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128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docx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就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得恶性肿瘤。

MM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她实体瘤,且血栓得发展影响患者预后及远期生存率。

MM患者血栓得形成原因除了包括疾病本身得合并症、瘤细胞因素,相关治疗药物也就是一个重要得因素。

因此了解骨髓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机制及预防非常重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就是一种浆

细胞异常增生得恶性肿瘤,以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恶性

增生,血清及尿液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免

疫球蛋白受到抑制以及溶骨病变为特征。

近年来,血

栓性疾病每年发病率在肿瘤患者中占0、5%,一般人

群中占0、1%,肿瘤患者血栓形成得危险性比正常人上升5倍。

研究表明骨髓瘤患者血栓得发生率高达

10%~15%,且随着治疗中新药物得应用,血栓

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

除了一些遗传与获得性因素,

如凝血因子Ⅴ(factorⅤ,FⅤ)得Leiden基因突变

、手术、制动、高龄、肿瘤等血栓形成得高危因素外,

MM患者血栓形成得独特机制包括疾病本身所导致得高黏滞血症、血清中某些凝血因子得改变、蛋白C系统得异常、治疗相关血栓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等。

管MM患者血栓得发生率很高,且血栓形成与发展就是影响骨髓瘤患者预后得危险因素之一,但对其总得生存率影响不大,这与实体瘤不同。

因此,了解骨髓

瘤患者血栓得发生机制以及在骨髓瘤患者中预防血栓得形成就是必要得,尤其就是在治疗中联合地塞米松得患者应引起重视。

MM患者血栓形成得可能机制

1、1高黏血症与血栓

M蛋白就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生所产生得一种大量得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就是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得片段。

MM患者产生大量得M蛋白与血液中红细胞黏合成网络,使血液黏度增高,因血液黏稠度增加又易发生血栓栓塞,最终出现高黏滞血症得临床表现,如出血、血栓形成,视力下降、突发性意识障碍或其她中枢神经紊乱等。

高黏滞血症最多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其次为MM,主要由M蛋白质量浓度、分子形式与聚合状态等决定,易产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得MM类型依次为IgM>IgA>IgG。

1、2凝血因子异常与血栓

一些获得性得凝血因子异常,如组织因子(tissuefactor

TF)、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factorⅧ,F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得改

变已经被确定与MM患者血液得高凝状态有关。

TF可同时激活凝血因子Ⅸ与Ⅹ,启动内外源性

两种凝血酶联放大反应,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

Shimizu等提出MM患者表达较高质量浓度

得TF。

另外,血细胞、单核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在活化

或凋亡时从细胞膜上脱落得质膜片段,即微粒(micro-

partical,MP)也与MM患者易合并血栓相关。

在生理条件下,MP得释放就是止血得作用,但若MP释放超过一定量时,则可能形成血栓。

根据微粒得细胞来源,微粒可分为血小板微粒(plateletmicroparticles,PMPs)、粒细胞微粒、红细胞微粒及淋巴细胞微粒等。

在各种不同细胞释放得微粒中,能够表达TF得微粒,即组织因子微粒(micropartical-tissuefactor,MP-TF)得促凝活性最高。

有报道证实,MM患者得MP-TF在血浆中就是高表达得。

凝血因子Ⅷ就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得蛋白质组分,

在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出血时被激活,介导血小板得黏

附作用而发挥凝血功能。

vWF就是一种重要得血浆成

分,可以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Ⅸ

复合物及内皮下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得黏附;也可与因子Ⅷ结合,作为载体具有稳定因子Ⅷ得作用。

此外,vWF还能结合GPⅡb-Ⅲa,参与血小板得聚集过程。

在内皮细胞受刺激或损伤,以及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血浆vWF及FⅧ质量浓度升高。

Auwerda等得一项135例大样本得研究证明在确诊得MM患者中,FⅧ与vWF得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且与疾病得状态有关。

1、3蛋白C系统异常与血栓

蛋白C系统就是具有抗凝作用得血浆蛋白系统,包

括蛋白C(proteinC,PC),蛋白S(proteinS,PS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活化得蛋白C抑制物(activatedproteinCinhibitor,APCI)。

PC

与PS都就是依赖维生素K得抗凝蛋白,PC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PS就是PC得辅因子,可放大激活PC作用,在骨髓增生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MPN)患者中活化蛋白C(activatedproteinC,APC)敏感比值(activatedproteinCsensitivityratio,APCsr)与PS呈正相关(r=0、279,P=0、037)。

APC通过灭活FⅤ与FⅧ、抑制FⅩa与血小板结合以及增强纤维蛋白得溶解3条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当发生活化得蛋白C抵抗(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或PS异常时,其正常得抗凝机制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1997年就有报道显示在实体瘤患者中APC-R得发生率很高,且在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得肿瘤患者较没有发生VTE组更容易出现APC-R。

