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608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讲座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docx

讲座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宋楼中学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概述: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本单元包括二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

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财政和税收(第八课)。

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

归纳为三句话:

成果分配定制度;公平效率要兼顾;财税政策恰好处。

一、构建体系

二、考点解读

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根本原因

(2)这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直接原因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作用: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a.含义: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b.特点: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a.具体形式:

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

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按土地要素分配:

出租土地或房屋所得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b.意义: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说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主要表现:

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要求),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措施: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5、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a.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b.矛盾: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具体要求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b.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6、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7、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8、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1)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首要的)、教科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9、了解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10、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分配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1、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作用

(1)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

a.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b.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既不需要返回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c.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三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3)作用

税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依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

12、了解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税率,超额部分按相应等级的税率征收(如工资与薪金税率由5%到45%,共分9级纳税)。

比例税率是指不论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恒定的税率(如利息税是5%)。

13、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纳税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公民必须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3)出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

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4)公民要增强税收意识:

一方面公民要依法自觉纳税,不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另一方面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三、误区点拨

1、在公有制经济中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一种可能。

但不能说只要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

例如,过去我国实行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尽管也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

但它无视劳动的差别。

它不是按劳分配,而只是与之相对立的一种分配方式。

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

只看到了按劳分配的实现由于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约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没有看到是否实行按劳分配还受到一定社会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2、按劳分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付出等量的劳动就会获得等量的报酬。

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响相应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但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各不相同,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也有所差别,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企业的效益分不开的。

所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付出等量的劳动并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这并未否定按劳分配,只是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有所差别。

3、劳动收入等于按劳分配收入

按劳分配收入和劳动收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如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是劳动收入,但却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收入是劳动收入,其中既有按劳分配收入,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因为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属集体所有,部分生产资料属农民个人所有。

股份合作制条件下职工既是投资者又是劳动者,其作为劳动者的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作为投资者的收入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4、公平就要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借口兼顾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实质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它主要体现了效率,尚未能兼顾公平。

5、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如果把公平理解为平均,结果会奖懒罚勤,既不利于提高效率,也损害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如果忽视公平,分配不公,效率的提高也会失去良好的环境,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6、财政政策等同于货币政策。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与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②内容不同:

凡有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等属于财政政策;凡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利率和信贷规模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

③政策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

②在一般条件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二者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情况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可以扩大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7、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财政收入的增加,从当前来看,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2)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3)财政收入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因此“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是片面的。

四、知识综合

1、《经济生活》内综合

(1)分配制度与所有制制度的联系。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财政、税收与企业和经营者的联系。

财政和税收都体现了国家收入的分配关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企业和经营者要依法纳税,构成财政收入。

税收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对企业进行监督。

(3)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的综合。

我国的财政税收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收入分配公平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引起收入的差距;收入的差距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调节,实现收入的分配公平。

(5)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

2、与《政治生活》的综合

(1)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我国的财政支出体现了政府的各项职能。

(3)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政府的职能。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3、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

(1)可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正确性。

(2)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扩大内需政策的正确性。

(3)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它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5)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6)树立依法纳税意识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

五、高考经典

1、(2010安徽卷3)李某是以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26000元B.36000元19000元

C.49000元21000元D.44000元11000元

【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解与应用。

李某作为国有企业工程师,其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共44000元;个人专利转让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要素分配,房出租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土地要素分配,共11000元;妻子作为个体老板,其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故D项正确。

2、(2010福建卷28)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图10曲线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A.X轴为税率Y轴为财政收入

B.X轴为居民收入Y轴为商品房价格

C.X轴为商品价格总额Y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D.X轴由经济增长率Y轴为失业率

【解析】D本题考查的考点是:

财政收入、税收、影响价格因素、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图表呈现的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只有D项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社会失业率相对降低,准确地体现这一关系。

其中AB选项都是不确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C项体现的是一种正比例关系。

3、(2010北京卷33)

按收入高低把总人口等分为高、中、低三组,图8所示为各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两种不同状态。

下列做法有利于由状态a向状态b转变的是

①加大扶贫开发与救济力度②个人收入按超额累进税率缴税

③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④降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准确调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数据图表的形

式呈现材料,考查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的问题,为

此应该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排除,应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弊端,排除③,当选A

4、(2010天津卷4)图1所示为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状况。

图中曲线的变化,突出体现的财政作用是

①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③调控收支水平,促使经济平稳运行④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D本题考查财政的支出与作用。

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属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支出,而三者逐年增加,突出体现了财政的②④作用。

①③不合题意。

5、(2010江苏卷1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因为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

③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和固定性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依法纳税的认识。

①③符合题意要求;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②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6、(2010江苏卷34)材料一:

图表1:

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单位:

亿元)图表2:

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

亿元)

材料二:

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们福祉的提高上。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1)图表1表明近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多;图表2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多,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

(2)江苏省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7、(2010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额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11分)

【答案】广东省政府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注重于财政投放改善民生、地区差异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公平。

这符合:

①社会公平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

政府对收入分配要进行调节。

②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

财政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

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要求。

(11分)

8、(2009安徽文综2)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属于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是

A.扩大信贷规模和优化信贷结构B.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扶贫标准

C.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D.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

【解析】A本题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目的是考查考点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

题干设问就是要求学生分辨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由材料可知,BD属于财政政策,C属于价格政策,只有A属于货币政策。

9、(2009辽宁文综15)2009年1至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

在此情况下,政府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

加大国企上缴财政的利润比例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扩大财政收支盈余

A.

B.

C.

D.

【解析】A本题涉及的考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目的是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注意材料关键词“刺激经济增长”,应该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国债发行,而

与题意相反,应该排除,

正确,选A项。

10、(2009江苏卷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解析】C本题考查注重公平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B项行为主体虽然是国家,但不属于注重公平的措施,故只有C项正确。

11、(2009上海卷10)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

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D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四项都符合这一关系,①②③④的说法都正确,所以答案为D项。

12、(2009辽宁文综14)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

A.

B.

C.

D.

【解析】B本题考查考点知识是生产要素分配里技术要素分配及其作用。

目的是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此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