,一手抓课改,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对此,我们将在校长提高培训班中加强新课程改革内容的比例,并把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