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618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功臣集团私有。

B.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人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D.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高手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快六十了还是处长。

自觉政绩不错。

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

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

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

有时给失利者指点几步,无不反败为胜。

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

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

孔老凑上,目光如锥竟插不进去。

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

“谁和谁?

”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

“这下好了,孔老来了。

”众人一听,都如身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

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

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

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不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

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

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

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从旁支招格斗两三回合,红帅之围遂解。

之后又点拔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

“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

”“是我多嘴了。

”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

”中年汉子说:

“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

”孔老说:

“我是向来不下棋。

”中年汉子咄咄逼人:

“那就请老先生破例赐教了。

”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

“孔老,您就和他下一局。

“不下不下。

”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

“晚辈就先走了。

”中年汉子说着已执绿子架起当头炮。

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

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

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

“好汉不赢前三局。

”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出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

心想:

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

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

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

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

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

但绝不与人对弈。

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

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

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

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

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

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

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

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

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

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

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

“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

大门紧锁,久叩不开。

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

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

寇克怅然痛惜,连说:

“异人,异人!

”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众人明知孔老只观棋不对弈,却纷纷怂恿孔老应战,固然有为本土争气的因素,有一观孔老棋艺之心,但也暗含有让孔老落败献丑的心理。

B.孔老输棋众人以为是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孔老却面如死灰、汗出如豆,可见他在心理上受到巨大打击,方寸已乱。

C.孔老输棋后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表明他已心灰意懒,也是对二十年得不到提拔的无声抗议及对现有处境的不满。

D.孔老输棋后由闹市搬到市郊居住,一方面是避免与对手相见的尴尬,一方面也是为了清修苦练,来日再战以挽回面子。

E.本文语言精练,以短句为主,叙述简洁,对话含蓄,描写生动;

内蕴丰富,主旨深刻,表面写棋事但处处不离人事。

5、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6、孔老输棋后“静卧繁思”,进而“大彻大悟”,他悟到些什么呢?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陈寅恪

刘继兴

万里独步成绝学,世间再无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

1919年,吴宓在哈佛刚刚认识陈寅恪时,就宣称:

“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亦称陈寅恪为中国最博学的人。

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他游学西方二十三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

他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

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曾经写过一副对联给他的学生,说他们是“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说国学研究院的学生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是因为梁启超的老师是康有为,而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既然是梁启超的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

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国学研究院的学生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

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最重要的是,陈寅恪讲课,从不拾人牙慧。

他曾言: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

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以生命捍卫了思想的奔放与学术的自由。

他一生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命”写作。

1949年前后,陈寅恪谢绝了一切关于移居海外的劝说,携全家前往广东岭南大学,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从此开始了他最后二十年的岭南生活。

陈毅看望,陶铸照顾,胡乔木、郭沫若、周扬过访。

许多重要人物到了广州,总是以目睹陈氏风采为荣,一贯狂横的康生竟然被陈寅恪堵在门外。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几乎都在中山大学度过,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没有消磨掉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

1953年夏,陈寅恪病了一场。

他看了清代陈端生所作的《再生缘》,于是,他那积蓄已久的生命感受终于找到了一个喷发口。

他把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一篇气象万千、光芒四射的《论再生缘》诞生了。

从1954年至1964年,足足十年时间,陈寅恪在几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

《柳如是别传》全书八十余万字,此书犹如一堆需不停地添加燃料才能旺盛燃烧的火,耗尽了这位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的老人的心血……

陈寅恪一生学贯中西,倡导以诗文证史,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并能以外文资料与中土旧籍相参证,他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了罕见的成就。

(选自《今日文摘》,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陈寅恪被誉为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他学习并掌握了日、梵、英、法、德和波斯、希腊等十几种语言,令人肃然起敬。

B.陈寅恪大量吸取西方文化,学识广博,学贯中西,见解深刻,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他讲课的教室场场爆满,连著名教授都慕名前来听课。