近年来,有文献显示

APC-R在MM患者血清中得质量浓度也较高。

TM

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得跨膜糖蛋白,就是启动PC抗凝途径中重要得辅助因子,通过与凝血酶结合成TM-凝血酶复合物参与机体抗凝与纤溶,就是一项较稳定得反映血管内皮损伤得敏感指标。

Petropoulou等得实验研究,在MM患者血浆中TM

得质量浓度高于正常人,且沙利度胺组、地塞米松组

治疗得患者血浆TM质量浓度更高。

由此可以推断,

TM质量浓度得增加可能与药物或疾病本身造成得内

皮损伤有关。

此外,一种分子结构类似FⅧ、FⅨ、FⅩ得维生素K依赖得蛋白,即蛋白Z(proteinZ,PZ

)在MM患者血浆中得表达较正常人低。

PZ可以通过结合磷脂表面得蛋白酶抑制物达到灭活FⅩa得作用,因此低PZ可能引起MM患者发生血栓。

1、4治疗相关得血栓形成机制

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新得抗肿瘤药物沙利度胺、

雷那度胺、硼替佐米可明显提高MM患者治疗反应率,联合地塞米松使用,会进一步增强其破坏骨髓瘤细胞得作用。

但血栓事件得发生已被视为这些方案最严重得合并症之一。

沙利度胺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抑制血管得生成来诱导MM细胞凋亡或抑制其生长,在其发挥抗血管新生得同时可使γ-干扰素(

interferon-γ,INF-γ)与白介素-2(interleukin-2,

IL-2)质量浓度升高,而前者可使血管内皮得血栓形成活性增高。

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沙利度胺、地塞米松及两者联合增加VTE得风险分别为2、6、2、8

及8、0倍。

雷那度胺就是一种类似沙利度胺得免疫调节剂。

它通过调节分泌IL-2、IL-6、INF-γ得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uppressorsofcytokinesignaling1,SCOS1)得表达,以及使骨髓微环境中已经失调得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for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与骨保护素(

osteoprotegerin,OPA)得比例恢复正常与抑制MM

患者细胞中得黏附分子,如整合素α8(integrinalpha-8,ITGα-8)、细胞黏附分子2(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2,ICAM2)得表达发挥作用这或许就是MM患者单独使用雷那度胺时血栓得发生率较低得原因。

一项对于难治/复发MM患者得多中心研究

显示单用雷那度胺得血栓事件发生率为4、5%,而当其联合地塞米松时血栓事件发生率会明显上升,原因可能就是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或药物对骨髓瘤细胞得聚集作用以及对静脉血管内皮得作用,使血栓形成增加。

硼替佐米作为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用于MM患者,目前得报道显示,其血栓事件得发生率就是较低,硼替佐米VTE得发生率<5%。

一项实验研究表明

PSMC1基因缺陷得小鼠得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后不能产生血小板。

Nayak等在小鼠得研究中发现,当正常小鼠得颈动脉受到光化学刺激后,硼替佐米可延长其形成血栓得时间,且可以使多种细胞表达转录因子

Kruppel样因子(Kruppel-likefactor2,KLF-2)增加,从而来延长血栓形成得时间。

这些研究解释了应用硼替佐米VTE发生率较低得可能原因。

1、5其她血栓形成得可能机制

纤溶与抗纤溶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栓得发生。

研究

显示MM患者血浆中IL-6、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以及凝血酶

激活得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tablefibrinolysisin-

hibitor,TAFI)质量浓度明显升高。

Balcik等发现新确诊得MM患者血浆中TAFI质量浓度与血清白蛋

白与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呈负相关,与β2微球蛋白质量浓度与疾病得分期呈正相关。

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也可以影响凝

血功能,Dir等发现MM患者中携带血管内皮细胞

C受体(endothelialproteinCreceptor,EPCR)

4678G/C基因得血栓发生率降低。

MM患者并发血栓得防治

MM患者容易合并血栓,尤其当沙利度胺或雷利度

胺联合地塞米松或蒽环类药物治疗后,血栓形成风险

明显增加。

因此能够准确评估MM患者血栓形成得

危险因素,及时予以抗凝从而预防血栓形成显得尤为

重要。

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得有阿司匹林、低相

对分子质量肝素、华法林等。

一项659例以沙利度胺为治疗基础得MM患者得研究显示,除老年人外,使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对减少严重得血栓栓塞事件得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猝死得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在老年组,华法林得效果较低分子肝素差。

目前对抗凝药物选择及剂量尚无统一标准,国际MM工作组建议:

对于无或有1个VTE危险因素得MM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预防,对于危险因素≥2

得,应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或足量华法林(2、0<

国际标准化比值<3、0)进行预防。

小结

综上所述,MM患者处于一种易栓状态,MM得治

疗与血栓得形成有明确得相关性,因此在治疗上应针

对患者选择合适得方案,对血栓栓塞事件得危险程度

进行评估,及时给予抗凝剂预防血栓得形成。

对于MM患者形成血栓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

得研究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