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6432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完整版.docx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完整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多彩的童年”这一主题,安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4篇课文。

《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童年的水墨画

2

1.会认30个生字,会写37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读准1个多音字。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默读课文。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说出课文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的好处。

5.能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剃头大师

2

肥皂泡

2

我不能失信

1

习作

3

1.写一个身边的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2.写完后,根据人物特点拟定题目。

语文园地

2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认识“旭、屿”等6个生字,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3.体会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4.能仿照例句,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5.朗读和背诵4句关于“改过”的名言。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会认“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正确读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

利用偏旁识别“墨、染”是上下结构的字;“碎、浪、溅”是左右结构的字。

写字:

11个要求会写的字中,“墨、染、竿、葫、蘑、菇”是上下结构的字;“腾、碎、拨、浪”应注意左右部分的大小和松紧;“爽”是框架结构,写之前要注意观察字形,看清楚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朗读教学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诗中有特点、有意思的诗句;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方法,解读诗句;在反复诵读体验中,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溪边》。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

多媒体课件、生活“趣味”照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碎”。

指导书写“墨、染、竿、腾、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导语,分享快乐

1.默读导语,聚焦“童年”。

师:

打开课本,翻到第71页,默读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语文要素。

(课件出示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

课件出示

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聚焦“童年”,分享趣事。

照片引路,交流分享。

课前让学生搜集童年照片,学生对着照片,回忆当时的情况,突出“趣味”。

3.板书课文题目,解“墨”入手。

童年是一首歌,唱着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朵花,氤氲着甘醇和芬芳;童年是一幅画,水墨画晕染着童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1)齐读课文题目。

(2)释疑体裁。

这篇课文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是三首儿童诗)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思考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

2.检查反馈,相机纠正。

(1)指名读,检查自读情况。

(2)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和字形。

重点区分形近字“拨”和“拔”。

重点把握多音字“扇”:

shàn,名词,扇子、风扇;shān,动词,扇风、扇动。

(3)再指名读。

生生点评。

(4)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带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

(5)交流汇报:

三首儿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课件出示

●《溪边》:

在溪边钓鱼。

●《江上》:

在江上戏水。

●《林中》:

在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出示自读要求,让学习有目标、有方向。

本学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根据学习要求解决基础问题。

将简单易理解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板块三精读《溪边》,指导学习

1.聚焦《溪边》,体会学习。

(课件出示儿童诗《溪边》)

(1)自主朗读,想象画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自主思考,交流讨论:

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1:

我仿佛看到小溪边长着垂柳,那些垂柳把小溪当作镜子呢。

预设2:

我仿佛看到了在碧绿的溪边,有一只红色的蜻蜓正立在鱼竿上呢。

预设3:

我仿佛看到孩子们钓到一条大鱼,鱼儿在草地上乱跳,想要跳回溪里去呢。

(3)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连缀成一段完整的话。

2.引导释疑:

这首诗歌中,有没有难以理解的句子?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的?

(1)课件出示疑难,交流方法。

课件出示

●句子一: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句子二: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2)交流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

预设1:

生活中,溪边无风,溪面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

溪水清澈,两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将溪水染绿了,站在高处看,这条小溪就好像一条绿玉带一样。

这里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

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小溪就像一口盛满绿色染料的天然染缸,把倒映在溪水中的人影染绿了。

写出了溪水清、静、亮、绿的特点。

预设3:

联系上文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联系下文知道是鱼儿上钩了,打碎了溪水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水面,所以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也跟着碎了。

(3)指导识记。

染:

上下结构,“九”不要写成“丸”。

“碎”:

左右结构,石头可以用来敲碎东西。

(4)指导朗读,读出溪水的特点,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5)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呢?

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3.背诵《溪边》。

检查背诵。

结合课件练习背诵。

课件出示

垂柳把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溪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方法:

看来我们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在朗读中质疑,在交流中释疑,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的手里。

板块四自主学习,品读童真

1.自主学习:

按照学习《溪边》的方法,自主学习《江上》。

(1)指名读诗:

猜猜是谁在江中嬉戏玩耍?

(一群小朋友)

(2)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双双小手”。

(3)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①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体会小朋友的快乐。

②理解“水葫芦”:

“水葫芦”是谁?

为什么叫“水葫芦”?

③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小朋友的调皮、有趣。

2.齐读全诗: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朋友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等8个字。

(2)学生观察,交流怎样书写才美观。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

腾:

左窄右宽,右下是“马”字。

拨:

左右结构,右边是“发”,不是“”。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5)优秀书法作业展评。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价值。

在学习《溪边》这首儿童诗时,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江上》这首诗歌,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和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浪、溅、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能说出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3.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林中》,想象画面

1.合作赛读,回顾学法。

男女生比赛朗读前两首诗。

小结学习方法:

有层次地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学习《林中》,朗读积累。

(1)用上述方法,或者加上其他方法自主学习《林中》。

(2)预设交流,汇报分享。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把握“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这两个叠词,感受语言的节奏美,体会拟人手法的生动性。

课件出示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①学习“蘑菇”:

草字头,跟植物有关,抓住“钻出”“戴”想象画面,感受小蘑菇的生机勃勃。

②联系蘑菇的形状,说一说这样比喻的巧妙之处。

课件出示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是孩子们戴着斗笠来林中弯腰采蘑菇,一弯腰一起身之间,像蘑菇从土里钻出来。

将蘑菇和孩童类比,写出了孩子们的活力和生机。

3.再次诵读,积累语言。

板块二探究比较,拓展总结

1.齐诵组诗,发现特点。

(1)学生齐诵三首诗歌,教师引导:

这三首诗歌有什么相同之处?

(2)学生交流,归纳小结:

都以地点做题目;描写了儿童玩乐的美好画面;语言生动活泼;表达的情感都是快乐;都体现了儿童生活的趣味。

2.再读诗句,感受童趣。

让我们读读诗中有特点、有意思的诗句。

课件出示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3.发现特点:

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格式,就成了“组诗”。

《童年的水墨画》共有六首,猜一猜:

其他三首会写什么?

怎么写?

4.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这组诗中的另一首儿童诗《花前》。

课件出示

花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2)自由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3)朗读展示。

(4)自己写诗:

选择自己童年美好的画面,用小诗的形式写一写。

【设计意图】比较,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策略。

通过比较,发现三首诗歌的相同点,从而对组诗有一定的了解,激起学生阅读组诗里其他诗歌的兴趣。

板块三书写指导,热爱汉字

1.自主观察“爽、蘑、菇”,交流写法。

2.教师范写,指导“爽”字。

“爽”字的笔顺规则是“先两边再中间”,最后写“人”。

3.再次练写,展示优秀写字作品。

4.抄写诗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书写能力、审美意识,通过学生自己练写、与同学交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的成就之乐。

最后教师范写难写的字,学生再次练习,展示优秀写字作品,让书写的快乐流泻于笔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选取了儿童生活的三组画面,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

本文教学重点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帮助学生发现组诗的特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合作学习,以第一首诗歌《溪边》为例,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2.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江上》和《林中》,我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之间充分交流,然后分享、释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组诗的特点。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此外,我和学生共赏了《花前》这首小诗,在欣赏中,巩固了学生对组诗的理解。

让学生自己写诗,将学与练结合,做到了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