C.陈寅恪凭借喷薄欲出的创作才华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倾泻于陈端生身上。

D.陈寅恪学贯中西,研究深入,能运用十几种语言文字从事文史研究,在历史学与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E.选文主要从治学的高度赞扬了陈寅恪的才华与贡献,也对他在二十年的岭南生活中谢绝外人的到访表示敬意。

8、请结合文本分析陈寅恪的治学风格。

9、请结合陈寅恪的治学精神,就如何治学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何执中,字伯通。

进士高第,调台、亳二州判官。

亳数易守,政不治。

曾巩至,颇欲振起之,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

有妖狱久不竟,株连浸寝多。

执中讯诸囚,听其相与语,谓牛羊之角皆曰:

"

股"

,扣其故,闭不肯言,而相视色变。

执中曰:

是必为师张角讳耳。

即扣头引伏。

知海盐县,为政识后先,邑人纪其十异。

入为太学博士,以母忧去,寓苏州。

端王即位,是为徽宗,超拜宝文阁待制,迁中书舍人、吏部尚书。

四选案籍,吏多藏于家,以舞文取贿。

执中请置库架阁,命官莅之,是后六曹皆仿其法。

大观三年,遂代为尚书左丞,加特进。

制下,太学诸生陈朝老诣阙上书曰:

及相执中,中外默然失望。

执中碌碌庸质,初无过人,致位二府,亦已大幸,遽俾之经体赞元,是犹以蚊负山,多见其不胜任也。

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

初,赐第信陵坊,以为浅隘,更徙金顺坊甲第。

建嘉会成功阁,帝亲书钜额以示宠。

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执中辅政一纪,年益高。

他日造朝,命止赴六参起居,退治省事。

明年,乃以太傅就第,许朝朔望,仪物廪稍,一切如居位时。

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重改作,惜人材,宽民力。

虽居富贵,未尝忘贫贱时。

斥缗钱万置义庄,以赡宗族。

卒,年七十四。

帝即幸其家,以不及视其病为恨,辍视朝三日,赠太师,追封清源郡王,谥曰正献。

(节选自《宋书·

何执中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

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B.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

C.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

D.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旧时指按礼对君主、尊长者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用代字、缺笔等表示。

B.博士,古代学官,负责保管文献档案,培养人才,也指当时最高级别的学位。

C.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D.赠,朝廷封典的一种,赠予死者官爵或授予封号,多用于已故官吏或其父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执中颇有见识,政绩突出。

他担任台、亳二州判官时,断妖狱,革弊政,尽显其政治才能,深受曾巩的赏识,当地老百姓还为他记了十大政绩。

B.何执中洞察力强,且有创举。

他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官员把档案藏于家的弊端,建议放置在朝廷的架阁库,让官员管理,此后六曹都效仿这一做法。

C.何执中位高权重,深受圣宠。

何执中辅佐朝政十几年,随着年岁渐高,皇帝让他每月只需参见六次表示问候,他去世时皇帝停止临朝听政三天。

D.何执中为政爱民,重情重义。

他在政事堂担任要职时,宽减老百姓的负担;

即使身居富贵也不忘贫贱,取出自己的一万缗钱建置义庄来供养宗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

(2)疏奏不省,而眷注益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蓦山溪 

汪莘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

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

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问湘灵,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

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

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汪莘:

南宋人。

布衣,隐居黄山。

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

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

渔父:

屈原《渔父》中的形象。

湘灵:

湘水之神。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E.“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

写出词人感到了自己徒生白发,美好年华已逝去,对过去沉浸于玩乐和游戏而不知求取功名的生活感到悔恨。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1)《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中的关于水的描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決然冰释,生机勃勃。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

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

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孔子

(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4)、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

弗罗斯特

(5)、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6)、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项结合文本内容“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可知,“中国人不分族群”错误。

2.B(略)。

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3.C项结合文本内容“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可知。

原文意思是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在努力,并没有说这些学者是“汉代人”,况且吕不韦不是汉代人;

“源于”错。

4、(5分)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

5、结构上:

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因孔老的点步而使中年汉子输了棋,因此向孔老发出挑战,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内容上:

促进主人公性格进一步成熟,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中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